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城市兒童與父母分離后的抗逆力重組研究
      ——基于中國教育追蹤調查2013-2014基線調查結果

      2016-05-20 06:45:36同雪莉彭華民
      關鍵詞:親子家庭兒童

      同雪莉 彭華民

      一、引言

      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備受矚目,然而城市或城鎮(zhèn)留守兒童(文中統稱為城市留守兒童),卻因其戶籍不在農村被認為擁有更多的資源而被忽視。誠然,城市留守兒童除了“留守”這一風險之外,擁有著相對優(yōu)越的社會資源:他們有良好的成長和教育條件,可以享受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可以就讀于教學質量、硬件資源都優(yōu)越的公立或私立學校。然而在已有研究中也已呈現出城市留守兒童潛在發(fā)展的各種困境,如更高的抑郁、焦慮水平①文湘蘭:《株洲地區(qū)留守兒童心理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中國現代醫(yī)生》2012年第11期,第14-18頁。,個性敏感、偏執(zhí)②雷海玲:《網絡環(huán)境下城市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教育教學論壇》2014年第11期,第5-6頁。③范方:《留守兒童焦慮/抑郁情緒的心理社會因素及心理彈性發(fā)展方案的初步研究》,中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家庭親密感更低、情感表達少、家庭矛盾多④雷海玲:《網絡環(huán)境下城市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教育教學論壇》2014年第11期,第5-6頁。⑤范方:《留守兒童焦慮/抑郁情緒的心理社會因素及心理彈性發(fā)展方案的初步研究》,中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親子溝通缺乏⑥衛(wèi)利珍:《親子溝通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今日南國》2010年第1期,第218-220頁。,孤獨感是他們最多的負性情緒體驗⑦劉霞、武岳、申繼亮等:《小學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的特點及其與孤獨感的關系》,《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年第4期,第325-327頁。。

      緣何這些兒童擁有如此優(yōu)越的外部資源卻仍發(fā)展出上述諸多問題?“留守”便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如果說農村留守兒童的形成源于三農問題的宏觀背景和戶籍制度本身的資源區(qū)隔⑧江立華:《留守兒童問題構建與研究反思》,《人文雜志》2011年第3期,第178-183頁。,那么對于城市留守兒童來說,可能更在于社會文化的變遷。為了職場或事業(yè)的發(fā)展,子女養(yǎng)育的重任對年輕的父母來講,無疑是一種壓力。所以孩子的出生為老年人的價值再現提供了重要而合理的機會,也就理所當然地產生了城市留守兒童這一群體。城市兒童留守的原因眾多,如父母一方進修、父母工作異地等。當然也有許多父母與子女同在一個城市,卻因為工作或其他原因不能親自照顧子女,而交由祖輩或其他人幫助養(yǎng)育的情況⑨程秀丹:《城市留守兒童的教育訴求——一項關于寄宿班生活的質化研究》,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有學者將城市留守兒童界定為兒童戶籍所在地為城市,但由于種種原因父母無法親自照顧而交付農村的祖輩來代養(yǎng)的兒童⑩張垠:《城市留守兒童的行為問題研究——J市K社區(qū)兒童個案工作過程探析》,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也有研究將在城市調查對象中處于留守狀態(tài)的兒童視為城市留守兒童?杜玲利:《城市留守兒童攻擊行為與孤獨感的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年第12期,第1864-1866頁。。兩種對象界定雖都稱為城市留守兒童,但結果存在一定差異。前者是對農村中留守兒童根據戶籍地進一步細分的結果,而后者是城市生活區(qū)域中的留守狀態(tài),并未經過戶籍關系的考量。本研究將城市留守兒童界定為戶籍所在地為城市或者城鎮(zhèn),父母一方或雙方不能陪伴在其身邊共同生活的兒童。

