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武松
“天慳”一詞,近現(xiàn)代辭書唯《辭源》立目,釋義曰:“指天旱。宋陸游《劍南詩稿·七十五·開歲屢作雨不成正月二十六日夜乃得雨》: ‘東風吹雨破天慳,行圃歸來剩解顏。清王士禛《漁洋山人精華錄宋·四·行經(jīng)鵲華二山間即目》: ‘始知今日已寒食,潑火小雨回天慳?!逼渌纭稘h語大詞典》、中國臺灣《中文大辭典》等著名辭書均不見立目?,F(xiàn)代注家遇“天慳”大多避而遠之,或只箋引他文而不釋義。
然而并非天旱方謂“天慳”,天晴也謂“天慳”。例如:
宋曾豐《仲春既晴復雨》詩:“東君無力破天慳,紅紫遭時得志難。多可幸然風借暖,少恩傷是雨遺寒?!?/p>
按,題中言“既晴復雨”,顯指“天慳”義為“天晴”無疑。
宋陳造《過八疊山》詩:“喜此經(jīng)行無雨阻,向來游覽坐天慳。山靈定笑貴野鶩,默遣歸求邦域間?!?/p>
按,此言因天晴而游覽。
宋魏了翁《次韻中秋風雨中約客葉元老有詩》:“長雨頑云處處山,浹旬渾不露天慳。魚旟未兆心如醉,鴻雁關(guān)情鬢欲斑。”
按,此言日久都不見天晴。
宋項安世《和陳待制江城畢工遇雪》詩:“徧雨麥田知地瘠,怕冰戍土謝天慳。威棱回出金湯外,二萬邊兵已北還?!?/p>
按,此言感謝老天放晴。
細研天慳,原是兩個詞組成的主謂詞組,意思就是老天慳吝,也并非僅用于言天晴天旱,如:
宋李彌遜《將至徽川道中作》詩:“頗聞黃山最奇秀,紫翠六六堆孱顏。端如啖蔗及佳境,快意不復嘲天慳。”
按,此用言黃山佳景美得使人如啖甘蔗,快意之下不復再嘲老天慳吝。
宋程垓《一叢花》詞下闋:“寶釵瑤鈿一時閑。此恨苦天慳。如今直恁拋人去,也不念、人瘦衣寬。歸來忍見,重樓淡月,依舊五更寒?!?/p>
按,此處用以怨上天吝嗇讓人相聚之歡。
宋李曾伯《沁園春·以雨不克登樓,用前韻》下闋:“枉停歌準擬,冰輪東上,持杯顧戀,銀漢西流。一笑天慳,四并時少,應(yīng)負珠簾十二樓。呼蕉葉,且與生酹古,排遣牢愁?!?/p>
按,此用言老天慳吝四美并賜,四美即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元關(guān)漢卿散曲《大石調(diào)·青杏子·離情》:“【荼蘼香】記得初相守,偶爾間因循成就,美滿效綢繆?;ǔ乱雇缳p,佳節(jié)須酬,到今一旦休。常言道好事天慳,美姻緣他娘間阻,生拆散鸞交鳳友?!?/p>
按,此用言美好姻緣,上天向來慳吝。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除天旱天晴義外,“天慳”還有其作為詞組的字面義,即“老天慳吝”這個語義。但如果在具體的語言運用環(huán)境下不能用天旱天晴義來釋訓“天慳”時,就簡單地將其含義歸結(jié)為它的字面義“老天慳吝”,我們就復犯了訓詁學上“望文生義”的沉疴。
檢閱古文獻,“天慳”是在語言運用過程中逐漸由詞組發(fā)展成為一個詞的(當然,作為詞組的“天慳”依然沿用)。自宋以來,作為詞而不是詞組用的“天慳”,除天晴天旱義外,還有其他意義。闡述如下。
一,上天造化之深奧玄妙,即天機。如:
明張自烈《正字通》“慳”字下注:“苦堅切,音謙。悋也。李白詩: ‘崩騰赴幽賞,披豁露天慳?!薄犊滴踝值洹访闲淖植恳鄵?jù)此引為李白詩。
按,《正字通》《康熙字典》引為李白詩,皆誤。此句實出自蘇軾《凌虛臺》詩:“才高多感激,道直無往還。不如此臺上,舉酒邀青山。青山雖云遠,似亦識公顏。崩騰赴幽賞,披豁露天慳。”“披豁露天慳”義即大自然豁開胸襟呈現(xiàn)勝景透露出造化深奧玄妙之天機。《蘇軾全集校注》解釋“天慳”為“此指大自然不輕易顯露的景色”,“崩騰赴幽賞,披豁露天慳”意為“山勢奔踴前來,敞開胸懷露出不易見之景色,供人欣賞”,實為“望文生義”。
宋陳與義《次韻光化宋唐年主簿見寄二首》其一:“夢中猶得攀珠樹,別后能忘倒玉山。遙想詩成記來日,筆端風雨發(fā)天慳?!?/p>
按,此言詩人神來之筆可掀風作雨,發(fā)露天機。白敦仁箋注“筆端風雨發(fā)天慳”引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碧K軾《贈舒堯文》詩:“愿君發(fā)豪句,嘲談破天慳?!敝还{不注。
