•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學習和弘揚中華傳統(tǒng)慈善文化,需要回歸圣賢教化

      2016-05-14 18:38:40陸鏡生
      慈善 2016年5期
      關鍵詞:禪定圣賢教育

      陸鏡生

      對人類而言,物質文化的發(fā)展也許是一個“文明化”過程。然而人類對生存環(huán)境的掠奪和破壞,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戰(zhàn)爭頻仍,實質上是一個赤裸裸的“野蠻化”過程。人類物質文化的所謂“進步”讓人類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人的貪欲持續(xù)狂熱,高科技高速發(fā)展及其在軍事上的應用,人的瘋狂賺錢和瘋狂消費,人在不斷地物化和異化?!耙靶U化”的過程反過來造成了人類自身的越來越嚴重的生存危機。學校教育很發(fā)達,但社會問題卻層出不窮。原因到底是什么?回答是,缺失了圣賢文化。歷史啟示我們,只有圣賢教育才能給人類帶來幸福、安定、和平。英國的史學大師湯因比在《展望21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中說,“解決21世紀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教。”據(jù)1988年4月14日《堪培拉時報》報道,1988年西方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集合,提出“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以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p>

      自漢武帝始,中國的教育和治國采用儒家學說。漢明帝時,佛教傳到中國。由于佛陀教育跟孔孟教育是立足于同一個基礎——孝道,所以得到中國朝野的普遍歡迎。帝王親自主持佛陀教育,同宰相主管的孔孟教育并行不悖。印度大文豪泰戈爾說:“我認為釋迦牟尼佛乃世上最偉大的圣哲。”宋明時期,出現(xiàn)了“理學”,是中國文化發(fā)展中的重要時期。理學家“援佛入儒”和“援道入佛”,進行了儒學的創(chuàng)新,中華文化在精神上實現(xiàn)了儒釋道三家的思想?yún)R通。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匯通代表了中國文化的最高成就。儒釋道的經(jīng)典是關系中華民族的命脈的大學問,它穿透歷史,是融合到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的普遍性價值觀。它的超越時空的魅力歷久彌新。

      儒釋道的教育是圣賢教育。什么是圣賢?明了宇宙人生真相,通達因緣果報的事理,可稱圣賢。什么是圣賢教育?圣賢教我們,著重在“開悟”,求覺悟。覺悟就是以對宇宙人生真相的認識啟發(fā)人的正智。儒釋道所理解的宇宙人生真相是什么?儒家和道家講,萬物與我是一體。佛家講得更深入。佛教講“生佛不二”,宇宙眾生跟佛是一體,宇宙眾生跟我不二,我跟眾生是一生命共同體,不但跟有情眾生是一體,而且跟樹木花草、山河大地,跟廣大虛空是一體。佛家的第一經(jīng)《華嚴經(jīng)》常用“因陀羅網(wǎng)”來比喻宇宙萬物的相互包容、相互印證、相互依存的關系?!栋⒑?jīng)》講世界上所有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相互依存關系?!叭f物一體”是宇宙萬物的本來面目,認識這真相,是一種心靈的自覺,讓我們想的深,想的遠,拒絕虛偽,低劣和粗俗。佛經(jīng)講“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宇宙是一,活活潑潑的,是自己,自己對自己哪有不愛護的道理。因為是同一生命共同體,自然有大悲心,自然大慈是無條件的?!队^無量壽經(jīng)》講,“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南傳佛教版本《涅槃經(jīng)》卷十四講,“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所有善根,慈為根本。”《大智度論》卷二十七講,“慈悲是佛道的根本,……亦以大慈悲力故,于無量阿僧祗世生死中,心無厭沒?!贝缺褪鞘篱g人講的愛心。但儒家和佛家為什么不說愛,而說仁愛、慈悲呢?原因是世間人的愛是生于情,仁愛、慈悲也是愛,但是生于智。凡是情愛,容易變化,靠不住,自己也難控制。仁愛、博愛是理性的,永恒不變。總之,慈悲、仁愛是萬善之基本,眾德之伏藏。因此我們可以說,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整體是以慈善文化為根本。

