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第三人撤銷之訴撤銷對象研究

      2016-05-30 18:48劉君博
      北方法學 2016年3期
      關鍵詞:訴訟法民事裁判

      劉君博

      摘要:《民事訴訟法解釋》第296條和第297條分別從裁判文書的內容以及適用案件類型的角度界定了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撤銷對象。在既有司法實踐條件下,適用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案件類型應當“從嚴把握”,待理論準備和配套制度相對成熟時,可以考慮從立法和司法適用上賦予法官更大的自由裁量權。撤銷對象內容的界定則應以既判力消極作用、積極作用以及預決效力等制度功能的有序區(qū)分作為基礎,并契合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立法目的與性質。

      關鍵詞:第三人撤銷之訴撤銷對象 判決調解書

      中圖分類號:DF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330(2016)03-0105-08

      最新公布并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訴法解釋》)第296、297條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撤銷對象作了進一步規(guī)定。其中,第296條將具體撤銷對象明確界定為“判決、裁定的主文,調解書中處理當事人民事權利義務的結果”;第297條則反向界定了不能適用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案件類型。從比較法的角度考察,第296、297條所規(guī)定的第三人撤銷之訴撤銷對象的范圍比較“適中”,但立足于程序法理和民訴法解釋論,第三人撤銷之訴可能適用的案件類型及判斷標準仍然需要進一步展開分析。《民訴法解釋》雖然明確排除了生效裁判文書中事實認定和裁判理由部分作為撤銷對象的可行性,但結合《民訴法解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以下簡稱《民事證據若干規(guī)定》)中有關“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內容的規(guī)定,撤銷對象所關涉的既判力消極作用、積極作用以及“預決效力”等理論命題仍然有待深入討論。

      一、可撤銷判決的類型化討論

      首先,根據裁判文書是否發(fā)生法律效力,可以將我國的裁判文書分為生效裁判和未生效裁判。《民事訴訟法》第56條已經規(guī)定,提起撤銷之訴的判決、裁定和調解書必須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因此,與我國臺灣地區(qū)立法例相同,未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不能作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客體。

      其次,根據判決所涉及的民事權利類型,可以將我國的裁判分為處理財產權糾紛或人身權糾紛的裁判。 我國民事訴訟法學對于裁判文書種類的研究一般并不以民事權利的種類作為區(qū)分依據,因為這種區(qū)分標準是純實體法性質的而不帶有程序法的特征。在司法實踐中,很多案件的裁判結果也往往同時涉及對財產權和人身權的處理,比如離婚案件。 人身權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一般具有專屬性。在涉及當事人人身權的訴訟中,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判一般不會損害到案外人的利益。《民訴法解釋》第297條第1款第2項之規(guī)定“婚姻無效、撤銷或者解除婚姻關系等判決、裁定、調解書中涉及身份關系的內容”,無論在程序法理基礎還是比較法上考察,無疑都具有正當性。但在解釋論層面仍存在兩個問題:其一,排除第三人撤銷之訴程序適用的涉及身份關系案件是否可以擴張解釋為包括親子關系、收養(yǎng)關系案件在內?其二,依據已有司法解釋,宣告婚姻無效之訴屬于依照特別程序處理的案件,那么第297條第1款第2項與第1項在解釋適用上是何種關系?

      從比較法的視角考察,法國民事訴訟法原則上禁止對涉及身份權的裁判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理由。但是,對于涉及人身權的判決所產生“次生效應(les effetssecondaires)”,從1930年至今,法國判例堅持認為因為離婚訴訟具有嚴格的身份專屬性,所以不得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但對于離婚判決對夫妻雙方以外的人產生的“離婚判決的次生效應(les effetssecondaires)”,某些特定的第三人仍然可以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 。這里的“次生效應”主要是指離婚判決限制了祖父母對孫子女的探視權、損害夫妻雙方債權人利益、損害子女的財產繼承權等情形。參見巢志雄:《法國第三人撤銷之訴研究——兼與我國新〈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3款比較》,載《現代法學》2013年第3期,第163頁。 比如因為離婚判決、婚姻無效判決或者收養(yǎng)子女判決導致的債權人或子女財產繼承權受到侵害,第三人仍然可以提起撤銷之訴。2005年修訂后的《法國民法典》第324條規(guī)定,“就親子關系作出的判決,即使對于并非訴訟當事人的人,亦具對抗效力;如果并非訴訟當事人的人享有訴權,則有權在第321條規(guī)定的期限內對判決提出第三人異議”;第八編“收養(yǎng)子女”第353—2條規(guī)定,“僅在有可以歸咎于收養(yǎng)人的欺詐或舞弊行為時,對收養(yǎng)判決提出第三人異議始予受理”。《法國民法典》,羅結珍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98、107頁。

