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敏杰
摘 要:杜甫的《佳人》作于乾元二年寓居秦州時,是這一時期融寫人與敘事為一體,兼有抒情與寓意特色的名篇。杜詩對前代“佳人”主題的書寫傳統(tǒng),既有繼承,又有突破;既繼承了風騷比興的傳統(tǒng),又塑造了獨特而鮮明的“佳人”形象,成為中國古代文學中歌詠美人的名篇。此外,這首詩運用獨特的意象,營造出風神淡蕩、不可湊泊的意境,這一意境創(chuàng)造也體現(xiàn)了杜甫孤高貞潔的襟抱,呈現(xiàn)出獨特的人文氣韻與思想境界。
關(guān)鍵詞:《佳人》 比興傳統(tǒng) 意象 意境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關(guān)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zhuǎn)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摘花不插發(fā),采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杜甫《佳人》一詩,作于乾元二年(759)秋季,是安史之亂發(fā)生的第五年。這一年三月圍鄴城的李光弼、王思禮等大軍九節(jié)度使?jié)⑸?,時局依然動蕩,襄州和西南的叛變,更顯示了唐王朝的危機四伏。因關(guān)中饑饉,杜甫棄官攜家往秦州。《佳人》是杜甫這一時期融寫實與寓意為一體的名篇。詩人用優(yōu)美凝練的語言,以佳人自述遭遇的方法和形象的比喻,描述了一位身經(jīng)戰(zhàn)亂又被丈夫無情拋棄的貴族女子的不幸;詩人著意在幽居空谷的境遇中突出了佳人高潔的貞心,從而使這一身世飄零的佳人人物形象更加豐滿而獨特。
詩為五言古體,共二十四句,開端兩句即點出絕代佳人幽居空寂山谷的現(xiàn)實境遇。接下來從“自云良家子”到“那聞舊人哭”皆是佳人自述經(jīng)歷:她本出身高貴,家中亦有位高權(quán)重的兄弟,卻因“關(guān)中喪亂”導(dǎo)致兄弟慘遭殺戮、拋尸荒野,佳人也零落空谷,與草木為伴。然而世事的轉(zhuǎn)變、人生的無常猶如在風中搖曳不定的燭火,哪料到夫婿竟是薄情之人,見佳人的娘家失勢,遂喜新厭舊,導(dǎo)致佳人慘遭拋棄。詩人以合歡樹朝開夜合尚且知時,鴛鴦重情雙宿雙棲的意象來反襯佳人丈夫的薄情寡義?!霸谏健本渲两Y(jié)尾敘述佳人艱難的生活并贊美其堅貞高潔的品質(zhì)。生活難以維持下去,佳人迫不得已讓侍婢去變賣首飾;茅屋已破,她們牽引藤蘿來修補。盡管在無人欣賞的情況下,衣裳單薄的佳人依然摘花采柏,在尤為寒冷的日暮時分,倚竹而立。“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這結(jié)尾兩句,完成了清美獨立而堅貞自守的佳人形象的塑造。
本文擬從“佳人”形象的特質(zhì)與藝術(shù)創(chuàng)新以及《佳人》的風騷精神與隱居思想兩方面,對《佳人》全詩進行審美解讀。
一、杜詩“佳人”形象的特質(zhì)及其藝術(shù)創(chuàng)新 這首詩所塑造的“佳人”形象,千百年來令人感發(fā),令人感動。那么,這一“佳人”形象的特質(zhì)是什么呢?杜甫的藝術(shù)描寫又有哪些創(chuàng)新之處呢?
