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銘
19世紀末,隨著世界殖民地的瓜分殆盡,西方列強的矛盾日深。1882年,德奧意三國同盟形成。英國則與法、俄結成協(xié)約國。1902年,英國又與日本結盟,在遠東找了一個“小弟”。而德國人的設想則更大膽,打算與中美結成同盟,抗衡英國。
1906年秋,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親自召見了清朝新任駐德公使孫寶琦,討論結盟事宜。但此事被匯報到慈禧那里,慈禧認為與德國結盟后清朝外交勢必一邊倒,不利于“以夷制夷”外交的實施。另外,自從鴉片戰(zhàn)爭以來,清政府一直認為英國才是實力最強大的國家,與德國結盟也會得罪英國,于是對此事態(tài)度冷漠。德皇所提議的三國結盟一事,就此暫告一段落。
直到1907年,列強在華爭奪態(tài)勢發(fā)生變化,由于英法日俄等國特別是日本侵華勢力的迅速膨脹,使得美國和德國在爭奪中國的格局中失去了有利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再次向中國提出中美德三國結盟的建議。而當時的中國,袁世凱勢力日增,在他看來,促成中美德三國結盟,不僅可以抵英抗法,防俄制日,保全東北,還可以穩(wěn)固自己在清政府中的地位,便力勸慈禧接受了德國人的建議。
1908年,清政府派奉天巡撫唐紹儀為專使,赴美締結中美德三國同盟。但唐紹儀尚未啟程,消息已經(jīng)傳到了日本。日本人迅速制定了一個阻撓計劃。一方面,以外交事務牽制在東京轉(zhuǎn)道美國的唐紹儀,另一方面與美國進行秘密和談,做出重大讓步,換取美對日本在華既得利益的承認。最終,當唐紹儀脫身抵美時,美國已基本放棄結盟建議,中美德三國結盟一事就此成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