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吳文娟/浦江縣檔案局
我叫鄭定漢,出生于1945年,是鄭氏家族同居第27世孫。從我記事起,聽得最多的便是長輩們講述鄭義門的輝煌事跡。那時我就知道,我所在的“鄭義門”很不一般。到了小學,我接觸到的第一本課外書便是鄭氏家族的家規(guī)——《鄭氏規(guī)范》。從那以后,我就被鄭義門傳承近千年的“孝義”文化所深深吸引和折服。
一
我的第一本課外書是爺爺親自教我讀的《鄭氏規(guī)范》。爺爺兄弟六人,個個喜好讀書,尤愛古文,深受古典文化以及孝義文化的影響。爺爺從小也很注重對子孫這方面的培養(yǎng)。直到現(xiàn)在,我還記得小時借著燭光依偎在爺爺身旁誦讀《鄭氏規(guī)范》的情景。當年,我最喜歡聽爺爺講家規(guī)的由來和典故。從爺爺?shù)闹v述中,我了解到鄭姓起源于姬姓,公元前806年,周宣王把一個叫“鄭”的地方(今陜西省華縣東)分封給他的小弟弟姬友,姬友便是鄭國開國君主鄭桓公。后鄭國被韓國所滅,其末代國君鄭康公的子孫及其宗室從此改姬姓為鄭姓。北宋初年,鄭氏家族里一個叫鄭淮的人遷入浙江浦江,由此有了現(xiàn)在的鄭義門。
爺爺講了許多鄭氏家族的孝義故事。同居始祖鄭綺可稱為孝子的楷模。據(jù)載,他兄弟兩人,兄鄭缊早死,只留下寡嫂和子侄。一次父親鄭照得罪勢家入獄,被打得體無全膚,鄭綺去探監(jiān)不讓見,他就在外一直叩頭,血流滿面,要求代父受刑??な族X端禮被感動,認為這樣的孝義家庭不可能做違法之事,后查清是誣告,最終將其父無罪釋放。鄭綺的母親張氏患風攣,手腳不能活動,鄭綺三十年如一日侍候在床邊。一日母親嗜喝溪水,時逢天旱,溪水水源斷絕,鄭綺在溪上挖掘數(shù)天還是沒有得到泉水,他跪地大哭三天三夜后,泉水突然涌出且非常甘甜。后人認為是其孝心感動了天地,故取名為“孝感泉”。如今這一遺跡仍被完整保存在鄭義門中。
在長達900年的時間里,鄭義門創(chuàng)造了眾多奇跡:十五世同居,歷經(jīng)三個王朝,橫貫三個多世紀,宋元明三代正史為其列傳,各個時代杰出的文化名人為之駐足;更難能可貴的是“173人出仕無人貪墨”;這樣的義門可說絕無僅有。造就這些奇跡靠的就是鄭義門傳承了近千年的鄭氏文化,其精髓便是“孝義”文化。
二
隨著時間流逝、歷史變遷等因素的影響,鄭義門的孝義之風雖然存在,卻已失卻往日風采。一些年輕人甚至不知道鄭義門的由來,這最讓我心痛。1985年義門鄭氏文史研究會成立時,我第一個報了名。研究會成立的初衷與我不謀而合,大家都覺得鄭義門的孝義文化凝聚了鄭氏祖先無數(shù)人的智慧和心血,是留給后人最為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作為鄭氏后裔,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將優(yōu)秀家族文化傳承和發(fā)揚好。后來,我一面自發(fā)收集、整理有關(guān)鄭義門的歷史文獻,一面當起了鄭義門的義務宣傳員。只要有空,我便向周邊親友、村民宣講鄭義門的由來以及其所蘊含的孝義文化。在家里,我更是以孝義之風治家,言傳身教。我父親早逝,母親已92歲高齡,雖行動不便,依舊精神奕奕、笑容不斷。我們兄弟三人經(jīng)常帶著兒女與母親團聚,和母親拉家常,噓寒問暖;妻子和兒女還經(jīng)常為母親洗腳、洗頭,講笑話,只為讓母親開心。所謂“盡孝”,最難得的就是持之以恒。在研究會里,我十分積極,從來不怕苦不怕累。漸漸地,我的努力和付出有了不錯的成效,得到了大家認可。1995年,我被推選擔任義門鄭氏文史研究會的常務副會長,負責研究會的日常工作。此時,我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我無時無刻都想著怎樣才能借助研究會的平臺更好地傳遞、發(fā)揚鄭義門的精髓。
