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導演胡玫執(zhí)導的電影《孔子》是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歷史人物正劇,該劇在宏揚華夏文明,普及國學思想,傳播儒家學說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影片編導較好地找到了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之間的平衡點,電影劇情大致符合歷史,但同時又根據(jù)人物形象塑造、影片場面開掘等需要,進行了合理改編,使影片更具有戲劇性。但美中不足的是,該劇在基本史實方面存在若干“硬傷”,今對其中11處詳加辨析,供觀眾參考。
[關鍵詞]電影;《孔子》;編劇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作為古代中國思想文化巨人,孔子所創(chuàng)立的儒家思想被視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源,對兩千多年來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為了讓現(xiàn)代人更深刻地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著名導演胡玫執(zhí)導了大型歷史題材電影《孔子》,該劇在宏揚華夏文明,普及國學思想,傳播儒家學說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編導較好地找到了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之間的平衡點,劇情大致符合歷史,但同時又根據(jù)人物形象塑造、影片場面開掘等需要,進行了合理改編,使電影更具有戲劇性。但美中不足的是,該劇在基本史實方面存在若干“硬傷”,今對其中11處詳加辨析,供觀眾參考。
一、孔子之子名“孔鯉”
孔子獨子名“孔鯉”,但影片字幕中卻誤寫成“孔鋰”?!颁嚒笔乾F(xiàn)代人為一個化學元素起的名?!妒酚洝た鬃邮兰摇酚涊d,魯昭公九年(前533年),19歲的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后,亓官氏產下一子??鬃訒r任管理倉庫的“委吏”,魯昭公派人送來一尾鯉魚,祝賀孔子得子??鬃铀煲浴磅帯弊鲀鹤拥拿圆~為字,以示紀念。伯魚享年50歲,先孔子而歿。宋徽宗時,孔鯉被封為“泗水候”,孔氏子孫尊為“二世祖”。
二、子路死亡原因、死亡時間有誤
影片中,子路抗敵受重傷后,為遵“君子雖死而冠不免”的師訓,在重結纓帶時,被敵人砍死。影片想傳達的是一種儒者視死如歸的尊嚴,但事實上卻會讓觀眾覺得子路很迂腐,在可以抗敵的情況下,因為系冠纓而白白斷送了性命。而且電影對子路去世時間的記載也與史實嚴重不符。
據(jù)文獻記載,魯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離衛(wèi)返魯,子路隨行,后在季氏手下任職。三年后,衛(wèi)大夫孔文子聘子路任衛(wèi)國蒲地大夫??孜淖尤ナ篮?,其子孔悝繼任。不久,衛(wèi)國發(fā)生衛(wèi)靈公之子蒯聵暗殺南子的事件,暗殺失敗后,蒯聵暫避晉國,飼機回國奪權。不久,蒯聵之子蒯輒在齊國支持下被立為國君(史稱衛(wèi)出公),并武力拒絕親生父親蒯聵回國。蒯聵在其姐姐,也就是孔悝母親伯姬的幫助之下,重新回到衛(wèi)國都城,并趕走了衛(wèi)出公。子路聽說此事,進城欲與蒯聵論理。蒯聵命人重傷子路后,并揮戈擊落子路冠纓。子路從容就義,臨終前言道:“君子死,冠不免。”最后在系帽纓的過程中被人砍成肉醬。是年衛(wèi)莊公元年(公元前480年),子路享年63歲。
三、顏回非落水溺亡
顏回,字子淵,亦稱顏淵,比孔子小30歲,是孔子最鐘愛的學生,位列孔門十哲之首,三國魏正始元年(公元224年)祭孔時開始以顏回為配享,唐玄宗開元八年(公元720年)被封為“亞圣”。顏回出身貧賤,但聰穎過人,品德高尚。因為過度用功,顏回29歲時,頭發(fā)就全白了,而且英年早逝,一說死于29歲,一說是死于31歲。顏回去世時,蒼老的孔子悲慟欲絕,失聲痛哭,連聲說:“天喪予!天喪予!”旁人勸其節(jié)哀,孔子哭著說:“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顏回和子路的死,對孔子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關于顏回的死因,有人說是因為疾病,有人說是因為營養(yǎng)不良,有人說是因為用功過度導致心力枯槁,但絕對不是溺水而亡。但影片中,卻把顏回的死說成是在冰河中救書簡被凍死,這純屬編導個人的任意發(fā)揮,盡管鏡頭拍得悲壯感人,催人淚下,但與史實不符。
