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應泰
1937年底,在舉國抗戰(zhàn)的形勢下,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大批電影、戲劇演員,文學和詩歌的作者們,開始不斷跋山涉水不遠千里來到革命圣地延安。不久,中共上海局還把多年在滬領導左聯工作的周起應(周揚)和著名哲學家艾思奇等人派往延安。這讓毛澤東備感振奮。他認為應該把這些來自國統(tǒng)區(qū)的進步文藝工作者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宣傳戰(zhàn)斗集體。此時的延安已在黨中央領導下,建成了抗日軍政大學和陜北公學兩座旨在培養(yǎng)抗戰(zhàn)人才的學校。1937年12月底,被任命為邊區(qū)文化協(xié)會主任的周揚到楊家?guī)X窯洞匯報工作,毛澤東根據周揚的提議,當即表示同意在延安成立一所以培養(yǎng)進步文藝戰(zhàn)士為主旨的學校。
毛澤東謝絕在“魯藝”成立慶典上講話,自稱是“工作人員”
1938年2月,塞北春寒料峭,但古老的延安城里卻是一派盎然的春意。毛澤東在楊家?guī)X首次和從國統(tǒng)區(qū)歸來的周恩來談到在延安創(chuàng)辦文藝團體的打算,得到了同樣酷愛文藝的周恩來的全力支持。接著,毛澤東就如何創(chuàng)辦文藝團體(或學校)的問題,先后征詢了黨內老教育家徐特立、林伯渠和成仿吾等人的意見。不久,他又親往艾思奇下榻的窯洞與艾交談,艾思奇更是以其哲學家的眼光展示了中國新文藝的前景,越發(fā)堅定了毛澤東盡快成立延安文藝團體的信心。之后,他正式把這個意見提到中央書記處會議上討論,獲得一致贊許。黨中央決定在延安創(chuàng)辦一所藝術學校,只是當時尚未確定這所學校的名稱。
一天傍晚,毛澤東出席了在楊家?guī)X舉行的紀念上海一·二八抗戰(zhàn)6周年晚會。“抗大”和陜北公學的40多名學員公演了自編自導自演的四幕話劇《血祭上?!罚ㄓ缮晨煞?、朱光、左明編劇,沙可夫執(zhí)導)。這出以上??谷樟沂亢⒚珵檎鎸嵥夭亩鴦?chuàng)作的話劇生動地再現了滬戰(zhàn)的壯烈場面。由于劇中有孫維世等一批上海藝術家參與演出,故而震撼人心,盛況空前,把在延安地區(qū)近20天的抗戰(zhàn)公演活動推向了高潮。毛澤東不僅接連觀看了兩場演出,而且也從報紙上看到來自抗戰(zhàn)前線和延安各機關對《血祭上?!返膹V泛好評。萬眾盛贊一部由文藝工作者自編的新戲,在延安還是開天辟地的大事,此劇激起了延安將士主動請纓上陣殺敵和迎擊日寇的必勝信心。
公演結束后,2月16日下午,毛澤東帶著陳云、凱豐、張聞天、李富春等領導同志再次來到楊家?guī)X劇場,他們是來參加《血祭上?!纷剷?。一些演員和主創(chuàng)人員聽說毛澤東親自參加座談,還特別準備了酒肉,當時舊歷春節(jié)臨近了,演職員們想在座談前和毛澤東等領導人一起坐在桌前邊吃邊聊。毛澤東同意以這種隨意的方式和大家座談,談笑風生中他忽然舉起酒碗宏亮地說:“這個戲告訴我們,只有不怕犧牲,才能挽救我們中華民族;只有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才能求得抗戰(zhàn)的勝利。同志們在工作中都表現得很好,很努力。我們還應該學習胡阿毛(劇中人物)那種機智勇敢大無畏的精神。你們這個演劇隊集合起來很不容易,這是山上(指抗日前線)和亭子間(指上海地下黨)的結合,也是延安各個機關、學校、團體能演戲,有戲劇才能的同志們的結合。我們需要文化、需要藝術的隊伍。我認為,這個隊伍還需要擴大,我們需要成立一個抗大、陜公式的藝術學校!”
