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三星堆文化里的“三苗”因素析

      2016-05-14 12:06:12彭元江
      文史雜志 2016年5期
      關(guān)鍵詞:東夷成都平原祝融

      彭元江

      三苗是上古時期活躍在長江中下游的一支實力強大的族群,屬于九黎族團,史稱九黎三苗。他們與黃淮以東的許多部落族群一道組成了聲勢浩大的東夷聯(lián)盟體,其中包括生活在山東一帶的商的先民。據(jù)史書所載,上古至少有兩大事件與三苗有關(guān):一為《史記·五帝本紀》所記“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二為《史記·歷書》所載“九黎亂德,三苗服九黎之德”。這兩件事件肇始于東夷地域,但其影響卻波及到兩三千里以外的古蜀,并在三星堆遺址留有深深的印跡——即三苗西遷促三苗族群進入四川,加速蠶叢氏氐族族群的形成,促使火歷和琮融合于古蜀文化。

      “三苗西遷”促三苗入川

      《史記·五帝本紀》“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文中所指即帝堯強迫戰(zhàn)敗的“三苗”向大西北三危之地遷徙,改變那里的羌戎族群。但多年來,史界對“三?!被颉拔7健本烤乖诤翁帲袃煞N說法:

      其一,“三?!痹诮窀拭C敦煌一帶。敦煌自古有三危山,是上古時期羌戎人居住核心區(qū)之一。此地距四川盆地看起來甚遠,但據(jù)載,在四川西北部大山高原存在“走廊”,即依傍橫斷山脈南北河流的河谷通道(今稱“藏羌彝走廊”)。早在新石器時代后期,就有甘青地區(qū)的人群(先羌族群)沿這條“走廊”南下。2000年下半年四川茂縣營盤山考古發(fā)掘,出土了大量的非成都平原制作的彩陶和石器,證明此論屬實。[1]距今五六千年前,由于多次發(fā)生世界性的氣候轉(zhuǎn)型,在寒冷干旱的自然環(huán)境壓迫下,大批西北地區(qū)的族群陸續(xù)沿著“藏羌彝走廊”東遷和南下,至甘肅隴南平原及四川岷江流域的河谷臺地平壩,甚至直達四川盆地邊緣。相信這些人中有攜帶純粹古羌戎文化的族群,也有攜帶著早已相互融合的“古羌—三苗”文化的族群。其時間或不遲于先夏時代。

      其二,“三?!本驮陔]蜀之間,即指甘肅南部和四川北部岷山高原地帶。俞偉超先生在《三星堆蜀文化與三苗文化的關(guān)系及其崇拜內(nèi)容》中指出:“危方因分為上中下,故后稱三?!?,“甲骨文危方,根據(jù)有關(guān)資料分析推定近于岷山”,“這就可知堯舜之際,有一部分三苗部眾曾被迫遷入隴蜀之間,進入四川境內(nèi)?!盵2]此外,陳平先生在“從‘丁公陶文談古東夷西遷”一文中指出:“祝融族團從東夷故地遷至鄂東,再向西北方向,最后進入甘肅隴南的三危之地。”[3]而祝融族團里就有三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隴南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寺洼文化(前14—前11世紀),在出土陶器坯料中發(fā)現(xiàn)摻有碎陶片渣,此為長江中游三苗文化獨有的制陶工藝。這便成為支持三苗盤踞隴南的實證。顯然三苗入川并不存在難以逾越的空間距離。

