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貝是一個移動端的英語學習平臺,包括詞匯、聽力、閱讀、寫作等。在國內(nèi)外有3000萬的下載,蘋果中國區(qū)教育排行榜前50中,差不多十分之一都是扇貝。
扇貝作為一家很小的公司,又處在南京這樣一個二線城市,我們在推廣方面,從完全不開竅,到現(xiàn)在開始有一點心得。
我覺得世界上最牛的公司是可口可樂,他賣的那飲料,裝模作樣配方保密,其實很多廠商也能做出來,但就是賣不過可口可樂。
說回扇貝,我們的推廣大致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沒錢可花”,第二個時期是“有錢不敢花”,第三個時期是“有了點錢閉著眼花”,第四個時期是“睜著眼花”。
1.“沒錢可花”階段
因為我們是做英語學習App的,2012年我們產(chǎn)品剛上線,那時候移動端還不是那么熱,我們只有一個網(wǎng)站,我們直接去找用戶最扎堆的地方,就印了一堆傳單去南京和上海的英語角,挨個發(fā)。
但當我們的產(chǎn)品開始大規(guī)模上線、特別是移動端產(chǎn)品出來以后,再靠這種方式效率就比較低了。所以我們開始逐漸地想怎么樣來運營用戶的口碑。譬如用戶每天學完了,有個“打卡”功能,可以把當天的學習狀態(tài)分享到微博微信上去,日積月累也能貢獻流量。
從2014年我們開始做一些H5應用,在微信朋友圈推送,效果也很好。
2014年的10月13日,我們做了一個單詞量測試的H5,準備第二天開始推。但當天晚上我們兩個工程師在自己的朋友圈轉(zhuǎn)發(fā)了下,第二天上班的時候,已經(jīng)有兩百萬人參與了單詞量的測試了,扇貝當天就有20多萬的下載。那時候我很得意地寫了一句話說:“各位,如果今天你的朋友圈沒有被扇貝刷屏,那么可能你的朋友不夠多?!?/p>
但是這個好花不長開,很快這個H5因為流量異常,被微信封掉了。后來陸續(xù)有其他公司的產(chǎn)品原封不動模仿我們的游戲,甚至有連前端代碼都直接搬過去的。
然后今年我們又做了一個起英文名的H5,用戶把中文名輸進去,就根據(jù)中文名的諧音給他/她取個英文名字,比如我叫王捷,系統(tǒng)會給我建議叫Jay。
這個活動在朋友圈剛發(fā)的前幾個小時效果也非常好,也是在很短時間內(nèi)有幾十萬人加入,而且呈指數(shù)型增長,當時我們預測按這個速度,大概五年時間我們可以給全中國每個人取個英文名字。
但依然不行,這活動很快也被微信封掉了。我們只能轉(zhuǎn)向微博平臺,很快被轉(zhuǎn)了一萬多次。
這是兩個成功的案例,我們還做了一些沒那么成功的案例,但碰上一個成功的你就賺了。
另外,“借勢”也很重要,如果能趕到一個跟自己相關(guān)的事情,就可以跟風一下。
譬如我們在“雙十一”結(jié)合光棍節(jié),把單詞量測試那個活動改進了一下,說單詞量給男女配對(男生和男生,女生和女生也行),同樣用很少的成本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推廣效果。
2.“有錢不敢花”和“閉著眼睛花”階段
自從2014年我們獲得IDG資本的A輪投資后,手上有一些錢了,所以也嘗試過一些花錢的渠道。
第一個是微博的粉絲頭條。大家可能都知道,即便你的產(chǎn)品官方微博已經(jīng)有幾十萬的粉絲,但發(fā)一條微博并不代表你的粉絲都能看得到,因為它未必出現(xiàn)在粉絲的時間線里。
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粉絲頭條”的功能,投幾千塊錢,就能保證你這條消息可以在粉絲的時間線里出現(xiàn)。
但微博這個渠道的確是在走下坡路的,對比2013年至今的推廣,性價比越來越低。
微博還有個“粉絲通”,粉絲通跟粉絲頭條有個區(qū)別在于,我可以把我的消息投放到指定的其他賬號粉絲的時間線里面去,對于扇貝來說,早期效果不錯,但是現(xiàn)在也差了很多。
另外就是騰訊的廣點通,可以面向QQ空間投放廣告,我們自己的試驗效果一般,甚至出現(xiàn)過一個下載激活的成本要20到30塊錢,但是也有其他公司對廣點通評價不錯,所以渠道效果也會因人而異。
除去線上渠道,我們也嘗試過線下,譬如我們曾經(jīng)在一個發(fā)行量較大的青年刊物投了彩頁廣告,但結(jié)果沒有任何轉(zhuǎn)化率。
但是這依然是因人而異的,如果只考慮品牌曝光,不追求即刻的用戶轉(zhuǎn)化,手上有資金也不妨去嘗試一下。
3.“睜著眼睛花”階段
如果說上一個階段是我們“閉著眼花”的階段,但是現(xiàn)在呢,我們大概了解了一些渠道,還是覺得錢需要花。因為各種渠道都要小馬過河,才能決定是否適合自己。就像做實驗一樣,有些資金必然是會被浪費的,不花錢的話可能你永遠不知道坑在哪里。
還有一點,各種付費渠道的效果都在不停變化,比如各類安卓市場在2012年乃至2014年上半年都很有效,但是現(xiàn)在就不行了。
第二就是投放的時候要不要考慮性價比,我認為這要取決于在什么時間點。譬如你有一個非常爆點的想法,一定要在這個時間窗口推出去,在這種情況下,性價比就不是那么重要,就像打仗一樣,有些山頭是不惜代價也要拿下來的。
前面說的是一些具體的推廣方法,下面分享一些稍微抽象的思考。
人的大腦,人的思維里面,就像一個抽屜一樣,是一個格子一個格子,一個格子里面放一兩樣東西他就裝不下新的東西了,所以一定要想辦法占據(jù)他們的頭腦。
出于這個目的,我就要想我們的產(chǎn)品乃至整個品牌怎么樣來定位,用怎么樣的一個人格跟用戶打交道,怎么樣跟同類的產(chǎn)品進行區(qū)別?
