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凡
摘 要:在影響婦女男孩偏好的因素中,夫妻關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文章利用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fā)展研究中心2010年在浙江、湖北和河北3個省份開展的“農村婦女家庭及生育狀況”專題調查數據,運用回歸模型分析了現代夫妻關系對婦女男孩偏好的影響。研究發(fā)現,目前我國的夫妻關系表現出明顯的現代特征,而且現代夫妻關系對婦女的男孩偏好起著弱化的作用。家庭地位高、權力資源豐富、對丈夫家依賴程度較低的婦女,她們的男孩偏好比較弱。
關鍵詞:男孩偏好;夫妻關系;性別失衡
中圖分類號:C9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49(2016)03-0011-08
Abstract:The conjugal rel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womens preference for boys. Based on the data of family and fertility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 a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in Zhejiang, Hubei and Hebei in 2010,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fluences of modern conjugal relation on womens son preference using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current marital relationship has experienced an obvious trend of modernization, which will weaken womens preference for sons. Women who have high family status, who have abundant power resources and who are independent of their parentsinlaws, are less likely to have the son preference.
Keywords:son preference; conjugal relation; gender imbalance
一、研究背景
性別失衡不僅是女性的生命權、生存權和發(fā)展權受到損害的直接體現,也給婚姻、家庭和社會的穩(wěn)定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雖然性別失衡是生育空間擠壓、產前性別鑒定技術發(fā)展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男孩偏好是其根本性原因[1]。對于女性來說,在某種程度上她們是男孩偏好的直接受害者,基于性別的差別性對待也許貫穿于她們的一生。這種切身感受到的兩性不公平待遇可能會使婦女逐漸形成自身的男孩偏好,并體現在生育選擇過程中。夫妻關系是婦女進行兩性互動、形成兩性關系認識的重要途徑,所以它會對婦女的性別偏好產生深遠的影響。在現代社會中,受到家庭規(guī)模小型化、家庭結構簡單化、工作與家庭分離、婦女廣泛就業(yè)、出生率降低、家庭生活水平提高、兒童教育和家務勞動社會化以及男女平等思想盛行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夫妻關系表現出從傳統(tǒng)夫妻關系向現代夫妻關系轉變的趨勢。夫妻雙方在家庭中趨于平等,各自保持思想和經濟的獨立,共同分擔家庭義務,夫妻關系成為家庭關系的軸心。
本文基于對實證調查數據的分析,研究了現代夫妻關系對弱化婦女男孩偏好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從理論意義來看,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婦女生命歷程中婚姻這一重要事件對其男孩偏好的影響,從動態(tài)的角度加深對中國社會男孩偏好現象的認識。從現實價值來看,本研究有助于形成具有針對性的、促進男女平等的社會政策體系,為目的在于淡化男孩偏好、降低出生性別比政策的設計和實施提供數據和證據。
