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先秦時代開始,中國大陸就不斷有移民進入日本列島。最早用文字撰述的日本史籍《古事記》《日本書紀》中,把這些來自中國的移民稱之為“漢人”“新漢人”“吳人”“唐人”等。后來,日本對這些外來移民,有了統(tǒng)一的稱號——“渡來人”,再后來,統(tǒng)稱“歸化人”。
綜合中國《后漢書》、日本《日本紀》等史料,總結(jié)大陸漢人大規(guī)模地進入日本島情況,截止到宋,一共出現(xiàn)了四次“移民潮”。
第一次是在秦漢時期。秦始皇橫掃六國,舊燕國和齊國民眾為逃避戰(zhàn)亂,分兩路逃亡日本:北路是燕國人由東北到朝鮮半島再渡海到日本,南路是山東半島的齊國人直接渡海赴日本。
第二次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主因是由西晉內(nèi)戰(zhàn)引發(fā)百年“五胡亂華”,長期殘酷的民族仇殺,使大陸漢族人尤其是中原的名門望族不堪忍受,開始了向四周大規(guī)模遷徙的浪潮,其中一部分由東北逃向朝鮮半島,這里相當多的一部分最后去了日本。
第三次是隋唐時代。日本大規(guī)模派出遣唐使來中國訪問學習。遣唐使回日,唐朝有時派遣送使同去。這里隨行的中國人員,大多是得道高僧或者文化學者,由于航行艱險,加之受到日本盛情挽留,他們往往居留下來,“歸化”日本。
第四次就是宋末時代。元滅南宋,再次掀起殘酷的民族戰(zhàn)爭與屠殺,江南漢人國破家亡,陸續(xù)遷居日本。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四次移民潮中進入日本的中國大陸人中,雖然大多為難民,但并非個個是白丁,而是包含不少大師級人物。因為古代中國人移民日本,戰(zhàn)亂是一個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一些漢民族精英,不是“逃過去的”,而是日本“請過去的”。拿今天的話來說,這些人可都是中國“博導”級人物。無論是學術(shù)水平還是傳道授業(yè)精神,均堪一流。他們不僅給日本帶去技術(shù)學術(shù),而且還帶去了中土精神之精華。
比如早在無學祖元移居日本之前,不僅有他的師兄兀庵普寧來日,而且更早的還有南宋佛師蘭溪道隆、寶慶寂圓,匠師陳和卿等人物,他們都是受到日本方面的盛情邀請,赴日講學布道的。
蘭溪道隆,被日本史學家稱為“將純正禪宗教義傳到日本第一人”。日本第一所具有南宋風格的純粹禪宗寺院——建長寺,就是按照他的設計開建的,寺廟建成后,他為開山住持。從此日本寺廟有了更深意的別稱——“禪院”。道隆在日本傳禪三十年,受到上至將軍貴族,下至武士平民的普遍歡迎。
還有文化匠師陳和卿,他是作為宋文化使者來到日本。陳和卿書畫、佛道直至鑄造,樣樣精通。他幫助日本修造了很多佛堂佛像,諸如聞名世界的奈良大佛。
據(jù)日本歷史學者夏本涉研究記錄:南宋時代,有300余名日本僧使入宋,他們歸時,不僅帶著中國文化典籍、書畫、經(jīng)像,而且邀請到了像祖元、陳和卿這樣的大師級人物,一同回到日本。這些華夏大師,為日本留下不少物質(zhì)遺產(chǎn),同時,也為大和民族的精神構(gòu)造做出了祖師級貢獻。
(摘自“程萬軍鳳凰網(wǎng)博客” 圖/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