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玲/浙江省瑞安中學
趙鈞《過來語》與張棡《杜隱園日記》、劉紹寬《厚莊日記》是近代溫州篇幅較大的三部日記,是研究清中期至民國時期浙南歷史的重要地方文獻。相對于史料留存較為豐富的清晚期、民國時期,道、咸、同時期的溫州史料極為缺乏,而《過來語》作者趙鈞“生逢其時”,他詳實的記載為研究這一時期地方歷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史料。周夢江曾將其中較有史料意義者整理成《趙鈞〈過來語〉輯錄》,發(fā)表于《近代史資料》(1979年第4期總41號,111-205頁),并受到研究者重視。隨著歷史研究的深入,《過來語》近年來日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
趙鈞(1786-1866),字石渠,一字石臣,號定齋,瑞安下金村(今瑞安市塘下新區(qū)上金村)人,庠生。終身以塾師為業(yè),生平著述頗多,有《過來語》《有濟編》《譚后錄》《補拙錄》《碎金》《頤志集》《定齋雜記》《讀書記》《定齋吟草》等,“其他種種著述要多從《過來語》中蛻變來”[1]。今僅存《過來語》(溫州圖書館館藏,稿本,善000221)、《譚后錄》(又作“談后錄”,溫圖館藏,稿本,善001024)。
瑞安張慕騫(張棡子)認為,《譚后錄》系趙鈞從《過來語》錄出,存二卷,率不見于張當時所見之二十冊《過來語》,可知《過來語》所佚者尚多,即《譚后錄》散失者亦當不在少數(shù)。民國二十七年(1938)張慕騫除從《譚后錄》摘抄一部分、卷端仍題“譚后錄”外,另從當時所存《過來語》中書眉自標“談后錄”三字及雖未標明而記載內容顯屬“談后”一類者輯出,綴之編末,視為“談后錄續(xù)集”[2],此部分目錄題為“過來語節(jié)要”,兩者構成《過來語鈔》(溫圖館藏,善000219)。
現(xiàn)存《過來語》為二十冊,除第十八冊外,均為清稿本。作者處館余暇,“將歷年所記《過來語》稿,手自謄抄”(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六日語),書中多有謄寫時間,并在謄寫時多有補記。第十八冊記同治三年、四年、五年間事,為稿本,文字潦草;第十九冊亦記載同治三年、四年(部分)事,為清稿本,內容在謄寫時有所微調。因此《過來語》確有稿本和清稿本之別。
張棡光緒二十五年七月三十日日記載《過來語》“自嘉慶丁卯年記起”[3],即嘉慶十二年(1807),時聞其書“有三四十冊”,正是趙鈞曾孫趙德寬師從張棡之時,因此較為可信。又據(jù)張慕騫《〈過來語鈔〉跋》說:“《過來語》未分卷,不知原出稿數(shù)多少。據(jù)戴君守雅謂聞之趙氏后人,共有七十馀冊。今所見者止二十本,其末帙尚存《安居日記》。全書雖為日記體,多經(jīng)補寫?!盵4]又據(jù)其《〈過來語鈔〉記》:“聞家大人稱早歲曾見《過來語》共四十冊,今竟止此二十二冊,猶連《談后錄》在內。而據(jù)趙氏后裔言,則全書本有七十馀本之多。”[5]趙氏后人所謂七十馀冊,或為稿本、清稿本合計之總冊數(shù),張棡所聞三四十冊當為稿本或清稿本冊數(shù)。