“天慳”義為“天機”的例子還有:
宋李光《新亭》詩:“悠悠落日吞,耿耿寒月吐。邀朋文字飲,四座揮玉麈。雅詩發(fā)天慳,妙語叩玄圃。援琴奏哀彈,得趣忘抑撫?!?/p>
元《貽孛術(shù)魯翀編修》詩:“紀載竹帛藏,潤色絲綸頒。儲才藏地閟,抽思刮天慳?!?/p>
明陶宗儀《次韻答張林泉五首》其三:“倦草淮南大小山,此身長與白云閑。南鄰北舍相歡洽,西陌東阡自往還。筆勢縱橫驚雨驟,文詞奇古發(fā)天慳?!?/p>
乾隆皇帝《御制盤谷寺詩》:“暫游宛探月窟,到此可破天慳,珍重韓愈李愿,曾否煙磴躋攀。”
而直接用“天機”以表達“上天造化之深奧玄妙”之義的,古文獻中數(shù)不勝數(shù),此略舉三例:
唐李白《大鵬賦(并序)》:“南華老仙,發(fā)天機于漆園;吐崢嶸之高論,開浩蕩之奇言?!?/p>
宋李簡易撰《玉溪子丹經(jīng)指要》卷中《羲皇作用》:“羲皇至圣,發(fā)天機而畫卦,體造化而啟易。易自畫卦始也?!?/p>
宋陸游《醉中草書因戲作此詩》:“稺子問翁新悟處,欲言直恐泄天機?!?/p>
按,“泄天機”語,元許有壬《次高辛甫韻四首》之四:“同塵鉛槧分賢勞,時泄天慳擬楚招?!弊鳌靶固鞈a”。
二, “上天之深邃奧妙”秘不泄人,且不可違逆,引申為天意。如:
宋范成大《自冬徂春道中多雨至臨江宜春之間特甚遂作苦語》詩:“客行無晴時,涔涔如漏天。東吳至西江,舊歲接新年。蠟屐驚踵決,油衣笑鶉懸。掀淖起復仆,頃步如重關(guān)。略似鴨與豬,汩沒泥水闌。我涂未渠窮,一晴愧天慳?!?/p>
按,“愧天慳”意為“感謝天意”。
元朱庭玉《散曲·南呂·一枝花·女怨》:“【斗鵪鶉】薄幸多應(yīng),今宵醉也。謝館秦樓,偎香倚雪,不信伊家不耳熱。俺好業(yè),俺好呆,怎恁今生,天慳運拙。”
按,“天慳運拙”意即“天意注定命運舛拙”。
清陳詩雯嘉慶己未秋九重陽日序陳少海(小和山樵)撰《紅樓復夢》文:“普天才子,作如是之達觀;絕世佳人,喚奈何于幽恨。愛由心造,緣豈天慳。斯則情之所鐘,即亦夢何妨續(xù)?!?/p>
按,“緣豈天慳”義即姻緣豈只由天意所定。
古文獻中用“天機”以表達“天意”義的也很多,例如:
宋曹勛《久雨三首》之二:“蝕仍苦雨,猶爾晦陽暉。浩浩陂三尺,家家水半扉。汩陳非佛意,昏墊蓋天機。祈懇須冥造,當仁要達微。”
宋查鑰《題臥龍山》詩:“山顛祠貌儼丹青,千載懷人為一登。隱隱故營連白帝,茫茫恨水向西陵。古根蘭芷香無價,云頂松杉翠作層。人事天機古難料,詩成試語定中僧?!?/p>
三,天機天意至高無上,不可違逆,引申以指國家朝廷,即所謂天朝、天庭,但古文獻中較少用例。如:
宋方岳《送應(yīng)武諭倅廬陵》詩:“乞倅廬陵郡,予為第一人。天慳終未肯,人好自相親。諸老詩書在,平園草木春。鷗朋嘲薄分,山屐蝕京塵?!?/p>
按,此言朝廷終未肯允詩人乞倅廬陵郡事。
同“天慳”一樣,用“天機”來表達“國家朝廷”義的例子也較少見,如: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君臨萬邦,秉統(tǒng)天機?!?/p>
四,人天生得上天之奧妙玄機,稟賦聰睿,故天慳引申為天賦。如:
宋陳造《再次韻答程帥高機宜四首》之四:“倒海翻湖袖手觀,揆子才思坐天慳。愁攻心折仍無賴,債壓頭低不辦還。”
按,“坐天慳”意即“因天賦”。
用“天機”以表達“天賦”義的也不少,如:
《莊子·大宗師》:“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p>
唐李嶠《攀龍臺碑》:“是故生而圣知,幼而聰達。敏給于論天之始,徇齊于對日之初。甫及勝衣,究緹緗之賾;逮乎束發(fā),殫鞶帨之巧。淳深孝悌之性,闇發(fā)天機;宏裕仁慈之風,匪因師習。”
宋陳著《梅山摘其絕為四首和來余因以次韻》其二:“辜負山中月與風,心無城市亦山中。應(yīng)嫌猿鶴天機淺,要與同行不肯同?!?/p>
五, 天機天意奧玄神奇,威力無邊,或施于人技,或賦于景物,換言之,人之工技,自然景物,得于天機天意,即所謂天功、天力。如:
宋趙蕃《用韻呈明叔》:“白鷗自倚占深灣,亦有幽人此照顏。豈但襟期非世俗,要知吟嘯奪天慳。江天見處從教闊,松竹栽成不要刪。我若賦詩君為寫,絕人翰墨勝高閑。”