在詩史上對佳人形象之美的描寫是塑造“佳人”形象的一種方式,如《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中的“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lǐng)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用貼切的比喻將莊姜之美刻畫得具體形象。又如《陌上?!分械摹靶姓咭娏_敷,下?lián)埙?。少年見羅敷,脫帽著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通過對行者、少年等人的動作描寫側(cè)面突出羅敷之美。“佳人”主題的書寫題材最廣泛的一類是“棄婦”詩,如《詩經(jīng)·衛(wèi)風·氓》用賦的手法,以沉痛的語氣自述婚姻由最初的幸福到最終被遺棄的痛苦,盡管有“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之決絕,但感情基調(diào)仍然是“怨”。班婕妤因漢成帝寵趙飛燕而見棄,所作的《怨歌行》成為后世“宮怨詩”的濫觴,“團扇”也成為具有固定化內(nèi)涵的典型意象。司馬相如的《長門賦》是為失寵于漢武帝的陳阿嬌而作,開后世駢體宮怨之先河?!犊兹笘|南飛》中的焦仲卿妻被焦母所棄,落得個“舉身赴清池”的悲慘結(jié)局。在古代社會中,女子的命運通常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是男人或者公婆的手里,因此成為棄婦的佳人都有著悲慘的生活遭遇,她們或者逆來順受,如《上山采蘼蕪》中溫厚、賢良的舊婦;或者一死了之。稍有反抗意識的卓文君,在司馬相如將聘茂陵人女為妾時,作《白頭吟》以自絕,“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表達了女子對半途相棄行為的悲憤之情;“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通過女主人公的決絕的言行,塑造了一個個性爽朗、感情強烈的形象;“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表達了女子對專一真摯愛情的向往。最終相如取消納妾之意。
杜詩中的“佳人”是一位棄婦,她經(jīng)歷了國家戰(zhàn)亂、家庭變故、個人婚姻的破裂,這樣的身世增添了杜詩“佳人”形象的厚重感??疾鞆摹对娊?jīng)》到杜甫之前已塑造出的一些經(jīng)典的“佳人”形象,可以看出杜詩對前代“佳人”主題的書寫傳統(tǒng),既有繼承,又有突破;既繼承了比興的傳統(tǒng),又塑造了獨特而鮮明的“佳人”形象。
杜詩雖題曰《佳人》,但通篇未詳細刻畫佳人之美貌,而是用賦的手法大篇幅地敘述佳人的生活遭遇,與傳統(tǒng)“棄婦”詩中著重對悲慘經(jīng)歷的描寫一脈相承,不同之處在于佳人被拋棄后,她幽居空谷,摘花采柏,牽蘿補屋,孤獨卻堅強地生活。而且她的被棄不是簡單地由于輕薄丈夫的喜新厭舊,而是由于喪亂,她娘家兄弟慘死而權(quán)勢失落所致,因此她的婚姻隨著權(quán)勢、利益的得失而急轉(zhuǎn)直下,這就使得她成為文學史上一個獨特的典型人物,具有了歷史的厚重感,就這一層面而言,《佳人》與著名的《三吏》《三別》一樣,都是杜甫繼承漢樂府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以“即事名篇”的方式所寫的敘事詩。
