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振國
給文補寫是新課標卷從2012年起出現(xiàn)的題型。這類題目一般要求“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補寫句子,要求內(nèi)容貼切、語意連貫、邏輯嚴密。”一般來說,題目材料多為說明性或議論性文段,要求補寫的句子多為總領句、銜接句、小結(jié)句等。
近四年高考的補寫句子題中,最典型、最有價值、難度最大的還屬2012年新課標卷I第16題:
根據(jù)所給材料的內(nèi)容,在下面畫線處補寫恰當?shù)木渥?。要求?nèi)容貼切,語意連貫,邏輯嚴密,語句通順,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過20個字。(6分)
材料:司馬遷《史記》記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晉代王嘉在《拾遺記》中說:“神農(nóng)采峻嶺之銅,以為器?!比绻@些史料可靠,則我們祖先大約在5000年前就開始使用銅器了。但是,考古學家一直沒有發(fā)掘到可以確證是夏代之前的銅器。因此,這些記載還只能視為傳說。
早在傳說中的遠古時期,①。從傳世文獻記載來看,我國在夏代之前就已進入銅器時代,但是,②。上個世紀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師二里頭一帶發(fā)掘出了不少青銅器。經(jīng)鑒定,這批青銅器的制作年代距離現(xiàn)在3 500多年,這個時間大概是夏晚期,它們出土的地點正好是古書中所說的夏代開采銅礦之地,因此,可以確信,③。
這道題目,材料主要探討我國使用銅器的時代,基本話題為“我們的祖先在夏代開始使用銅器”。在答題實際中,有的考生陷入了一些答題誤區(qū),下面我們將典型誤區(qū)和正確答案作一個比較分析:
從能力考查的角度說,這類題目綜合考查考生多方面的語言運用能力,包括良好的語境把握能力、上乘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過硬的語言表達能力。具體來說,首段運用因果推理,推理過程為:文獻記載遠古就采銅鑄器了,但無確證,因此記載只能視為傳說。這是補寫第二段三處畫線部分的依據(jù)。根據(jù)首段的推論,第二段的①處補寫,根據(jù)語境“傳說中的遠古時期”,應為“我們的祖先就開始采掘銅礦,鑄造銅器了”。①處的補寫需要理解原文第一段的因果推理和嚴密的邏輯順序(先“采”后“鑄”),也需要對第二段文字語境的準確把握。第二段的②處補寫,根據(jù)語境,“但是”表轉(zhuǎn)折,是對文獻記載的否定,應補出“這卻一直沒有得到考古發(fā)掘的證實”。這一處的補寫需要對語境的準確把握。最關鍵是第二段③處的補寫。從“上個世紀50年代”至結(jié)尾,增加一些新信息,要求考生根據(jù)新信息推出結(jié)論。這段新增信息有兩個重點:一是發(fā)掘出夏晚期的青銅器;二是出土地點即古書記載的夏代開采銅礦之地。根據(jù)上述兩點,可以證明“我國至遲在夏晚期就已經(jīng)開始使用銅器”。這一處的補寫尤其需要因果推理的能力。同時,三處補寫均需要嚴密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
對于這類考題,如果考生主觀上不夠重視,讀題不夠仔細,或者答題缺乏基本方法技巧,就會導致失分過多。要提高得分率,準確答題,需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答題意識:
一是話題主旨意識??偲鹁浜托〗Y(jié)句都可能和話題主旨有關聯(lián),所以這一點重要而且必要。讀完材料,首先要弄清對象話題,把握主旨大意。上述表格中呈現(xiàn)的③處典型誤區(qū),原因就是沒有弄清話題對象,顛倒了主賓關系。同樣,2013年新課標卷I的第16題(題目略)③處的補寫,正確答案為“沒有水就沒有植物的生命”,有的考生答“植物離不開水”之類的,也是顛倒了主賓關系。因為整個文段是談水與植物的關系,“水”是陳述的主體對象,這一點必須非常明確。
二是語脈連貫意識。一般來說,一個語段分起始、展開、結(jié)束三部分,起始部分提出話題中心,展開部分為展開話題敘述主要語意,結(jié)束部分則歸納全段和呼應話題,這樣就形成了文段大致的邏輯關系,如總分總、總分、分總、并列等。同時,瞻前顧后看語境,注意話題對象的一致性,顧及內(nèi)容的貫通、結(jié)構(gòu)的呼應和句式的相仿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這兩方面合在一起說,就是語脈連貫意識。上述表格中的②③處的典型誤區(qū),就包含了語脈不連貫的問題。
三是句式擬寫意識。補寫m的答案最終要通過一定的句子表達或呈現(xiàn),有一定的句式要求。而且,總領句、銜接句、小結(jié)句三類句子,作用不同,句式要求也不一樣。總領句起總啟引領的作用,內(nèi)容具有概括性,需要照顧整個語段;銜接句起過渡銜接作用,與上文和下文都有緊密關聯(lián),需要兼顧,不能顧此失彼;小結(jié)句起小結(jié)歸納作用,也具有較高概括性,需要顧及整個語段,有時與總領句照應。
四是關注細節(jié)意識。做題時需要關注提示性詞語、關聯(lián)詞、標點、字數(shù)限定等語言符號和題目要求方面的細節(jié)。因為提示性詞語可能表示話題的變化或轉(zhuǎn)換,關聯(lián)詞語需要搭配呼應得當,有時標點符號甚至也暗示著一些信息。試看2014年新課標卷I的第16題(題干略):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大氣保溫氣體之一。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會導致全球變暖,造成天氣干旱或旱澇不均,甚至可能造成海洋水位上升,淹沒大量沿海城市,①。然而,也有研究指出,②:比如增加的二氧化碳可以給植物“施肥”,有利于植物的生長。但這必須有個前提,植物還活著!如果土壤被污染,③,我們就失去了這些向大氣中釋放氧氣的“氧氣工廠”和“空氣凈化器”。
②處的補寫,需要關注上文中的提示性語句“也有研究指出”,表明這是一家之言,不是整個文段的觀點;需要關注橫線后面的冒號(此處冒號表解釋說明),依據(jù)下文信息,應補出二氧化碳增加帶來的好處方面的內(nèi)容。③處的補寫需要關注關聯(lián)詞語的搭配呼應。兩處答案為:②二氧化碳增加會帶來好處③植物就會生病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