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
第一次走進位于北京后拐棒胡同的周有光先生的書房,那時,周有光先生剛過一百零八歲生日不久。書房不大,甚至只能算是窄室,墻壁舊舊的,書櫥也不大,令我意外和驚喜的,是周老的精神。原以為茶壽的老人,不是躺在床上,就是言語不清楚了,但周老精神很好,他雙目有神,安坐在略顯逼仄的書房里。
周老得知我來自蘇州,問:“聽說蘇州新恢復了一條河道,還在清淤?”算起來,老先生居住蘇州是七八十年前的事情了,在他的印象里,南園和烏鵲橋弄還是荒蕪一片,是菜園子、花農(nóng)、清水河流、簡陋的舍房,及疏落有致的臨水民居。他恐怕想都想不到如今那里已經(jīng)變成了什么樣子。
周老關(guān)心蘇州的河道恢復,可能是因為他曾定居在蘇州河道邊,新婚時的住房就在蘇州的烏鵲橋弄。我抬頭看到書房里周有光與張家二小姐張允和讀書的照片,不禁想起兩人非一般浪漫的“流水式愛情”。周有光與張允和認識緣于周有光的妹妹在張家的私立樂益女中就學,周有光漸漸與張家孩子來往,并幫著編印張家內(nèi)刊《水》。
可是到了談婚論嫁時,周有光卻躊躇起來,因為與顯赫的張家相反,末境沒落的周家在經(jīng)濟上幾乎沒有任何優(yōu)勢。周有光在想了許久后,給張允和寫了封信說:“我很窮,恐怕不能給你幸福?!钡愿衩骺斓膹堅屎婉R上回了一封十幾頁紙的信,熱烈而堅定地告訴周有光:“幸福是要自己去創(chuàng)造?!本瓦@樣,周有光在上海迎娶了張允和。后來回到蘇州,他們的新房就在烏鵲橋弄。因此對于恢復河道他很關(guān)心,希望水鄉(xiāng)原貌再現(xiàn)。在他心里,還惦記著昔日臨河的愛情居所,而他更早期的常州祖居也是臨河而建,或許這樣的原生態(tài)才是他心里的故鄉(xiāng)和往昔。
周老是語言學家,每次與其交談,他的話題都離不開自己的專業(yè)。對于語言學,周老自有主張。有一次我去時正巧遇到一位公眾學者與周老展開辯論,來者問周老是否同意在幼兒園廢除英語教育的主張,因為幼兒學習英語太早了,中國人似乎沒必要在幼兒園就學這個。周老堅持己見,說,小孩學英語不影響學其他的東西,干嗎要廢掉呢?要以應用為主。當時他以百歲學人的精神和一個現(xiàn)代的學者進行辯論,他覺得英文應該從小開始學習。他現(xiàn)身說法地說:我當年考上海圣約翰大學,考了一個星期,有五天是考英語的,所以后來出國考察學習以及看英文書就很容易了。
上世紀80年代初期,有關(guān)方面組織“吳語普通話”聽力教材,讓周老來錄音。周老說聽了自己的錄音后,感覺是濃重的常州土腔,實在難聽!張允和是合肥人,久居京城,鄉(xiāng)音難更,周老稱她的普通話是“半精(北京)半肥(合肥)”,又說自己的普通話是“南腔北調(diào)”。說到連襟沈從文的湖南普通話,周老說他實在是聽不懂。由于各地方言不同,推廣普通話就成為必然。別人笑話周老說,你們自己都不會說普通話,還推廣?!暗捒刹荒苓@么講,因為先要有標準,才能學好普通話?!敝芾险f。
很多人去拜訪周老時都會請教他的“長壽之道”。周老說要“生活規(guī)律、胸襟開朗”“生活簡單,不亂吃東西”“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張允和去世后不久,周老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不知所措,終日苦思,什么事情也懶得動。我們結(jié)婚七十年,從沒想過會有一天二人之中少了一個。突如其來的打擊,使我一時透不過氣來。我在紙上寫:昔日戲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來。那是唐朝詩人元稹的詩,現(xiàn)在真的都來了……一位哲學家說過,個體的死亡是群體發(fā)展的必然條件。人如果都不死,人類就不能進化。多么殘酷的進化論!但是,我只有服從自然規(guī)律!所以,我接受了這一切,不管有多殘酷。對人生,對世界,既要從光明處看到黑暗,也要從黑暗處看到光明?!?/p>
