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越 郭太君 趙春莉 李鳳飛
摘 要 以生長期的卷丹百合鱗莖為試驗材料,分別在植株生長的現(xiàn)蕾期、綠蕾期、紅蕾期I、紅蕾期II、紅蕾期、開花期、枯萎期和鱗莖收獲期取樣,測定多糖、總皂苷、酚類和生物堿含量的變化規(guī)律,旨在為鱗莖的合理應用提供依據(jù)。結果表明:上述4種活性物質在鱗莖中的積累,表現(xiàn)出相似的變化規(guī)律。即上述4種化學物質的含量從現(xiàn)蕾期至鱗莖收獲期,均有兩個高峰和兩個低峰的積累時期。其中:最大峰值呈現(xiàn)的時期因測定的物質不同而不同,相對較小的高峰值均出現(xiàn)在鱗莖收獲期;低峰出現(xiàn)的時期為現(xiàn)蕾期和開花期。最大峰值與相對較小峰值比較,除多糖含量達到顯著差異外,其他3種活性物質的含量差異不明顯。
關鍵詞 卷丹百合;鱗莖;活性物質;含量變化
中圖分類號:S682.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6)12--03
卷丹百合(Lilium.lancifolium Thunb)是百合科百合屬植物,是重要的觀賞花卉,其鱗莖又可食用和藥用,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guī)定入藥的3種百合之一[1-3]。目前,有關百合的藥用成分研究中,其主要包括多糖、皂苷、多酚和生物堿等重要藥用化學成分的提取工藝及分離純化[4-7],而植株發(fā)育不同時期鱗莖中活性物質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在國內除李紅娟[8]報道了不同栽培條件下鱗莖活性物質的變化特點外,其他尚鮮見報道。為此,本試驗選擇卷丹百合植株生長發(fā)育不同時期鱗莖,進行了多糖、皂苷。多酚和生物堿共4種重要活性物質含量的測定,旨在揭示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進而為合理利用卷丹百合的鱗莖提供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取自吉林伊通滿族自治縣百合產(chǎn)業(yè)基地的卷丹百合,本基地立足伊通山區(qū),具有資源優(yōu)勢和地理氣候特點,常年年有效積溫在15~25 ℃,土地肥沃,短日光,年降水量小于400 mm,栽培采用大田直播的栽培方式,使其常年開放。
本試驗中,按下述植株生長發(fā)育各時期的特征,取鮮嫩鱗莖,烘干,打粉,過40目篩,備用。
現(xiàn)蕾期:植株花蕾出現(xiàn)的時期。時間為2015年7月2日。綠蕾期:植株出現(xiàn)大部分綠蕾的時期,時間為2015年7月13日。紅蕾期I:植株少部花蕾出現(xiàn)分微紅,花蕾手感堅實,時間為2015年7月25日。紅蕾期II:植株大部分花蕾出現(xiàn)微紅,花瓣尚未開裂,時間為2015年7月30日。紅蕾期:植株花蕾全部呈現(xiàn)紅色,花蕾手感蓬松,花瓣略微開裂但尚未展開,時間為2015年8月6日。開花期:植株花瓣開展,達到其花冠的典型特征,時間為2015年8月15日??菸冢褐仓瓴糠秩~片枯萎,蒴果顏色呈深褐色,尚未開裂,時間為2015年9月4日。收獲期:植株葉片全部枯萎,蒴果開裂,開始收獲鱗莖,時間為2015年9月29日
1.2 試驗方法
1.2.1 多糖含量的測定
采用超聲波沉淀法測定[9]。取上述備用樣品1 g溶于5 mL蒸餾水中,超聲2 h,8 000轉離心10 min,取其上清液,之后加入無水乙醇,使醇濃度達到90%,4 ℃靜止一夜,10 000轉離心10 min,取沉淀溶于10 mL的水中,加入氯仿:正丁醇=5∶1,10 000轉離心10 min,上清液稀釋100倍后,取2 mL再加入5%苯酚1.0 mL、濃硫酸5 mL,搖勻,沸水浴20 min,靜置10 min。在490 nm處測定吸收度,以葡萄糖為對照品,根據(jù)吸光值進行含量的測定。
1.2.2 總皂苷含量的測定
按文獻[10]進行。以薯蕷皂苷為對照品,根據(jù)甾體皂苷類化合物的香草醛-高氯酸顯色反應,用分光光度法在 535nm波長處測定吸光度,計算樣品中總皂苷的總量。
1.2.3 總酚含量的測定
按文獻[11]進行。以沒食子酸為對照品,通過總酚類化合物的Folin-Cioealteu比色法 (FC 法),用分光光度法在760 nm處,測得其吸光度計算總酚含量。
1.2.4 總生物堿的測定
稱取樣品百合2g與30 mL鹽酸(0.01mol/L)超聲提取2 h,5 000 r,10 min后取上液,調pH到12~13(40%NaOH),8 000 r離心10 min取沉淀,氯仿萃取分別用10 mL,5 mL,5 mL,旋轉蒸發(fā)至干,稱其重量得其總生物堿[12]。
2 結果與分析
2.1 多糖含量的變化