毛澤東的即席講話,頓時激起全場雷鳴般的掌聲。這是他經過深思熟慮并在黨內外廣泛征求意見后才做出的重要決定。因此,參加座談的演職員們紛紛舉杯,七嘴八舌向毛澤東提出建議。
此事過后不久,毛澤東就和周恩來等人一起,聯袂向延安文藝工作者發(fā)出了《魯迅藝術學院創(chuàng)立緣起》的聲明,刊登在延安的《解放日報》上。在《創(chuàng)立緣起》中毛澤東把這所大學正式命名為“魯迅藝術學院”,還親筆寫道:“在這抗戰(zhàn)時期中……藝術——戲劇、音樂、美術、文學是宣傳、鼓動與組織群眾最有力的武器。藝術工作者——這是對于目前抗戰(zhàn)不可缺少的力量。因之,培養(yǎng)抗戰(zhàn)的藝術工作干部,在目前也是不容稍緩的工作。我們邊區(qū)對于抗戰(zhàn)教育的實施積極進行,已建立了許多培養(yǎng)適合于抗戰(zhàn)需要的一般政治軍事干部的學校(如中國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等),而專門關于藝術方面的學校尚付缺如;因此,我們決定創(chuàng)立這所藝術學院,并且以已故的中國最大的文豪魯迅先生為名,這不僅是為了紀念我們這位偉大的導師,并且表示我們要向著他所開辟的道路大踏步前進?!?/p>
在這份《創(chuàng)立緣起》上不僅有毛澤東、周恩來兩位中央領導人的簽名,同時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和周揚也躋身其中。1938年4月初,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正式成立。4月9日延安各報都在首版刊登了《魯迅藝術學院成立宣言》:“在敵人企圖加緊進攻西北、加緊截斷隴海線,企圖威脅抗日根據地——武漢的今日,在全國軍隊、全國人民誓死抵抗的今天,我們宣告魯迅藝術學院的成立。它并不是打算在全國總動員中作歌舞繁榮升平的幻想,尤其是不想逃避現實;恰恰相反,它的成立,是為了有利于抗戰(zhàn),服務于這艱苦的長期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珖囆g界的朋友們,請把扶助它的成長當做自己的責任吧!”
4月10日,延安魯藝隆重誕生了。該校任命了吳玉章、沙可夫和周揚等為院領導,同時又聘任了大批精于文學、音樂、美術的藝術家們。不過在當時的延安,創(chuàng)辦一所大學還有相當多的困難。延安城內一時竟沒有合適的校址。毛澤東親自和周揚等人在城內外踏查尋址,最后決定把校址選在延安北門外,他指著文廟后山坡上的幾孔窯洞說:“不要小看這幾座窯洞,將來也許它要成大氣候呢!”
成立之日,窯洞前彩旗飄揚,學員們全部坐在山坡前,參加成立大會的領導和學員齊聲唱起了由沙可夫作詞、呂驥作曲的《魯迅藝術學院院歌》:“我們是藝術工作者,我們是抗日的戰(zhàn)士。用藝術做我們的武器,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為爭取中國解放獨立,奮斗到底……”
毛澤東和中央領導同志趕來祝賀。可是,當周揚和沙可夫等請坐在學員中的毛澤東講話時,沒想到他卻連連搖手謝絕。他詼諧地笑了笑說:“你們搞錯了,我是工作人員,我不是首長。因此在今天的成立大會上不能講話。還是按照你們的安排進行吧?!彼€以普通工作人員的姿態(tài),不肯坐在首長席,而是和那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們擠坐在一起。周揚和沙可夫見毛澤東堅決不肯講話,只好由幾位校領導先后上臺講話,羅邁在成立大會上作了《魯藝的教育方針和怎樣實施教育方針》的報告。