元姚燧《南鄉(xiāng)子·游洪山寺》:“良月大洪山。楓葉青青柏葉殷。一樹桃花修竹里,天慳。連見春風一歲閑?!?/p>
清薩玉衡《題高固齋毛西河前后觀石錄》詩:“刻骨奪天慳,頑荒聚鬼泣。地脈關(guān)根本,元氣必靜翕。”
從以上諸例可以看出,“天慳”一詞除天晴天旱之義外,還有“天機”及其引申義“天意”“天賦”“天功”“天力”等。
以訓詁學言,“天慳”“天機”音義近同,實為同源詞。
《學山堂印譜》崇禎初年六冊原鈐拓本(原書印章無釋文)有印一枚,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釋文依樣讀作:“妙語發(fā)天掔?!保ㄒ妶D1)
掔,《廣韻》苦堅切,又苦閑切;釋義為:“固也厚也持也又音慳?!爆F(xiàn)代漢語音“qiān”。字亦作“孯”。辭書解釋其義,概括而言,為: 1. 堅固;堅守?!赌印び瓟踌簟罚骸傲蠲杈暪纷腭R,掔緯?!彼卧里w《御書屯田三事跋》:“操酷虐變詐,掔申商之法術(shù)?!?. 牽引?!妒酚洝む嵤兰摇罚骸俺跞胱曰书T,鄭襄公肉袒掔羊以迎?!?. 引去;除去?!肚f子·徐無鬼》:“君將黜耆欲,掔好惡,則耳目病矣?!标懙旅鳌夺屛摹罚骸皰?,崔云: ‘引去也?!睏顦溥_《積微居讀書記·莊子拾遺·徐無鬼》:“崔釋‘引去者是也?!畳缟w假為‘遣。”
掔(孯)又音“wàn”。同“腕”?!稘h書·郊祀志上》:“莫不搤掔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鳖亷煿抛ⅲ骸皰?,古手腕之字也?!碧屏谠豆~郭師墓志》:“布爪指,運掌掔。”集注引潘緯曰:“掔,烏貫切,與‘腕同?!鼻逋趵^香《〈小螺庵病榻憶語〉書后》:“秋淚漬乎行間,春魂回夫掔底?!?/p>
然而以上義項皆不能妥帖解釋“妙語發(fā)天掔”所為何義,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釋文大概因此只能依樣畫葫蘆了。
其實,上引《宋本廣韻》釋“掔”字義時,言“又音慳”。明閔齊伋輯、清畢弘述篆訂之《訂正六書通》(一名《篆字匯》)則以“掔”“慳”[1]同字(見圖2),故印文當依《學山堂印譜》八卷本釋文讀作:“妙語發(fā)天慳”(見圖3)。
“掔”讀同“慳”,其由來久矣。許慎《說文解字》:“掔,固也。從手臤聲,讀若《詩》‘赤舄掔掔?!蹦咸菩煦C注:“臣鉉等曰: 今別作慳,非是??嚅e切?!睉a,《廣韻》苦閑切;《集韻》《韻會》《正韻》丘閑切,并音掔。《廣韻》: 悋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亦曰:“掔之言堅也,緊也,謂手持之固也?;蚣俳铻闋孔?,如《史記》鄭襄公肉袒掔羊,即《左傳》之牽羊也。俗用慳吝字,亦為掔之俗?!倍宀軕棥段倪x古字通疏證》卷三“摼牽”條:“《羽獵賦》‘摼象犀注,韋昭曰:‘摼,扼也。善曰:‘摼,古牽字?!辈軕検枳C曰:“傳均案《爾疋·釋詁》‘掔,固也?!夺屛摹贰畳缫魻俊S謪s閑反。郭音義本與摼揩物同?!豆颉べ叶辍穫鳎?‘牽馬而至?!夺屛摹罚?‘牽,本作掔。左氏定十四年‘公會齊侯衛(wèi)侯于牽?!豆颉纷鳌畧?。堅、掔同從臤聲,摼即掔之變體?!盵2]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爾雅音義上·釋詁第一》“掔”下“郭音義本與摼揩物同”作“郭音義本與慳物同”。黃焯(1980: 248)曰:“○慳,宋本同,盧本改作摼揩?;菰疲勺飨?。黃氏亦謂當依舊本作慳,者惜之誤,與惠說同。焯案玉篇心部慳,口閑切,慳吝也。此音卻閑,即玉篇之口閑,是掔與慳惜物之慳字同,郭音義本是也。宋本誤惜作,盧本竟改慳為摼揩,大謬?!薄皰纭弊x為“慳”,自隋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即有此說,徐鉉斥之曰“今別作慳,非是”,誤。