      段成榮?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第29-36頁。在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抽樣數據中計算出我國城市留守兒童占留守兒童總量的13.5%,并認為這一數據會繼續(xù)增加。按照目前文獻中對農村留守兒童6100萬的估算,留守兒童總量應為7052萬人,城市留守兒童的數量也在952萬人。在我國文化背景下,城市留守兒童的發(fā)展狀況對于小到個體、家庭的幸福,大到社會國家的穩(wěn)定繁榮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兒童抗逆力的研究自一開始就備受關注,學者們致力于找尋弱勢兒童生態(tài)系統中的保護性因素與風險因素的互動機制,以便為更多生活于困境中的兒童創(chuàng)造良好的發(fā)展條件。近20年來,農村留守兒童作為弱勢群體的問題研究已經備受矚目,但城市留守兒童即便存有更長的歷史,依然沒能得到學者們的關注。如今“留守兒童”這一術語也幾乎成了農村留守兒童的代名詞。那么城市留守兒童面對怎樣的困境?他們適應結果如何?這是我們想要關注的問題。

      為了回答上述的問題,我們從抗逆力的理論視角,嘗試對城市留守兒童抗逆過程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鼓媪Ω拍畹奶岢鲈从?0世紀四五十年代Werner等人的縱向研究,他們發(fā)現同樣身處逆境中的兒童(如貧困、暴力、父母患有精神疾病等),有些(大約1/3)并沒有發(fā)展出人們預期的適應不良或心理障礙,相反他們發(fā)展良好,甚至更優(yōu)秀。學者們在原因探索中發(fā)現,基于個體水平的認知、情緒情感及與生態(tài)系統中的支持性資源之間的良性互動,均可作為其逆境中的保護性資源,在個體抗逆過程中起到補償和調節(jié)作用。如個體層面的樂觀、幽默、自信、自我價值感,環(huán)境中的同伴、家長、老師、學校、社區(qū)等提供的有效、可及的保護性支持①田國秀、邱文靜、張妮:《當代西方五種抗逆力模型比較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第9-19頁。。然而這些內、外部因素究竟如何作用于個體的抗逆過程?Richardson在其身心靈抗逆平衡模型中指出,個體在面對生活中的壓力或挫折事件時,原本的身心靈平衡狀態(tài)被打破,個體為了維持平衡,就會調動諸多內部保護性因素與壓力挫折進行對抗②G.E.Richardson.The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2,Vol.58(3):312.。如果壓力過大抵抗無效時,平衡就會被瓦解,此時個體不得不改變原有的認知系統,進行有意無意的重新整合,這個過程就是抗逆力重組。個體可能經過抗逆達到更高的平衡狀態(tài),也即獲得成長;也可能恢復到初始的平衡狀態(tài),或者個體不得不放棄原有動機或希望而消極應付;最差的適應結果為功能失調性重組,個體可能產生行為問題、不健康生活方式等應對壓力,此時需要借助心理治療得到恢復。城市留守兒童的發(fā)展困境如何?這些困境如何作用于留守兒童?外部資源究竟在留守兒童的成長中能夠產生多大的效力?他們的抗逆重組結果如何?沿著這樣的思路,我們使用中國教育追蹤調查(CEPS)2013—2014的基線調查數據,嘗試探尋以上問題的答案,并從抗逆力重組的視角為城市甚至農村留守兒童的成功適應提出相應的建議。

      二、數據來源

      文章采用“中國教育追蹤調查(CEPS)”2013-2014基線調查數據結果。該調查由中國人民大學組織實施,采用多階段概率成比例抽樣方法,以學校為單位,包括全國31省、28個(區(qū))縣級單位、112所初中學校、438個班級,共計2萬名學生的調查樣本(表1)。由于我們想要關心的是城市留守兒童狀況,因此根據兒童是否與父母同住、是否在戶籍所在地及戶口類型三個指標,將樣本分為8類,去除其中流動兒童的數據,對剩余的留守與非留守兒童進行分類比較研究。我們對數據中認知成績使用調查結果中的認知標準分數,學習成績采用語文、數學、英語三科均值。根據問卷條目內容選擇與兒童心理、監(jiān)護及互動相關的62個條目進行因子分析,檢測KMO值為0.846,表明適合做因子分析,在項目可靠性檢驗中,Cronbach’s Alpha系數在0.724到0.867之間,顯示具有較高的內在一致性。因子分析共抽取出兒童心理狀況、父母監(jiān)護狀況、學習態(tài)度、親子互動、學校生活體驗、同伴關系9個因子,形成本文使用的數據來源。心理狀況指負性情緒出現的頻率,父母監(jiān)護指父母對兒童學習生活的管理狀況。心理狀況、消極學校體驗、問題同伴三個因子得分越高表明兒童環(huán)境適應越差,其余因子得分越高則表明家庭功能或學校適應越好。