二、對已有關于男孩偏好原因文獻的述評
男孩偏好是導致中國性別失衡的根本原因,引發(fā)了政府和學者的廣泛關注。針對男孩偏好的形成原因,學者們從各個角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這些研究抽絲剝繭、層層展開,深刻揭示了男孩偏好的本質。
總體而言,已有研究從三類角度來分析男孩偏好的形成原因。第一類是效用-需求角度。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從人口經濟學的理論出發(fā),認為男孩偏好是生育主體基于經濟理性、男女孩的價值差異和自身需求而形成的。在中國社會,男孩的效用要高于女孩,而這些效用的差異往往是由生育主體的需求所決定的,比如傳宗接代的需求、情感需求、社會需求等[2]。第二類是社會制度角度。成本、效用和需求的邏輯促使人們開始審視男性和女性效用差異的緣起,即這種差異是先賦的還是后致的。從現實意義來看,人們更為關心的是這種效用差異的可改變性,如果這種效用的差異來自于后天環(huán)境,那么這就是社會政策可以發(fā)揮作用的空間。所以后天環(huán)境中男孩特有效用的實現載體——制度安排逐漸成為男孩偏好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有學者認為,導致男孩偏好的根本原因是以父權制為核心的結構性制度安排,包括從夫居的婚居制度、男性繼承制度等[3]。第三類是社會文化角度。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男孩偏好在中國已是一種制度化的價值取向,成為一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具有一定的外部性,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從眾”和“攀比”現象,具有對行為的他導性、趨同性和從眾性等特點[4]。這種文化還具有再生產和傳播的特性,通過生活事件與親屬網絡使得男孩偏好文化在廣泛的時空向度上延伸[5-6]。
已有的研究勾勒出了一幅多層次的關于男孩偏好形成原因的全景圖。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對男孩偏好形成原因的認識從男孩女孩的具體效用差異發(fā)展到社會制度的影響,再進一步發(fā)展為社會文化的影響,認識日趨抽象深刻,研究視角也變得越來越宏觀。但是已有的研究仍存在著以下兩點不足。
首先,在研究對象方面,原有研究多為對整體人群的男孩偏好進行考察,并未重視婦女在“男孩偏好”形成和傳遞過程中的特殊作用。生育的文化和制度需要代際之間的傳承,這就是“男孩偏好”文化的再生產。在這個再生產過程中,婦女的角色非常重要:一方面婦女是“男孩偏好”的直接受害者,她們的整個生命歷程都有可能經歷性別歧視的事件,進而影響她們的人生經歷和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她們是“男孩偏好”文化的承載主體,在生育孩子的過程中,她們是直接的參與者,而由于傳統(tǒng)的家庭分工,教育孩子的主要責任也往往由女性來承擔。因此,女性自身的男孩偏好很容易通過她的言傳身教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影響。
其次,在研究內容和層次方面,原有研究分析婚姻對男孩偏好的影響時,多從婚姻制度等宏觀層次進行研究,缺乏從夫妻關系的微觀層次來考察。夫妻關系是婚姻的基礎,相比于婚姻制度,夫妻關系對婦女的影響更為直接。而且婚姻制度在一定時期內是較穩(wěn)定的,夫妻關系則更具動態(tài)性,它對社會經濟的變動更為敏感。
針對以上兩點不足,本文的研究目標是分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夫妻關系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這些變化又對婦女的男孩偏好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
三、研究方法和數據
1.“男孩偏好”和“夫妻關系”的概念界定