      從人身權的專屬性出發(fā),涉及親子關系、收養(yǎng)關系的案件一般不適用第三人撤銷之訴程序,將第297條第1款第2項內容理解為一種“有限列舉”進而對其進行擴張解釋也屬可行。但從法國判例所倡導的“次生效應”例外和我國臺灣地區(qū)司法實踐的經驗分析,在臺灣地區(qū)曾有母親訴請撤銷子女離婚判決的案例(臺北地院93年度家訴字第140號)。在該案中,母親起訴要求撤銷其子女的離婚判決并確認其婚姻無效,理由是身份判決具有對世效力,由于離婚分配財產使得其子女的扶養(yǎng)能力下降影響其扶養(yǎng)權和將來可能的繼承權。臺北地方法院以原告就系爭離婚確定判決并不具法律上利害關系、當事人不適格為由判決其敗訴。 筆者更贊同對第297條第1款第2項作嚴格解釋。我國現行《婚姻法》和《繼承法》比較注重對于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的平等保護,因此,婚姻無效、撤銷與解除婚姻關系對涉案子女的繼承權益并無實質影響,進而沒有賦予受到判決對世效力所及的案外人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必要。但對于涉及親子關系、撫養(yǎng)關系的案件而言,原生效裁判可能會直接影響到案外人的繼承權益。因此,筆者認為,對于此類案件應當交由法官在具體個案中依據當事人適格、訴的利益等要件逐案審查、具體判斷。

      再次,根據生效裁判文書的內容是否涉及民事權益爭議,可以分為訴訟案件和非訟案件。在我國,非訟案件主要指適用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產程序處理的案件?!睹裨V法解釋》第297條第1款第1項規(guī)定,對“適用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產程序等非訟程序處理的案件”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在司法實踐中,公示催告程序和破產程序都設有專門的公告或債權申報程序用以保護利害關系人或債權人的利益;支付令的法律效果則主要通過執(zhí)行程序予以實現。需要進一步討論的非訟事件主要是適用特別程序的案件。

      2012年修訂后的《民事訴訟法》第15章規(guī)定了六類特別程序案件,在司法實踐中,我國的非訟判決并不限于《民事訴訟法》所規(guī)定的六類案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涉及婚姻案件處理分析民事審判實務問答》第7條規(guī)定,宣告婚姻無效案件適用非訟程序。 其中,傳統(tǒng)意義上的特別程序案件主要包括選民資格案件、宣告失蹤或者宣告死亡案件、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認定財產無主案件,人民法院在審查后均以“判決”作出裁判;新增加的確認調解案件和實現擔保物權案件則以“裁定”作出裁判。

      從制度設計的功能和程序保障的應然層面出發(fā),有學者認為對適用程序保障要求不高的判決,即人民法院適用特別程序審理的案件所作出的判決沒有必要適用第三人撤銷之訴。因為以宣告失蹤、宣告死亡等為代表的非訟判決只是一種“法律上的或者事實上的推定”,如果失蹤人或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現,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法院作出新的判決來撤銷原判決,故不必適用作為事后程序保障措施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參見王福華:《第三人撤銷之訴適用研究》,載《清華法學》2013年第4期,第59頁。 在實然層面,針對非訟事件的生效裁判雖然并不存在實質民事爭議,但在司法實踐中也可能會損害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從比較法的角度考察,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83條規(guī)定沒有得到判決通知的第三人可以對非訟案件在法國,非訟案件的范圍與我國并不完全相同,除了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等典型的非訟案件外,還包括規(guī)范共同請求權離婚的效力的最終協議、夫妻財產制的變更、未成年人財產的分配、民事身份文書的修正等等。根據法國新《民事訴訟法》第543條的規(guī)定,對于非訟判決也可以提出上訴。參見[法]洛伊克·卡迪耶:《法國民事司法法》,楊藝寧譯,陸建平審校,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23頁。 的判決提出第三人撤銷之訴。當然,法國的制度設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法國的非訟程序具有“非訟事件訴訟化”的特征,表現為需要借助訴訟程序為非訟程序的主體非訟程序保障的主體應為關系人,這里的關系人除申請人之外,還應當包括程序直接影響其權利的人(亦稱第三人)或者法院裁量有利于推動程序進行的人。參見郝振江:《論我國非訟程序的完善——聚焦于民訴法特別程序的“一般規(guī)定”》,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第132頁。 提供必要的程序保障和救濟途徑。郝振江:《法國法中的非訟程序及對我國的啟示》,載《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