      三、結果

      (一)留守風險效應顯著

      表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n=19487)

      表2 城鄉(xiāng)兒童留守模式及交互方差分析結果

      本文對留守與否的界定根據兒童自我報告中與父母同住狀況進行劃分,將與父母同住兒童視為非留守,而只與父親、母親一方同住或父母都不在家的兒童視為留守兒童①根據目前留守兒童的界定,概念操作中還需要一個時間維度,但由于數據本身無法獲得,因此在此處進行了模糊處理,因為若沒有這種誤差的結果應該會使兩組之間的差異更大。。目前雖說有部分學者認為留守兒童的問題是被建構的、夸大的,但絕大多數文獻仍然認為留守兒童本身就是需要關注的問題。因此我們對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分城鄉(xiāng)區(qū)域進行方差分析,結果如表2。

      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各個因子上均差異顯著。這樣的結果與現有的研究基本一致。也就是說,留守兒童相比非留守兒童,認知成績更低,學習成績更差,父母的日常監(jiān)管行為更少,焦慮、沮喪等情緒問題更多,學習行為中表現更為被動,對自我學習能力的認知更為消極,與父母之間的互動交流頻率更低,對學校生活體驗更為消極,交往同伴中的不良行為問題也更多。

      我們的結果與前期文獻有一個不一致之處在于學業(yè)成績的差異。前期很多對留守兒童問題“正名”的文獻中就指出留守兒童學業(yè)成績表現更優(yōu)于非留守兒童,因為這些孩子有更好的自理能力,并且因為父母外出務工也獲得了更好的學習機會和學習條件,同時由于父母接受了更多城市文化,對子女的期待也更高,更關注這些孩子學業(yè)上的發(fā)展,等等。但是這種不同在我們的結果中并不存在,并且上述用來解釋農村留守兒童學業(yè)成績更好的原因在城市留守兒童中幾乎都不成立,那么他們的留守意味著什么呢?我們在后面繼續(xù)討論。

      (二)城鄉(xiāng)差異遭遇留守趨于縮小

      如果說現有研究中留守兒童問題更多的是城鄉(xiāng)差異的結果,那么不論在留守組還是非留守組,這個差異應該是基本固定的。但是在我們對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都進行的城鄉(xiāng)差異比較中(表2)發(fā)現,城鄉(xiāng)差異在非留守兒童中除了學校生活中的積極體驗之外,其余因子均呈現出顯著性差異,然而在留守兒童組,城鄉(xiāng)差異卻呈現出多元化的結果,并且城鄉(xiāng)差異顯著縮小。

      因為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在學校生活積極體驗這一項目中均不存在城鄉(xiāng)差異,因此我們暫且將這一因子去除。在留守兒童組,城市兒童認知成績、學習態(tài)度、母子互動三個因子的得分顯著高于農村兒童,而學業(yè)成績、心理狀況、父子互動三個因子顯著低于農村兒童,父母監(jiān)護、學校生活消極體驗、交往同伴中不良行為與贊許行為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

      (三)留守模式的交互作用

      現有研究認為兒童的留守模式是影響兒童發(fā)展結果的一個重要因素,但研究結果存在分歧,一部分研究認為父母都不在家的留守模式對兒童的發(fā)展最為不利,然而另外有研究證明,與母親單獨留守比與父親單獨留守對兒童的發(fā)展影響要好很多。最差的留守模式不是兒童單獨留守,而是與父親一起的留守模式,因為這種留守往往與家庭經濟的困難高相關。