      儒釋道的經(jīng)典真的不容易讀懂。為什么讀不懂?古漢語不是難學的。難的是缺少對經(jīng)典的真誠心和恭敬心,缺少“為往圣繼絕學”的志愿?!吨杏埂分v“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薄疤臁钡谋拘跃褪钦嬲\?!八颊\者”,常常想誠,學誠,人道就溝通了天道?!盾髯印げ黄埖谌芬仓v“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薄安徽\則不能化萬物,不誠則不能化萬民。夫誠者,君子之守,而政事之本也?!睖虮仍凇墩雇?1世紀對話錄》中也講“孔孟仁義、恭敬、存心,忠恕為用。大乘真誠為本,慈悲妙用?!睖虮葘酌蠈W說和大乘佛教的兩句評語就把儒家和佛家的義理講清楚了。他真是學貫中西的大學問家??!湯因比深信中華圣賢教育和圣賢文化能覺悟人性,喚醒人心,回頭是岸。讀經(jīng)典若能真誠、恭敬,自然精神專注,心清凈,少雜念,如千江有水千江月。若水波動,則不見月。讀經(jīng)典的人心水亦然。心水清凈則聞儒釋道的法音,心水浮動則不聞說法。

      慈善大學問,只有儒釋道講得徹底,究竟圓滿。儒釋道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幫我們覺悟宇宙人生真相,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轉凡為圣。這才是最大的慈善事業(yè),第一等的殊勝的善事。這世間哪一樁事情最好?學,學圣人,學賢人,學做好人,學做明白人,有智慧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利害、得失、美丑、善惡。讓我們“學而時習(實踐)之,不亦悅乎?!?/p>

      談圣賢教育,第一,要明白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化”。在《說文解字》中,“教”的意思是“上所施,下所教”,即上行下效,即以身作則,也就是佛經(jīng)中講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育”是以做人為根本,讓人心善、語善、行善。國家的領導人、父母、師長要做出善人的榜樣,要指導國民、兒女、弟子立志做圣賢的道理?!敖袒钡囊馑急取敖逃币??!盎笔墙邮苁ベt教誨后,要變化氣質,提升人格,要斷惡修善,轉迷為悟。受教育者變化了,轉化了,帶動社會公德、社會風氣的轉換。圣賢教育不只是向弟子傳授知識,比方傳授仁義禮智信“五常”,不能只作為知識儲存在頭腦里。圣賢教化中,解、行是并重的。唐朝清涼大師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愚癡)。”學圣賢要修行。修行用“中道”,不偏在任何一邊,解、行相應,“解”幫助“行”,“行”幫助“解”。這是“中道”。隨著學圣賢經(jīng)典,孔孟、老莊、佛陀的思想見解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圣賢教育是教人生“慧”。諸葛亮講“寧靜致遠,淡迫明志”,學習的重點是寧靜和淡泊,才會得到智慧。不是耍聰明,玩兒學問,玩兒政治。智慧的“慧”字是下面一個心靈的“心”,上面是加個掃帚反向清掃,清掃心靈里的垃圾,將會在生活、事業(yè)上雙豐收??墒乾F(xiàn)代人誰會主動清掃自己心靈里的垃圾呢?現(xiàn)代人遇事總是找別人的毛病。工作上出錯了,總是推諉于別人。所以智慧難得,因為反觀自照的人太少了。圣賢教育會教導你,怎樣眼睛不要總向外看,怎么學會眼睛向內(nèi)觀。教育首先是“長善”,儒家講“性本善”,教育是用圣賢之道把你的“本善”引導出來。儒家的《大學》講“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儒釋道講“性”是最寶貴的,它純凈純善,體現(xiàn)了宇宙人生的本質;“心”是存理載道,“身”是行道。“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存情理?!碧炖硎侨宋乙惑w,人與萬物一體,具有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人性與天性是合一的。它是道理和情理的源頭和統(tǒng)帥。我們明白了,要為慈善事業(yè)和公益事業(yè)奉獻自己的力量。懂得了圣賢教育的道理,就會警惕,我們的心不要為身欲所奴役,乃至迷失自己的道心,遮蔽了人性。教育其次是“救失”。儒家講“性相近,習相遠?!比巳说摹叭诵浴倍即嫣炖恚曅源笥胁顒e。人們在聲色犬馬、燈紅酒綠的環(huán)境中,容易養(yǎng)成壞習性、壞習慣?!熬仁А本突謴腿藗兊摹氨旧啤薄_@樣“教”就產(chǎn)生了“化”的果實。

      談圣賢教育,第二要明白孔子說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笔ベt文化若無人弘揚,如何能興盛呢?弘道不只是口頭講,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則。倘若傳而不習,學了,不實踐,圣賢文化和圣賢慈善文化只會衰滅。為師之道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比寮?、佛家、道家都是師道,不是宗教。儒家講“只聞來學,未聞往教?!薄皝韺W”是來求學。你到老師那里求學,不是老師到你家里招生。老師非常謙虛,絕對不敢招你,愈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愈謙虛,佛家也是如此。寺院有高僧講經(jīng),就在寺院門前的旗桿上懸掛圓形的幡幢,通知大家。