      適用“特別程序”審理的非訟案件不涉及民事爭議,民事訴訟法典賦予當事人的程序保障雖不及普通民事訴訟程序“優(yōu)厚”,但并不能排除當事人利用非訟程序損害第三人合法權益的可能性。特別是宣告失蹤或者宣告死亡、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等案件的處理結果往往涉及被宣告失蹤人、被宣告死亡人的財產處置和繼承等問題,在司法實踐中容易出現損害第三人合法權益的現象。針對確認調解協議和實現擔保物權案件作出的裁定均具有執(zhí)行力,可以作為執(zhí)行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zhí)行,其損害案外第三人合法權益的可能性更高?!睹裨V法解釋》第357條關于調解協議內容涉及物權、知識產權確權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第360條關于調解協議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駁回申請以及第371條對利害關系人提出異議進行審查的規(guī)定已經表明法院希望盡量避免作出的非訟裁定損害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非訟程序的特點在于快速、及時地實現當事人的權利,相較于普通民事訴訟程序而言,其提供的程序保障較弱。毋庸置疑,正當的程序設計和制度安排應當符合當事人所享有的程序保障與其從程序中獲得利益相適應的基本原理。傅郁林:《繁簡分流與程序保障》,載《法學研究》2003年第1期,第56頁。 非訟判決均不得上訴正是基于上述原理所為的制度設計。但作為事后救濟程序,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權利是賦予未能參加原審判決的第三人而非當事人的。站在非訟案件當事人的立場,更應該考慮的是第三人撤銷之訴是否會沖擊生效判決所確認的法律關系以及損害其程序利益。事實上,我國《民事訴訟法》對于非訟程序的主體所提供的程序保障仍然是不足的。前引⑧郝振江文,第132—133頁。 所以認為非訟案件對于程序保障的要求不高故而沒有必要適用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論證方式似乎可待商榷。相反,德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qū)近年來關于非訟事件和家事事件的立法實踐表明,非訟程序正在越來越多地承擔著解決體系化、邏輯化的民事訴訟法典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的功能。賦予特定主體針對非訟判決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并不存在理論上無法克服的障礙。

      但筆者仍然支持《民訴法解釋》第297條第1款第1項將適用“特別程序”作出的非訟判決排除在撤銷對象之外的概括性規(guī)定,主要理由如下:第一,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79條明確規(guī)定,在審理案件過程中,人民法院發(fā)現案件屬于民事權益爭議的應當裁定終結特別程序并告知利害關系人可以另行起訴。這一規(guī)定是非訟程序向訴訟程序轉換的基本規(guī)則,賦予了利害關系人以另行起訴的方式保護其合法利益。當然,這種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仍然可以做進一步探討,但這并非是本文所關注的核心問題。第二,在“特別程序”所規(guī)定的以“判決”形式作出裁判終結的傳統(tǒng)非訟案件中,選民資格案件直接關系到選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關于公民個人政治權利的裁判并不會損害案外人的利益;宣告公民失蹤案件中如果財產代管人有損害失蹤人利益行為,其他利害關系人可以單獨提起訴訟;宣告公民死亡案件中利害關系人具有順位規(guī)定,本身體現的是立法對于親屬關系疏密程度的一種推定,進而排斥了后順位的利害關系人對前順位的利害關系人的權利進行“挑戰(zhàn)”;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中如果被指定的監(jiān)護人有虐待被監(jiān)護人、侵占被監(jiān)護人財產的行為,其他具有監(jiān)護資格的人可以向法院申請變更監(jiān)護人;認定財產無主案件中無主財產歸國家和集體所有,一般也不會產生損害第三人合法利益的問題。綜上所述,前述適用“特別程序”的案件或者因其案件性質不會損害第三人的合法權益,或者制度設計本身排斥賦予第三人提起事后救濟權利,或者第三人可以通過現有程序獲得充分的救濟,因此,不需要對其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第三,《民訴法解釋》第374條實際上為適用“特別程序”作出的非訟判決、裁定“創(chuàng)設”一項異議程序,特別對于確定調解協議、準許實現擔保物權的裁定,利害關系人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侵害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異議。