慳吝即今俗語“扣門”,西南方言或稱“夾殼”,亦省言曰“扣(摳)”“夾”: 成都方言曰:“[摳]3吝嗇: 他好~哦,不會捐啥子。”(《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成都方言詞典》);貴陽方言亦言:“[摳]3=[夾摳]=[夾殼]=[小氣]吝嗇: 一分錢都舍不得,太~了?!保ā冬F(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貴陽方言詞典》)。吾鄉(xiāng)(貴州平塘)謂人手持錢財不輕施出曰扣曰夾亦曰緊。然則固、堅、緊、慳、吝、扣、夾等古音為見攝諸母(見、溪、群、疑)之一聲變轉(zhuǎn),故其音近(同)而義亦近(同)。
然而“掔”本有“機”音,“慳”“機”一聲之轉(zhuǎn)。
前引《說文》:“掔,固也。從手臤聲,讀若《詩》‘赤舄掔掔?!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接著說:“掔掔,當依《豳風》作幾幾,《傳》曰: 幾幾,絇皃。掔在十二部,幾在十五部,云讀若者,古合音也?!鼻迕缳纭墩f文解字系傳校勘記》:“掔掔,當依《詩》作幾幾。幾、掔同母龤也?!倍?、苗所指即《詩·豳風·狼跋》:“赤舄幾幾。”《說文·手部》掔下引作掔掔?!秴问霞役幼x詩記》引董氏云:“《集注》幾作掔?!币源丝芍皫住蓖皰纭?。
已故西北師范學院教授郭晉稀《聲類疏證》(1993: 765)“臤如鏗”下說:“從臤為聲,又有讀若幾者,《說文》: ‘掔,固也。讀若《詩》赤舄幾幾,《廣韻》‘幾,居履切,讀入古韻‘衣類矣……臤系字古韻本在‘因部,讀幾者對轉(zhuǎn)入‘衣部也?!卑?,郭晉稀言“幾”“掔”對轉(zhuǎn),由“因”入“衣”,甚是?!渡袝の涑伞贰耙蝗忠隆保渡袝ぶ軙た嫡a》作“殪戎殷”。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2005: 1308)注“殪戎殷”曰:“《禮記·中庸》: ‘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鄭玄注: ‘衣讀如殷,聲之誤也。齊人言“殷”聲如“依”,虞夏商周氏者多矣。今姓有“衣”者,殷之胄與?“壹戎殷”者,壹用兵伐殷也。(參見《盤庚》‘殷校釋)似今文作‘壹戎衣。”古者殷、衣對轉(zhuǎn)相通,“戎衣”即“戎殷”。前引元姚燧《南鄉(xiāng)子·游洪山寺》詞,“殷”與“山、慳、閑、鬟、還、顏、斑”同為韻腳,可證“殷”“慳”與“殷”“衣”、“掔”“幾”一樣,同為對轉(zhuǎn),“慳”“掔”古音同“衣”“幾”。
幾,古常寫作機。唐祁讓墓志“□親體機筵”,“機筵”即“幾筵”。
“隱幾”,原指憑靠幾案,后演為一詞,用以指歸隱及修道者修身養(yǎng)性。“幾”也常寫作“機”: 《莊子》卷一下內(nèi)篇齊物論第二:“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清郭慶藩《莊子集釋》:“《釋文》: ‘隱,于靳反,馮也。機,音紀。李本作幾。清盧文弨曰: 案今本作幾?!蓖跏遽海?999: 41)言:“《釋文》本幾作機,《秋水篇》: ‘公子牟隱機大息。字亦作機。幾、機正、俗字?!?/p>
古代“機”“機”原不同字?!皺C”為一種樹木,“機”為織布的器具及機關(guān)機鍵等。后來混為一字,故“隱幾”亦作“隱機”。如:
唐權(quán)德輿《唐故太清宮三洞法師吳先生碑銘(并序)》:“先生懸解,遐視區(qū)外。族系于東吳,稟靈于仙都。演道于明廷,棲神于太清,隱機于開元,歸根于露仙。其來適然,其去寥然。”
“機”有寫作“幾”的。如:
唐朱敬則《北齊文宣論》:“其次則南山之叟,東門之賢,范蠡泛江湖,尉繚去城市,此又見幾而作也。亦有貞不絕俗,隱不違親,冥默園林,卷舒人事。八月羊酒,聘之而不來;四時束帛,征之而不屈。亦可與語上矣。過此以往,何足言哉?”
按,“見幾而作”即“見機而作”。
宋朱熹《朱子語類·傳十章釋治國平天下》:“趙唐卿問: ‘十章三言得失,而《章句》云:“至此而天理存亡之機決矣!”何也?”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九卷·卷三下·誠明篇》“機”則作“幾”:“攻取之氣,逐物而往,恒不知反。善反者,應(yīng)物之感,不為物引以去,而斂之以體其湛一,則天理著矣。此操存舍亡之幾也?!?/p>
按,“操存舍亡之幾”即“操存舍亡之機”。
印篆中“幾”亦??套鳌皺C”,如:
明文彭(壽承)有“明窗凈幾”印一方。(見圖4)
