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
[摘要]本文將海外華人獨立紀錄影片作為一個創(chuàng)作群體加以研究,考慮到海外華人的特殊身份,從選題方向、切入角度、表達方式以及文化特點等方面入手,以國內紀錄影片為參照,借助邊緣思考的方式挖掘它們的不同之處。因這類影片擁有不同文化基因的身份特征所帶來的作品“文化混雜”現象,為紀錄影片賦予了獨特的跨文化魅力。
[關鍵詞]獨立紀錄影片;海外華人;“文化混雜”
近年來,中國紀錄影片創(chuàng)作的一個突出現象就是海外華人獨立紀錄影片的崛起。當內地獨立紀錄影片以對中國基層社會的關注獲取國際獎項時,海外華人獨立紀錄影片則把目光轉向更為廣闊的國際題材。
一、中心突破
國內紀錄影片的選題有其相對穩(wěn)定的題材和關注角度。由于文化背景影響下的電影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的不同,再加上長期旅居海外的華人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觀察角度,使得其能以一種相對“局外人”的視野來選題。整體上對比而言,海外華人紀錄影片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政治問題、國際問題以及一些敏感的熱點問題,講求真實、不干擾的拍攝理念尤為受到了重視。其海外華人的身份,使其拍電影選材時會獲得相對內地電影人額外的空間,避免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局面出現,這使得他們突破國內紀錄影片的選題,有了如魚得水的便利,形成了獨樹一幟、自成一派的鮮明特點。
從取材的角度來看,海外華人紀錄電影無疑取材更廣,戰(zhàn)爭、政治、社會、國家等,都是其關注的話題?!毒竾裆纭肪褪且匀毡镜奶厣幕癁橹黝}拍攝的紀錄影片,影片以靖國神社為主要背景,并記錄了發(fā)生在靖國神社的諸多沖突和紛爭。通過對靖國神社的描寫,將當時日本社會的矛盾、紛爭進行闡述,同時將日本獨特的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作為長期旅居日本的華人,李纓用他自己獨特的角度,對靖國神社進行剖析,這種剖析是具有深度的,因為其華人的身份,讓主人公能從更客觀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不至于片面、狹隘。又因為其日本公民的身份,可以對自己的結論有著清醒的認知。
對于民族政治問題,海外華人紀錄電影也做出了自己的成績。《西藏一年》通過對八個普通的西藏人生活的描寫,將西藏的春夏秋冬和西藏人的一年四季分劇集地表現了出來。通過這部電影,人們能夠不戴任何有色眼鏡、真正客觀地感受西藏人的歡笑、哭泣、信仰和困惑,觀眾看到了西藏人的春夏秋冬,也感受到了西藏人的喜怒哀樂,體會到西藏人的生老病死,能夠清晰地認識西藏人平凡的一生。
加拿大華人王水泊導演的作品《他們選擇了中國》,以朝鮮戰(zhàn)爭結束時拒絕回國而選擇留在中國的美國戰(zhàn)俘為主人公,同時前戰(zhàn)俘霍金斯先生故地重游,親身講述了這一段歷史,22名戰(zhàn)俘僅余4人,這些歷史的見證者以第一視角訴說的方式更是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通過這部電影,觀眾不僅對這段被遺忘的歷史有了清晰的把握,更是對戰(zhàn)爭與和平的問題有了自己的思考,讓人們對國與國之間的戰(zhàn)爭、人類和平、歷史問題有了更多的關注與反思,讓觀眾在陷入對歷史感悟的同時又產生了自己內心的深度思考。
《潁州的孩子》的導演楊紫燁是旅居美國的華人,劇中通過對艾滋病患兒高俊生活的真實描寫,讓人們體會到了艾滋病人的辛酸苦辣。高俊的父母和奶奶相繼離世,自己又是艾滋病患兒,遭受了叔叔的冷眼后,他終于在救助中心的幫助下在一個艾滋家庭感受到了快樂和幸福。但隨著病情的惡化,高俊又不得不停止了他那短暫的幸福生活。因為身患艾滋病,高俊和任楠楠、黃家三姐妹等孩子無法過上正常的生活,只能遠離家鄉(xiāng)、受盡苦難,每天生活在恐懼和不安之中,最終在社會志愿組織的幫助下,方才得以解脫。電影通過對艾滋患兒生活的描述,讓人們對艾滋病的巨大危害有了認知和感受,劇中穿插的歡笑和悲慘的情節(jié),更讓人們對他們有了感同身受的認知。作為一部紀錄影片,它不僅翔實地向大家展示了艾滋病人的生活百態(tài),更是對社會上的公益力量給予了無聲的贊揚,同時讓更多人能夠對艾滋病這個社會群體給予關愛之情。