現(xiàn)存日記二十冊,記載年份起道光六年(1826),迄同治五年(1866),末附《安居日記》一冊,道光三十年,咸豐元年、二年、九年,同治二年日記并無留存。道光三十年確有日記,從咸豐四年二月日記趙鈞“擬將訪確節(jié)婦匯錄”,有雙行小字云“記庚戌《過來語》稿,可查稿”得知。同治二年亦有日記,同治五年二月日記“錢邑主滅旨征糧事在同治元年,記癸亥《過來》冊”。趙鈞著《過來語》,“是記所閱歷以自寤”,這幾年正是多事之秋,且以趙鈞有事必記、不拘巨細的日記習慣,這幾年應該有日記,或因故未能留存。又《譚后錄》有不少條目不見于現(xiàn)存《過來語》,可見其書散佚頗多。嘉慶十二年即已開始記錄,道光十四年摘錄之嘉慶十五年日記已經(jīng)“蠹蝕不可識認”,因此嘉慶十二年(1807)至道光五年(1825)將近二十年的日記如果保存下來,當有不少篇幅。趙鈞咸豐八年八月記“連日翻閱舊訂《過來語》甲申、乙酉后三四年間所記”,知甲申(道光四年)、乙酉(道光五年)確有日記。同治三年三月趙鈞閱“第四本《過來》丙戌、丁亥所記”,同治三年與丙戌(道光六年)、丁亥(道光七年)時隔近四十年,根據(jù)現(xiàn)存日記知趙鈞謄錄向來及時,趙鈞所閱當系清稿本?,F(xiàn)存丙戌、丁亥日記屬清稿本第一冊,丙戌前還有三本日記,蓋為嘉慶年間至道光四年的日記。因此稿本、清稿本各有三四十冊,是很有可能的。
《過來語》作為日記體,其記載的事情相對瑣碎,呈現(xiàn)了當時社會的諸多細節(jié),涉及糧價、自然災害、地方吏治、田產等交易、地方科舉情況、飲食風俗、社會風氣、地方紛爭、時人軼事、鄉(xiāng)村人口遷移、家族興衰、地方公益事業(yè)、瑞安土方、地方名勝等,也有不少篇幅是關于自身為人處世、修身養(yǎng)性的心得,甚至在記載中保留了當時的方言詞匯,為讀者立體地呈現(xiàn)了具體而微的瑞安乃至浙南地區(qū)的各個方面。茲就舉例說明此書幾個重要方面的史料價值。
道、咸、同年間自然災害頻繁,這是導致糧價上漲的重要原因,民眾承受了嚴重的生存壓力。根據(jù)對現(xiàn)存《過來語》災異及糧價史料的爬梳,筆者認為道、咸、同年間的糧價有三段典型的相對高位期,這里僅就整體趨勢而言,相對高位期里也不排除短暫的糧價較低的時期。
第一個高位期在道光十年(1830)至十四年(1834)間,十二年至十四年尤為頻繁。如十二年五六月,陰雨綿綿,邑中多疫病。八月大風雨,蕩園所種木棉、番薯等都被淹沒,稻子所收無幾。閏九月雨雹如豆。十一月連日雨雪,苦寒不可當,凍死者所在多有。閏九月半,晚禾初登場時,耐谷價一千三百算,“父老皆嘆為未聞”。十二年十月以后至十三年五月,谷價已達千八百。十四年正、二月二千,三月二千三四百,四月二千六七百,五月望后三千。十三四年間,“貧民吃草吃糠,釜中食與喂豬料相似,甚有數(shù)日不舉火者,真是耳不忍聞、目不忍見形象”。三年之中,以十四年的受災情況為最嚴重,“餓莩處處有之。城間乞人餓死者,日日有之。又大疫,無處無病人,死者甚多”,以致五月間發(fā)生饑民搶劫有谷之家。
第二個高位期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至二十九年(1849)間。如二十三年八月大風、潮溢,沿海村落有痧癥,“九月間,郡城內好米,合四千錢一石。午前有賣,午后則無,真事之可駭者”。二十四年秋蟲災,催科政急,糧價更增,新米一石價六千。二十六年時行疾病、旱、大風大水、蟲傷田禾,“谷米騰貴,外間饑窘之人,其情形不堪言狀。至如被水漂溺之處,更無論已”。
《過來語》第二冊首頁