      相較于制度運行成本較高的第三人撤銷之訴程序,對于適用特別程序審理的非訟案件而言,《民事訴訟法》第179條和《民訴法解釋》第374條所提供的權利救濟和程序保障無疑更加契合非訟事件的性質和特征。不過隨著我國非訟程序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承擔的制度功能越來越復雜,筆者認為也可適時對非訟案件適用第三人撤銷之訴采取開放態(tài)度。

      最后,《民訴法解釋》第297條第1款第3項和第4項規(guī)定,對未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對人數不確定代表人訴訟案件的生效裁判以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行為的受害人對公益訴訟案件的生效裁判”提起的第三人撤銷之訴不予受理?,F行《民事訴訟法》第54條的規(guī)定的人數不確定代表人訴訟,未參加登記的當事人在訴訟時效期間內起訴的,適用代表人訴訟的判決、裁定。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權威解讀,未登記的當事人應當通過單獨起訴的方式來保護其權益,如果認為法院裁定適用代表人訴訟裁判錯誤的,可以上訴或申請再審。沈德詠主編:《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版,第798頁。 對于公益訴訟的生效裁判而言,一般可以認為其具有對世效力。但我國的公益訴訟立法和司法實踐均剛剛起步,很多制度尚在摸索之中,目前,《民訴法解釋》第298條所采取的是公益訴訟與私益訴訟并行的模式。公益訴訟案件的裁判發(fā)生效力后,其他具有適格原告資格的機關或有關組織另行起訴的,原則上不予受理。參見《民訴法解釋》第291條。 應當說,討論公益訴訟相關問題的時機尚不成熟,第297條第1款第4項所采取的立場也算穩(wěn)妥。

      二、作為撤銷對象的裁定和調解書

      在生效裁判文書中,針對財產權作出的訴訟判決作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撤銷對象不存在爭議,需要進一步討論的是,究竟何種類型的裁定和調解書可能成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撤銷對象。

      裁定是指人民法院對民事訴訟和執(zhí)行程序中的程序問題以及個別實體問題所作出的權威性判定。張衛(wèi)平:《民事訴訟法》,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413頁。 與判決不同,根據民事訴訟法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裁定主要用于解決程序問題,僅在個別情況下才用于解決實體問題。按照《民事訴訟法》第154條的規(guī)定,只有人民法院作出的不予受理、對管轄權有異議、駁回起訴的裁定可以上訴,其他裁定均一經送達便發(fā)生法律效力。

      王福華教授同樣認為民事裁定不應該成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客體,原因如下:第一,民事裁定主要解決程序事項,不解決實體問題。即使存在涉及處分當事人實體權利的裁定也具有臨時性和假定性的特征,不存在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利益。第二,允許案外第三人針對裁定提起撤銷之訴,則民事裁定便無法發(fā)揮對程序事項確認和維護的功能。第三,裁定的程序保障較低,法院可以在當事人及案外第三人不參與的情況下作出民事裁定。因此,法定要件“因不能歸責于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不能成為撤銷裁定的依據。最后,裁定一經送達就發(fā)生法律效力,具有自己較為特殊的救濟途徑,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取消其效力沒有必要。前引⑥。 張衛(wèi)平教授也認為,2012年《民事訴訟法》將裁定納入到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撤銷對象,是以再審程序的客體要件作為參照下的選擇。他提出,作為撤銷對象的民事裁定應當滿足兩個條件:即民事裁定必須直接侵害第三人民事實體權益且有必要通過第三人撤銷之訴予以撤銷。但在我國民事訴訟制度體系的規(guī)范層面并不存在符合上述條件的裁定,除非在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有以裁定之形式行判決之功能的現象。張衛(wèi)平:《中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制度構成與適用》,載《中外法學》2013年第1期,第181—182頁。