性別偏好是人口學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人們生育意愿和行為中對孩子性別的一種明顯的傾向性和喜好。它可以特指對某一性別孩子的偏好,如“男孩偏好”和“女孩偏好”。但從中國目前的狀況來看,人們對男孩的偏好更為流行,即在人們生育意愿和行為中體現出對男孩的明顯的傾向性和喜好。而且這種偏好不是指反映個人心理特質、經歷、審美、個性、教養(yǎng)等純粹體現個人喜好的個體性“男孩偏好”,而是指社會性的“男孩偏好”,它源于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價值取向,實質上是對以男性為核心和主導的文化傳統(tǒng)、社會制度及其長期形成的心理定勢以及現實社會中存在的男女不平等、婦女地位低下等現象的折射[7]。
夫妻關系是家庭生活中最為核心的關系。它是指兩性在家庭領域的角色關系,這種關系在不同的經濟社會環(huán)境中具有不同的內容和表現,夫妻關系的規(guī)范隨著社會的變遷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8]?,F代夫妻關系的主要特征是:夫妻關系逐漸成為家庭關系的軸心,平等型夫妻關系取代主從型夫妻關系,雙方權力資源分布更為平衡,夫妻共同掌握家庭事務決定權,婚姻中的精神內容越來越被重視。
2.研究假設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家庭中的夫妻關系體現出現代化的趨勢。家庭規(guī)模的小型化和家庭結構的簡單化使夫妻關系越來越受到重視,家庭軸心由親子轉向夫妻。生育率降低、兒童教育和家務勞動的社會化使婦女可以廣泛就業(yè),維持經濟的獨立。而男女平等的思潮使夫妻在家庭內部趨于平等,夫妻間的情感、友誼、伴侶關系受到重視。
根據家庭社會學的理論,與傳統(tǒng)的夫妻關系相比,現代夫妻關系的特征體現在擇偶、婚前交往、夫妻地位、社會身份、生育觀念、孩子撫養(yǎng)、性生活、業(yè)余時間、姻親關系、離婚等多個方面[9]。結合研究主題和數據的可得性,本文整理歸納出體現現代夫妻關系特征的三個重要方面。第一,夫妻地位。傳統(tǒng)夫妻關系中,男主外、女主內,妻子的地位從屬于丈夫;而現代夫妻關系中,夫妻雙方地位平等,共同決定與婚姻及家庭有關的事務。第二,權力資源。已有的研究證明了夫妻互動過程中,權力分配與雙方所擁有的外部資源有著緊密的關系。傳統(tǒng)夫妻關系中,丈夫幾乎壟斷了所有的外部資源;而現代夫妻關系中,很大一部分夫妻都外出工作,妻子經濟獨立,追求事業(yè)生涯,雙方的權力資源比如年齡、受教育程度、收入都趨于平衡。第三,姻親關系。傳統(tǒng)夫妻關系中,夫妻兩人與丈夫家交往頻繁,丈夫家在養(yǎng)育孩子、經濟方面的保障和援助很重要,因而丈夫家對婦女的制約性很強;而現代夫妻關系中,姻親關系淡化,夫妻兩人經濟獨立,自己撫養(yǎng)孩子,援助和保障主要依靠單位和社會機構。
總之,現代夫妻關系的總體發(fā)展趨勢使夫妻雙方更為平等,婦女對丈夫和丈夫家的依賴越來越少。而當婦女在夫妻關系中感受到日益平等的兩性關系時,她的兩性觀也會變得更為平等,這會對婦女的男孩偏好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文的研究假設是,現代夫妻關系會弱化婦女的男孩偏好。具體體現在三點:第一,擁有家庭重要事務的決策權會弱化婦女的男孩偏好;第二,如果夫妻雙方在各種權力資源方面更加平衡,包括夫妻的婚齡差比較小、婦女有較高受教育水平和較高的收入水平,她們的男孩偏好就會較弱;第三,與丈夫家交往頻繁的婦女發(fā)生男孩偏好的可能性比較大,在經濟、養(yǎng)育孩子方面比較獨立的婦女,她們發(fā)生男孩偏好的可能性比較小。
3.數據與測量
本研究的主要數據是2010年5-12月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fā)展研究中心組織的“家庭及生育狀況研究調查”數據。調查采用多階段抽樣方法,在當時有相同生育政策的三個省中各抽取兩個縣級市,在每個縣級市中抽取一個鄉(xiāng)鎮(zhèn),每個鄉(xiāng)鎮(zhèn)抽取若干個村,最后根據育齡婦女年齡結構進行配額抽樣。調查地點在河北省的定州和文安,湖北省的大冶和洪湖,以及浙江省的嵊州和瑞安。調查對象為20-40歲農村在婚育齡婦女,主要調查內容為育齡婦女的家庭生活狀況,重點是其生育意愿、生育行為及孩子的養(yǎng)育情況,調查的樣本容量為2078個。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之所以采用該調查數據,是因為這個調查數據對婦女的男孩偏好做了詳細的、多方面的測量,與本文的研究主題比較契合。但是這個數據在代表性上是有所欠缺的:這并不是一個全國性的調查,調查對象多為農村婦女,而且限定為20-40歲的在婚婦女。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結論的普適性。這些結論是否可以推廣,有待于全國性調查數據研究結果的進一步證實。