第三個高位期在咸豐三年(1853)至同治三年(1864)間。如咸豐三年六月大水,“溫郡遭此風水之災,種植生息,失去十之七八,濱海蕩地,絲毫無收”。即使素稱富庶的嶼頭村,三百馀戶中柴米不絕之家,不到十戶。而有田無谷之家,紛紛減價賣田,上年二十馀千的一畝蕩地只值七千,又扣除墊札錢等,只得六千馀文。甚至田有千畝者,避水居樓上,兩晝夜不得一餐??梢娯毭竦纳罡永Э嗖豢?。咸豐八年以后,因金錢會事件,四處糧食不通,物價騰貴。十年二三月苦寒雨霰。十年至十一年物價上漲,“工雇蔬菜及一切必需之物,價昂一倍,貧民更難措辦”。同治元年正二月谷價千二百,至五月盡,增至二千五六百文。三年六月間霉蛀番薺干,竟達千四百錢百斤。同治三年七月,趙鈞感慨這十年間的物價:“十年來,四方多寇,貨賄難通。來自外地者,價值比前倍貴不等。即出自本處貨物,賣者亦效尤成風。其馀不慮不給者,亦較貴一倍。”“四方多寇,貨賄難通”是造成瑞安乃至浙南糧價上漲的原因之一,但是這十年內自然災害的頻繁,其影響之嚴重并不亞于戰(zhàn)亂。
瑞安作為當時溫州的重要產糧區(qū),雍正九年(1731)雍正在給浙江總督李衛(wèi)的奏折上朱批道:“沿海一帶潮濕之區(qū),米谷難于久貯,又山多田少,民間鮮有蓋藏。溫州則全賴平陽、瑞安,臺州則惟恃黃巖、太平等縣所產之米販運接濟”[6],因此瑞安的糧價變動對浙南地區(qū)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過來語》中記載的這些天災、糧價、物價等信息為研究道、咸、同時期瑞安乃至浙南地區(qū)的經(jīng)濟、社會生活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地租剝削花招多,土地兼并的現(xiàn)象非常嚴重。浙南地區(qū)的地租剝削率是極高的,當時每畝地租高達二百斤到三百斤,靠近河邊的上等田,有時高達四百斤,約占全年收獲量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超過了全國的地租剝削率[7]。在地租之外,地主還有其他花招,如“扎耕銀”“扎耕雞”“習慣畝”“大秤斗”等[8]。道光十二年閏九月二十五日趙鈞記道:“貧民佃種租田,田好租輕者,尚少有所得,否則,通盤估算,徒自賤苦耳。其他私項陋習,更不可效。此竅務農者不知。余閑時從中細計之,特為指出。貧民少資本者,不如別尋小經(jīng)紀,用力謀生也?!倍跒幕那甘盏哪攴荩r民只能勉強繳納田租,甚至賤價賣田,雖斷定幾年后可以贖回,但條件極端苛刻。咸豐三年十月初記:“上年廿馀千一畝蕩地田園,本秋只值七千。買主又扣墊札錢五百文,仲錢二百五十文,賣主只得實錢六千弍百五十文。契連虛注價七千七百文,斷定六年外取贖。札注明年上季交上手租錢五百文,下季交上手租錢一千文。”一畝二十馀千的地,賣主只得六千二百五十文,每年需交租錢一千五百文,交完六年,才可贖回。咸豐四年十二月十五日記:“前池賣鹽人說,伊地田園,上年買來,一畝價廿七八千,本冬售與人,只五六千。又契斷五年外聽贖?!彪m然咸豐四年七月糧食豐收,谷價下跌,十月十四日記:“現(xiàn)在晚谷價,比四五月減三之二。十月初,好焦谷只合七百五十錢百斤。谷價如此驟減,宜貧民易以謀生,而典當既盡,借貸無門,仍有衣不蔽體,枵腹坐餓者,十室九空,于今為極。早季后,仍有吃糠、吃番薯葉者”。貧民贖回田地,談何容易。而翌年七月后又是災難連綿,咸豐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記:“吾甌又連年災荒,有田之家半價而售,甚有只得四分、三分之一者,窘急何如?!睖p價賣地的結果只能使富者益富,貧者益貧,土地兼并加劇,越來越集中于富戶手中。以富戶為代表的群體,從事典當和高利貸活動,進一步強化對貧民的剝削,將其拖入貧窮和饑餓的悲慘境地。道光七年六月記趙鈞道光五年時借得五十千錢,兩年后本利共收六十千。道光二十一年二月三十日趙鈞記“甌俗典鋪起息,比省會重三倍有馀。