      “三苗西遷”促古蜀民族大融合

      蠶叢氏應(yīng)是羌戎和三苗融合的產(chǎn)物。三苗到達隴南和岷山高原后,融合了早期的羌戎和當?shù)仄渌林?,實現(xiàn)羌文化—三苗文化的大匯聚,促成古蜀蠶叢時代的到來。竊以為,蠶叢氏可能就是蜀山氏,即羌戎和三苗相互融合后的氐人,而氐人就是擅長農(nóng)耕的“低地之羌”。幾百年后的四川,正如段渝先生所言:“夏商之際,魚鳧王帶領(lǐng)本族進入成都平原,逐漸融合蠶叢、柏濩兩族,形成了早期的蜀族,并在此基礎(chǔ)上逐步建立起強大的早期蜀王國”[4],又尊蠶叢為祖神。但不知何故在形成氐人的過程中,蠶叢氏產(chǎn)生了有縱目生理遺傳特征的支系,如《華陽國志·蜀志》載:“有蜀侯蠶叢,其目縱”。此非傳說。據(jù)今人田野調(diào)查,至今在川北及甘南交界處的民族聚居區(qū),仍保留有“縱目”血統(tǒng)的族群存在。[5]

      蠶叢氏為尋找水草肥美之地,開始沿岷江向南大遷徙,逐漸進入四川盆地,深入尚是沼澤湖泊為主的成都平原。在這里,蠶叢氏族群一定會發(fā)現(xiàn)他們并不是最早的開拓者,因為比他們早許多年,就有人從瞿塘峽西進至成都平原。正如俞偉超先生所言:“以三星堆北部西泉坎遺址等為代表的四川新石器晚期遺存出土了大量的灰白陶,應(yīng)當是屈家?guī)X和長江中游龍山文化向西影響的結(jié)果”,“攜帶這種文化的族群按古史傳說,當屬堯、舜、禹時期的三苗”。[6]顯然經(jīng)瞿塘峽西進也是三苗遷徙之路。甚或也不排除川南的陸路、水道也可能留有從湘西、黔北來的三苗、僰僚,甚至百越等族群的身影??傊M入成都平原的所有族群部落經(jīng)過血脈和文化的長期融合(包括魚鳧氏對蠶叢、柏濩兩族群的大融合),最后形成了屈小強先生在《古蜀文明探源》中概括的“古羌—蜀”族團,即段渝先生所說的“早期的蜀族”和“早期蜀王國”的政治核心和文化核心。

      “三苗西遷”帶來“火歷”

      “九黎亂德”是上古一次重大的歷法變革。九黎是最早開拓農(nóng)耕的上古族群,成員眾多,后世“黎民百姓”一詞就源于此。九黎屬東夷聯(lián)盟體,創(chuàng)制了在天文史里占有重要地位的恒星年(歲)和一種恒星歷法,名火歷。火歷以東方蒼龍星座里的大火星(即心宿二,亦稱大火、火,在西方天文學中屬天蝎座最亮的恒星,是紅巨星)在天空中周而復始的方位變化(視運動),來判定節(jié)氣時令和制定年節(jié)?;饸v比太陽歷更能準確方便地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深受九黎及東夷諸多部族歡迎。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九黎亂德”。陳久金先生在《中國天文大發(fā)現(xiàn)》里指出,“德”指歷法,“亂德”就是站在正統(tǒng)立場,斥責九黎廢棄由黃帝西羌族團推行的太陽歷,從而導致天下“廢時亂日,歷數(shù)失序”?!叭绶爬柚隆眲t是指三苗拋棄太陽歷改信九黎的火歷。歷法本是治理天下的第一法則,象征著權(quán)利和統(tǒng)御力,而拋棄太陽歷的三苗在堯、舜、禹時代連遭打壓驅(qū)趕便不足為奇了。三苗雖被逐出故園,卻將火歷帶到隴蜀之間,進而帶到川北高原和成都平原,成為三星堆古蜀文化的一部分。

      由此而言,三星堆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大神樹的功能不能簡單地認為是天梯,更不能把那條索狀青銅龍視為天地之間可以往來的示意物。這株青銅樹應(yīng)為中國上古史上最富浪漫色彩并具唯一性的天文歷法樹。附著在青銅樹上的“九鳥”是十日的象征物,對應(yīng)著十日歷(十月太陽歷);“十二果”是十二個月亮的象征物,對應(yīng)著十二月農(nóng)歷(或上古曾有過的太陰歷);“一龍”則是東方蒼龍星座的象征物,對應(yīng)著東方蒼龍星座、大火星和火歷——這是一種曾為東夷大聯(lián)盟體(包括九黎、三苗、商人先民等)共同信奉的、適合農(nóng)耕生產(chǎn)的古歷法。[7]上古時代,太陽、月亮、大火星被視為天上的“三大辰”,表示大火星曾與日、月比肩同輝。(參見龐樸著《火歷鉤沉:一個遺佚已久的古歷之發(fā)現(xiàn)》)