      圖1 留守模式對兒童認知及學業(yè)成績的影響

      我們研究發(fā)現,這兩種模式同時存在,其影響效果如圖1所示。圖1(左)是留守模式與兒童認知成績的交互作用,其交互模式在父母都在家的時候成績最好,與母親留守次之,再次是與父親單獨留守,而最差的結果是父母都不在家的情況①因為數據集中僅有父母是否在家的情況,但是無法得出兒童與父母單獨留守或者父母都不在家時是否與祖輩同住。,在兒童心理狀況、學校生活積極體驗及同伴中不良行為問題中,與留守模式的交互作用與此相似。圖1(右)是留守模式與兒童學業(yè)成績的交互作用,此類交互中最差的留守狀況并非父母都不在家,而是單獨與父親在家的情況,與此相似的交互模式還有父母監(jiān)護、學習態(tài)度、消極學校生活體驗及同伴中贊許行為四個因子。

      (四)城市留守兒童適應結果的回歸分析

      在抗逆力適應結果的文獻研究中,對于發(fā)展良好的適應結果往往被操作化為學業(yè)成績、認知水平、心理狀況等,我們也將這三個因子作為因變量,探討城市留守兒童來自個體、家庭和學校、同伴的保護性因素如何影響了這些適應結果,同時將非留守兒童結果作為對照以探討兩組差異。其中認知成績和學業(yè)成績分數越高,表明其發(fā)展狀況越好,而心理狀況分數越高則表明心理適應結果越差。回歸分析結果如表3。

      表3 城市留守與非留守兒童適應結果的回歸分析對比t(B標)

      從表3的總體分析結果來看,來自個體、家庭、學校和同伴中的保護性因素對其適應結果的影響方式是不同的,而這種影響最為重要的就是對心理狀況的影響。在對城市留守兒童認知成績的回歸分析中,通過檢驗的因素為母子互動、積極學校生活體驗、消極學校生活體驗、朋友中的贊許行為和問題行為5個因子,可決系數為0.092。以學業(yè)成績?yōu)橐蜃兞康幕貧w中,性別、個體未來信念、消極學校生活體驗、朋友中的贊許行為影響效應顯著,可決系數為0.103。而對心理狀況的影響效應中,性別、未來信念、父子互動、學校生活體驗、朋友中的問題行為等影響顯著,可決系數為0.176。而在對非留守兒童的回歸方程中則有更多的因子進入回歸方程,其可決系數除認知成績低于留守兒童組,學業(yè)成績和心理狀況的可決系數都較留守兒童組更高。

      兒童抗逆力的研究提出,父母監(jiān)護與親子互動是兒童適應結果和成功抗逆的重要家庭影響因素,但是從上述結果看,父母監(jiān)護影響不顯著,親子互動影響也比較有限。為此我們在與非留守兒童的進一步對比中發(fā)現,這些因素對留守兒童的適應結果影響力幾乎都小于非留守兒童組,并且這種影響力的削弱不僅存在于親子互動和父母監(jiān)護方面,兒童自我的未來信念、學校生活體驗和同伴影響都有弱化。

      四、討論與結論

      (一)留守塑造了城市兒童弱勢群體

      城市社區(qū)所蘊含的福利資源遠遠高于農村社區(qū),然而城市留守兒童在抗逆重組水平上卻沒有顯示出戶籍制度帶來的福利優(yōu)勢。正如本研究所示,非留守兒童中城鄉(xiāng)差異顯著,但是在留守兒童中城鄉(xiāng)差異卻趨于縮小。

      已有研究中,戶籍制度帶來的城鄉(xiāng)二元經濟格局在許多領域發(fā)揮著其獨特的作用,如王思斌所言:“長期以來,我國不但形成了城鄉(xiāng)二元經濟格局,而且在政治權利、教育權利、勞動就業(yè)和社會福利方面實行城鄉(xiāng)差別的政策,這種由戶籍制固化的差別將農民群體(準確地說是農村居民)變成了弱勢群體?!雹偻跛急螅骸陡母镏腥鮿萑后w的政策支持》,《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第83-91頁。然而這種弱勢在城市留守兒童身上一樣凸顯。雖說對于農村留守兒童來講,他們之所以遭遇留守的主要原因就是戶籍壁壘造成的城鄉(xiāng)二元福利分化,與城市兒童相比,他們在城鎮(zhèn)化過程中并不能夠同等享受城市兒童相同的福利待遇,他們在教育、醫(yī)療等方面都面臨著來自城市的排斥,因而處于劣勢地位。但對于城市留守兒童來講,他們雖從小就擁有較好的經濟條件、較多的認知發(fā)展資源、較好的教育環(huán)境,他們的父母生活的社區(qū)也擁有許多有利于兒童健康發(fā)展的資源,但留守帶來的親子分離使得這些優(yōu)勢幾近蕩然無存,使得他們成為城市發(fā)展中的又一類弱勢群體。