《奇勝堂印譜》“幾”刻作“機”:
明窗凈機,筆研清良,人生壹樂。(見圖5)
也有“機”刻作“幾”的。如:“日理萬幾。”(見圖6)(《寶藪》故宮珍本叢刊)“萬幾”即“萬機”。
張灝《學山堂印譜八卷》印文“妙語發(fā)天慳”語出自宋戴復古詩“高談犯時忌,妙語發(fā)天慳”及程公許詩“鶯花隨世界,妙語發(fā)天慳”。宋陽枋《峽州程彥彪簽判賦桃花菊讀之良有佳致嗣韻敬呈覺其東涂西抹也》詩化“鶯花隨世界”句意作:“群芳發(fā)天機,妍媸太紛競。秋菊繁有從,色以黃為正?!币曰ㄗ税l(fā)露天機;明張景《飛丸記·第十七出·旅邸揣摩·滿庭芳》“人閑林靜。簾垂晝永。聽鳥說天機”則化“鶯花隨世界,妙語發(fā)天慳”句意,以鳥語訴說天機?!逗ü偶∽V四卷》刻“聽鳥說天機”(見圖7)于印。
清張宏牧印“發(fā)見隨天機”(見圖8)(《丁丑劫余印存》),“天機”刻作“天機”。
清道光進士戴醇士有聯(lián)一幅(《古今楹聯(lián)匯刻》 1994): 上聯(lián)“醉帖淋漓寄豪舉”為陸游《醉中作行草數(shù)紙》詩句;下聯(lián)“高談灑落見天機”,出自宋孔武仲《與廖開甫自淮南同行赴舉相別二十五年復相遇于蘄水縣為詩贈之》詩句,與戴復古詩“高談犯時忌,妙語發(fā)天慳”旨趣同出,可證“天慳”“天機”音近義通同源。
以上可證“掔”“慳”同字,“天掔”即“天慳”?!皰纭庇小皫住币?,“幾”“機”又同用,則 “天慳”與“天機”音同義通,當為同源詞。
結(jié)語
慳(慳)、掔同字,掔亦讀若幾,幾同機(機),故慳讀與機同,現(xiàn)當代各類漢語辭書“掔”字皆無讀幾機音者?!疤鞉纭奔础疤鞈a”,“天慳”與“天機”音近義通同源。除天晴天旱義外,“天慳”還有“天機”及其引申義“天意”“天朝”“天賦”“天功”等,《辭源》“望文留義”唯剩天旱,當據(jù)以補?!疤鞉纭蔽丛诠盼墨I中檢索到,但在古印章“妙語發(fā)天掔”中出現(xiàn),辭書當予以立目。
從漢語詞匯發(fā)展史視角看,“天慳”一詞,多出現(xiàn)在宋代及宋代以后,唐代及以前未見有用者;“天掔”僅出現(xiàn)在明張灝輯《學山堂印譜》,尚未在其他古文獻中查到;“天慳”除天晴天旱義外,還有“天機”及其引申義“天意”“天朝”“天賦”“天功”等,而“天機”卻未見天晴、天旱及天功、天朝義。這些語言現(xiàn)象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附注
[1]文中涉及字形時,采用繁體,下文同。
[2]傅世洵(清)輯.益雅堂叢書.光緒丁亥年文選樓刻本,藝林山房刻本,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本.
參考文獻
1.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2. 蔡義江主編.紅樓夢叢書全編.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
3. 陳彭年(宋).宋本廣韻.北京: 中國書店,1982.
4. 陳與義(宋)著,白敦仁校箋.陳與義集校箋.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 丁仁,高時敷,葛昌楹(清)等.丁丑劫余印存.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6. 范梈(元).范德機詩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新北: 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
7. 傅世洵(清)輯.益雅堂叢書.光緒丁亥年文選樓刻本,藝林山房刻本,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本.
8. 故宮博物院編.寶藪·故宮珍本叢刊(第467冊).??冢?海南出版社,2000: 435.
9. 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北京: 中華書局,2005.
