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方六
如何保密,也是古代快遞業(yè)非常重視的問題。為了預(yù)防中途泄密,被人拆看或偽造,古代采取了不少特殊的手段。
以秦代為例,當(dāng)時有嚴(yán)格的交接和登記制度。《行書律》中規(guī)定:“行傳書,受書,必書其起及到日月夙暮,以輒相報也。書有亡者,亟告官?!蓖瑫r對投遞員的素質(zhì)也提出了硬性要求:“隸臣妾老弱及不可誠仁者勿令”,即老弱和不誠信的人,不能擔(dān)任投遞員。
防止泄密最重要的手段是密封。在秦代,文書都是寫在竹簡上,所以傳遞之前都會將郵件捆扎妥當(dāng)。在結(jié)繩處使用封泥,并蓋上相關(guān)印璽,以防私拆;寫在絹素上則要裝入書袋中。
到了漢代,封裝工具和手段更加豐富,外封套有函、篋、囊等,根據(jù)物件的形狀、大小,分別裝入不同的包裝袋中。其中,“函”為一種小木盒,用來裝簡牘,上有木板蓋,刻線三道,鑿一小方孔,用繩子扎好后,方孔處要用封泥封好。
在唐代,公文郵件的封裝通常要用囊封,尤其是密奏,更要囊封。封泥不僅有保密的作用,還有等級之區(qū)別。一般最高五封,最低三封。封泥越多,表明郵件越重要,所用的速遞工具就要考慮緩急。
宋代,郵件保密制度和技術(shù)更為完善和進步,出現(xiàn)了“字驗”、“數(shù)遞”、“色遞”、“字遞”、“物遞”等多種先進的保密手法。
清代郵件封發(fā)、保密和防損工作做得更好,有“重封入遞”、“木匣入遞”、“絹袋封發(fā)”、“匯總封發(fā)”、“長引隔眼”等多種裝封手段。清代在速遞奏折一類的重要郵件時,還有專用的封裝程序,使用“封桶”、“報匣”、“夾板”等封套,外人是絕對看不到的。
(選自《北京晚報》2013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