晚年的周老曾主張儒學現(xiàn)代化,他認為,儒學的歷史任務是維護帝王政權(quán),建設穩(wěn)定而繁榮的封建社會,在兩千多年中做出了偉大的成績。儒學不僅能為封建專制服務,也能為現(xiàn)代社會服務。儒學中有跨越時代的至理,例如,反對迷信,重視現(xiàn)世;反對愚民,重視知識;反對暴力,重視和平。“孔子、孟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有許多高明的說法,非常了不起。”他說。
最近去拜訪周老時,見他臉色漸漸紅潤起來,精神很好,保姆的一句提醒更讓人驚喜——他的頭上長出了一些黑頭發(fā)。我跟老先生開玩笑說這是“返老還童”,老先生哈哈大笑,像個可愛的孩子。
【閱讀指津】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蘇培成先生曾這樣說:“周有光先生是老一輩語言文學家,已屆耄耋之年,但是論學術(shù)思想他卻一直走在時代的前面。周先生之所以能這樣,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世界的眼光,能從世界來看中國。”“有世界的眼光,能從世界來看中國”,這就是“銳思”,可見,“銳思”是周有光先生一生的魅力之所在。讀懂這篇傳記,就要讀懂題目。
把握重點,抓題目,概括分析傳主事跡。三國魏嵇康《卜疑》中指出:“將激昂為清,銳思為精,”此處的“銳思”,即為敏銳的思想。可以說,周有光先生一生都保持著敏銳的思想,在文本中表現(xiàn)有多處:一是過完一百零八歲生日后,原以為會躺在床上,言語不清,卻是精神很好,雙目有神,茶壽之年卻也思路清晰;二是對語言學,周老自有主張,他認為,小孩學英語不影響學其他的東西,英文應該從小開始學習;三是由于各地方言不同,推廣普通話成為必然,有關(guān)方面組織“吳語普通話”聽力教材,讓周老來錄音,別人笑話周老。但周老卻有自己的觀點,認為先要有標準,才能學好普通話;四是張允和去世后,周老說:“我接受了這一切,不管有多殘酷。對人生,對世界,既要從光明處看到黑暗,也要從黑暗處看到光明?!边@是對生死觀的獨到見解,精辟卻又讓人深思;五是晚年周老主張儒學現(xiàn)代化,讓歷史文化為現(xiàn)代社會服務,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新思想、新思路。不難看出,隨著對傳主的主要事跡的了解及分析,結(jié)合傳記題目,我們知道,周有光先生是一個具有敏銳思想的學者。
把握難點,抓關(guān)鍵段,凸現(xiàn)性格,再現(xiàn)傳主個性形象。傳記文學作為一門特殊的文學寫作種類,其刻畫人物性格與塑造人物形象的途徑及特點較之其他文學樣式是有所不同的。但是,文學創(chuàng)作典型化原則的許多方面對于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樣是適用的。用環(huán)境描寫來彰顯傳主的性格特征,是閱讀這篇傳記的難點。作者在一開頭就選取了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環(huán)境“書房”,其實頗有深意。這一典型環(huán)境的描寫,既符合周老先生學者、語言學家身份,更與題目“銳思”契合,同時,更為突出的是,每一次書房的刻畫,都是對周老人物形象的一次渲染:“書房不大”“墻壁舊舊的”“書櫥也不大”“略顯逼仄的書房”等等,無一不顯現(xiàn)出周老是一個善于思考的人,不為己室之小而影響自己的心胸,這也正照應了文本下部分寫到的張允和去世后周老的那段“服從自然規(guī)律”的自述,體現(xiàn)其豁達樂觀之性格。
把握探究點,抓關(guān)鍵句,關(guān)注命題方向。傳記開放性試題的形式雖然不統(tǒng)一,但考查的方向多從傳記的某些內(nèi)容入手,注重答案的拓展性、綜合性、論述性、社會性及個性化與多元化??忌诨卮鸫祟愵}目要學會站在一定的立場上對傳主立場、傳記作者的立場作出適當評判。《百年銳思——周有光》這篇傳記中,有一個很好的探究點,“儒學現(xiàn)代化”。儒學是歷史文化的范疇,但也能為現(xiàn)代社會服務,如何理解“儒學現(xiàn)代化”,可以讓考生結(jié)合傳記文本來具體分析。“儒學中有跨越時代的至理,反對迷信,重視現(xiàn)世;反對愚民,重視知識;反對暴力,重視和平”,這都是一些寶貴的財富,我們的時代也需要這些普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