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軍紅
【摘 要】幼小銜接是否成功直接影響到兒童未來的發(fā)展。為了有效地減緩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的焦慮,幫助他們從幼兒園學習生活平穩(wěn)過渡到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可以嘗試開發(fā)一套適應性課程,堅持課程、教學、評價的一致性,在課程開發(fā)上強化基礎性課程的整合和活動性課程以及“三習”課程的開發(fā);在課程實施中強調適應性訓練,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秩序觀念和學習習慣;在課程評價中關注過程,尊重差異,實施多元化評價。
【關鍵詞】新生 適應性課程 開發(fā)實施
幼小銜接一直是教育領域中的熱點問題,幼小銜接是否成功直接影響兒童未來的發(fā)展,因此這一問題歷來受到教師、家長以及政府的極大關注和重視。筆者于2015年6月參加了省教研室組織的小學“疑難問題”教學研討會,研討主題是“幼小銜接”。會上,與會者分組討論了“省‘幼小銜接指導意見(征求建議稿)”。2015年9月15日省教育廳發(fā)布了《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做好“幼小銜接”教育的指導意見》。這些都為幼兒園和小學有效開展幼小銜接工作提供了有針對性的指導?!墩憬〗逃龔d辦公室關于做好“幼小銜接”教育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對幼兒、小學的不同要求,特別強調了小學要堅持知識“零起點”教學,并放緩入學初始階段的教學進度等等具體可操作的要求。為了落實省教育廳發(fā)布的指導意見,有效減緩一年級新生入學的焦慮,幫助孩子由幼兒園學習生活平穩(wěn)過渡到小學學習生活,讓更多普通的孩子盡量縮短不適應期,筆者作為學校分管教學的校長,組織了教師團隊,嘗試為一年級新生開發(fā)出一套適應性課程,堅持課程、教學、評價的一致性,推動課程、教學、評價、管理改革的協(xié)同轉變。這一課程的開發(fā)極具現(xiàn)實意義,能為執(zhí)教一年級的教師提供最切實際的幫助,能使他們從思想認識到教學行為都真正做到“幼小銜接”的適應性教學與管理。
一、適應性課程的開發(fā)
課程目標:幫助一年級新生克服畏學、恐懼的心理,緩解學生入學的焦慮,幫助學生由幼兒園學習生活平穩(wěn)過渡到小學學習生活,在輕松的適應性課程學習中,讓學生喜歡學校生活,愿意和教師、同學交往,為新學期順利開展各項教育教學活動做好準備。
課程內容:根據(jù)適應性課程目標、一年級課程內容及新生學情,我們進行了基礎性課程的整合、活動性課程的開發(fā)及校園“三習”課程的開發(fā)。
(一)基礎性課程的整合
現(xiàn)行基礎課程存在一些問題,如門類過多、內容重復、模塊重合等。雖然不同的課程下的課時目標不同,但是在相同內容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進行整合。根據(jù)一年級基礎課程內容及新生學情特點,我們進行了以下的整合:
(1)“品德與生活”與“語文”開學第一周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
(2)“美術”第一課《新朋友》制作名字牌與“音樂”第一課《好朋友》整合。
(3)“人·自然·社會”中的各項游戲活動和“實踐活動課”整合。
(4)“人·自然·社會”與“班隊活動課”整合,增加學生的技能學習內容,提升學生的情緒管控能力。
(5)“數(shù)學”準備課與“人·自然·社會”中的“管理我們的物品”內容整合,結合數(shù)學的序列體驗教學,學會有條理地整理學習用品。
(6)“語文”入學教育與“品德與生活”內容整合,開展如參觀新校園、認識新同學等活動,給學生提供交流表達的機會,緩解入學的焦慮和不安。
(二)活動性課程的開發(fā)
兒童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有權去欣賞和體驗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世界幼兒教育聯(lián)合會主席奧德麗·柯蒂斯教授說:“We can learn less,but we should learn deeper.”意思是,我們可以學得少一點,但應該學得深入一些。任何學習都應當讓兒童深入地探索和體驗,才能獲得真正的教育。為幫助學生適應從幼兒園到小學在環(huán)境、制度、課程、教育教學方法和人際關系方面的變化和銜接,達到調節(jié)、觀察和動手實踐的目的,筆者所在學校開發(fā)了以下活動。
1.晨間微活動
俗語說:“一日之計在于晨。”晨間空氣清新、舒心,是進行體育活動的好時機。實踐證明,開展多種形式的晨間活動,不僅能鍛煉兒童肌體,增強體質,還能培養(yǎng)其活潑開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我們開發(fā)了微朗誦、微運動和微談話的“三微”晨間活動。
2.半日調節(jié)活動
根據(jù)新生的生理與心理特點,為了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每天上午的第四節(jié)課安排不同的活動。同時結合“人·自然·社會”,制定如下調節(jié)活動:“做游戲”“玩小棒”“跳房子”“挑花線”“踢毽子”等。
3.午間觀察活動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一個人的智慧應從觀察天上和地下的實在的東西中來,同時觀察越多,獲得的知識越牢固?!?觀察活動是幼兒一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觀察活動分為:物體觀察活動、展示觀察活動、現(xiàn)象觀察活動、戶外觀察活動四種活動類型。在適應周,根據(jù)不同的需求,利用午間活動時間,班主任組織學生參加不同的觀察活動。
(三)“三習”課程的開發(fā)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大量的事實表明:一個人的生活習慣,是在特定的年齡階段形成的。而小學一年級恰恰是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作為一年級教師除了做好教學工作以外,對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也至關重要。因此,我們開發(fā)適應周的行為習慣課程,從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品行習慣構建“三習”課程,以幫助新生順利地適應小學生活,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生活習慣