多糖含量的變化表現(xiàn)為現(xiàn)蕾期迅速上升至綠蕾期到最大值592.8 mg/kg,然后開始下降至開花期達到最低值,此期鱗莖多糖的含量為綠蕾期的46.54%。開花期后又開始緩慢上升至鱗莖收獲期達到第2個多糖積累高峰期,此高峰期的多糖含量為綠蕾期的77.01%,但高于其他各取樣測定時期的多糖含量(見圖1)。由表1看出,綠蕾期多糖含量顯著大于鱗莖收獲期等其他各個時期,鱗莖收獲期的多糖含量與現(xiàn)蕾期和紅蕾期Ⅰ差異不明顯,但其顯著高于紅蕾期II、紅蕾期、開花期和枯萎期(見表1)。
.2 總皂苷含量的變化
總皂苷含量的變化表現(xiàn)為雙峰曲線,兩個高峰期分別為紅蕾期II和鱗莖收獲期(見圖2)。現(xiàn)蕾期總皂苷積累呈現(xiàn)直線上升,至紅蕾期II達到最大值7.89 mg/kg,較現(xiàn)蕾期提高了39.15%。第二個高峰期為鱗莖收獲期,總皂苷含量為7.57 mg/kg較開花期上升了15.75%。兩個高峰期的總皂苷含比較,現(xiàn)蕾期較鱗莖收獲期僅提高了4.23%,差異不明顯,且二者與紅蕾期I和枯萎期開花期的總皂苷含量亦基本相似。因此,總皂苷含量自植株現(xiàn)蕾期至植株地上部分完全枯亡,總皂苷含量無明顯差異。
2.3 總酚含量的變化
多酚類化合物具有抗動脈硬化、降低膽固醇、抗氧化和抗輻射等活性。卷丹百合鱗莖中總酚含量最高的時期出現(xiàn)在紅蕾期Ⅰ(見圖3),含量為18.21 mg/kg,其次是鱗莖收獲期為17.96 mg/kg。從表1看出,紅蕾期Ⅰ與紅蕾期II和鱗莖收獲期鱗莖的總酚含量差異不明顯,但顯著高于其他取樣時期。卷丹百合鱗莖的最佳收獲時期為紅蕾期Ⅰ和鱗莖收獲期。
2.4 總生物堿含量的變化
從圖4看出,從卷丹百合現(xiàn)蕾總生物堿含量迅速上升至紅蕾期Ⅰ達到最大值,總生物堿含量為8.11 mg/kg,較現(xiàn)蕾期增加了42.78%。之后開始下降至開花期出現(xiàn)總生物堿含量積累的第二個低峰期。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見表1),除紅蕾期Ⅰ總生物堿含量顯著高于現(xiàn)蕾期外,其他各時期的總生物堿含量差異均不明顯。說明卷單百合鱗莖總生物堿含量在植物發(fā)育的不同時期變化較小,鱗莖的采收時期對卷單百合總生物堿的生物活性可能無明顯的影響。
3 結論與討論
卷丹百合植株年生自花蕾出現(xiàn)至鱗莖收獲期長發(fā)育周期中鱗莖中多糖、皂苷、多酚等生物活性物質含量的變化有兩個高峰和兩個低峰積累時期。最大峰值呈現(xiàn)時期先后順序依次為多糖(綠蕾期)、酚類和生物堿(紅蕾期I)及皂苷(紅蕾期II)。與李紅娟[4]提出生物堿含量最大值出現(xiàn)在多糖之前的研究結果有所不同。第二個高峰值均出現(xiàn)在鱗莖收獲期,此時4種活性物質含量除多糖外,其他3種活性物質均與最大峰值時無明顯差異。李紅娟[4]在卷丹百合營養(yǎng)成分、活性物質及栽培特性的研究中鱗莖多糖和生物堿的含量在鱗莖收獲期基本處于最低水平,這與本研究結果不同。因此,卷丹百合鱗莖收獲期在植株地上部位全枯萎后采收比較合理,與傳統(tǒng)百合鱗莖收獲期相符。
在百合年生長發(fā)育周期中,葉片生長到花蕾出現(xiàn)是葉片生長旺盛期,光合產(chǎn)物開始由地上部分向地下部分轉移,促進鱗莖糖類物質的積累。百合鱗莖中多糖、皂苷酚類化合物的形成,都需有糖類物質為基礎[5]。百合鱗莖發(fā)育期間可溶性總糖含量的高峰值出現(xiàn)的時期也基本在現(xiàn)蕾期。本研究結果中卷丹百合鱗莖中多糖、酚類和皂苷的含量最大值均出現(xiàn)在花蕾期,基本與百合生長發(fā)育不同階段的生理生化的變化規(guī)律相吻合。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5.
[2]趙秀玲.百合的營養(yǎng)成分與保健作用[J].中國林副特產(chǎn),2009(5):101-102.
[3]李利華.百合多糖的含量測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1,50(14):2955-2957.
[4]李紅娟.卷丹百合營養(yǎng)成分、活性物質及栽培特性的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
[5]童曉翠.卷丹百合化學成分及其感化作用的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
[6]胡敏敏,蔡寶昌,張志杰,等.百合多糖的藥效研究[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7,18(2):101-102.
[7]陳小蒙,劉成梅,劉偉.龍牙百合多糖的純化及其分子量的測定[J].食品科學,2008,29(11):305-307.
[9]梁麗軍,曾哲靈,熊 淘,等.蒽酮-硫酸法測定大蒜多糖的含量[J].食品科學,2008,29(9):499-502
[10]王琦.蘭州百合化學成分的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