      (二)親子分離是兒童適應發(fā)展中的重要風險

      在本文研究結果中,無論城市還是農村,留守這一主效應顯著,并且獨立于其他外部社會資源的多寡。正如其他研究中指出的,父母親情的缺失是留守兒童情緒情感、行為問題及心理狀況的首要原因。留守的本質是親子分離,唐有才②唐有才、符平:《親子分離對留守兒童的影響——基于親子分離具體化的實證研究》,《人口學刊》2011年第5期,第41-49頁。對親子分離的時間、空間、頻率等維度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分,雖說不同模式的分離對留守兒童的影響結果不同,但結果也再一次證明親子分離作為一個兒童發(fā)展中的風險因素切實存在。

      John Bowlby提出,兒童生來就有與母親接近的傾向,兒童與照顧者建立的親密關系是早期社會關系中最重要的,并且隨著兒童的成長及其在社會網絡中的關系擴展,父親、兄弟姐妹都可能成為兒童可選擇的依戀對象,但其早期建立依戀關系的性質(安全或不安全),構成了之后社會關系的基礎。Ainsworth發(fā)現盡管依戀是人的生物性的欲望,但個體建立依戀關系的強度和質量極為不同。因此她在實驗基礎上將依戀關系分為五種類型:安全型、不安全-回避型、不安全-矛盾型、不安全-混亂型及無依戀。個體的依戀模式作為一種心理經驗,在特定社會背景下鑄就了兒童獨特的發(fā)展路徑。如果兒童的社會關系質量不佳、失常或者混亂,必然為其后期的社會發(fā)展帶來不利影響,如損害兒童組織社會經驗的能力、發(fā)展自我概念的能力、應對焦慮的能力、理解他人及社會關系的能力,并且這種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將出現累積效應,不利于兒童的成功適應和健康發(fā)展③David Howe:《依戀理論與社會工作實踐》,章淼榕譯,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09-132頁。。

      親子分離直接影響著兒童依戀關系的建立和發(fā)展,而依戀關系現在幾乎被公認與兒童抗逆力發(fā)展相關,它作為影響抗逆力發(fā)展的雙歧因子①指在抗逆過程中,并非單純作為風險因素或保護性因素作用于抗逆過程,而是在一定情境下起風險作用,而在另外一些時候則起到保護作用的因子。如依戀類型若為安全型,則更多起到保護性作用,但是依戀類型為不安全型時,則可能更多表現為適應風險。與兒童環(huán)境中的其他因素進行博弈。根據Bowlby的依戀理論,幼兒期建立的安全型依戀關系有助于后期人際關系的發(fā)展,并因此更有機會獲得支持性資源。所以說,在兒童依戀關系建立的發(fā)展關鍵期,父母能否給予足夠的關注就顯得尤為重要,從理論上講,在兒童發(fā)展關鍵期的非留守狀態(tài),有助于兒童的健康發(fā)展。然而留守兒童狀況與此恰恰相反,尤其在城市中,年輕父母的職業(yè)發(fā)展往往促使他們在其子女成長中缺席。兒童良好的依戀關系建立由誰做主,祖輩抑或他人?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認真思索。

      (三)母子互動為抗逆力重組提供有限補償

      在與留守模式的交互作用分析中發(fā)現,不論認知適應、心理狀況還是學業(yè)發(fā)展結果,與母親的單獨留守相較非留守稍差,但明顯優(yōu)于兒童與父親的單獨留守結果。在學習態(tài)度、消極學校生活體驗及交往同伴中的社會贊許行為中,與母親單獨留守的情況要相對好于其余的留守模式??梢娔赣H在家照顧子女的留守狀況對于親子分離帶來的留守風險具有明顯的補償功能。