如當錢三十五千,一月該利八百七十五文,省會五十兩,八厘起息,一月只合二百八十文”。即使息重如此,借貸行為仍很普遍。道光十六年,趙鈞館東張曉園家“富甲一鄉(xiāng),其鄰村后李一聚落,不下二百家,不負張氏錢者,只二三家”。在災害頻繁的年份,更需借貸來維持生活。道光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記,仙港一村計四百馀家,二十八年因歉收,村人不借貸者只二十家。而在災害頻仍、貧民吃草吃糠的道光十四年,“典鋪皆閉”,無處質錢,可見當時社會之蕭條破敗。
地方政府財政剝削和賦役負擔的加重。鴉片戰(zhàn)爭后,田賦加征更為苛刻。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記縣令趙景銘“無政不酷,視民如仇,事事令人欲哭。而催科政急,糧價更增,又其馀也。冬十一月,下鄉(xiāng)親征日,糧價新銀一兩價弍千八百,新米一石價六千”,而據(jù)郁翁說,“二三十年前,邑人上控后,銀價一兩千五百,米價一石二千外”。即一兩地丁銀折價比戰(zhàn)前增加將近一倍,一石漕米折價比戰(zhàn)前增加兩倍,浙南地區(qū)的田賦負擔,等于增加了一倍到兩倍[9]。而咸豐四、五、六三年的田賦也非常高,這幾年災害集中爆發(fā),又正處于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的時期,清政府亟需軍費。以六年為例,“新銀三千五,陳銀四千,陳米七千”。六年五月趙鈞感慨道“三四年來,質庫往來如織,贖當者十不得一,百姓窘迫如何”。而富戶損失尤為嚴重,貧民在天災面前已經(jīng)自顧不暇,富戶自然成為政府搜刮的重點對象。咸豐三年二月,“上官催辦錢糧。札到,限州縣三日內起解,以應軍餉。邑主親叩各錢鋪派辦,分上、次二等,上鋪派銀六十兩,次四十二兩。國用虧絀若此,聞之令人心驚?,F(xiàn)又聞勒派富戶捐助。”咸豐四年二月記“現(xiàn)在十室九空,朝廷又下捐輸之詔,州縣承上官意旨,只圖取媚,不顧大體,時謂之勒捐。聞之驚駭。黃撫軍宗漢嚴札州縣,著其依限照數(shù),令各殷戶趕緊捐納,否則,動用火簽拘提如重犯”。鑒于當時已經(jīng)“十室九空”,因此這里的殷戶不排除士紳,而士紳確實也是政府的征收對象之一。咸豐八年二月蔡小琴、葉玉璇等十人,蔡、葉系舉人,“傅邑尊辦紳衿戶糧太猛,故士子不服”,以蔡、葉為代表的紳衿認為官府田糧銀價一兩折錢二千九百八十文太重,于是向縣令傅斯懌請求恢復自封投柜舊例。當時銀價市價兩銀,直錢一千五百文。依柜價,納入贏錢一倍。以邑計,一年官得贏錢三萬千。雖然最終官府減去三百,但負擔依然沉重,官府仍然是這場騷亂的獲利者,而“貧戶制于胥吏,實無多益”。
浙江巡撫左宗棠在同治二年(1863)十二月《復陳參奏不實情形折》中說:“浙江受禍之慘,為東南各省所無。揆其受弊之由,則實由于官紳、兵民懷利行私,各爭意氣之故。本年三月內,臣附片陳奏,所稱‘民與兵勇仇,紳與官吏仇;久且民與民仇,而械斗之患起;紳與紳仇,而傾軋之氣生。乖氣積久,災沴乘之’,正謂此也?!盵10]考慮到具體語境,有學者認為該折子系左宗棠攻擊奉旨在溫州辦團練的孫鏘鳴參奏地方官嚴重失實,因此這段話有更為明確的指涉對象——溫州[11]。左宗棠所奏各種矛盾,是對當時溫州社會關系的高度概括,《過來語》即是明證。各種群體之間的矛盾,主要表現(xiàn)為三對矛盾:官與民、士紳;貧民與富戶;上層士紳與下層士紳、有財無勢的富戶。官與民、士紳的矛盾,可從上文政府的財政剝削和賦役負擔加重中得到集中體現(xiàn)。