眾所周知,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國家的未來,少年強則國強。鄭義門的未來、孝義文化的傳承,最終都要落在孩子們身上,所以在孩子中宣傳孝義文化是我們的工作重點。近年來,研究會聯(lián)合鄭宅鎮(zhèn)團委組織中小學生參加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孝義傳遞活動。每逢周末,組織孩子為老年人洗頭、洗腳、剪指甲、做家務,重陽節(jié)替老年人舉行節(jié)日慶典,讓孩子學會如何關(guān)愛老人;清明節(jié),組織中小學生到宋濂先生墓園掃墓,讓孩子學習宋濂先生刻苦好學的精神,繼承尊師重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八,同居世祖誕辰日,研究會在鄭氏宗祠舉行最隆重的鄭氏獨有的“三獻禮”祭祀儀式,敦促子孫們恪守祖訓,秉承孝義。在大家的努力下,鄭宅鎮(zhèn)全鎮(zhèn)掀起了一股學家規(guī)、行孝義的熱潮,孝義事跡層出不窮:家家父慈子孝、孩子尊師重道,過年過節(jié)有人給老人發(fā)紅包,村民有難大家?guī)汀?/p>
2009年,在當?shù)卣闹С趾痛蠹业墓餐ο?,越來越多的人前來學習、取經(jīng)鄭氏家規(guī),《鄭氏規(guī)范》被越來越多人所熟知。現(xiàn)存《鄭氏規(guī)范》都是古文版的,如果沒有一定古文功底,根本就看不懂,更不要說領(lǐng)略其中精華了,這是《鄭氏規(guī)范》進一步普及、傳承的一大障礙。為此,我萌發(fā)了把《鄭氏規(guī)范》翻譯成白話文的想法。剛開始時,我覺得自己從小熟讀《鄭氏規(guī)范》,加上有一定的古文功底,翻譯工作應該輕而易舉。可當我正式開始翻譯的時候,卻遇到了不少困難。最大的難處就是,如何在做到譯文簡單明了的同時保證其準確性。一旦遇到不確定的地方,我總是小心求證。經(jīng)過三個多月的努力,白話文版的《鄭氏規(guī)范》終于成稿了。后來,該版本由當?shù)卣鲑Y印發(fā),至今累計發(fā)放達1.6萬余冊。我做這些都是無償自愿的,因為在傳承和發(fā)揚鄭氏文化中盡一份力是我最開心的事。
三
我已經(jīng)71歲了,每天上午還是會去鄭氏祠堂轉(zhuǎn)一轉(zhuǎn),看看那里的一草一木,碰上有興趣的游客,我會給他講講鄭義門的故事以及它的孝義文化,或者去當?shù)匦W講鄭氏家規(guī)。令我高興和興奮的是,鄭義門的孝義文化已經(jīng)引起黨中央和社會各界的重視。近年來,有關(guān)鄭義門的報道時常出現(xiàn)在媒體和世人眼中。今年三月,以《鄭氏規(guī)范》為原型制作的動畫片《鄭義門》登陸央視。我堅信,在黨中央大力提倡好家風的今天,《鄭氏規(guī)范》無疑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與時代結(jié)合后必將煥發(fā)新的光彩。作為鄭氏子孫,我深感傳承家風、弘揚家族優(yōu)秀文化的責任更重了。我身體力行地告訴世人:傳承家風,我們鄭氏人正在做,也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到我們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