海外華人作為“局外人”,但又有所涉及,能夠跳出中國的文化、普遍認知,減少不利因素的影響,以我國較關注的幾個問題作為素材,創(chuàng)作出了優(yōu)秀的紀錄電影,最大限度地還原了人們所關心問題的真實情況,讓觀眾有了最深入的認知??梢哉f,他們的特殊身份,使得他們成為我國乃至世界上創(chuàng)作關于這些熱點問題的紀錄電影的主力軍之一。
二、邊緣介入
邊緣人,是指對社會的參與不完全的人,在某些方面不能同主流社會同思想的人。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幾乎都是邊緣人,但邊緣人還包括更多的人。如,因為失去土地而難以進行正常生活的失耕農民,因為文化缺失難以進行正常交流的留學生,因為性取向不同而在很多話題中難以正常溝通的同性戀人,因為生活和文化差異而難以同呼吸,共命運的部分華人群體等,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有時會感受到“我與他們不同”而無法參與或被遺棄的感覺。而作為華人,他們同樣是邊緣人的一員,邊緣人寫邊緣人,讓他們關于邊緣人的紀錄電影有了自己的獨到之處。
《彼岸浮生》的導演也是楊紫燁,影片記錄了三個男同性戀人在北京的生活。通過他們之間的故事,讓人們了解到在中國同性戀人的生活。他們的人生觀念和傳統(tǒng)的中國觀念格格不入,劇中對他們的個人生活、情感與家庭觀念碰撞的描寫,實際上揭示了中國的兩種觀念的碰撞和沖擊,探討的是生存在當今中國的同性戀人的普遍生活狀態(tài)。影片在對他們三人的生活進行描繪的同時,讓人們對兩種觀念的沖突關系有了自己的思考。
《環(huán)保衛(wèi)士》同樣是由楊紫燁導演的一部紀錄影片,講述的是一個與化工廠斗爭了近十年的農民斗士的故事。張功利為了生計進行了深度的自我覺醒,從一個普通的農民,變成了一個勇于捍衛(wèi)自己權利的斗士。他自學法律,但多次上訴均失敗,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張功利與媒體攜手努力,化工廠終于被勒令停產。但事情沒有到此結束,化工廠仍然在偷偷排污,張功利又聯合了環(huán)保組織、媒體等勢力,在幾次談判后,終于迫使化工廠搬出了仇崗村。影片通過對張功利與化工廠對立的描寫,不僅向人們翔實地描繪了一個敢于斗爭的農民形象,還是中國百姓在逐漸成熟、發(fā)展中自我維權意識增長的一個反映。影片表面上看雖是在描寫張功利,實際上,描寫的是每一個正發(fā)生著巨大變化的百姓。
相比于之前幾部紀錄片,《我們的留學生活》則更具代表性,因為它是由生活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們用了三年時間拍攝的電影。電影翔實地記錄了中國留學生在日本的艱難生活經歷,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就為了自己心中各不相同的信念。這部紀錄片不僅是描寫這些留學生的生活的,更是千千萬萬個留學生、千千萬萬個離家的游子在外生活的真實寫照。作為留學生,他們自己拍攝自己,用自己動人的經歷感染了無數的人。
作為社會邊緣人的華人電影人,在身份上與這些紀錄片的主角有著天然的親近,這讓他們在處理這類紀錄片時能夠更好地把握最動人的細節(jié)和最真實的場景,給每個人帶來最真實的感動。通過觀察這些社會邊緣人,反映的是社會的影子,而這些不一樣的角度描寫的社會,為加深人們對社會的了解做出了貢獻。
三、文化混雜
作為海外華人,可以說他們在思想上受到了國外的諸多影響,同時也經受著中華文化的熏陶滋養(yǎng),而海外華人來拍中國電影,用西方的方式對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環(huán)境進行表達,是中國題材的紀錄片在國際表達的一個重要方式,同時對于國外市場,也有了更多的吸引力。
《沿江而上》是加拿大華人張僑勇所拍攝的中國題材紀錄片,張僑勇出生在加拿大,并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協和大學取得了電影制作學位,畢業(yè)后在紐約街區(qū)大劇院開始了電影制作學習。在電影中,人們也可以看到張僑勇對祖國的追尋之路,可以感受到中國文化、西方文化以及兩者的碰撞與結合。影片以一艘開在長江上的豪華游輪為線索,生活背景完全不同的余水和陳波宇兩人在同一艘游輪上,影片中的中國人對外國文化深感興趣,同時外國人也對中國文化十分好奇。學外語、過圣誕,這是中國人對外國文化的探索,而學功夫、穿龍袍,則是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向往。兩種文化各有各的魅力,雖然兩個主人公所受教育不同,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念,但是文化是沒有界限的,兩人依舊能從對方的文化中取其所需。
