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劉浚
在KTV里,傷心男女唱得最多的歌,幾乎都來自姚謙。寫過600多首歌的他,被形容為“最懂女人心”的王牌音樂人。53歲時,這位創(chuàng)作人宣布“退休”,從沒想過自己還會再回到音樂行業(yè)。但母親對他說:“我去給你算了命,你要工作到70歲”。
采訪當天,姚謙剛剪掉長發(fā),戴了一頂漁夫帽,穿著Ape黑色衛(wèi)衣,一條大紅色休閑褲。他本來不喜歡拍照,但后來他想,拍照,或許可以讓自己看看一個中年男人還有什么可能性。
53歲時,姚謙宣布“退休”,自那以后他也沒想到自己可以再回到音樂行業(yè)。母親對他說:“我去給你算命,你要工作到70歲”。姚謙急忙回應(yīng)不可能。
2016年《我是歌手》第一期,李玟重回舞臺,卻只拿了第六名,傷心地大哭了一場,半夜在微信給姚謙發(fā)了幾條長語音,尋求意見。
在很多歌迷眼里,李玟的成功離不開姚謙,是他發(fā)現(xiàn)了李玟的閃光處,為她創(chuàng)作出了《好心情》《di da di》等經(jīng)典歌曲。不僅是李玟,在很多女歌手的職業(yè)生涯中,姚謙都是一個人生導師型的存在。
臺灣著名主持人張小燕說:“唱片有個黃金時代,姚謙就在那個時代”。
那個時代,姚謙在八卦雜志上看到一個剛剛走紅的,叫王靖雯的歌手。只有兩天休息時間的她,也要從香港飛回北京,和男朋友住在胡同,早上去公共廁所倒夜壺的時候被狗仔拍到。姚謙看到這張放在雜志封面上的倒夜壺的照片(后證實是竇唯倒的夜壺,王菲是去上廁所),立刻就寫出了那句“我愿意為你放棄我姓名”。
辛曉琪的《味道》,來源于姚謙一個女同事的哭訴,說與前男友分手以后,最想念的竟然是曾經(jīng)最討厭的他身上的煙草味。恰逢那時姚謙重感冒,沒有嗅覺沒有味覺甚至沒有性欲,這才發(fā)現(xiàn),記憶、嗅覺對人是一個很重要的點,于是寫下了這首歌。
在KTV里,傷心男女唱得最多的歌幾乎都來自姚謙,他寫了600多首歌,張小燕形容姚謙是“最懂女人心”的王牌音樂人。人們總愛問姚謙,為什么那么懂愛情,那么懂女人。
上世紀70年代的臺灣,十歲的姚謙在農(nóng)村外婆的家里過暑假。有山有水有玩伴,和兄弟們玩得不亦樂乎。母親要求他睡午覺,頑皮的男生怎么可能睡得著。他在舅舅房間,百無聊賴,翻到了《皇冠》雜志,那時的他最著迷的其實是《福爾摩斯》和《怪盜亞森羅平》,可是《皇冠》雜志里瓊瑤寫的連載小說《心有千千結(jié)》竟意外地吸引了他。
第二年暑假,他看完了《一簾幽夢》,而且對女主角紫菱的經(jīng)歷深表認同?!爱敃r我還不到情竇初開的年紀,為什么卻能隱約理解這個女性的愛情,至今還是一個謎”,姚謙說。
瓊瑤的小說成為他兒時的情感啟蒙,再后來,三毛的文字陪伴他度過了枯燥、叛逆和抑郁的青少年階段。
那個時候,是個大家都還喜歡手捧歌詞本,認真讀歌詞的年代。閱讀的經(jīng)驗讓姚謙寫歌詞游刃有余,但流行歌的創(chuàng)作過程本質(zhì)還是個商業(yè)行為。姚謙常常后悔,有一大半的歌詞他都希望能重寫。年輕時常處于還沒準備好就得寫的狀態(tài),導致個人感受里非理性的部分沒有得到很明確的紓解。
而直到現(xiàn)在,姚謙每次去卡拉OK,都最擔心別人點他的歌。寫詞過程中那種最隱秘的情感,往往要寫到自己都不好意思才能寫出來。偏偏那種歌又特別容易火。每被朋友唱一次,姚謙就感覺自己赤裸了一次。
后來,作為經(jīng)理人的姚謙,有五年時間都在讀管理類、邏輯類的書籍,放棄了情緒性的閱讀,這些東西幫助他開始能看懂哲學。邏輯性的書籍也讓姚謙嘗到了在商業(yè)中實用的好處,他可以更理性地去提高一個項目的成功率。寫歌詞,同樣是一件需要感性和理性互相調(diào)節(jié)的事情。
由此,姚謙稱自己為“見光死”,別人看到他,就會覺得“原來你不那么文藝,不那么女性化,不那么唯美,或者很多人沒想到你那么現(xiàn)實,對數(shù)字觀念那么清楚”,姚謙說。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姚謙在臺灣聽大陸的歌,崔健的歌已經(jīng)在臺灣開始傳唱,一個英雄主義的反抗,讓臺灣人為對岸振奮,姚謙卻對此沒能產(chǎn)生太多共鳴。1988年,他第一次來到北京,第一時間去找了丁薇,他喜歡她的《女孩四重奏》。
