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加
1938年三、四月份發(fā)生的震驚中外的臺兒莊大戰(zhàn),使臺兒莊這個彈丸小城成為中華民族揚威不屈之地,一舉名聞天下。然而在臺兒莊這塊英雄的土地上,歷史上還發(fā)生過一場鮮為人知同樣慘烈的大戰(zhàn),孔子之父叔梁紇曾參加了這場戰(zhàn)爭,這就是春秋時期的偪陽大戰(zhàn)。
叔梁紇曾是公元前11世紀周代諸侯國——宋國(今河南商丘一帶)君主的后代。后來,流亡到魯國的昌平陬邑(今山東曲阜鄒城一帶)。70歲時生孔子。他人品出眾,博學多才,兼會武功,又是陬邑的大夫(古代高級官職),與魯國名將狄虒彌、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稱“魯國三虎將”。
魯襄公十年(前563)四月初,晉侯以霸主身份召集各諸侯國國君魯公、宋公、衛(wèi)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世子光,會吳王壽夢于
(今江蘇邳州西北),商討聯(lián)盟軍政大事。晉大將荀偃、士匄以偪陽國親近楚國為理由,請求攻打偪陽,把它贈給宋國大夫向戌作封邑,借以打通攻楚的道路。晉國主將荀罃說:“偪陽城雖小,但卻相當堅固,易守難攻。攻下來不算勇敢,攻不下來反被人恥笑。”而荀偃等人堅決請求出戰(zhàn),并保證如不攻克,愿受軍令處置。于是13國諸侯之師組成的“多國部隊”,戰(zhàn)車轔轔,旌旌遮日,浩浩蕩蕩殺向偪陽。
當“多國部隊”即將到來之前,偪陽國君做了充分的抵抗準備,還巧施一計,令士卒背著糧食在城內(nèi)小山上遍撒。一夜之間,小山變成了一座金黃黃的米山。
魯襄公十年四月初九,“多國部隊”對偪陽城實施了包圍。主將荀偃騎馬觀陣,隨從看見米山心中一驚,說:“偪陽城有堆積如山的糧食,堅守一年半載何足為慮!”荀偃對著米山仔細觀察了一陣,便叫左右拿來弓箭,朝著米山連射三箭,箭頭著地即倒。荀偃哈哈大笑:“如果是米山,箭頭射入不會倒地,而今箭頭著地不入,一定是石山,此乃疑陣,不必為慮?!?/p>
“多國部隊”連續(xù)作戰(zhàn)數(shù)日,竟然未攻克偪陽。眼看限期已到,五月初四,“多國部隊”統(tǒng)帥荀偃、士匄只有親自率領(lǐng)步兵猛攻。城上箭石如雨,城下殺聲震天,諸侯大軍輪番進攻,偪陽大軍浴血反擊。連攻不克,諸侯之師仍不甘心,繼續(xù)鼓噪攻城。
這時,魯將狄虒彌取來一只大車輪子,蒙上堅甲,作為盾牌,拿在左手,右手拔出長戟,獨自前去挑戰(zhàn)。魯國賢臣孟獻子看到此情此景,感嘆地說:“《詩經(jīng)》上說:‘有力如虎’,說的就是狄虒彌??!”
經(jīng)過5天的激戰(zhàn),偪陽守軍終因寡不敵眾,撐不住“多國部隊”的強大攻擊,于五月初八城池淪陷,偪陽國從此滅亡了。
從四月初九13國諸侯的軍隊聯(lián)合圍城,到五月初八攻下偪陽城,前后共費時29天。偪陽國作為一個小小的諸侯國,堅持近月,浴血奮戰(zhàn),其堅韌、頑強的精神令人欽佩。因此,春秋偪陽之戰(zhàn)被載入了中國的史冊。
偪陽國被滅后,晉悼公把它送給了宋國。隨后,晉悼公將偪陽國君貶為庶人,除選擇族人之賢者留下以主持祭祀外,其余所有君臣宮妃傭人全部遷到晉國的霍城(今山西霍縣)。
在這場大戰(zhàn)中,“多國部隊”涌現(xiàn)出了不少英雄人物,他們的英雄事跡也反映了當時戰(zhàn)事之激烈、將士之勇猛。
戰(zhàn)事膠著之時,魯國孟氏的家臣秦堇父,押送輜重車輛到達前線,偪陽人打開城樓的懸門,企圖出兵奪取輜重,而諸侯的將士乘機攻入城內(nèi),偪陽守軍又急忙把內(nèi)城懸門放下,打算堵截敵軍,關(guān)門打狗,分而殲之。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帶領(lǐng)士兵剛要進攻,見懸門下降,急忙上前雙手托住閘門,兩臂支撐著千斤的壓力,堅持讓突入城內(nèi)的將士安全撤出,轉(zhuǎn)危為安。
此事有《嶧縣志·流寓志》引《春秋左傳》載:“鄹(zōu,今山東鄒城市)人紇,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父叔梁紇也,為鄹大夫。身長七尺,武力絕倫。逼陽(即偪陽)之役,紇抉懸門以出諸侯之師?!?/p>
另一個英雄就是秦堇父,偪陽守軍欲試敵勇氣,便將布匹從城墻上掛下誘敵攀登。秦堇父扯布登城,剛接近城垛,守軍將布割斷,秦堇父跌落在地上;守軍又把布掛上,秦堇父蘇醒過來重新上去,反復三次,守軍表示欽佩,不再掛布。秦堇父把割斷的布做成帶子,在軍中游行三天,以示其勇。
現(xiàn)在的偪陽城遺址位于山東棗莊市臺兒莊區(qū)澗頭集鎮(zhèn)西南的五里處?!妒辣尽吩疲骸氨脐?,妘姓,祝融之孫,陸終第四子求言之后?!敝劣诤螘r所封,初封何人,史無可考?!秶Z·鄭語》曰: “妘姓鄔、鄶、路、逼陽,曹姓鄒、莒皆為守衛(wèi),或在王室,或在夷狄?!?可知偪陽與其他妘姓國及曹姓國皆為周時諸侯國。
臺兒莊區(qū)歷史上屬嶧縣管轄。偪陽城遺址南依群山,東有龍河古道。城周長3293米,當?shù)赜小熬爬飭伟瞬健钡膫髡f。城池南北長,東西短,大體呈長方形。后代多有文物出土,故城內(nèi)及城外東部,地面散見許多陶片,以灰陶為主,多為豆、罐、盆之類。陶器除素面外,有的飾有繩紋、凹凸紋。出土文物有磚、板瓦、瓦當、鐵渣、銅劍、銅鏃、銅印等。石器也偶有發(fā)現(xiàn)。
清光緒《嶧縣志·雜記》:“嶧地古陶頗多,而以逼陽磚為甲,其制古拙,無文,長尺有余,寬半之,質(zhì)堅,重逾于金石。人得之以為硯,付手民治之,鋒刃不能入也。”而在故城之南,群山之陰,古墓成群,常有畫像石出土。
那個曾輝煌一時的偪陽國早已因為那場大戰(zhàn)而蕩然無存,目前一個叫城里村的村莊坐落在故城西北,故城遺址的其他部分都成了耕地。還剩下依稀可見用土筑的城墻遺址和那座孤獨矮小的米山,偪陽遺址的文物保護標牌也在荒草中時隱時現(xiàn),昭示著那段不該被忘卻的歷史和力量對比懸殊的慘烈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