最后,代表中央上臺講話的是邊區(qū)教育部長李維漢。當成立慶典所有議程都結束以后,周揚再次來到毛澤東面前,請求他給師生提些要求,毛澤東說:在十年內戰(zhàn)期間,革命的文藝可以分為“亭子間”和“山上”兩種方式。亭子間的人弄出來的東西有時不大好吃,山頂上的人弄出來的東西有時不大好看。既然是藝術,就要又好看又好吃,不切實、不好吃是不好的,這不是功利主義而是現實主義??谷諔?zhàn)爭使這兩部分人匯合了,彼此都應當去掉自大主義。要在民族解放的大時代去發(fā)展廣大的藝術運動,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方針指導下,實現文學藝術在今天中國的使命和作用。
當曹禺名劇《日出》在延安公演時,毛澤東派人給演員送來“卸妝油”
轉眼就到了當年4月28日,沙可夫興沖沖地來到男學員居住的窯洞前面,要大家馬上擺好桌子,說下午有中央負責同志要來魯藝視察。不過,學員們仍然不敢相信前來視察的首長就是當初極積倡導創(chuàng)辦魯藝的毛澤東。天已過午,窯洞前的人們漸漸失去了信心。突然有人見幾個騎馬的人正沿著山坡下的河畔向文廟方向馳來,守在山腰間的學員頓時興奮大叫:“毛主席來了!”剛才還人影稀疏的窯洞前霎時擠滿了黑鴉鴉的人群。毛澤東在沙可夫、周揚等人的陪同下,來到最高一層窯洞即男學員宿舍前。全校師生很快都集中在窯前平地上,毛澤東在一張小桌前站定,接著就“如何做藝術家”開始了一番即興演講。他說:現在藝術上也要搞統(tǒng)一戰(zhàn)線,不管是寫實主義派、浪漫主義派或者其他什么派,都應團結抗日。藝術作品要有內容,要適合時代的要求、大眾的要求。魯迅藝術學院要造就具有遠大的理想、豐富的斗爭經驗和良好的藝術技巧的一派藝術工作者,這三個條件缺少任何一個便不能成為偉大的藝術家。青年藝術工作者應到大千世界中去,到實際斗爭中去,使藝術作品具有充實的內容。他在談到要從革命斗爭中學習人民的語言時,說:“《毀滅》的作者法捷耶夫是身經游擊戰(zhàn)爭的,他描寫調馬之術寫得很內行。像上馬鞍子這類細微的動作,《毀滅》的作者都注意到了,魯迅先生也注意到了。這告訴我們,大作家不是坐在屋子里憑想象寫作的,那樣寫出來的東西是不行的。”毛澤東縱論天下文章,古今中外,觸類旁通,振振有詞。特別是當他談起曹雪芹的《紅樓夢》時,越加讓在場師生感到驚訝,誰也沒想到延安的革命領袖,不僅在陜北窯洞里讀過此書,而且竟是以一種贊許的口氣來褒獎評價這部中國近代的文學名著。接著,他帶著鼓勵的口吻說:“要創(chuàng)造偉大的作品,首先要實際斗爭中去豐富自己的經驗。藝術家固然要有偉大的理想,但像上馬鞍子一類的小事情也要實際地研究?!?/p>
這時的魯藝已經有了一些自編自演的節(jié)目,如劉熾作曲的《三月里刮春風》和張魯作曲的《七月里石榴花開紅似火》等歌曲,已在延河邊上到處傳唱了。而《擁軍花鼓》《桃花籃》《兩親家》等小劇也很受延安軍民的歡迎。毛澤東對這些產生在延安的新劇也頗感興趣。在七一到來前夕,全體魯藝職演員們緊急排練了五幕話劇《大丹河》(王震之編導,韓塞、安琳等主演)、多幕劇《流寇隊長》(孫維世、崔嵬主演)、新編京劇《松花江上》(阿甲、李倫等出演)。此外,延安印刷廠為慶祝七一,在其工廠的禮堂內邀請魯藝的演員們來為工人演出。毛澤東白天看了在印刷廠的演出,晚上又出席中央大禮堂的匯報演出,兩次觀摩極大地鼓舞了剛剛成立的魯藝。