四、孔子不應直呼“子路”“子貢”
中國古人名字由姓、名、字三部分組成,三者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古代嬰兒出生三個月時由父親起名,男子20歲舉行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舉行笄禮時取字。清朝人王應奎曾說:“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意謂名是用來區(qū)分彼此的,字是用來表示德行的,二者用途不盡相同。在中國傳統(tǒng)禮儀上,通常長輩喚人之名,平輩或晚輩之間互相稱字不稱名。《論語》中“自吾得由,惡言不聞于耳”“參乎,吾道一以貫之”,孔子皆以名稱其弟子,不稱字。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子貢復姓端木,名賜,字子貢。二人皆孔子學生,孔子對其應稱名不稱字。但電影里孔子卻直呼自己的弟子“子路”“子貢”,這種情況在當時,是絕對不可能出現(xiàn)的。
五、南子并非死于內亂謀殺
影片中孔子離開衛(wèi)國,南子坐馬車去追隨,被冷箭射中而死,死前她一直在回味與孔子相會的場景,鏡頭拍得凄美動人。盡管如此,與史實還是存在很大差距。首先南子并非在內亂中被謀殺致死。太子蒯聵與南子有仇,確實曾欲謀殺南子。事情發(fā)生在公元前496年,蒯聵與家臣戲陽遬商議,令其于朝會上刺殺南子,但事到臨頭,戲陽遬后悔了,蒯聵多次以眼色指示他,為南子所察覺,陰謀暴露后,蒯聵逃奔宋國,不久又投奔晉國趙氏。所以刺殺南子并未成功。其次,南子也并非死于孔子離開衛(wèi)國之時。公元前493年,靈公去世,南子立蒯聵之子蒯輒為國君。晉國的趙簡子想把蒯聵送回衛(wèi)國,蒯輒聞訊派遣軍隊前去阻擊,父子由至親骨肉化為水火不相容的仇人。這些歷史事件都有南子的參與,足以證明當時南子仍健在。至于南子最后死于何時何地,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不管怎樣其死因都與太子無關。
六、孔子與南子并無曖昧關系
南子,春秋時衛(wèi)靈公夫人,因美貌名聞天下?!墩撜Z·雍也》對于孔子見南子的描述只有寥寥數(shù)語:“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無厭之!天厭之!”大意是說,孔子在衛(wèi)國見了南子,子路知道這件事情很不高興,以為發(fā)生了什么見不得人的事,孔子只得澄清道:如果我做的事有不符合禮儀之處,上天就會厭棄我!上天就會厭棄我!
這件再簡單不過的事件卻被影片渲染成為孔子和南子的一場感情戲,希望描述一個千古未解的所謂“圣人緋聞”來吸引眼球,增加票房。影片中著力渲染孔子在宮廷中與南子見面時的曖昧氣氛,南子性感嬌媚,還對孔子眉目傳情,言語挑逗,儼然成了孔子的紅顏知己。應當指出的是,影片中孔子和南子的這段曖昧戲,純屬商業(yè)考量,與史實嚴重不符。
首先,并非是衛(wèi)靈公提出讓孔子見南子,而是南子出于對孔子的仰慕,主動提出要見孔子?!妒酚洝た鬃邮兰摇罚骸办`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愿見?!笨梢娛悄献右娍鬃?,孔子出于禮儀,只得違心地去拜見了她。其次,孔子與南子見面行止合乎禮義,絲毫不存在失禮之處。《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是:“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huán)佩玉聲璆然?!笨鬃酉蚰献有卸Y,南子是隔著幃帳答禮,而非直接面對孔子,兩人間的珠簾始終沒拉開,孔子只是聽到南子身上的玉佩之聲。由此可見,并非是孔子主動要求見南子,而是出于禮節(jié)應付一下,同時應該也有希望南子能在衛(wèi)靈公面前說好話的意思,但無論如何,絕不應處理成一場南子和孔子之間的感情戲。
七、臺詞“如果人不能改變世界,那應該改變自己的內心”,不符合孔子思想影片中,當孔子受季氏排擠,被迫離開父母之邦魯國,開始周游列國之時,顏回哭著規(guī)勸孔子改變人生理想,說道:“您曾經跟我們講過,如果人不能改變世界,那應該改變自己的內心?!钡仨氈赋龅氖牵@句臺詞只是編劇的個人創(chuàng)作,不能代表孔子的思想??鬃右幌蛞灾芪幕睦^承者自居,自覺承擔起復興西周禮樂制度的重任,一生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至死不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些才是孔子人格精神的真實寫照。而影片中這句臺詞應該來源于于丹的《論語心得》,于丹曾經說過,“我們生存的環(huán)境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雖然我們憑借個人的力量不能改變社會,但我們能憑借我們勇敢的心靈去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tài)度?!边@其實是于丹對孔子的誤讀,編劇強行將其安插到孔子身上,這是對孔子的不尊重,也是對觀眾的誤導。