1995年,有一次來北京,姚謙見了很多音樂人,依然充滿驚奇,“這些操著北京腔的年輕人,怎么每個人身體里都住著一個蒼老的靈魂”,姚謙感嘆。有一首《露天電影院》,讓他印象很深刻。他約見了作者郁冬。
在酒店房間里,姚謙坐在床上,郁冬坐在沙發(fā)上,后者彈著吉他,看著自己手抄的一大疊歌詞,唱了一個小時給姚謙聽。大部分都是青春感傷,有一些他都不明白為什么會那么虛無。但姚謙最喜歡的還是那首《露天電影院》,這讓他想起他在眷村的童年。姚謙疑惑,這位年輕人怎么能這么準確地描寫出他的童年。比如最后一句歌詞,“看著電影的時候已看不見星星,啦啦啦……”
那晚送別郁冬之后,姚謙腦子里還在不斷重復哼唱這首歌。他看著窗外剛?cè)胍沟拈L安街,覺得這里真像一個放大無數(shù)倍的眷村。
再后來,姚謙開始過著臺北和北京兩地跑的生活。這兩個地方實在太不同了,這種差異給姚謙帶來奇妙的“化學反應(yīng)”。下大雪的日子,他也像迎來一場“瑞雪”一樣,整一天都興高采烈。某個融雪天溫度驟降的日子,他在寒冷的室外聽到一個北京老爺子和一個北京爺們兒的對話—
“大爺干嗎呢?”
“我曬太陽呢?!?/p>
“行啊,那你曬一會兒就回去啊?!?/p>
姚謙為這番對話感動了半天。他驚覺,這種內(nèi)斂又深刻的情意,在臺灣很難遇見。他也遇見過兩個北京姑娘在電梯里,大方自然地討論穿什么類型的胸罩最舒服,他作為唯一在場的男士,覺得又難為情又好笑。還好最終她們的討論結(jié)果是,臺灣胸罩最好穿。
在臺北和北京兩地開講座,提問環(huán)節(jié)時,臺灣學生總是悶頭不說話,卻總在事后追著他臉紅心跳地提問題;在北京,卻不一樣,北大的男生直接站起來,激情澎湃地說:“姚老師,請給我三個重點,怎么營銷創(chuàng)意?”
這讓他大跌眼鏡,但同時又頗覺可愛。這個野蠻生長的大陸,帶給姚謙應(yīng)接不暇的刺激和靈感。他看《太子妃升職記》,發(fā)現(xiàn)這真的不是惡趣味;2011年時,他迷過彭坦,現(xiàn)在他喜歡五條人;他調(diào)侃《中國好聲音》的參賽選手總是身世太慘;他讀過余秀華,贊嘆這個勇敢地表達自己熱切欲望的更年期女性。
這座巨型城市,大得讓姚謙實現(xiàn)了隱居的狀態(tài)。以前他總覺得自己是旅居北京的,后來才發(fā)現(xiàn)自己常常跟臺北的朋友說:“過兩天要回北京了?!?/p>
2014年,金曲獎年度最佳專輯,陳建瑋在《臺北哪會攏嘸人》唱:“有聽人咧講中國有偌大……離開臺北流浪到北京”。北京,作為一個意向象征,在臺灣人眼中一直在變化,從禁止出現(xiàn)在流行歌里,到2004年陳綺貞唱“下雪的北京”,成為某種遠行可能達到的目的地,再到如今的“流浪”之地,臺灣人對北京的情愫總是復雜。
同樣,姚謙的一生都處于不斷解構(gòu)的狀態(tài)。北京的這種熱鬧,并不代表他要就此擯棄自己的品位。
他不喜歡大陸民謠音樂里不斷重復的生殖器描寫,他覺得這種表達“一次就夠了”;同樣,姚謙厭惡的還有小鮮肉們不斷強調(diào)自己是爺們,他認為這種表達是無效的,爺們兒不是剃個光頭會打球就行,爺們兒需要有遼闊的世界觀,在電影《老炮兒》里,他認為最糟糕的就是最后那段“廝殺”。
他對大陸每個一晃而過或沉淀下來的文化熱詞都充滿熱情和判斷。以至于這幾年來,他都禁止外甥女們說“小確幸”。有一次他妹妹說:“今天吃了什么,這是一個‘小確幸?!币χt立刻回應(yīng)說:“你別惡心我。”在他看來,“‘小確幸是一種無意義的催眠,而且是一個封閉式、自憐式的催眠,雖然它來自村上春樹,但村上春樹沒有想到,他這句話會造成日本人跟臺灣人的淪落?!?/p>
姚謙也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批評臺灣年輕人的落寞和自卑。他舉到的例子是,美國人、臺灣人和大陸人一起工作,“你會發(fā)覺臺灣人一直坐在那里,聊蔡英文的鞋子”,一位美國朋友告訴他,覺得“很可怕,臺灣的年輕人生活就這么一點點?!?/p>