10. 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辭源(修訂本)·建國60周年紀念版.北京: 商務(wù)
印書館,2009.
11. 郭晉稀.聲類疏證.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
13. 黃焯撰.經(jīng)典釋文匯校.北京: 中華書局,1980.
14. 李榮主編.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1998.
15. 陸德明(唐).經(jīng)典釋文.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元遞修本,1985.
16. 毛晉(明)輯.六十種曲.北京: 中華書局,1958.
17. 閔齊伋(明)輯,畢弘述(清)篆訂.訂正六書通.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1981.
18. 錢謙益(清)輯.列朝詩集.國家圖書館藏清順治九年毛氏汲古閣刻本.
19. 《清代詩文集匯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匯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0. 全唐文.北京: 中華書局,1983年影印版.
21. 蘇曉,黃宸(明)篆,成瀬米校訂.酣古集印譜四卷.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本.
22. 唐圭璋編.全金元詞.北京: 中華書局,1979.
23.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 中華書局,1965.
24. 陶宗儀(明).南邨詩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新北: 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
25.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景印三版,1999.
26. 文彭(明).文壽承彭印譜(稿本).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本.
27. 吳鋼輯,吳大敏編.唐碑俗字錄·前言.西安: 三秦出版社,2004.
28. 吳隱(清)纂集.古今楹聯(lián)匯刻.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
29. 細井九皋編.奇勝堂印譜.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本.
30. 徐征等主編.全元曲(第1冊).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1. 許有壬(元).元許文忠公至正集.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本.
32. 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北京: 語文出版社,2001.
33. 張灝(明)編.學山堂印譜.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
所藏崇禎四年刊并鈐本.
34. 張自烈(明).正字通.康熙九年廖文英序刻本.
35. 張自烈(明)等校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36. 朱熹(宋).朱子全書.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浙江杭州浙江大學求是村16幢204室310013)
(責任編輯 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