考慮到許多被調查婦女并未完成生育過程,本研究用“現有子女性別結構”+“仍想生育子女性別結構”來測量她們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中所表現出的男孩偏好。如果兩者相加后的結果中男孩數量多于女孩數量,則認為其存在男孩偏好。自變量“夫妻關系”根據理論框架分為夫妻地位、權力資源和姻親關系三個方面。其中,“夫妻地位”通過是否擁有家庭重大事務決策權來體現;“權力資源”狀況包括夫妻的婚齡差、相對的受教育狀況和相對收入水平;“姻親關系”通過“與丈夫家的交往頻率”、“養(yǎng)育孩子方面是否依賴丈夫家”和“經濟方面是否依賴丈夫家”三個指標來體現??刂谱兞繛閶D女的戶籍、民族、調查時點上一年婦女及其配偶的年收入總和以及家庭主要收入來源。
表1列出了本研究中所用到的變量的定義和這些變量的描述統(tǒng)計值。
四、現代夫妻關系對婦女男孩偏好的影響分析
本文的調查表明,大約有22%的婦女在生育意愿和行為中表現出男孩偏好,在她們已有的子女數量加上她們還想生育的子女數量的組合中,男孩的數量超過女孩數量。傳統(tǒng)夫妻關系向現代夫妻關系轉變的趨勢已經明顯體現出來。第一,夫妻地位不再是“男尊女卑”為主的模式,而是逐漸趨向于平等。在關于家庭重要事務的決策過程中,不再是丈夫單獨決定:本次調查中超過40%的家庭的重大決策都是由夫妻雙方共同商議或者以妻子的意見為主。第二,丈夫在權力資源方面的優(yōu)勢有所削弱。有研究認為,“男大女小”的婚齡差模式是有利于男性的利益的[10],有助于男性在夫妻互動過程中處于權力分配的主導地位。最近幾十年來,中國夫妻的婚齡差模式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2010年的數據顯示,傳統(tǒng)的“男大女小”的婚配模式已經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男大女小”的婚姻比例明顯下降,而年齡同質性婚姻日趨明顯[11]。本次調查中,婚齡差的均值為1.5歲,夫妻雙方的年齡是比較接近的。在接受調查的婦女中,14%的婦女的受教育水平高于丈夫的受教育水平;近1/5的婦女取得的收入高于丈夫。本文將這個結果與其他全國性調查的數據結果進行了對比:根據2010年“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在婚樣本的分析結果,婦女受教育水平高于丈夫者占16.1%,收入水平高于丈夫者占16.8%;2010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的結果顯示,婦女受教育水平高于丈夫者占13.6%,收入水平高于丈夫者占15.8%。這從側面佐證了本次調查的結果是基本可信的。至于“婦女收入水平高于丈夫”的比例略高于其他兩項全國性調查,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調查對象的隊列較年輕,只覆蓋了20-40歲的婦女所導致的。第三,夫妻所組成的核心家庭與公婆所在的大家庭聯(lián)系有所淡化,經濟相對獨立,自己承擔撫養(yǎng)孩子的主要責任。四成的婦女選擇自己獨立照顧孩子或雇人照顧孩子,超過七成的婦女在經濟上不再依賴于公婆,因此婦女逐漸從“夫家人”的約束中解放出來,公婆對婦女的影響也隨之逐漸變小。
研究結果還表明,現代夫妻關系確實能使婦女的男孩偏好發(fā)生弱化。總體而言,那些家庭地位較高、具備家庭重要事務決策權、擁有較多權力資源(包括較高的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相對獨立于丈夫家、在撫養(yǎng)孩子和經濟方面都不依賴于公婆的婦女,她們發(fā)生男孩偏好的可能性比較低。模型的具體結果見表2。
首先,夫妻地位平等,參與家庭重要事務的決策能弱化婦女的男孩偏好。根據回歸模型的結果,在那些夫妻共同商量家庭重大決策或者以妻子意見為主的家庭中,婦女發(fā)生男孩偏好的可能性更低,比那些主要聽從丈夫或公婆意見的婦女要低37%。研究假設1得到了支持。在傳統(tǒng)夫妻關系中,丈夫或者夫家是家庭的主要決策者,妻子沒有家庭事務的決策權,只能服從丈夫或者夫家的意愿。而在現代夫妻關系中,父權夫權都趨向于平權,夫妻地位趨向于平
