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鴻琳的三篇小說《梨城叛徒》、《尋找慈恩塔》、《告密者》一口氣看完,本來只是隨便翻翻,不曾想一打開就身不由己了,跟著作品中的“我”,從一個人物到另一個人物,從一條線索再到一個真相,從梨城黨史的故紙堆里到郭莊柳里堡、城隍廟慈恩塔,或者豬籠寨百間房……明明知道這是作者設下的圈套,還是忍不住跟著走,這真不由你。等到看完,才一拍大腿,恨恨道:騙子,小說家都是騙子,明明是一句話可以說清楚的事情,偏偏用了幾萬字!
三篇小說要告訴你的不過是三個真相:叛徒不是叛徒;革命者也違抗命令;告密者是個英雄!
在70后的記憶里,打谷場公映電影里的戰(zhàn)爭片是揮之不去的印象。每次從開映到睡著了趴在大哥肩頭晃蕩晃蕩回家,睜開眼睛時問得最多的就是:那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戰(zhàn)爭片里,敵我好壞涇渭分明,告密者漢奸叛徒,當然是壞人??渗櫫赵谒麡嫿ǖ睦娉鞘澜缋铮瑓s把這一觀念顛覆了。從李牧到肖飛再到朱滿倉,如果從對革命忠誠的角度,他們絕對算不上好人:李牧在自首書上簽了字;肖飛違抗上級命令使行動失?。恢鞚M倉告密致革命者被捕;即使是堅定的革命黨人章文竟然也在為告密者掩藏真相……好人壞人?讓你我如何來分?鴻琳就是在他精心設計的紛繁復雜的外部環(huán)境里,抽絲剝繭,進入矛盾沖突更為激烈的心靈世界,英雄也是普通人,對死亡的恐懼,對生命的熱愛,對革命的堅貞……使他們在特定的年代做出了特定的選擇。在模糊了對與錯、好與壞的道德評價后,作者不露聲色展示了他一如既往的人性主題、英雄情懷。如此高大上的主題,卻偏偏要做得迂回曲折、峰回路轉、柳暗花明!
不只是玩情懷,作者還在小說敘述里玩穿越,借著黨史研究,尋找真相,從現(xiàn)實穿越到抗戰(zhàn)年代,一邊是尋找真相,一邊是設置障礙,千回百轉后克服障礙,卻還得撥開團團迷霧揣摩真相……把讀者煎熬到輾轉反側、欲罷不能,真相似乎還遙遙無期。鴻琳駕輕就熟地把小說技巧玩弄于股掌之間,卻從不考慮讀者讀這樣的小說是多么的勞心費神!當然,你可以選擇放下不看,可是,如何放得下呢?在沒看到最后一章,你是猜不到真相的;在沒看到真相之前,你就想著與作者死磕:看你到底玩的是什么花招!盡管你明明知道,真相其實很簡單。
可是,自始至終,鴻琳也沒告訴你歷史的真相是什么,至多只是告訴你:真相可能是……可能而已!據(jù)說,歷史是個任人涂抹的妓女。所以盡管作者是苦心研究黨史的學究,要看清歷史仍是有點難度,“騙子”狀元才,機智狡詐的鴻琳選擇了借小說,觀歷史,展示的卻是他一以貫之的人性視角,而這也是能夠最接近歷史真相的角度。在現(xiàn)實的世界里,我們不只有詩意和遠方,那么,不妨回頭看看我們的過去,還有過去那些和我們一樣血肉豐滿的人們。
看完小說,人有點恍惚,許許多多的人物,好像都從梨城的小巷走出,向我走來,有近有遠,時而清晰時而模糊,近的是用根須緊緊抓住土壤的高高樹木,而遠的是來自林間一掠而過的陽光與鳥鳴。很難用好與不好來評價他們,這兩個詞很粗魯,跟攔路剪徑的蒙面強盜一樣。兒時好人與壞人的印象,已全然被小說顛覆。
鴻琳,可以不再這么騙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