《千錘百煉》同樣是張僑勇導演的作品,無論是在內容、藝術手法還是敘述方式上,人們都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沖擊。在內容上,以拳擊為主題的紀錄片無疑具有強烈的西方特色,但觀眾可以看到,在社會環(huán)境和背景中,大部分都是中國化的。在家庭中,能夠感受到濃郁的中國氣息,而在拳擊協會里,能夠感受到的則是滿滿的西式教育風格??娫骑w少年時,家人并不贊成大部分都是中國化的學習拳擊,但他堅持了下來,這是中西方文化的強烈沖突。成為省級冠軍后,繆云飛的父母也支持了他的做法,之后為了成為職業(yè)拳王,繆云飛離開了省隊,這時西方文化占了上風。但生活的壓力讓繆云飛不得已放棄了拳擊,開始了自己在建筑工地出苦力的生活,這時的中國文化穩(wěn)占上風,繆云飛最終也離開了自己喜愛多年的擂臺。而當齊漠祥與方丈切磋時,方丈更是直言拳擊和中國文化格格不入,整部電影從開始到結尾無不體現著中西方文化的劇烈沖擊和交融。在《千錘百煉》中,運用了許多西方電影常用的藝術手法,晨練、訓練、拳擊比賽以及繆云飛打工的鏡頭都體現出了制作人對于西方藝術手法的熟練應用,流暢而又不顯凌亂的鏡頭切換是西方電影藝術技巧的體現?!肚уN百煉》更是將中西方的敘述手法運用得爐火純青,在電影中,運用了大量的蒙太奇式敘述方式,將家中操勞的父母和在外地拳擊場上兒子打比賽的鏡頭剪切在一起,給了觀眾與單個鏡頭感官體驗中不同的意味。影片的開頭是齊漠祥在選拔孩子學拳擊,而影片結尾再次出現,給人以無限深思。在影片的結尾,人們看到了傳統(tǒng)的中國敘述方式,窗口的學生在向外看,但是在看什么,鏡頭沒有給出答案,而是留給觀眾深思。這些中西方敘述手法的巧妙應用,使電影讓觀眾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間,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有了自己的感悟。
對于海外華人,他們在自己的居住地很難找到歸屬感,同時在自己的家鄉(xiāng),又不能得到完全的認同,但是他們經歷了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滋養(yǎng)和熏陶,能夠用他們獨特的“結合式”文化來對我國題材的紀錄片做出自己的成果,這不僅是我國紀錄片多元化的一面,也是我國紀錄片走向國際市場的重要一步。同時本身就是中西方文化的結合體,他們也將給中國題材的電影帶來多文化的、融合性的魅力,能夠讓中國題材的紀錄片不僅在國內,同時在國外也有廣泛的市場。
四、結語
海外華人的獨立紀錄電影,在題材選擇、切入角度以及文化特征方面均與國內紀錄電影有所不同,這是海外華人的自身特點所決定的,他們無論是居住在國外,還是在中國,都屬于邊緣人,但正是這種邊緣人的身份,讓他們在電影創(chuàng)作中能夠有著諸多優(yōu)勢。從選材來看,他們更傾向于選擇熱點問題和敏感話題來作為主題;從切入角度來看,由于邊緣人的特殊身份,他們在對于社會邊緣人物的描寫上能夠找到更為真實、詳盡、感人的切入角度,這種角度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會感同身受;從文化特點上來說,他們既有著居住國的文化特點,又有著國內的文化特點,更是能夠營造出一種“外國人講中國”的表達氛圍,用西式的表達方式對中國的文化、社會環(huán)境、人文氣息進行描寫,將別有一番風味。但同時,由于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海外華人在拍攝電影時往往無法選擇最恰當的角度進行表達,蓋因文化的差異讓他們不容易進入紀錄片的內部,無法切身地體會被拍攝人的心理感受。但瑕不掩瑜,海外華人的紀錄電影,在當今仍然是我國紀錄電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紀錄影片中獨樹一幟、特點鮮明的一顆明珠。
[參考文獻]
[1] 趙穎慧.中西方文化差異對紀錄片藝術特色的影響[J].電影評介,2013(03).
[2] 李琴琴.中國獨立紀錄片的相關研究綜述(1979—2012)[J].新聞世界,2013(05).
[3] 周云水.記憶與重構:客家學研究的影像表達——對客家民俗文化獨立紀錄片的人類學分析[J].嘉應學院學報,2013(10).
[4] 吳海清,張建珍.華語電影抑或華人電影——華語電影概念的反思[J].電影藝術,2012(04).
[5] 程春燕.從飲食角度解析李安“家庭三部曲”中的文化身份問題[J].電影文學,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