      前述兩位教授的觀點,筆者基本贊同。對于解決程序問題的裁定當事人不存在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利益;對于關于保全和先于執(zhí)行等處理實體問題的裁定也沒有啟動第三人撤銷之訴程序的必要。特別是在《民訴法解釋》第374條確定了對于確認調解協議和實現擔保物權案件的裁定利害關系人應當以提出異議的方式尋求救濟,在現有的規(guī)范語境下,確實不存在可以成為撤銷對象的民事裁定。最高人民法院的權威解讀也認為裁定不宜作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對象,參見前引B13沈德詠主編書,第795頁。

      調解書是我國民事訴訟法上一項頗具特色的制度設計。調解是作為與判決并重的一項審判方式規(guī)定在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典中的。調解書是否具有既判力等理論問題學界尚未形成較為統(tǒng)一的意見,但調解書具有終結訴訟及執(zhí)行力卻是被民事訴訟法學界和司法實務界所一致接受的觀點。而且近年來隨著司法政策向調解等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傾斜,人民法院通過調解結案的比率越來越高。以調解的方式結案已經成為虛假訴訟的一個重要特征。李浩:《虛假訴訟中惡意調解問題研究》,載《江海學刊》2012年第1期,第136、139頁。 在此背景下,調解書作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撤銷對象應該說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從比較法的角度考察,我國的調解書與大陸法系的“訴訟上和解”最為類似。法國傳統(tǒng)訴訟理論上是禁止將和解協議(contrat judiciare)作為撤銷之訴的對象的,《法國新民事訴訟法典》(上冊),羅結珍譯,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641頁。 但隨著法院司法調解的不斷發(fā)展,法官越來越多地介入到當事人的和解之中,并對和解協議進行審查。因此,法國學界對能否就和解協議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似乎也不再固守原有的觀點。前引⑦洛伊克·卡迪耶書,第126、337、576頁。 我國臺灣地區(qū)2003年在修訂“民事訴訟法”時并未將訴訟上的和解所達成的和解協議及法院調解所達成的調解協議明確規(guī)定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撤銷對象。曾有學者認為,臺灣地區(qū)“民事訴訟法”第380條的立法旨趣僅是賦予訴訟上的和解以相同效力,側重于禁止重復起訴,但并非使和解協議完全等同于確定判決,因此其能否成為第三人撤銷訴訟的對象是有疑問的。姜世明、李其融:《第三人撤銷訴訟之適用范圍在實務上之發(fā)展》,載《臺灣法學雜志》2012年總第199(5)期,第53頁。 臺灣地區(qū)早期的司法實務對此問題亦持否定立場。臺北地方法院曾在判決理由中提出,首先,第三人撤銷之訴只能針對“確定判決”提起,“和解筆錄”不符合法定要件;其次,原告也不具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和解筆錄的效力僅約束甲與乙,丙“僅具公益上之利害關系,而非其私法上地位因該和解筆錄而受有何直接或間接之不利益,是原告就該和解筆錄并無法律上之利害關系,是以,原告顯非民事訴訟法第507條之1所稱之‘有法律上利害關系之第三人,其不得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參見臺北地院101年度撤字第1號判決。但臺灣地區(qū)2012年公布實施的“家事事件法”和2013年5月再度修訂的“民事訴訟法”已經通過立法的方式明示民事訴訟和家事事件程序內的和解筆錄、調解協議均可以成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撤銷對象。參見臺灣地區(qū)“家事事件法”第35、45、98、101、107條;臺灣地區(qū)“民事訴訟法”第380、416條。

      調解書一直是民訴法審判監(jiān)督程序調整的對象,將其列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撤銷對象在理論和司法實踐上都不存在太多障礙。但與判決書相比,調解書在內容上十分簡略,當事人如果想對調解書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則要達到《民訴法解釋》第292條規(guī)定的起訴條件較為不易。