就《佳人》的意象而言,杜甫繼承了比興傳統(tǒng),突破了傳統(tǒng)的“佳人”的書寫傳統(tǒng),使“佳人”具有君子的人格美。詩人選取“松柏”“竹”“水”這些內(nèi)蘊豐富又引人遐思的意象,來烘托佳人的精神品質(zhì)。松柏的本性是在寒風霜雪中仍不改色,絕少摧折,愈是在嚴寒中,愈能見出它堅貞勁節(jié)的氣質(zhì)?!皻q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由此可以看出松柏清高出俗、笑傲嚴寒的貞心。竹象征著孤高脫俗,劉孝先的《竹》云:“竹生空野外,梢云聳百尋。無人賞高節(jié),徒自抱貞心?!敝衽c松柏都是君子的象征,這些意象結(jié)合在一起營造出了荒寒幽寂的空谷意境,佳人幽居空谷,自覺與荒寒為友,并體味出了荒寒幽寂之中堅貞的美麗,未遭世俗污染的原始渾樸之美以及孤高兀傲之氣,凸顯了生命自強自足之美?!八奔仁且环N普通的物質(zhì),也是一種引人無限遐想的自然景觀。從古至今,許多詩人與思想家賦予水以豐富深刻的內(nèi)涵。老子說“上善若水”,將水比喻成道??鬃诱f“逝者如斯夫”“知者樂水”,揭示出人生深刻的哲理?!对娊?jīng)》中提到水的地方也很多,用賦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使水具有不同的深意。一般認為杜詩中的“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出自《詩經(jīng)·小雅·四月》:“相彼泉水,載清載濁?!边@兩句歷來解說紛紜?!短圃娙偈住穲D文本云:“在山句:比喻婦女為夫所愛,猶如在山的泉水。出山句:比喻婦女為夫所棄,猶如出山的泉水?!背鹫做棥抖旁娫斪ⅰ吩疲骸啊对姟罚合啾巳d清載濁。此謂守貞清而改節(jié)濁也?;蛞孕氯伺f人為清濁,或以前華后憔為清濁,或以在家棄外為清濁,皆未當?!鼻逍於帧墩f唐詩·卷一》云:“泉水,佳人自喻,山,喻夫婿之家。婦人在夫家,為夫所愛,即是在山之泉水,世便謂是清的;婦人為夫所棄,不在夫家,即是出山泉水,世便謂是濁的?!本驼自姷母星榛{(diào)而言,作者對佳人幽居空谷的生活狀態(tài)是贊賞的,再將作者的自身經(jīng)歷聯(lián)系起來看,這種生活狀態(tài)也是杜甫所向往的。正如清李瑛《詩法簡易錄》評“在山”一聯(lián)云:“忽入比喻對偶句,氣則停蓄,調(diào)則高起,最妙?!?/p>
此外,詩人為此詩設(shè)定的時間與空間都耐人尋味?!叭漳骸边@一特定時間意象,從《詩經(jīng)·君子于役》與《離騷》中的“日忽忽其將暮”開始,早已成為象征民族文化思想的原型,前者象征日暮黃昏勾起的懷人念遠之思,后者象征生命短促、理想難成引起的焦慮與無望。趙松元在《古典詩詞中的黃昏意象初探》{1}一文中認為日暮之景與懷人之情的契合原因是與古代的婚禮習俗相關(guān),由于黃昏是古代男女婚娶的時間,那么日暮時分在婚姻美滿的時候是美好的,在婚姻不和諧的時候反而會倍增愁緒。杜詩中的佳人被夫婿拋棄,在此日暮時分不免痛上加痛。正如司馬相如在《美人賦》所系《歌》中所說:“獨處室兮廓無依,思佳人兮情傷悲。彼君子兮來何遲?日既暮兮華色衰,敢托身兮長相如。”但即使是在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中,在無人欣賞的情況下,佳人摘花采柏,依然對生活充滿希望與熱愛?!翱展取笔羌讶说纳姝h(huán)境,代表的是孤獨無依的、隔絕人世的生活,這種生存狀態(tài)為佳人的人格形成提供了理想的場所和心境。從場所上來說,空谷與外界的隔絕狀態(tài)為佳人提供了自由空間;從心境上來說,“空谷”是未被世情污染的精神凈土,在這里她深刻地體會著生命的孤獨感,這種孤獨無依的境遇致使佳人由對外界、外人的依賴轉(zhuǎn)而向內(nèi)心尋求支撐自己的力量,塑造了她獨立堅貞的理想人格。
因此,我們可以說杜詩中的佳人突破了傳統(tǒng)“佳人”的書寫模式,塑造了高潔脫俗、遺世獨立、兀傲堅貞的女子形象。經(jīng)歷了國破家亡、被夫家拋棄、貧苦無依的生活,集人間大半的苦難于一身,面對命運的打擊,她由被迫到主動選擇幽居在空谷。在她失去了一切之后,她開始為自己而活,與日常生活的貧寒與孤寂相伴,清白自在,表現(xiàn)出頑強的生命活力。身處幽谷之中的境況展現(xiàn)人格生命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她的內(nèi)心慢慢萌生出一點小小的自我意識,將清白作為自己的精神動力。