      有歷法必有歷算師、天文官。三星堆青銅大立人作為大巫師,職責之一就是推算時令演繹年節(jié)。據(jù)古史傳說,其名曰羲和和常羲,分別是管理太陽和十日歷,管理月亮和十二月農(nóng)歷的歷算師、天文官。那管理東方蒼龍星座、大火星和火歷的歷算師、天文官是誰?三星堆祭祀坑里有嗎?答案是肯定的。據(jù)史載,其名曰“火正”或曰“火正重黎”,至今西南少數(shù)民族還有火正、重黎的傳說?!盎鹫痹谏瞎庞旨嫠净鹬?,祝融為其號,[8]而火神廟里不乏祝融塑像,今可據(jù)此反推出“火正重黎”的外貌。奇妙的是在三星堆祭祀坑里可以尋到與之相對應(yīng)的青銅器物。

      祝融是“人·鳥·龍”復合造型。三星堆有這類造型的青銅器,這就是筆者大膽推測的那兩具均需修復的上下各剩半截身軀的青銅立像。而對接修復后的青銅立人為鳥足女身的“鳥女”,估計包括基座、帽冠在內(nèi)通高1.7米左右。其外形“頭戴三叉冠,舉著一雙琮形手,有女性的腹臀腿,一雙腳為鳥爪,各踩著一條鳥龍”,符合祝融造型的基本要素。而且上半截青銅身軀頭戴的三叉冠,按古人比附思維推論,代表著“心宿三星”,中間前彎的一叉系指“心宿二”,即為大火星,引申為火歷。再有,此處祝融為女性,與后世火神廟里的赤膊男身造型大有異。但這并不奇怪,因為母系原始部落管理火的人肯定為女性。所以最早的“火正重黎”(即火神祝融)或本就是女性。她既在祭臺上神秘地按照火歷推演節(jié)氣時令、確定年節(jié),又要在火膛前莊重地完成祭火、取火、用火、儲火的儀規(guī)。

      “三苗西遷”帶來“琮”

      火歷在歷法科學上先進地位的確立,意味著東夷和九黎、三苗已站在天文學科的前沿,更意味著他們在如何構(gòu)建“天圓地方”宇宙模型方面具有觀念上的先進性?!扮?,作為遠古的一種宇宙模型誕生在他們手中是順理成章之事??脊虐l(fā)掘證明了這一推論,華夏最早的琮實物,果然出土于屬于東夷地域距今5100年的良渚文化遺址。

      盡管“天圓地方”觀念,在不同地域的智慧原始初民腦海里很可能早就形成了,但將這一觀念創(chuàng)造性地最早用琮表達出來者,如前所述當良渚文化莫屬??梢钥隙ㄊ侨鐚㈢顽^念帶進“古羌—蜀”族團。三星堆古蜀人的貢獻則在于讓青銅大立人(即大巫師)的雙手變成琮形巨手,或雙手就是琮。這種不受琮經(jīng)典造型(矩形體包裹貫通的中空圓柱體)約束的設(shè)計,似乎顯現(xiàn)著古蜀發(fā)展到魚鳧氏時代,仍保留著早期琮造型觀念的含混和任性;而這一富有想象力的造型甚至影響到西周初期的陜西寶雞市茹家莊國琮的造型。伯墓里的兩個青銅小立人的雙手也是與手臂比例極不相稱的大琮形。這兩雙琮形巨手是大小巫師與天地神靈對話的窗口,神圣而又神秘。與國墓差不多同時或稍早的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大量玉琮、石琮,其形制則中規(guī)中矩,表現(xiàn)出琮造型的規(guī)制化及泛俗化,但所顯示的琮理念里經(jīng)典的“虛空和圓”卻與三星堆、國墓的琮形巨手相呼應(yīng),充盈著古老東方永恒的哲學魅力。