貧民與富戶的矛盾,與道、咸、同年間接連不斷的自然災害有直接的關聯(lián)。對于大多數(shù)小農家庭來說,為了支付高額的地租、高利貸利息以及政府的田賦等,不得不出讓糧食,而在天災頻繁的道、咸、同時期,收成銳減,重壓之下更加困苦不堪,甚至賣兒、賣女、賣地。而田有餓莩,市有馀糧,富戶乘機提高糧價,官府不早出示減定糧價,使富戶大發(fā)災難財。在災難深重時期,饑餓往往逼迫貧民走上“不法之途”,劫糧事件便時有發(fā)生。道光十四年饑荒,五月望日鄭姓人糶谷刻扣被劫,此后數(shù)日,四處饑民效尤生心,處處騷動,“富于財者,人人自危,狀如賊在咫尺,寢食不安”。趙鈞所在下金村沒有富戶,同樣擔憂搶劫,“聞風惶惑,囑人探聽看守,舉室若狂”。因此劫糧事件影響所及,當時有谷而非富戶者,亦人心惶惶,不可終日,可見造成了一定范圍內的社會動蕩。官府本應早日出示減定糧價,而縣令劉禮章“在任時姑息為愛,使富者相時射利,貧者蓄怨日深”。趙鈞認為“非饑民好為亂,富者有以激之也;富民之貪欲無厭,劉邑尊有以養(yǎng)之也”。各村之間、城鄉(xiāng)之間各自為計,“地近咫尺,亦相視如秦越”,甲村有谷,不得糶與乙村,乙村亦然,此乃自殺政策也。如甲村人私自往乙村糶,價與五月望前無多減,而奸邪小人從中取利,富民亦樂人之私糶。因此減價政策有諸多紕漏,不能貫徹始終。正如趙鈞所謂“民貧已極,饑寒生盜心,勢所必然”,當食物充足時,盜賊則一哄而散,咸豐三年六月大水后,“劫盜蜂起,無人不皇然如不終日”,后食物四處云集,谷米價漸漸減縮,則“乞丐鼠竊亦鮮”。然而在重災面前,不少貧民賤賣土地,脫離原來的宗法組織,成為流民。如大羅山山賊亦有不少因災而成為流民者,“大羅山地介永、瑞,窎遠深廣,又多巖洞,素為賊藪。近年因粵匪作亂,奸徒乘變生心,招引黨類,肆行劫掠。加之風水為災,游手饑民,不呼自至”(咸豐四年二月記)。道、咸、同年間自然災害的頻繁與嚴重,折射出當時社會尤其是農村社會動蕩程度。正如鄧拓所言,“我國歷史上累次發(fā)生的農民起義,無論其范圍的大小,或時間的久暫,實無一不以荒年為背景,這實已成為歷史的公例?!盵12]
上層士紳與下層士紳、有財無勢的富戶之間的矛盾,主要原因在于官府苛捐雜稅重壓之下,貧民因災害頻繁,自身難保,官府將勒派納捐的對象直指士紳與富戶。士紳因為有功名,與官府有一定的關系,往往占據(jù)有利的地位,尤其是上層士紳。趙鈞在咸豐四年里記載了姜、陳二姓富戶被迫捐輸一事,為了解當時的納捐情況提供了絕佳的材料。瑞安主捐輸事者為孫鏘鳴,領局者為教諭沈丹書,分任勸捐局紳為胡珧、許登墀。孫鏘鳴作為奉調來鄉(xiāng)籌辦團練的京官,與沈丹書是上層士紳的代表,把持了捐輸局的大權,而捐輸之事,縣令何元輔雖局中收款給照,必關會移詳,實際上并“不與其事”。于是捐局中人“各自庇其親戚知好”,“從中規(guī)利,各立門戶,互相傾軋”,軟弱富戶如姜、陳二富戶被玩弄于股掌之中。陳希曾曾向孫鏘鳴認捐百九十二千,因“好用心計,希圖短交”,只交一百二十千,孫鏘鳴“心惡之”,將捐票交給縣令催繳??h令下鄉(xiāng),帶去勢衿,押令陳希曾、陳希成捐錢一千貫,二人不得已立票。陳希曾系趙鈞館東,趙鈞熟悉其事原委,感慨“捐局中諸人,同是辦公,而各懷私利,互相傾軋,不顧捐戶利害,致使道路傳聞,人心瓦解”。而他對居鄉(xiāng)士大夫曾經(jīng)有過信念,士大夫“當民情歡嘩疑亂之際,須以公正平直之言定之,不可存一毫私心。未亂當止之,既亂當平之”(道光十四年五月廿一日),此時已全然瓦解。顯而易見,儒家道德觀在當時的溫州鄉(xiāng)村社會中已趨于崩潰。其實,上層士紳也有受到傾軋者,比如咸豐八年趙鈞館東林若衣(咸豐七年任安徽祁門知縣)亦因司事者挾官橫行,困于“捐輸一事”。因此只有在捐局中掌握有利地位的士紳,往往是上層士紳,才能在這場勒捐中幸免于難,甚至從中“規(guī)利”,這無疑加劇了上層士紳和下層士紳、有財無勢的富戶之間的矛盾,也導致了上層士紳內部的分裂。