      家庭不僅是多個個體共享的特定物理或心理空間,更是一個自然的社會系統。家庭成員各有角色,分工交流,以內隱或外顯的方式完成著家庭中的各項功能。作為一個系統的存在,功能良好的家庭鼓勵其成員個體潛能的實現,能夠成功平衡家庭系統的需要與成員個人利益的關系。隨著留守兒童與父母或其中一方的分離,他們所處的家庭結構發(fā)生變化,家庭系統的內部平衡遭到破壞,家庭功能也便隨之發(fā)生失調。這種功能失調的結果往往導致留守兒童社會化適應不良,甚至在自身認同感與歸屬感無法得到滿足時,從家庭外部找尋這種需求的滿足,或以不被社會贊許的方式適應家庭結構不良帶來的壓力,如加入問題少年的群體之中,田國秀②田國秀、趙軍:《高危青少年問題行為分析及介入策略——基于隱性抗逆力視角的思考》,《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第121-126頁。將之稱為“隱性抗逆力”。然而,母子互動形成的家庭子系統在我國家庭結構中具有獨特的地位,這可能與傳統文化中賦予女性的角色期待有關。因此,雖然有時親子分離不可避免,但若能在母子互動中為兒童提供更多的信任與支持③田國秀:《力量與信任:抗逆力運作的兩個支點及其應用建議》,《中國青年研究》2015年第11期,第78-83頁。,對于兒童抗逆力的發(fā)展也不失為一種補償性應對策略。當然這種補償功能仍有其局限性,因為無論母子互動如何補償,留守與非留守之間的差異仍然顯著,可見這種補償并不能完全彌補父親缺失所帶來的風險。

      (四)內、外部保護因素影響效應存在差異

      傳統抗逆力概念被描述為個體經歷風險逆境但仍能適應良好,但就適應良好這一結果描述,不同學者觀點各異。當將城市留守兒童認知發(fā)展、學業(yè)成績及心理狀況分別作為抗逆適應結果進行線性回歸,兒童未來信念、親子互動監(jiān)管、學校體驗及同伴類型則顯示出不同的效應模型。

      有研究表明未來信念對兒童的抗逆結果有積極貢獻,放松而自信的孩子會樂于尋求新經驗,兒童得到的刺激和體驗越多,建立的抗逆模型就越具有靈活性,越有用,抗逆重組水平也越高。在本研究中兒童對未來的積極信念對其學業(yè)成績和心理狀況均因為有顯著的影響而進入了回歸方程,但這種影響效應對兒童認知成績沒有類似的顯著性結果。究其原因有兩種可能:其一,城市留守兒童雖說經歷親子分離,但其照顧者往往具有更好的教育背景,對兒童的認知能力訓練也往往提供了足夠的機會;其二,認知結果更多依賴于發(fā)展,而學業(yè)成績和心理狀況則更有賴于個體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個體未來信念的保護效應只有在個體與其所處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才能夠得以體現。

      我們的數據表現出父母監(jiān)護功能影響效應不顯著的結果。雖說親子互動對兒童心理、認知及學業(yè)發(fā)展都存在一定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力在留守兒童身上卻非常有限。究其原因,對于留守兒童來講,無論親子互動還是父母監(jiān)護功能都是弱化或失效的。我們知道,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家庭的信念系統、組織模式及溝通功能是影響家庭及其成員成功抗逆的關鍵因素。信念系統是家庭功能的核心,個體會通過內化家庭信念而為自己的經驗建構意義,以應對風險或逆境;有效的家庭組織模式能夠緩沖壓力帶來的挑戰(zhàn),并根據情境重新組織家庭資源,應對逆境;良好的家庭溝通則影響成員的互動質量,有助于專注目標,主動應對,合作地解決問題。留守兒童與父母不定期的親子分離導致其情感訴求得不到滿足,不利于家庭信念系統的建立,影響留守兒童對自身經驗意義的積極建構;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的時空上的隔離不利于家庭規(guī)范的形成或維持,影響了家庭組織的功能實現;這種時空隔離也為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帶來不便,不利于良好溝通模式的形成和有效合作的產生。如此種種,都造成留守兒童家庭中保護性資源無法真正發(fā)揮其作用,影響其面對困境的應對功能和抗逆重組的結果。因此,在留守兒童家庭養(yǎng)育中,與兒童建立良好的聯結感,使其雖現實留守,卻依然能夠獲得良好的親子溝通質量、良好的父母監(jiān)管效果,形成明確的家庭規(guī)則、明晰的家庭期待、穩(wěn)定的家庭安全感與歸屬感,最終促使他們順利獲得自我掌控感,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留守兒童的抗逆重組質量和水平。

