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偉宏
孫權(quán)勸學
司馬光
初,權(quán)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wù)。權(quán)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wù),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泵赡耸季蛯W。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
當初,孫權(quán)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當權(quán)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wù)繁多的理由來推辭。孫權(quán)說:“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jīng)典成為博士的嗎?只是應(yīng)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中事務(wù)繁多,又有誰能比得上我呢?我經(jīng)常讀書,(我)自認為(讀書對我)有很大的好處?!眳蚊捎谑蔷烷_始學習。等到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和呂蒙論議國家大事,(魯肅)驚訝地說:“你現(xiàn)在的才干和謀略,不再是以前那個吳下阿蒙了!”呂蒙說:“讀書人分別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另眼看待),長兄怎么認清事物這么晚啊!”于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jié)為朋友才分別。
本文僅區(qū)區(qū)119字,雖極簡略但剪裁精當,不僅保留了原文的精華,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寫之作。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quán)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jié)友”的佳話??煞謨蓪樱合葘憣O權(quán)勸學,呂蒙“乃始就學”;后寫魯肅“與蒙論議”,“結(jié)友而別”。本文記事簡練,全文只寫了孫權(quán)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斷,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緊接著就寫出結(jié)果,而不寫出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如何長進的。寫事情的結(jié)果,也不是直接寫呂蒙如何學而有成,而是通過魯肅與呂蒙的對話生動地從另一個側(cè)面反映出呂蒙的進步之大。讀書使呂蒙的言談大有智慧,所以魯肅的語氣重在驚嘆:“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呂蒙也僅說了一句話:“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話中既有對魯肅大驚小怪的不以為然,更有一種書中多閱歷,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種敬羨之情。呂蒙讀書的功效是通過魯肅與呂蒙的對話從側(cè)面展現(xiàn)出來的,他的驚嘆襯托出了呂蒙今非昔比的事實。而話中的“吳下阿蒙”又將呂蒙的過去與現(xiàn)在進行了一個縱向的對比,得出了“變”的結(jié)論,而呂蒙之“變”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呂蒙的謙虛好學,孫權(quán)的循循善誘,魯肅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體,足顯作者的文筆功力之深厚。
古代關(guān)于讀書的詩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雜詩》陶淵明)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勸學》)
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
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
(劉過《書院》)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唐《金縷衣》)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
未曉不妨權(quán)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陸九淵《讀書》)
談讀書
朱光潛
歷史愈前進,人類的精神遺產(chǎn)愈豐富,書籍愈浩繁,而讀書也就愈不易。書籍固然可貴,卻也是一種累贅,可以變成研究學問的障礙。它至少有兩大流弊。第一,書多易使讀者不專精。我國古代學者因書籍難得,皓首窮年才能治一經(jīng),書雖讀得少,讀一部卻就是一部,口誦心維,咀嚼得爛熟,透入身心,變成一種精神的原動力,一生受用不盡。現(xiàn)在書籍易得,一個青年學者就可夸口曾過目萬卷,“過目”的雖多,“留心”的卻少,譬如飲食,不消化的東西積得愈多,愈易釀成腸胃病,許多浮淺虛驕的習氣都由耳食膚受所養(yǎng)成。其次,書多易使讀者迷方向。任何一種學問的書籍現(xiàn)在都可裝滿一圖書館,其中真正絕對不可不讀的基本著作往往不過數(shù)十部甚至于數(shù)部。許多初學者貪多而不務(wù)得,在無足輕重的書籍上浪費時間與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擱了;比如學哲學者盡管看過無數(shù)種的哲學史和哲學概論,卻沒有看過一種柏拉圖的《對話集》,學經(jīng)濟學者盡管讀過無數(shù)種的教科書,卻沒有看過亞當·斯密的《原富》。做學問如作戰(zhàn),須攻堅挫銳,占住要塞。目標太多了,掩埋了堅銳所在,只東打一拳,西踢一腳,就成了“消耗戰(zhàn)”。
讀書必須有一個中心去維持興趣,或是科目,或是問題。以科目為中心時,就要精選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的從頭讀到尾,以求對于該科得到一個概括的了解,作進一步高深研究的準備。讀文學作品以作家為中心,讀史學作品以時代為中心,也屬于這一類。以問題為中心時,心中先須有一個待研究的問題,然后找關(guān)于這問題的書籍去讀,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諸家對于這問題的意見,以供自己權(quán)衡去取,推求結(jié)論。重要的書仍須全看,其余的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節(jié),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丟手。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對于初學不相宜。不過初學者以科目為中心時,仍可約略采取以問題為中心的微意。一書作幾遍看,每一遍只著重某一方面。蘇東坡《與王朗書》曾談到這個方法。
對于一代美學宗師朱光潛先生來說,書既是他通向?qū)W術(shù)頂峰的必經(jīng)途徑,也是他深厚修養(yǎng)和豐富靈魂的重要源泉。正如他自己所說,“我能感傷也能冷靜,能認真也能超脫。能應(yīng)俗隨時,也能潛藏非塵世的丘壑。文藝的珍貴的雨露浸潤到我的靈魂至深處,我是一個再造過的人,創(chuàng)造主就是我自己。”深厚的美學修養(yǎng),讓他能欣賞書中微妙精深的樂趣;謙虛誠懇的治學態(tài)度,讓他對求學求知有獨到的見解。朱自清說:光潛的文字像行云流水,自在極了,他像談話似的一層層領(lǐng)著你走進高深和復雜里去。
余秋雨的“畏友”讀書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應(yīng)該著力尋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閱讀成為一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盡量減少與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樂于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我們的書架里可能有各種不同等級的書,適于選作精讀對象的,不應(yīng)是那些我們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yīng)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p>
閑暇之余,當你去欣賞一
篇美妙的散文。它可以隨時帶
你走進風景秀麗的田園風光、
或是感受異域風情、或是欣
賞春花秋月,無論遠古還是
未來,都仿佛是身臨其境。若能讀到勵志之作,從中吸取足夠的堅強與毅力,也可以把自己培養(yǎng)成一位生活中的強者,適應(yīng)瞬息萬變的世界。若是有幸讀到幾首好詩,品幾闋宋詞,更能讓人心曠神怡了。此是讀書之樂也,正如孟德斯鳩所說,喜愛讀書,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無聊的時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古人曾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梢娮鋈吮仨殢淖x書開始,有好書不可不讀。 讀書的功用是多方面的,不只限于消遣娛樂,人們還要從書中感悟作者深邃的思想,獲得人生的共鳴和啟迪,拓展視野,增廣知識。讀書的過程本來就是一個修身養(yǎng)性,開啟心智的過程。既然讀書能給我們帶來豐富的精神食糧,教會我們做人,為了求知,就不能怕艱苦。正如人們常說:“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睘?/p>
了讀書,受一點苦,這
對一個有明確人生志
向的人來說算不了
什么,反而可以
增強求知的欲
望,鍛煉堅
定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