從路隊訓練、文明就餐、課間活動等方面,把活動作為課程內容,利用活動體驗、習慣訓練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幫助他們適應小學校園生活。
2.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訓練是新生適應小學生活的必要內容,根據(jù)適應性的課程目標,提高學生參與學校學習、生活和活動的能力。我們從整理桌凳、整理書包、整理抽屜進行訓練,編輯朗朗上口的口訣幫助學生養(yǎng)成習慣,設計評價活動鞏固訓練成果。
3.品行習慣
從文明如廁、喜愛閱讀、友好交往等方面構建課程內容,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品行習慣,從幼兒園的好孩子過渡到小學的好學生。
二、適應性課程的實施
(一)一年級新生適應周周課表設置。(附后)
為了緩解一年級新生入學焦慮,開學第一周對一年級新生實施適應性訓練。因此在適應周課表的設置上,按照“三習”課程、活動性課程、基礎性課程重新排課,減少基礎性課程內容,增加“三習”課程和活動性課程內容。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秩序觀念、習慣觀念,為今后的學習做好充分準備。
(二)課程教學的形式
1.協(xié)同教學
協(xié)同教學是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在兩個以上教師的合作下,負責擔任同一群組學生的全部教學或主要部分教學。教學內容可從以下幾方面去考慮。
(1)主題不同。進行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依照學生的興趣來分組,對每個主題都可以深入地探索。
(2)個別差異。同一個班上,總是有些學生學得快,有些學生學得慢,教學活動的組織按照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習成效的差異分組,教師針對不同情況的學生進行指導。
2.全科教學
全科教學的實行能在一定意義上打破學科間的壁壘,最大程度上減少目前課程體系中還存在的“少、慢、差、費”現(xiàn)象,充分體現(xiàn)教師在課程改革與建設中的主動性、自主性,發(fā)揮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
3.跨學科教學
依托學科課程和學?;顒舆M行跨學科整合,組織和設計激發(fā)學習動力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讓每位學生平穩(wěn)過渡。圍繞統(tǒng)一主題,教師結合各自的教材內容,不再按照進度以一節(jié)課為單位進行備課,而是圍繞主題進行內容梳理,調整教學進度,制定教學目標。教師互相協(xié)調合作,調整授課順序,完成活動目標。
(三)條件的保障
1.活動器材
(1)午間游戲,從幼兒園借雪花片、積木等開發(fā)思維的玩具,在中午休息時提供給學生玩。
(2)大課間活動器材,結合陽光體育活動,讓每個學生帶繩子,在大課間活動時開展跳繩活動。
2.教師配備
由于一年級新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在上課過程中為了維持秩序,學校給每個班級配置了2位教師,互相合作,指導并培養(yǎng)學生的課堂規(guī)范。同時從六年級學生中抽調部分學生幫助引導一年級學生養(yǎng)成規(guī)范,例如如何就餐、如何排隊等。
3.環(huán)境布置
作為低年級學生的教室,形式上要活潑別致,使學生產(chǎn)生愉悅感。布置的文字淺顯易懂、標語規(guī)范醒目、圖畫精美有趣、色彩搭配適宜。同時設置一個活動角,可以讓學生在活動角觀察、休息、開展游戲活動等,以保證和幼兒園的教室環(huán)境保持一致來實現(xiàn)過渡。
對新鮮事物敏感性強是一年級學生的又一個心理特點。因此,教室布置要適時變化形式和內容,不斷引起學生注意,使學生時時刻刻有一種新鮮感。
(四)家長課程培訓
開學前,培訓學區(qū)內幼兒大班的家長。新學期開始,培訓一年級新生家長,幫助家長轉變觀念,提升家長家庭教育的理念和行為。形成家校合力,促進學校適應性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
三、適應性課程的評價
本著“學科整合,內容整合”的原則,改變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突出評價的發(fā)展性功能,實施評價多元、關注過程、尊重差異的學科整合式評價。
1.評價策略
(1)形成性評價:根據(jù)學科特點進行評價。有些學科的評價可以分項進行,如語文書寫、朗讀、口語表達等,可在日常教學中評價,學生不滿意可以申請再次評價。
(2)個性化評價:多樣性、分層次地設計評價內容,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測評,讓有特長的學生選擇自己比較優(yōu)秀的方面展示才華,發(fā)展個性。
(3)多元評價:充分利用教師評、家長評、自我評、同伴評等多種形式實現(xiàn)多元化的評價,努力達到客觀公平公正。
2.評價內容
(1)“三習”課程的評價。
①生活習慣:就餐、路隊、升旗儀式等規(guī)范。
②學習習慣:寫字姿勢、坐姿、看書、整理書包等規(guī)范。
③品行習慣:按時到校、課堂聽講、課間文明游戲、閱讀活動等規(guī)范。
(2)親子校園體驗活動評價。
采用體驗形式,由家長陪同,到每一體驗站點,熟悉情況,并參加活動,而后給與積分,幫助孩子初步感受校園學習生活的環(huán)境、秩序、要求等,激發(fā)孩子對校園學習生活的興趣,加深他們對小學學習生活的接納程度,緩解入學焦慮。
參考文獻:
[1]李華.試論雙向互動視域中的幼小銜接教育[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3(08).
[2]陶翠萍,林存敬.小學幼小銜接教育工作初探[J].科教文匯旬刊,2013(02).
(浙江省天臺縣始豐小學 31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