這次匯報演出后,根據毛澤東的指示,魯藝開始在延安和幾個根據地巡回公演,獲得了很大成功。1939年初冬他在延安楊家?guī)X的窯洞里接見魯藝正、副院長吳玉章、周揚、沙可夫等人。在談話中他肯定了其成立一年來取得的成績,但也同時指出其應該在現有基礎上進行藝術提高的問題。毛澤東說:“延安魯藝的演出不能永遠停留在一些活報劇的水平上,不要總是延安水平,也不妨試演一些優(yōu)秀的劇目。”12月初,當他約魯藝戲劇系主任張庚談話時,再次提出要上演一點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作家寫的作品,“比如曹禺的《日出》就可以上演,應當集中延安一些好的演員來排演?!?/p>
毛澤東關于在延安可演話劇《日出》的指示,極大振奮了魯藝的師生。很快,《日出》臨時黨支部成立,周揚任書記,具體領導此劇在延安的首演工作。同時也組成了以王濱為首的強有力導演組,并決定由抗日軍政大學和魯藝聯合演出。演員陣容也空前強大:由剛從國統(tǒng)區(qū)進入延安的李麗蓮扮演陳白露、干學衛(wèi)出演張喬治、顏一煙扮演顧八奶奶、田方出演黑三、林白和林農分別扮演小東西和啞巴。
其時,魯藝在不斷地發(fā)展壯大。1年多時間,國統(tǒng)區(qū)的進步知識分子和愛國文藝戰(zhàn)士從各地涌入延安。一些著名詩人和音樂家,如艾青、何其芳、冼星海、趙毅敏、宋侃夫、馬可、時樂蒙、李煥之、古元、張庚、公木、穆青等人的到來,給年輕的魯藝注入了新鮮血液。魯藝初創(chuàng)時只有戲劇、音樂和美術3個系,到了1939年第二屆時增設了文學系,人數從六七十人發(fā)展到160人。到了第三屆還增設了專修部,人數更是發(fā)展到400人之眾。這在偏僻的延安山區(qū)是一個奇跡。話劇《日出》就是在魯藝不斷壯大的基礎上開始排演的,因此人氣甚高。
1939年12月28日,延安下起大雪。當晚是《日出》的首次公演。天氣盡管嚴寒,大雪紛飛,可全體參演人員早早冒雪進入中組部禮堂。當晚,毛澤東因事不能前來,周恩來和一些中央領導都準時觀看公演??吹揭恍┡輪T在寒冷天氣里演出要穿旗袍,有人在臺上甚至凍得打哆嗦。坐在臺下的周恩來等人都坐不住了,演出剛結束,就派人給演員送來了棉大衣。尤其讓演員們感動的是,毛澤東雖沒能親臨劇場,可當他們退到后臺卸妝時,忽然有人進來說:“毛主席派人來看大家了!”正坐在燈下卸妝的演員們見兩個滿身是雪的小戰(zhàn)士走了進來,手中捧著兩只裝滿豬油的大碗,對他們說:“毛主席聽說同志們下妝時很辛苦,沒有下妝油用,就派我們給大家送來了!”
演員們生活在延安的艱苦環(huán)境里,卸妝時臉上貼的片子平時只能用小刀往下刮,刮完后再用水洗掉了事。誰也沒想到毛澤東聽說此事,當夜就派人送來兩碗豬油。這豬油在當時的延安是十分珍貴的。演員們哪肯把這么寶貴的豬油用在卸妝上,紛紛表示:“這么好的豬油用在卸妝上有點可惜了,何不把它們吃到肚子里呢?”有人提議就用兩碗豬油炒小米飯,作為演出后的夜宵。大家演夜戲后正渾身發(fā)冷,索性就來個會餐吧!就這樣,演員們用毛澤東送的兩碗豬油在這寒冷的雪夜里炒了一大鍋小米飯,歡天喜地飽餐了一頓。吃飯時演員們都感動得流了淚,有人說:“還是把毛主席的盛情吃到肚子里吧,這樣多實在??!”這兩碗雪夜送到劇場的豬油,成了話劇《日出》在延安首演的小插曲,許多當年參演的演職員都記在心中。
在橋兒溝創(chuàng)辦延安評劇院,毛澤東兩次寫信祝賀公演成功
1940年魯藝從延安北門搬到橋兒溝以后,毛澤東即同意在其現有文學、戲劇、音樂和美術系的基礎上,再創(chuàng)建一個適應抗戰(zhàn)大后方演出需要的正規(guī)劇院。這是鑒于當時陜甘寧邊區(qū)只有一支演出隊(實驗劇團)基礎上進行考慮籌劃的。此想法最初是1940年6月在參加魯藝成立兩周年的紀念會上提出的。當他觀看了實驗劇團演出的京劇《打漁殺家》《四進士》后,對魯藝戲劇系主任張庚等人表示:“我們不能總是在國統(tǒng)區(qū)演出隊的舊框架下看舊戲,我們不僅要有新編歷史劇,而且還應該有我們自己的劇團。”