趙鈞所處時代正值中國近代社會極度動蕩時期,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運動、金錢會事件對浙南地區(qū)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民眾一直生活在戰(zhàn)亂的陰影之下?!哆^來語》對這些事件進行了細致的記錄,為了解這幾大事件對溫州的影響提供了寶貴的史料,尤其是鴉片戰(zhàn)爭和金錢會事件。
雖然戰(zhàn)火沒有直接波及溫州,但因地理位置毗鄰戰(zhàn)場,溫州也曾做過抗擊準備。趙鈞時刻關注鴉片戰(zhàn)爭的形勢,他對鎮(zhèn)海、定海、廈門、廣州等戰(zhàn)事進行了詳細的記載,其信息來源主要是當時的邸報、官員奏報以及相識的寧波人、處州人的口述,時效性強。而在作者的記載中,也側面反映出中英兩國的巨大差距,尤其是清政府的腐敗。軍事指揮者,如靖逆將軍奕山謊報軍情、欺上瞞下,揚威將軍奕經(jīng)選妓征歌,不以國事為重。寧波人士嘲之云:“威不揚,逆不靖,兩將軍,難兄難弟?!惫俦泊嬖谖磻?zhàn)先怯之心,定海之戰(zhàn)中葛云飛帶領之兵,“計九百四十名,陣亡者不及三分之一,馀悉逃歸。初,九百四十名之中,一半撥守汛地,守汛者多預為脫逃計,則他處調防者可知。港口多三板舡以渡逃者,每人舡錢千文,無錢則脫衣以抵”。趙鈞聽聞廣東三元里民眾英勇抗英事跡,發(fā)出“官兵不如鄉(xiāng)民之自為計之盡心盡力”的感慨。定海陷后,“官民多自為計,未見有實心為國家畫萬全之策者。而奸民乘間生心,土豪借保護鄉(xiāng)閭名,希圖肥己”。如在瑞安,知縣梁元冒報修城,“修城經(jīng)費,出自邑中富戶,召募鄉(xiāng)勇皆游手之徒,應點領給,有名無實”。督撫命令在近海處所筑土堡防衛(wèi),趙鈞認為“無益毫毛,徒占民田”,鄉(xiāng)間土豪卻托名筑堡橫行,希圖邀功。鴉片戰(zhàn)爭期間,又有漢奸為英人作向導,“今滋蔓于海疆者,大半漢奸”,甚至有內賊乘勢劫掠。而溫州城內戲文晝夜不絕,鄉(xiāng)間花會盛行,文武官全然不管。鴉片戰(zhàn)爭之后,鴉片進口量急增。嘉慶末、道光初年間年進口鴉片不及千箱,道光二十年后每年進口過二萬箱,咸豐十一年趙鈞依據(jù)寧波刊行夷書所載,每年進口約計五萬五千箱。《過來語》中因吸食鴉片敗家者亦復不少。咸豐三年之后數(shù)年內,《過來語》中多次出現(xiàn)“匪黨英夷”“廣東艇匪”“夷匪”“紅毛夷舡”在沿江沿海地區(qū)騷擾劫掠的種種行徑,胡珠生將其輯出,并分析這些團伙即是以英國海盜商人為首的匪幫[13]。這些生動細致的史料鮮明地反映出當時溫州民不聊生、政府軟弱腐敗的慘象。
咸豐八年四月趙鈞記道:“現(xiàn)在甌郡情形,西青田、處州,南福建浦城,東樂清,俱有寇警。而境內大羅,又有教匪謀變,加之甌江停泊廣東、福建、臺州三處舡只,時相斗爭”,可見溫州陸路處于太平軍夾擊之下,水路也不通,“不靖之形,四面皆同。通郡人如坐愁城中”。而金錢會事件對瑞安影響巨大。金錢會相關史料已被溫州文獻叢書本之《太平天國時期溫州史料匯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收錄,作者多為參與組織團練、參加鎮(zhèn)壓金錢會和太平軍的親歷者,因此是研究金錢會的第一手資料。