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絳南嶺邊沿與聞喜交界之地,民間長期流傳有“鹿頭花”剪紙,考古專家滕風謙在《中國民間剪紙藝術(shù)研究》一書中認為,這正是我國遠古時代祖先創(chuàng)建“物候歷法”中“焉逢攝提格之歲”的史影。而傳統(tǒng)剪紙“龍生虎養(yǎng)雕打扇”則是意指父母希望孩子有人庇護,不受欺負,健康快樂地成長,反映了生活在最底層的老百姓的心聲。
相傳2 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建都古新絳的晉公(獻公)稱雄,并吞諸國,晉獻公為了頌揚他兼并諸國的豐功偉績,令宮中能工巧匠,用薄金片絞成十種果子(意為向晉國納貢稱臣的十國),用絲線分別綴于鞋上,并做十果花。在他婚禮之際讓姜氏腳穿此鞋、頭戴此花,以顯其光彩。姜氏系齊莊公之女,她愿讓晉國所有女子出嫁時都能像她一樣共享其美,于是將十果鞋、十果花紋樣傳于民間。時至20世紀30年代,民間結(jié)婚還流傳著穿十果底樣紅繡鞋的習俗。這就是新絳剪紙的源頭。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人日》中便有“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這樣的詩句。
新絳民俗剪紙傳至唐代,內(nèi)容和紋樣變化更為完美,十果中又增加了石榴和葡萄,而這兩種果子都是唐代通過絲綢之路才傳到中原地區(qū)的。至宋代,剪紙內(nèi)容開始出現(xiàn)戲曲人物,而新絳官燈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品種有龍鳳燈、赤虎燈、四腳燈等十多種皆屬剪紙作者的佳作。因早期人們對民間藝術(shù)的保護意識較薄弱,完整保存下來的作品寥寥無幾,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戲曲剪紙作品源自清中期。
隨著元雜劇的興起,特別是在皮影戲的影響下,新絳剪紙流行更廣。緊跟時代潮流的作品相繼問世于,代表作品有《三娘教子》《竇娥冤》《游園》《十二生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