      留守兒童的學校生活體驗和同伴效應對適應結果影響顯著。對于留守兒童來說,或許學校生活中的保護性、支持性因素才是真正有效或可及的資源,盡管其影響效應低于非留守兒童。老師的表揚和同學的友好互助都能夠為留守兒童提供情感依戀,有助于兒童安全感和歸屬感得到適當滿足,而這些正好是留守家庭提供不足或不能提供的。但這種影響也存在兩面性,積極學校體驗的正性影響與消極體驗的負性影響同等重要,甚至我們很難說出何為因何為果,但是無論其中哪個部分的改變,都能夠帶來其他部分相應的變化。

      本研究的發(fā)現也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從抗逆力理論發(fā)展的視角,對抗逆力“發(fā)展良好”這一結果的評價應該更為多元,因為文中數據可以證明,認知發(fā)展良好并不意味著心理健康的結果或者學業(yè)的發(fā)展良好,當這些結果不一致時,如何評價個體是否發(fā)展良好,抗逆力重組水平到底如何也難以定論,因此提示我們在抗逆力評估或研究中應從多角度對抗逆結果進行評估。另外在對留守兒童的社會服務中除了外部資源的提供之外,更應從親子互動、同伴支持及心理關愛的角度進行服務,才能真正有助于留守兒童的成功適應和發(fā)展。

      五、研究局限及展望

      雖說本研究得到了一些發(fā)現,但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之處:現有研究中已經有人從留守時間的長度來探討對兒童發(fā)展的影響,但是在兒童不同生命周期之中,親子分離的影響效應應該不同。如在嬰兒期與撫養(yǎng)者安全的依戀關系建立對兒童整個生命周期中的人際互動模式都有影響,此階段的親子分離從理論上講,對兒童的適應結果應該會產生負效應,但是在青春期對兒童的獨立性的訓練卻為其良好的社會適應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也就是說在兒童發(fā)展的不同關鍵期,分離效應對兒童影響應該有差異。因此后續(xù)研究中仍需從兒童生命歷程的角度探索不同時期的留守對其發(fā)展結果的影響并展開細致探究。

      對親子分離與隔代養(yǎng)育的影響差異沒有細分。親子分離與隔代養(yǎng)育本是兩個概念,但在本研究中沒有將二者進行區(qū)分。親子分離并不必然意味著隔代養(yǎng)育,親子分離的影響與隔代養(yǎng)育的影響應該是兩個獨立的過程。因此希望在后續(xù)研究中能夠基于二者的關系進行深入研究,將留守的影響進一步細化。

      猜你喜歡
      親子家庭兒童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戀練有詞
      留守兒童
      雜文選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兒童
      尋找最美家庭
      尋找最美家庭
      “六·一”——我們過年啦!
      親子臉
      親子臉
      親子臉
      石景山区| 缙云县| 易门县| 英山县| 中江县| 阿勒泰市| 库伦旗| 万荣县| 阳西县| 涞水县| 石城县| 凉城县| 库尔勒市| 读书| 杂多县| 多伦县| 建阳市| 阿拉善盟| 伊吾县| 南部县| 滦南县| 万宁市| 金川县| 都安| 佛教| 来宾市| 五峰| 循化| 夹江县| 岳阳市| 朔州市| 沁水县| 甘孜| 东山县| 凯里市| 麟游县| 蒲江县| 景德镇市| 玛曲县| 永泰县| 仪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