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造性介入》三部曲是王逸舟耗時五年觀察中國外交的心得體會。王逸舟介紹說,“創(chuàng)造性介入”的命題是從2010年開始構思的,靈感來源于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所感受到的中國“氣場”發(fā)生的變化。第一部《中國外交新取向》所概括的“新取向”實際上指中國不再守拙,而是在全球展現出更加活躍的姿態(tài),發(fā)生了從“奉行搭便車式邏輯”到“主動承擔、有所作為”的轉變,越來越有底氣、有作為,更加積極主動地維護自己的利益,也越來越希望在世界上發(fā)揮更大作用。
第二部《中國之全球角色的生成》提出了一個命題:中國外交轉型的本質是什么?如何界定自己從國際關系當中的“革命者”向建設者的轉變?如何讓利己與利他相統一,學會在世界上維護、改進國際體系,幫助他人、提供公共產品?作為世界的新領導者,中國需要強化自己的行為規(guī)范與道德吸引力。歐洲的規(guī)范力為世界提供了一個重要參照,盡管二戰(zhàn)后歐洲的硬實力衰退,但是規(guī)范號召力更強,這確保了歐洲在世界格局中始終占有獨特地位。
第三部《中國外交的轉型》開始把聚集點轉向新外交的社會基礎,把外交轉型與國內改革結合在一起加以觀察、研究,因此也是寫得最艱難的一部。過去人們習慣性地認為外交就是外交,領袖和外交主管機構的作用最為突出,現在則需要把外交看作社會進步的一部分,調動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外交發(fā)生的變化既是中國國內社會變遷的反映,也推動著中國國內社會的轉型。換句話講,中國社會的轉型、外交的調整與國際社會的發(fā)展進步應是相連通、相統一、相協調的。決定中國外交未來的因素很多,其中既包括外交人員的努力,也要有“國家—社會”關系的互動,取決于對人的基本權利的制度性保障。也就是說,無論在中國國內還是世界范圍內,“人”字都應該被大寫,對外交的社會化參與都是大勢所趨。
王逸舟說,外交需要多一些全球思考和中國情懷,而這兩者是相通的。他的思考沒有結束,因此也就尚未決定《創(chuàng)造性介入》系列是否會止步于迄已出版的三部曲。中國外交正在繼續(xù)發(fā)生變化和調整,也許《創(chuàng)造性介入》還會有后續(xù)的思考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