      圣賢教育需要師道尊嚴。老師,如儒家所言,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生命得自于父母,慧命得自于老師。老師從事于圣賢教育,講的是圣賢之道。一個人倘若不接受圣賢教育,他與禽獸有什么區(qū)別。學生對老師恭敬。恭敬什么?敬老師的圣賢之學。老師善于開示,學生善于悟入。老師教《論語》,自己的思想、舉止多多少少得像孔子,表現(xiàn)出“溫、良、恭、儉、讓”,把圣賢之學融會于身心生活中。學問即生活,生活即學問,是知行合一的教學,師理事圓融的修學。老師通達事理,有修有證,學生服膺老師,會以老師為榜樣,認真學,會得到智慧。慧命比生命更重要。

      當一位好老師是不容易的。倘若道德學問都欠缺的人當老師就害人不淺了?!睹献印る墓隆分v,“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薄睹献印とf章上》講“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要端正別人的言行和德行,就必須首先端正自己的言行和德行。倘若不端正自己,就無法端正別人,更不用說去匡正整個天下了。這種人是不少的。他們講圣賢經(jīng)典也能滔滔不絕,但他們對圣賢存有輕慢心,對他們在課堂上、媒體上、電視上所講的,不愿意去踐履,起心動念離不開名聞利養(yǎng)。這種講學不如法,不如理,實在是一種罪過。古人講“為不善于顯明之中,人得以誅之;為不善于幽暗之中,鬼得以誅之?!狈鸾?jīng)《楞嚴經(jīng)》講“邪師說法如恒沙河?!毙皫熤v的當然不是正法。判斷講學的正邪的標準是圣賢的經(jīng)典。隨順經(jīng)典的教誨是正法,否則是邪法。這是我們需要十分警惕的。孟子講人生精神中的“浩然之氣”跟“仁義”是直接關聯(lián)的。“浩然之氣”是至大至剛的。修身養(yǎng)性就是養(yǎng)浩然之氣?!捌錇闅猓ê迫恢畾猓┮?,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保ㄟ@浩然之氣是同義和道相配合;缺少它們,氣便不夠盈滿。這種氣,是聚集了正義才產(chǎn)生,不是憑偶爾的正義之舉所能獲得。參見《孟子·公孫丑上》)《孟子·盡心下》講“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保ㄐ摒B(yǎng)心性最好辦法莫過于減少欲望。)一位老師進入對外物不動心的境界,就會有浩然之氣,就能以榜樣引領社會道德風氣,傳遞人間大愛,釋放社會正能量。

      學生尊師重道,對儒釋道經(jīng)典“專信不犯”。一心不疑,叫專信;不違教誨,叫不犯。這是最好的修學方法。古人講“觀其師而知其徒,觀其徒兒知其師?!边@是有道理的。

      古人講“師承”。師承是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和尊敬。老師是過來人,借重老師的學識、經(jīng)驗和成就作基礎,繼承他的良好學風,學他的長處,避免他的短處,以后可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p>

      圣賢教育要求學生抱怎樣的學習目的呢?孔子指出,“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薄盀榧骸笔强鬃映珜У膶W習目的?!盀榧骸钡摹凹骸笔侵浮白晕摇保盀榧骸笔菫榱俗约河X悟,自我道德的完善和自我人格的不斷提升,拋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yǎng)、貪嗔癡慢(傲慢),以慈悲心態(tài)待人接物。而“為人”是迎合他人需要,或照他人的樣子,追求名利和時尚生活。學圣賢經(jīng)典為什么不能深入,不能透徹?自私自利是最大障礙。慈悲心是根本。《荀子·勸學》也講“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以為禽犢”?!扒轄佟敝傅氖嵌Y物,用現(xiàn)代的話講,是“敲門磚”的意思,而不是首先學做人。古人講,人生在世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根基。《后漢書》講“夫以德勝人者昌,以力勝人者亡?!蹦銢]有德,你決定不能立功,你也決定不能立言。一個有德行、有學問的人,有機緣就立功,為社會,為人民,為眾生做貢獻;沒有機緣,他可以走“立言”的路,教化眾生。前者有周公,后者有孔子。其次,學生對圣賢文化要有恭敬心?!抖Y記》講 “曲禮曰,毋不敬”。世,出世間學問,從哪里做起?從恭敬做起,乃至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恭敬??鬃诱f“好學近乎智”?!昂脤W”就是以恭敬心求學,容易開悟,就離生智慧不遠了。他又說“力行近乎仁”。能把學到的東西訴諸實踐,知道眾生跟我是一體,就會無條件地服務眾生。學而優(yōu)者,心態(tài)至少占百分之九十,而方法頂多占百分之十。求學是一份誠敬得一份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真正誠敬的學生才會愿解經(jīng)典的真實義理。圣賢講“學”的整個過程包括“信、解、行、證”。“信”是信圣賢經(jīng)典是中華民族的命脈,是大學問;“解”是對圣賢所講的理論、方法明白通達;“行”是落實;“證”是能契入圣賢所講的境界,以自己的實踐證明圣賢的理論、方法確實合情、合理、合法?!靶?、解、行、證”中貫穿有圣賢的學風和道風。“學風”是圣賢學說的研習和探討;“道風”是修行,就是圣賢學說的理論、方法和境界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中。