二、杜甫《佳人》的風騷精神及隱居思想 杜甫借《佳人》之詩以抒胸中塊壘,細讀全詩,我們還可發(fā)現(xiàn),作者在詩歌的藝術(shù)描寫中,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與隱居思想,寄托了自己獨立不遷的美德。這既體現(xiàn)了風騷精神,也體現(xiàn)了杜甫孤高貞潔的襟抱,呈現(xiàn)出獨特的人文氣韻與思想境界。
所謂風騷精神,是指《詩經(jīng)》與屈賦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文化傳統(tǒng):《詩經(jīng)·國風》中表現(xiàn)出的關(guān)注現(xiàn)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奠定了后世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而屈原則以“香草美人”的藝術(shù)方法加之以奇特的想象、奇幻的文辭,開創(chuàng)了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F(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有機融合,形成了中國古典詩歌中的風騷精神和比興寄托的藝術(shù)傳統(tǒng),如曹植的《雜詩》(其四):“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瀟湘。時俗薄朱顏,誰為發(fā)皓齒。俯仰歲將暮,榮曜難久恃?!痹娙艘约讶俗詻r,抒發(fā)了懷才不遇的幽怨。李白《古風》(其四十九)也是寄托遙深之作,詩云:“美人出南國,灼灼芙蓉姿。皓齒終不發(fā),芳心空自持。由來紫宮女,共妒青蛾眉。歸去瀟湘,沉吟何足悲?!倍鸥Α都讶恕分畡?chuàng)作,顯然也與“香草美人”的藝術(shù)傳統(tǒng)一脈相承。但其在傳承的同時,更有創(chuàng)新,這特別值得我們關(guān)注。詩中通過佳人自述經(jīng)歷反映了安史之亂的深重災(zāi)難,將社會現(xiàn)實刻畫得入木三分;又寄寓了作者的政治失意。這一年杜甫因上疏救房觸怒皇帝,不得已辭掉華州司功參軍職務(wù),為生計所迫,他舉家來到邊遠的秦州,過著負薪拾橡栗的生活。據(jù)《舊唐書》記載:“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左拾遺。與房為布衣交,時敗兵,又以琴客董廷蘭之故罷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钡叟?,詔三司雜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钡劢?,不復(fù)問。時所在寇奪,甫家寓,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從還京師,出為華洲司功參軍。關(guān)輔饑,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拾橡栗自給。”
他的《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十七)也描述了他在秦州凄涼貧苦的生活,詩云:“邊秋陰易夕,不復(fù)辨晨光。檐雨亂淋幔,山云低度墻。鸕鶿窺淺井,蚯蚓上深堂。車馬何蕭索,門前百草長?!边@次遭貶是杜甫一生思想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點,杜甫的家世傳統(tǒng)是“奉儒守官”,杜甫的志向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中國典型的文人士大夫的代表,一直將儒家的入世準則作為自己的使命,對朝廷可謂竭忠盡力,丹心耿耿,最終竟落到棄官漂泊的窘境。他在離開京城時寫有《知德二載,甫自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掾,與親故別,因出此門,有悲往事》詩:“此道昔歸順,西郊胡正繁。至今猶破膽,應(yīng)有未招魂。近侍歸京邑,移官豈至尊。