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泰山
?
林則徐的眼界
◎文/陳泰山
“天地英然雄氣”尚凜然?!扒宕宋镏?,林則徐引人注目,除了他抵抗外侮、為民務實、清廉剛正外,很重要的因素是他的眼界。
歷史學家范文瀾評價林則徐為中國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則徐虎門銷煙
林則徐禁煙前,清王朝以天朝大國自居,國人對外部世界知之甚少。清朝官員甚至認為英國人膝蓋不能打彎,所以拜見中國皇帝不下跪。他們不知西方國家為何物,不愿與西方人接觸,對其技術不屑一顧。林則徐最初對西方人也存在偏見,但他和那些頑固、愚昧的封建官僚區(qū)別在于,他一旦接觸到外部世界,便逐步發(fā)現(xiàn)和承認西方有許多長處值得中國學習借鑒。
林則徐到廣州之后,即下令搜集外國人在廣州、澳門的各種刊物、報紙,并把出身低下卻懂英文的人招入欽差行轅,進行被當時頑固派認為是大逆不道的翻譯工作。林則徐夜夜仔細閱讀、研究譯文資料,深入了解西方的科學技術和社會制度。他組織翻譯了《世界地理大全》,命名為《四洲志》,成為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介紹世界自然地理、社會歷史狀況的譯著。后來他在流放時將《四洲志》等有關資料交給了自己的友人魏源,魏源編撰了《海國圖志》,概括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張,正是源于林則徐的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求富強,抵抗西方侵略以求獨立的愛國思想。
林則徐采取的舉措在當時是相當大膽的,頑固派是禁止人們閱讀英文書籍的,林則徐突破了禁區(qū),開始邁出了中國人學習英文艱辛沉重而又是難能可貴的第一步。20多年后,恭親王奕訢在北京設算學、天文諸館聘用外國教師時,引發(fā)了一場大爭論,大學士倭仁等對此咬牙切齒,斥之為離經叛道。由此可見,林則徐當時此舉所需的勇氣和魄力,實在非同尋常。
林則徐在學習了解西方的過程中,產生了“師夷”“制夷”思想。他看到了我們的舊式師船無法抵抗西方先進的戰(zhàn)艦,因此先把學習的焦點放在堅船利炮上,主張購買和學習制造。他從“權宜之計”走向“長久之計”,提出制造“外海戰(zhàn)船”,形成規(guī)模,要求“堅厚戰(zhàn)船,以資制勝”。隨著他對西方的關注和了解,他的思想觀念也發(fā)生了裂變。他改變天朝中心觀念,較清醒認識到中國之外,還有許多國家,有了世界的概念,初步形成了國際關系意識。
林則徐在反抗西方國家侵略的實踐中,認識到必須建立外海水師控制海面的思想。雖然當時還沒有出現(xiàn)“制海權”的概念,但林則徐提出了建立“外海水師”的觀念。20年后,為洋務派繼承和發(fā)展。到洋務運動期間,左宗棠把林則徐的思想加以發(fā)展,設專廠建造了輪船。林則徐的“制海權”思想萌芽,是我國軍事思想史上的一次有重要意義的突破。
林則徐以虎門銷煙而聞名,成為一代名臣,但也是因為禁煙和抗英,使他成為了朝廷一名“罪臣”,渡過了5年的流放生活。而就在他被流放到新疆時,不顧年老體弱,對新疆各地進行實地考察。他結合當時沙俄脅迫清廷開放伊犁,指出沙俄對中國的威脅性,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國防思想,成為近代“塞防論”的先驅。60年后,沙皇俄國果然乘北方空虛,侵吞了150萬平方公里中國土地,不祥的預言變成了災難性的事實。
更糟糕的是,當時新疆也一度淪于外人之手。幸虧左宗棠后來始終牢記林則徐的囑托,于19世紀70年代經營西北,力排眾議,率軍遠征收復了新疆,并以武力為后盾“探已投虎口之食”,向沙俄索回伊犁,在中國近代受盡屈辱的歷史上總算寫下令人欣慰的一頁。
近代中國始終面臨兩大主題,一是抵御列強侵略,捍衛(wèi)國家主權;二是變革或推翻封建統(tǒng)治,尋求符合世界潮流的富國強國之路。林則徐在抵抗外侮捍衛(wèi)主權上,是一個堅定者,并且不屈不撓,不怕犧牲,從而使他成為了一個民族英雄。他在變革封建統(tǒng)治方面,也作了一些有益嘗試,盡管具有歷史局限性。
林則徐的眼界超越了他所在的那個時代。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眼界,林則徐才有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寬廣胸懷,才有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精神境界,才有了“關山萬里殘宵夢,猶聽江東戰(zhàn)鼓聲”的高尚情操。受他思想影響,洋務派、維新派相繼登上中國近代史的舞臺,掀開了中國千年未有之大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