      有哲人曰:縱觀歷史,所有偉大的文明,無不例外都會極目蒼穹,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真諦和大自然的奧秘,以激發(fā)大腦的智慧和潛能。距今三四千年的古蜀人正是這樣,從構(gòu)建陰陽觀和宇宙模型,到創(chuàng)立天文學和制定歷法規(guī)制,一步步走向文明的大舞臺;只是在偉大的古蜀智慧的耀眼處,總讓人想起由三苗帶來的那尚嫌朦朧的理性之光。

      注釋:

      [1]《四川日報》2000年11月9日8版記者尹凌報道:記者從成都市考古隊獲悉“最近在岷江上游茂縣鳳儀鎮(zhèn)的營盤山上取得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梢耘卸ǎ航嫌魏庸鹊貛г枪懦啥计皆?lián)系西北地區(qū)的文化走廊”。“出土大量彩陶和石器,并非成都平原所產(chǎn),系西北地區(qū)特有,而另一些出土陶器其外型又與成都史前遺存中發(fā)現(xiàn)的陶器極為相似”。

      [2][6]俞偉超:《三星堆蜀文化與三苗文化的關(guān)系及其崇拜內(nèi)容》,《文物》1997年第5期。

      [3]陳平:《從“丁公陶文”談古東夷西遷》,《考古》1993年第4期。

      [4]段渝先生在《三星堆文明》中說:“三代蜀王中第一位叫蠶叢,蠶叢氏是氐族的一支,興起于岷山上游河谷,起初定居在岷山石室中,地處今天四川茂縣北境的疊溪”。“魚鳧氏也是氐族的一支,興起于岷江上游。在夏商之際,魚鳧王帶領(lǐng)本族進入成都平原,逐漸融合蠶叢、柏濩兩族,形成了早期的蜀族,并在此基礎(chǔ)上逐步建立起強大的早期蜀王國”。

      [5]董仁威等幾年前在蠶叢氏的活動區(qū)域,即甘川相交的四川平武、九寨溝及甘肅文縣一帶開展田野人類學調(diào)查,結(jié)論是:“現(xiàn)在在上述地域世代居住的古氐族白馬人雙眼的‘縱目形態(tài)明顯”。(董仁威、董晶:《三星堆青銅人面像“縱目”研究》,《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7]參見《三星堆青銅神樹“一龍、九鳥、十二果”析》,《文史雜志》2011年第1期。

      [8]參見袁珂:《中國神話大詞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年版,第282頁。袁珂又引郭璞《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注,祝融“即重黎也,高辛氏火正,號曰祝融也?!保ㄔ妫骸渡胶=?jīng)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95頁。

      猜你喜歡
      東夷成都平原祝融
      成都平原經(jīng)濟區(qū)空氣污染擴散氣象條件變化特征分析
      “祝融”落火——驚心動魄的9分鐘
      軍事文摘(2021年16期)2021-11-05 08:48:54
      “祝融號”火星大冒險
      “祝融號”冒險日記
      成都平原氣候變化特征
      祝融勝共工
      基于因子分析的成都平原地區(qū)大氣污染壓力評估
      2017 年成都平原經(jīng)濟區(qū)將積極創(chuàng)建國家軍民融合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
      北魏東夷樂探析
      從莒地巖畫看東夷人的崇日文化
      江门市| 昌图县| 贵南县| 酒泉市| 原阳县| 襄垣县| 甘洛县| 靖西县| 屯留县| 资兴市| 青海省| 永吉县| 汝南县| 同德县| 临武县| 乌拉特中旗| 玉门市| 南乐县| 天柱县| 合作市| 新野县| 江山市| 高陵县| 南投市| 临城县| 苏尼特右旗| 潜江市| 揭东县| 东兴市| 石首市| 罗甸县| 潮州市| 城固县| 揭阳市| 宜宾市| 惠来县| 陇南市| 安远县| 五寨县| 贵南县| 察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