不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钡词故窃陴嚭黄鹊那闆r下,杜甫仍然是一飯之間未嘗忘君,始終不忘國家民族的命運。這種憂患同樣表現(xiàn)在《佳人》這首詩中。身經(jīng)安史之亂,遭逢親人離散甚至死亡的悲痛,這樣的不平遭際,致使杜甫也充滿了理想失落、壯志難酬的苦悶,但對國家民族的忠貞之情矢志不渝,這樣的高風亮節(jié),同這首詩的女主人公的堅貞品操是相仿的。正如佚名《杜詩言志》所說:“此先生自喻之詩。自古賢士待聘于朝,尤女子之待字于夫。其有遭饞而被放者,猶之被嫉妒而被棄,一部《離騷》,多托此以自喻,如眾女疾余之蛾眉兮等語是也。老杜自省中出為華州,明非至尊之意,則其受奸人之排擠者,已非一日。一生傾陽之意,至此無復(fù)再進之理。故于華州憂懼其難安,是以棄官而去,其于仕進之途絕矣,復(fù)何望乎!乃托絕代佳人以自喻……”
聯(lián)系杜甫這一時期的作品,會發(fā)現(xiàn)他在此產(chǎn)生了歸隱東柯的想法,他在《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十三)中說道:“傳道東柯谷,深藏數(shù)十家。對門藤蓋瓦,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船人近相報,但恐失桃花。”詩中透露了作者對“東柯谷”這一桃花源式的隱居生活的向往。杜甫一直在尋求一個理想的隱居之地,他的《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十四)寫到仇池:“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神魚今不見,福地語真?zhèn)鳌=游髂暇?,長懷十九泉。何時一茅屋,送老白云邊?!背鹫做椪f:“池穴通天,見其靈異。神魚、福地,據(jù)所聞而稱述之。名泉近接而曰‘長懷,總屬遙想之詞。送老云邊,公將有終焉之志矣?!边@種理解是正確的,由此可見杜甫由政治失意引發(fā)了歸隱的念頭,他為了挑選一個理想的去處,還去西枝村實地考察過,他的《西枝村尋置草堂地夜宿贊公土室二首》詳細敘述了此事的始末:“出郭眄細岑,披榛得微路。溪行一流水,曲折方屢渡。贊公湯休徒,好靜心跡素。昨枉霞上作,盛論巖中趣。怡然共攜手,恣意同遠步。捫蘿澀先登,陟眩反顧。要求陽岡暖,苦涉陰嶺。惆悵老大藤,沉吟屈蟠樹。卜居意未展,杖策回且暮。”遺憾的是沒找到合適的地方,他卜居的意愿未能實現(xiàn)。后來在《寄贊上人》中明確說道:“茅屋買兼土,斯焉心所求?!睏顐愒u此句云:“此別后更寄之作,玩詩意似是此前卜居未遂,今聞西谷有可居處,復(fù)寄詩與商榷耳?!薄都讶恕芬辉娬饔谧髡咴⒕忧刂輹r期,他將自己的隱居之志寄托在此詩中,將佳人的處境設(shè)置在空谷之中,遠離戰(zhàn)亂,與世隔絕,這樣的生活狀態(tài)也是作者在此時所向往的,他經(jīng)歷了宦海沉浮,半生潦倒,此時更愿意在大自然靜穆的懷抱中找尋清凈的自我,以求達到與自然親密無間的融合。從這一角度可以看出,《佳人》對人們深入認識杜甫的思想人格,尤其是認識杜甫在秦州寓居時期的思想心靈具有重要意義。
杜甫被稱為“詩史”,他的詩一向以寫實著稱,多厚重,少有描寫女性形象,但此首《佳人》是寓居秦州時期的特殊的存在,融寫實與寫意為一體,繼承了風騷比興的傳統(tǒng),又突破了前代“佳人”主題的書寫模式,他運用獨特的意蘊豐富的意象,營造出風神淡蕩、不可湊泊的意境,寄寓了自己隱居的理想,也體現(xiàn)了杜甫孤高貞潔的襟抱,呈現(xiàn)出獨特的人文氣韻與思想境界。
{1} 趙松元:《古典詩詞中的黃昏意象初探》,《韓山師專學報》1996年第4期。
參考文獻:
[1] 杜甫.仇兆鰲注.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 胡曉明.中國詩學之精神[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M].臺灣:巨流圖書公司,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