      談圣賢教育,第三,無論教,抑或學,都需要逐漸地“消歸自性”或稱“回歸自性”。儒家講“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就是純凈純善的。為什么“性相近,習相遠”?人染上貪、瞋、癡,就身心不干凈了,原本的純凈純善的本性被遮蓋了。人因為有不良習性,不能斷煩惱,讀圣賢經(jīng)典不能收心,不能定心。普遍的毛病是“只尚言通,不求實悟”,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搞不清問題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酌稀⒗锨f、佛陀要求大家泯滅私心,祛除煩惱。孟子說“學問之道,求其放心而已”。你放在外面的心,你怎么收回來?“都攝六根”就收回來了。換言之,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受外面“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影響,做一個寧靜的人,能安貧樂道,“任憑風吹雨打,勝似閑庭信步”,做到《黃帝內(nèi)經(jīng)》說的“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儒釋道都主張修定,即“禪定”的修行?!岸U”的意思是不著相,用現(xiàn)代話說,是不受外境的誘惑?!岸ā笔遣粍有模睦肀3智鍍?,不起煩惱。所謂“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毙凶∽P所有一切活動,只要外不著相,內(nèi)不動心,就是禪定。禪定,說起來不容易,修起來更不容易。儒家的《大學》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边@講的就是修禪定。這是說,人去其舊染,而達到善的極致,成新人。止于至善的前提和基礎是明“明德”。如何才能明“明德”呢?《大學》又講“……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要明“明德”,需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里的關鍵是“格物”(格除物欲)。從格物到致知是明白天地萬物的道理?!爸苟笥卸ā钡健皯]而后能得”是修禪定經(jīng)歷的不同層次?!皯]而后能得”,得什么?得到“明德”,就是恢復人的本性本具的純凈純善,感悟“萬物一體”的宇宙人生真相。明“明德”就是“回歸自性”。

      道家同樣重視禪定?!肚f子·大宗師》講“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只有格除嗜欲,才能進入恬淡虛無的清凈境界?!洞笞趲煛肥菍iT論道和修道的,并以修道為中心,先后闡述了修道的程序、功夫、障礙和悟道境界。不過只是簡略的提綱。有趣的事是《莊子》一書中談到孔子的弟子顏回修禪定的方法——“坐忘”,何謂坐忘?顏回說,“墜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謂坐忘?!保ㄍ鼌s肢體,泯滅世俗聰明,擺脫形體和知識的束縛,與大道混同融通,這叫坐忘。)坐忘是道家的禪定方法。顏回明道了。

      大乘佛教講究“六度”:布施(慈善捐獻和服務)、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都是格物致知的功夫的具體修學方法。“般若”是“致知”的極致。“誠意”在佛法上是直心和平等心;“正心”之極是深心、清凈心;大慈大悲是家齊之極,國治之極,天下公平之極。佛經(jīng)對禪定的論說相當精詳。比如佛家天臺宗創(chuàng)始人(隋)顗著有《止觀坐禪法要》《摩訶止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和《六妙法門》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禪定指南》收入了智顗的部分天臺宗禪法。佛教凈土宗以念佛方法修禪定是最究竟、圓滿的。凈土宗祖師《印光法師文鈔》中講得非常契機、契理,人人可以依教奉行,人人可以自修。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印光法師言念佛600問》匯集了印光祖師的有關論述,而且有詳細注解。在禪定修煉中,消泯功利主義,抖落浮躁塵埃,清新淡泊名利,遠離喧囂的心靈追求,感悟天人合一。我與宇宙萬物為一生命共同體,從而能推己及人,心懷萬物,悲憫蒼生,廣濟眾生,以盡天理之極。