因為我們的用戶群主要是90后95后,我們?yōu)榱撕推渌放茀^(qū)分開來,就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很喜歡錢”的形象。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目前所有的收入都是跟用戶直接收費的,全部的收入都來自于用戶。
所以我們要讓用戶一開始就知道我們是要收錢的,讓用戶一開始就接受我們就是家“挺喜歡錢”的品牌形象的時候,他們未來付錢會比較爽快。而且年輕的一代消費者其實并不介意你說自己愛錢,誰不愛啊,大方地說出來他們還會覺得你比較誠實。
除此之外,我們對外的形象還有點萌,比較傲嬌,還有一些腹黑攻。
舉幾個例子。
比如說賣萌。我們出版了一本書放淘寶店里賣,有用戶購買的時候希望要簽名,因為我自己的頭像是恐龍,我就給他畫了一個蠻萌的小恐龍,他就很高興,后來發(fā)微博去炫耀。
一只蠻萌的小恐龍
所以我準備把這個恐龍刻個章,以后誰來求簽名我都蓋一個。
還有呢,我要求公司的運營不要在文案或者活動里刻意去“感動”用戶,千萬不要提情懷,不要搞淚流滿面這種事情,也不要提什么改變世界。不是說這些事情不好,而是賣情懷的產(chǎn)品已經(jīng)太多了,我們賣情懷肯定賣不過別家,干脆反其道而行之。
還有我們還會時不時去“黑”一下用戶,不知道大家和90后有沒有打過交道,其實90后跟70后有個不一樣的地方,他們關(guān)系越好,黑得越兇,越把你當朋友。
還有我們宣揚只做酷男不做暖男。譬如我們從來不會在感恩節(jié)感恩用戶,我們會在感恩節(jié)發(fā)一條微博,“今天給大家一個機會來感謝我們”。
其實用戶是蠻買賬的,但是呢,賣萌的同時我們也要營造權(quán)威感。
這方面有一個蠻重要的地方是知乎。
在知乎上面但凡跟英語相關(guān)的或者沾邊的一些問題我都會跑去答,效果還可以,有一篇跟英語聽力相關(guān)的,我的回答被頂了5000多次。
在知乎建立權(quán)威
因為我們公司實在是“太不要臉”了,所以我在知乎上打的全部都是硬廣告,基于我對我們的用戶以及對知乎的用戶的了解,其實他們不是那么介意硬廣告。
這個時代的人并不討厭真小人,他們討厭的是偽君子,所以說我們一上來就把自己標志成一個真小人。
還有一些用戶還會主動幫我們打廣告,比如說有一個問題就是,“每天堅持英語學習為什么還是學不好?”我們有一個用戶就在下面自發(fā)幫我們回答,極為成功,他的回答被轉(zhuǎn)了1.8萬多次。
還有一篇文章也是我們的一位用戶回答的:“你有什么相見恨晚的英語學習方法?”也是被轉(zhuǎn)了接近7000次。
因此,我們是通過各種建立權(quán)威的方式來塑造學霸的產(chǎn)品人格,但是一個完美的學霸是沒朋友的,我們通過前述的方式,塑造的是一個會跟你蹭飯、會經(jīng)常黑你、也經(jīng)常被你黑的學霸形象,這會讓用戶感覺更加親切些。
營銷終歸還是要以產(chǎn)品為載體的,因此要保證我們的產(chǎn)品在業(yè)內(nèi)維持最高的質(zhì)量。
我相信一點,愛產(chǎn)品的人才能做出好的產(chǎn)品,因此我們的核心員工都是從用戶中招聘來的。
還有我們開發(fā)了一套反饋平臺,每天會收到上千條反饋,所有員工包括我自己,都會去參與,及時解答用戶關(guān)心的問題,比如這個用戶問,王捷有女朋友嗎?我就會及時回答:“請多喝熱水”。
名人傳記·財富人物201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