趙鈞僻處鄉(xiāng)村,對金錢會事件的記錄限于所見所聞,視野多囿于村落,但也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在趙鈞筆下,金錢會焚劫,民眾慘遭荼毒,而官府在焚毀賊巢時,不示諭使周邊平民遷徙,殃及無辜百姓,如咸豐十一年,官兵至東山下埠至垟頭金錢會據(jù)點,“不分皂白,一律焚毀搗蕩,二百馀家僅留五屋”。官府招募之鄉(xiāng)勇,多外地游手無賴之徒,不如本地義民之勇。如咸豐十一年瑞邑會剿之役,“轉賴本地義民為先鋒,招募之勇,退列于后,得勝仗,搶奪爭功,更甚于調遣之兵。而挾勢強掠平民貨物,又甚于賊,并有與賊通者”。富戶被迫入局,如隔江富戶鄭九,“初為錢匪脅制,捐銀投附。及孫蕖田侍讀設立團練總局,又強之入局”,后遭金錢會報復焚劫,官府置若罔聞。各村富戶又被官府勒捐助餉,“大半?yún)T乏,甚至有田在隔江者,無租可收,窘急不堪”,官府“日延一日,多一日之費,即張賊一日之膽”。而局中某些人“借防守名,科斂都內怯懦殷戶為囊橐計”,各懷私心,專圖邀功。對于民眾在金錢會事件中傷亡的人數(shù),趙鈞亦曾反思過:“賊未臨,人人自危,一若賊來無人不死,無家不破。亦思前此被賊焚掠之處,人死家破,固亦有之。其實通盤看來,百無一二”。從這些資料看,趙鈞在如何對待金錢會事件的態(tài)度上,立場還是較為客觀的,因此這些史料有其獨特的價值,為后人更加客觀地了解歷史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注釋與參考文獻:
[1]張慕騫.過來語鈔[M]民國抄本:跋.
[2]張慕騫.過來語鈔[M]民國抄本:記.
[3]張棡.杜隱園日記[M]稿本:光緒二十五年日記.
[4]張慕騫.過來語鈔[M]民國抄本:跋.
[5]張慕騫.過來語鈔[M]民國抄本:記.
[6]清世宗.世宗憲皇帝朱批諭旨:文淵閣四庫全書423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p370.
[7]周夢江,馬允倫,蔡啟東.試論金錢會起義的原因[J].溫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01).
[8]俞光.瑞安經(jīng)濟史[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p267-268.
[9]周夢江,馬允倫,蔡啟東.試論金錢會起義的原因[J].溫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01).
[10]馬允倫.太平天國時期溫州史料匯編[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p251-252.
[11]李世眾.晚清士紳與地方政治——以溫州為中心的考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p137.
[12]鄧拓.《鄧拓文集》第二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p106-107.
[13]胡珠生.溫州近代史[M].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p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