等,與婚姻家庭事務有關的決策,通常由夫妻雙方共同商議和決定。一方面,這種變化趨勢使婦女在家庭內部的地位得以提升,改變了社會及婦女自身關于女性在夫妻關系中處于弱勢地位的傳統(tǒng)認識,從而弱化了她們的男孩偏好。另一方面,這種變化趨勢也使婦女在生育決策方面有了更多自主決定的空間,使她們可以優(yōu)先考慮自身的意愿和母嬰的健康,而不是完成傳宗接代等家庭義務,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減輕婦女的心理壓力,弱化她們對男孩的偏好。
其次,擁有較多的權力資源,能使婦女的男孩偏好得以弱化。已有研究證明了夫妻互動過程中,權力分配與雙方所擁有的各種資源有著緊密的關系,這些資源被稱為權力資源。在傳統(tǒng)夫妻關系中,丈夫幾乎壟斷了所有的外部資源,丈夫通常比較年長,有更多的人際交往和收入等;而在現代夫妻關系中,雙方都外出工作,妻子經濟獨立,有自己的事業(yè),雙方所擁有的權力資源日趨平衡,改變了夫妻之間的權力分配格局,從而降低了婦女男孩偏好發(fā)生的可能性。研究結果表明,接受調查的家庭中,較高受教育水平的婦女男孩偏好的發(fā)生比要比那些受教育水平較低的參照組低24%;收入水平高于丈夫的婦女男孩偏好的發(fā)生比要比那些收入水平較低的參照組低51%。但是本文的研究結果并沒有證明婚齡差縮小和男孩偏好弱化之間的關系。研究假設2得到了部分支持。
在傳統(tǒng)夫妻關系中,婦女的受教育水平較低,“婚姻契約制度導致了妻子所從事的家務似乎沒有任何價值……折射到家庭內部,表現為一種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婦女沒有工作和工資,只能依靠丈夫的收入來生活,處于依附狀態(tài)[12]”。在現代夫妻關系中,婦女的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大部分婦女擁有至少與其丈夫等同的教育背景。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其觀念中男女平等思想的形成,有利于其參與家庭的建設和管理,在夫妻互動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權力。在當代中國社會中,女性廣泛地就業(yè),這對夫妻關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方面,工作至少部分解除了家務對女性的約束,她們的人際交往得以增多,人脈資源也變得豐富起來;另一方面,通過工作,女性可以獲得更多的收入,經濟上不再依附于丈夫。這些資源的多寡直接影響了家庭中雙方的力量對比,使女性獲得更大的家庭內部權力,從而使她們的男孩偏好有所弱化。
最后,對丈夫家依賴程度越小的婦女,其發(fā)生男孩偏好的可能性就越小。那些與公婆居住在一起或者與丈夫家保持頻繁聯(lián)系的婦女,她們發(fā)生男孩偏好的可能性要比參照組高出37%。而那些在撫養(yǎng)孩子方面不依賴于公婆的婦女,她們男孩偏好的發(fā)生比要比那些孩子主要由公婆照顧的婦女低40%。本研究還測量了婦女是否在經濟方面依賴于丈夫家,如果婦女及其丈夫全年給公婆的錢大于公婆全年所給的錢,則認定為婦女在經濟方面不依賴于丈夫家。研究結果表明,在經濟方面不依賴于公婆的婦女,其發(fā)生男孩偏好的可能性就越小,比參照組要低35%。研究假設3得到了支持。傳宗接代和擴大家庭是傳統(tǒng)家庭中非常重要的目標,而家庭傳承的主要方式就是將家庭譜系、財產和事業(yè)通過父子關系進行繼承。在傳統(tǒng)的大家庭中,在宗法制度和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下,多重代際居住在一起,婦女與丈夫家的來往非常頻繁,公婆所代表的夫家對婦女承擔著援助和保障的責任[13],因此他們對婦女的影響力和制約能力非常大。在日常充分的交流中,公婆通過向婦女所在的核心家庭提供經濟和家務等各種幫助,同時也將一些傳統(tǒng)的生育觀念灌輸給婦女,比如生育兒子才能延續(xù)家族香火、擴大家族的影響力,等等。但是隨著社會進步和時代變遷,家庭小型化、核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婦女和丈夫往往獨立居住,與公婆的交往頻率也開始下降,夫妻雙方共同就業(yè)也使他們在經濟方面能夠獨立,照顧孩子、家務勞動等原先屬于大家庭的功能都可以由社會化服務來替代。所以婦女對丈夫家的依賴日益減弱,逐漸從“夫家人”的約束中解放出來,進行生育決策時受到公婆“傳宗接代”、“繼承香火”等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也在逐步減弱,從而淡化了她們的男孩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