根據毛澤東的這一指示,中共中央于1942年春決定正式成立延安評(京)劇院,并任命康生為首任院長??窃凇督夥湃請蟆飞系难影苍u劇院《成立啟事》中稱:“延安評劇院的成立宗旨是,為團結邊區(qū)舊劇工作者,從事舊劇研究工作,……決定在舊有的延安‘魯藝劇團、延安業(yè)余劇團、一二○師平劇社、膠東平劇團等基礎上,進行延安評劇院的籌備工作,準備在條件成熟以后成立延安評劇研究院?!?/p>
為讓延安有一家評劇研究院,毛澤東不僅像當年倡導成立魯藝時那樣傾盡全力,甚至到了主動捐獻資財的地步。依當時延安的經濟狀況,成立一個可與國統(tǒng)區(qū)媲美的評劇研究院談何容易?太捉襟見肘了。毛澤東設法與在重慶的周恩來取得聯系并得其大力支持。經過毛、周的努力和感召,其他在延安的國民黨政府參政員也都同意把參政員月薪無償地捐獻出來,用以解決劇院籌備的燃眉之急。可是這2000元左右的參政員薪水只能購進一些普通的演員行頭和道具,距一個評劇院要求的水平還相差甚遠。毛遂指示周設法從重慶募捐一些經費,最后總算把評劇院急需的服飾和道具配齊了。劇團成立之初,有人反映說劇院應該有些專供演員排戲參考的資料,毛澤東馬上把他多年喜歡的舊唱片和行軍打仗時帶在身邊的《京劇戲考》等書刊派人送來。這些都給予演員們極大的鼓舞。
1942年10月10日,延安評劇院正式成立并在楊家?guī)X的中央大禮堂舉行首次匯報演出。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親自出席祝賀。首演后已是深夜11點了,但毛澤東仍然和朱德、陳云、鄧發(fā)等在中央黨校食堂設便宴款待演員們。席間毛澤東先是談京劇藝術,接著談到政治:“你們演的《宇宙峰》和《十三妹》都很好,特別是《獨木關》這出戲演得較有韻味。薛仁貴的赫赫戰(zhàn)功,都記在何宗憲的頭上了。這很不公平嘛!現在的抗戰(zhàn)也有這種情形,八路軍就是屢戰(zhàn)屢勝的薛仁貴,是真的‘白袍小將;國民黨軍隊就是通敵竊功、陷害忠良的張士貴、何宗憲!他們就是假的‘白袍小將!真假兩個‘白袍小將,就是真假兩種抗戰(zhàn)!”演員們聆聽了毛澤東的這番談話茅塞頓開:沒想到自己在臺上演的舊劇,在毛澤東眼中竟與當前抗戰(zhàn)的現實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
毛澤東和中央領導同志還為評劇院題了詞。毛澤東親題“推陳出新”的條幅。朱德題詞:“宣揚中華民族四千余年的歷史光榮傳統(tǒng)?!绷植矊懥恕巴ㄟ^評劇使民族形式與革命精神結合起來”的題詞。中央領導人的題詞對剛建起來的延安評劇院是一個巨大的鼓舞。在接下來的幾天中,劇院連續(xù)公演數場《甘露寺》《珠簾寨》《武家坡》《翠屏山》《斷臂說書》等,招待延安軍政各界和剛從前線回到后方的抗日將士們。這次公演的雖然都是一些舊劇,但由于演員們的努力,把舊劇當成了激勵戰(zhàn)士奮勇殺敵的新戲來演,演出中臺上臺下情感交融,不時響起同仇敵愾的口號聲。
在毛澤東的鼓勵下,1943年延安評劇院演出了田漢創(chuàng)作的新編歷史劇《岳飛》,演出后抗日將士們群情激昂,紛紛要求上陣殺敵。當年秋毛澤東聽說延安評劇院將要改編《逼上梁山》時遂派人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一部《水滸傳》送給編創(chuàng)人員。許多人對此都有畏難情緒,甚至認為把舊劇改編成新編歷史劇在當時的延安根本做不到。毛澤東卻認為這是一個創(chuàng)舉并積極支持中央黨校楊紹萱等人的大膽創(chuàng)意。