臺灣與大陸都在以某種速度陷入各自的困境中。姚謙提到如果五月天只能給歌迷一些口號式的作態(tài),帶給歌迷一些淺閱讀,在大陸,同樣不乏這樣的歌手。他最近看到流淚的一部電影是《間諜橋》,他一直在警惕絕對的英雄和絕對的完美。
作為早期的“北漂”,姚謙眼看著朝陽公園附近從一片荒蕪到如今商業(yè)繁華,他早已可以自然又舒適地住在這座城市,一定程度上,北京讓他覺得更自由。他告訴竇文濤,因為他心疼臺灣。
姚謙是突然有一天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變成一個中年人的?!拔野钟形曳孔拥蔫€匙,所以他隨時會開了門進我家,也不管我合不合適就進來,反正我也習慣我爸了。有一天,在北京冬天特別冷,半夜我想上洗手間,突然尿急,我就朦朦朧朧的,啪啪啪,開了燈要上洗手間。一開燈,我看到我爸,我說爸,你來了。然后我發(fā)現(xiàn)我在對著鏡子里的自己說話?!?/p>
從那天開始,姚謙明白了:“哦,我是一個中年人了,不是大叔,是大伯”。
他在張國榮的忌日給他寫信:“這兩年,我終于接受了我是個中年人,甚至開始學習著規(guī)劃自己老年退休的生活。有些卑微,有些瑣碎。這時候不禁想起你,你可以不用有這些煩惱。我們年齡相仿,面臨過華人娛樂事業(yè)幾波大起大落的浪潮,你像個經(jīng)典一樣,停留在人們心中美好的位置上,相較于至今仍在媒體前裝傻賣乖博版面的人,你顯得更有尊嚴。而我這個小角色,在努力地學習卑躬屈膝迎接自己的晚年。”
他向張國榮傾訴自己不喜歡香港,是因為那些年的音樂工作,從唱片業(yè)的衰退起,每回去香港總要面對難堪的質(zhì)詢與羞辱。
香港歌手林一峰寫信給姚謙,請教音樂方面的問題,姚謙看他如此認真,竟不知道該如何回信給他?!懊鎸κ涞娜A語樂壇,未竟的夢想。對于華語音樂,這十年來我也落入同樣的困惑與思考中,還沒找到清晰的出路。只是僥幸因為虛長他(林一峰)十來歲,接著年過半百計劃退休,企圖躲避”,姚謙在書中寫道。
但作為唱片黃金時代的締造者之一,姚謙并不總是惆悵地對那個時代充滿懷念,他說唱片已經(jīng)死了,但音樂不會死。
2016年1月,北京最冷的季節(jié)。小河“音樂肖像”北京展演的第一天,因為萬芳的關(guān)系,姚謙也到了現(xiàn)場。他在這里第一次碰到樂視音樂CEO尹亮。兩人一見如故。聊了四個小時之后,尹亮直接問姚謙,“你有興趣過來嗎?”
尹亮反復提到的“生態(tài)”讓姚謙很興奮。在此之前,一季又一季的歌唱類綜藝節(jié)已經(jīng)讓大家審美疲勞,每個門戶網(wǎng)站都是密密麻麻的資訊,大家都在復制彼此,這讓姚謙想到唱片的衰落和藝人短暫的生命周期。
尹亮卻為他提供了一條新思路。從前的音樂市場,是80%的周杰倫和類周杰倫,加20%的其他,現(xiàn)在則80%是其他?;ヂ?lián)網(wǎng)讓世界扁平后,“更多的應(yīng)該是分眾音樂”。
這種生態(tài)論和其實早就和姚謙的觀念有契合之處。更早幾年,姚謙就從不參加打擊盜版的活動,“我不是說打擊盜版對版權(quán)不重要。而是我在想,你反對盜版之后,你跟群眾之間的關(guān)系,他怎么評價你,這些很重要的東西,我們并沒有解決”。相對盜版而言,姚謙更看重大眾對他音樂的認可。
當各大音樂平臺都在打版權(quán)戰(zhàn)時,姚謙覺得“音樂消費者的利益不被影響是很重要的,靠獨家內(nèi)容強迫群眾去‘站隊是惡性競爭”。
他覺得不能再按以前的方式做事,他看到了這個社會太快速的變化。他喜歡好妹妹樂隊,全程參與了他們在工體演唱會的舉辦過程。之前那個年代,他推出過歌手李玟、蕭亞軒、江美琪;在這個年代,他最欣賞陳粒,欣賞竇靖童。
姚謙又回來了,他希望他能完成他對音樂未竟的愿望,“建立一個好的平臺,讓有才華的人能活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