      談圣賢教育。第四,教育是要有次第的,要以倫理做基礎。儒釋道都主張“孝親尊師”,把孝親放在第一位,尊師擺在第二位。儒釋道都是師道。師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圣賢所講的都是合乎天理人性。孝親,把孝敬擴大。孝敬一切眾生。《孝經(jīng)》講“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圣賢教育都是由孝開始。大孝是孝天下的老人,對長輩、年長者有一種尊敬的心,要把老一輩的優(yōu)良道風、學風、家風傳承下來。從孝親引導出倫常,長幼有序。儒家講“五倫”“十義”,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佛家講“五戒”“十善”。儒釋道都倡導“五?!保喝省⒘x、禮、智、信。仁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義是為社會,為別人服務,能盡義務;禮是待人接物有分寸,有節(jié)制,自謙而尊人;智是理性處事,不感情用事;信是人無信不立。《左傳》講“人棄常(五常)則妖興”。佛家的《楞嚴經(jīng)》講“破根本戒則妖邪魔鬼興世”。棄離“五?!保聘窘?,就是不順人倫大道?!墩撜Z》講“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親尊師,長幼有序和“忠臣生于孝門”告訴我們,人能知本分,盡本分,則近道矣。什么是盡本分?《論語》里“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鬃拥膶W問概括說就是豈有“忠恕”兩字。忠是心擺在中道,不偏不倚,做人竭心盡力,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恕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做人能知道自己的本分職責,就能努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忠孝兩全,自然愛國,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擔當責任,自然也為大慈善事業(yè)擔當責任。佛家將仁孝擴展到動物、植物、山河大地以及不同維次的空間的生物。這是仁孝之極致,慈善之極致。

      跟“仁孝”同樣重要的是圣賢的“因果報應”教育。因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切事相不出因果。種什么因,就有什么果報。這是事實真相?!犊鬃蛹艺Z》講“損人自益,身之不祥;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釋(不任用)賢而用不肖,國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圣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之不祥?!钡兰业摹短细袘分v“禍福無門,唯人自召”。說實在的,中國的一部二十五史就是一部最大最完整的因果報應紀實。細讀深思,必能悟出因果感應之理。中國古代的小說、平話一類或者戲劇,有一個中心理念,就是因果報應,決定是善人到后來有好報;惡人到后來有惡報,表揚的是忠孝節(jié)義。這是民間的因果報應教育。古代圣賢經(jīng)典揭示了因果報應教育的義理:“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則不敢為惡;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蕩(放蕩),蕩則無所忌憚。一人畏而行一善,萬人即增萬善;一人蕩而造一惡,萬人即增萬惡。故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亂之道也?!边@種教育是很有現(xiàn)實意義的,是最有成效的教育。古時候,政治清明,風俗醇厚時,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人人都守禮,人人都守法,因為人人知道因果報應。懂得因果報應,他所思所行,要考慮后果,因此需要大力弘揚圣賢文化和圣賢慈善文化。一個人倘若覺悟了,會尊圣敬善,仁慈博愛,閑邪(防止邪念、邪行)存誠,自凈其意,這才是真正幸福美滿的根源。

      以儒釋道為代表的圣賢文化和圣賢慈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命脈,是延續(xù)二千五百多年的大學問,是中華民族興旺之學。20世紀日本帝國主義者侵略中國的時候,21世紀美國帝國主義者妄圖使中國臣服的時候都知道“亡人之國,必先亡其文化”。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在《美國必勝》一書中講“當有一天,中國的年輕人已經(jīng)不相信他們老祖宗的教導和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美國人,就不戰(zhàn)而勝了?!蔽覀冎袊嗽摼蚜?,該“尊圣敬善”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的圣賢文化和圣賢慈善文化的復興,我們“匹夫有責”。

      猜你喜歡
      禪定圣賢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漢字故事之圣賢的寂寞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壇經(jīng)》中“人”的生存意義
      西部論叢(2020年16期)2020-12-23 04:53:25
      境隨心轉是圣賢
      平天湖,禪意的水
      椰城(2019年9期)2019-10-08 05:16:51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修身
      論佛教禪定與儒家靜坐工夫之異同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尼玛县| 永兴县| 游戏| 汝州市| 汪清县| 会泽县| 柳林县| 南康市| 威远县| 霍山县| 巫山县| 浑源县| 九龙县| 漾濞| 马尔康县| 湾仔区| 康保县| 泰和县| 建始县| 来宾市| 永胜县| 同心县| 定边县| 汉沽区| 高邑县| 高雄县| 乌鲁木齐市| 呼伦贝尔市| 台北县| 宜章县| 贺州市| 襄樊市| 绍兴县| 正镶白旗| 东丽区| 淮滨县| 大名县| 保山市| 出国| 若尔盖县| 基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