八、夾谷會盟場面失實,汶上三城收復并非因齊景公一時口誤夾谷會盟是影片中很重要的一場武戲。當時孔子擔任中都宰一年,魯國形勢一片大好,齊國甚為不安,想通過會盟的方式來控制魯君??鬃邮┱蛊渎斆鞑胖牵诩緦O斯拒不派兵的情況下,使用疑兵計,讓一百乘牛車在后方揚起塵土,讓齊國人馬誤以為有埋伏而不得不收兵,在不費一兵一卒的情況下,收復了汶上三城。但查閱《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當時齊魯雙方并無對壘之事,魯國也有準備,還帶了左右司馬隨行。會盟的過程也不如電影簡單,雙方登臺獻禮酬答完畢之后,齊國官員借奏“四方之樂”,持刀槍劍戟等武器出場欲加害魯君,孔子以友好會盟不應演奏夷狄音樂為由,讓齊景公將其斥退。后來,齊國又以演奏宮中音樂為名,讓唱歌演戲的倡優(yōu)侏儒在魯君前面戲耍,試圖劫持魯君??鬃右詿o德之人迷惑諸侯為由,迫使齊君殺了侏儒。事后,齊君怕此事影響齊魯兩國關系,問朝中大臣該如何處理此事,有人建議,可以歸還數(shù)年前侵占的魯國汶上三城作為補償。在這次會盟中,孔子以其過人的才智,保護了魯定公,捍衛(wèi)了國家的尊嚴,收復了失地,但其過程與影片相去甚遠,也沒出現(xiàn)影片中浩大的戰(zhàn)爭場面。
九、公元前498年,孔子并未擔任代理國相
片中說,公元前498年,孔子擔任魯國代理國相,之后又以代理國相的身份,向魯定公提議墮三都,削弱三桓勢力,這與史實也是不相符合的。
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春,齊魯兩國握手言和,齊景公派使臣邀請魯君在夾谷舉行會盟??鬃赢敃r擔任大司寇一職,魯君想讓他一同前往,但按照當時的禮節(jié),隨從國君參加會盟的人,身份必須是國相。于是魯定公才下令讓孔子以大司寇兼攝相事,以便參與會盟。所以說代理國相只是夾谷會盟時臨時加上的虛銜,并沒有持續(xù)至公元前498年。
十、“朽木不可雕也”,非批評公伯寮之語
影片中,因為事出緊急,孔子要連夜進宮見魯定公討論墮三都之事,可負責駕車的弟子公伯寮卻昏睡不醒,孔子很生氣,批評道:“朽木不可雕也。”這件事在《論語·公冶長》中有明確記載,但是被孔子批判為朽木的并非公伯寮,而是子我。子我即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宰予口齒伶俐,能說善辯,只是有點兒懶。一天孔子給弟子講課,發(fā)現(xiàn)宰予沒有來聽課,就派弟子去找。去找的弟子回來報告說,宰予在房里睡大覺。依據(jù)當時的禮學,白天一定要勤勉讀書。孔子很氣憤地說道,腐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一樣的墻壁不能粉刷。對于宰予這樣的人,還有什么好責備的呢!
十一、孔子并非因收到魯君玉玦而主動離開魯國
影片中,孔子在“墮三都”行動失敗之后,收到季氏送來的玉玦,以為這是魯君暗示要與自己決裂,于是被迫離開魯國。但《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是:“桓子卒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就是說,“墮三都”行動失敗之后,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君接受了齊國的女樂,終日迷戀歌舞,不思進取,令孔子大失所望,加之郊祭后祭肉沒有分給孔子,這其實是季氏暗示孔子遠離魯國政壇。于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孔子只得離開魯國,開始周游列國,另尋出路。
注釋:
①于丹:《于丹〈論語〉心得》,中華書局,2007年版。
[參考文獻]
[1]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8.
[3]林存光.歷史上的孔子形象:政治與文化語境下的孔子和儒學[M].濟南:齊魯書社,2004.
[4]魏紅梅.論電影《孔子》中孔子形象的魅力[J].電影文學,2013(16).
[作者簡介]劉顯(1977—),男,江蘇南京人,博士,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學文獻學、電影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