劇本形成初稿后毛澤東主張遍請名家進行座談,廣泛征求意見,要求把《逼上梁山》改編成精品。在“魯藝”和“劇院”領導班子的直接指導下,很快就組成了以齊燕銘、索立波、賀瑞林等為導演的創(chuàng)作集體。劇中的林沖由魯藝演員金紫光扮演,王蓮英演魯智深、索立波演高俅、陸平演林娘子,在當時的延安可謂群星薈萃,陣容強大。12月,延安評劇院在中央黨校大禮堂為從全國各戰(zhàn)區(qū)前來參加中共七大的代表們首演。為了這場演出,不僅毛、周慷慨解囊捐款購買行頭,就連賀龍也幫劇團搞道具甚至還派兵去敵占區(qū)秘密購置。著名哲學家艾思奇觀看演出后在《解放日報》上撰文稱:“我們所以喜歡《逼上梁山》,不僅因為它是京劇改革的一大成果,而且也因為它在舊故事基礎上添進了新內容、新觀點……”
毛澤東兩次親臨觀看這出新編歷史劇。1944年1月9日,他以掩飾不住的興奮心情給楊紹萱、齊燕銘寫下一封熱情洋溢的信:“看了你們的戲,你們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向你們致謝,并請代向演員同志們致謝!歷史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但在舊戲舞臺上(在一切離開人民的舊文學舊藝術上)人民卻成了渣滓,由老爺太太少爺小姐們統(tǒng)治著舞臺,這種歷史的顛倒,現在由你們再顛倒過來,恢復了歷史的面目,從此舊劇開了新生面,所以值得祝賀。郭沫若在歷史話劇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你們則在舊劇方面做了此種工作。你們這個開端將是舊劇革命的劃時期的開端,我想到這一點就十分高興,希望你們多編多演,蔚成風氣,推向全國去!”
在毛澤東的鼓勵下,魯藝和延安評劇院在《逼上梁山》的基礎上又排演了《三打祝家莊》。他仍在百忙中撥冗觀看并親筆寫了一封祝賀信:“我看了你們的戲,覺得很好,很有教育意義。繼《逼上梁山》之后,此劇創(chuàng)造成功,鞏固了平劇改革的道路?!?/p>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毛澤東于當年秋天從重慶回到延安,又觀看了延安評劇院演出的新戲《宋士杰》。演出結束時已經深夜。他親自到后臺接見卸妝的演員們并動情地說:“你們演得很好。我在重慶的時候,蔣介石請我看了3次京劇,重慶的京劇技術比我們的好,風格卻沒有你們的高!”這是他在延安觀看魯藝的最后一次演出。不久,大批魯藝工作人員在毛澤東的指示下,開始逐批向東北戰(zhàn)場轉移了。奉命前往東北開辟革命新區(qū)的魯藝戰(zhàn)士中,既有演員、導演、作曲、美工,也有一些優(yōu)秀的作家和詩人。毛澤東批準成立的延安評劇院,抗戰(zhàn)勝利的當年秋天就離開延安前往解放區(qū)公演夏衍的新劇《李闖王》,他們在蘇皖一帶的演出極大地震撼了民眾。以田方、舒群等人率領的演出隊經張家口輾轉前往長春和剛從蘇聯歸國的袁牧之等會合,共同接管了東北最大的電影基地“滿映”。最后從延安開赴戰(zhàn)場的是魯藝的9名畫家。毛澤東親自為他們送行,在其離開前,毛還親自參加了他們在延安橋兒溝街前舉行的畫展,看完畫展表示:“你們先走一步,不需要多久,我們就會在解放區(qū)見面了。到了那時候,我希望能看到我們‘魯藝的精神在全國發(fā)揚光大!”1946年春天,魯藝留守人員漸漸隨著大部隊開赴各個解放區(qū),不久,毛澤東也渡過黃河前往河北指揮全國的解放戰(zhàn)爭。當年由毛澤東親手扶持的魯藝大軍,從艱苦閉塞的陜北深山終于走向了全國。
(責編 孟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