      此外,現行《民事訴訟法》和《民訴法解釋》都沒有涉及的問題是仲裁裁決能否成為撤銷對象?在比較法上,只有法國《民事訴訟法》第1481條規(guī)定,對于仲裁裁決可以提出第三人撤銷之訴。學界和司法實務界都有主張將仲裁裁決納入第三人撤銷之訴撤銷對象的觀點。按照我國《仲裁法》第58條的規(guī)定,只有當事人可以在特定情形下向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仲裁裁決。案外第三人只有在仲裁裁決進入執(zhí)行程序后才可能申請執(zhí)行異議、提出執(zhí)行異議之訴。在司法實踐中已經存在案外人申請撤銷當事人之間仲裁裁決被人民法院裁定駁回的案例。廣東省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2004)佛中法民四初字第133號民事裁定書。 該案被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以主體不適格為由裁定駁回,但該院在裁定書中說理部分分析高新公司能否申請撤銷仲裁裁決時的立場卻頗有深意。其首先提出“撤銷仲裁裁決程序實質上是一種撤銷之訴,雖然我國法律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賦予仲裁案外人撤銷仲裁裁決的訴權,因仲裁裁決撤銷程序的啟動并不必然影響生效裁決的效力與執(zhí)行,如果與仲裁裁決有一定利害關系的案外人對該裁決質疑,可以允許其提起撤銷仲裁裁決的申請,以免其喪失在程序上合理的權利救濟途徑”,進而分析高新公司是仲裁裁決的“間接利害關系人”而非“直接利害關系人”,所以主體不適格。理論上,特別是在涉及多方主體的商業(yè)項目中,項目的履行往往都是通過數個雙邊協議(包括仲裁協議)來實現的,在發(fā)生糾紛時受制于仲裁協議的存在,也只有協議雙方能夠作為當事人進入仲裁,這就導致了“涉及多方主體利益的管轄權碎片化”,因此,賦予在法律或者經濟上與仲裁所要解決的糾紛有密切聯系的第三方挑戰(zhàn)生效仲裁的權利是必要的。Stavros Brekoulakis, The Relevance of the Interests of Third Parties in Arbitration: Taking a Closer Look at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Penn State Law Review,2009,113:1168—1170.

      按照法國《民事訴訟法》第1481條和司法判例的規(guī)定,對于仲裁裁決書、外國判決簽發(fā)執(zhí)行令的判決、外國仲裁裁決的執(zhí)行決定書、緊急審理裁定等均可以提出第三人撤銷之訴。前引B20,第642頁。 擴大第三人撤銷之訴撤銷對象的范圍是近年來法國和我國臺灣地區(qū)立法和司法實踐發(fā)展的趨勢,而且為了保護案外第三人免受生效仲裁裁決的不利影響,確實有必要賦予案外第三人權利救濟途徑。但考慮到我國《仲裁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特殊性,筆者建議應當將這一問題留待將來修訂《仲裁法》時予以統(tǒng)一考慮。

      三、撤銷對象的內容

      《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3款規(guī)定:“……有證據證明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依照《民訴法解釋》第296條規(guī)定,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是指判決、裁定的主文,調解書中處理當事人民事權利義務的結果。由此,不難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只有判決、裁定的主文,調解書中處理當事人民事權利義務的結果存在錯誤并損害第三人的民事權益時,才可以提起撤銷之訴;判決、裁定和調解書中存在事實認定或法律適用錯誤,但主文或處理當事人民事權利義務的結果并不存在錯誤的,第三人無權提起撤銷之訴。再結合《民訴法解釋》第300條關于針對不同訴訟請求的處理結果的規(guī)定,可以被撤銷或改變的僅限于判決、裁定的主文部分和調解書中處理當事人民事權利義務的結果。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權威解讀可以總結為兩個層次:第一,裁判文書說理部分的爭點效力不及于第三人,對第三人民事權益影響的可能性很低;第二,即使有影響,按照《民訴法解釋》第93條第5項和《民事訴訟證據規(guī)定》第9條第4項,生效裁判所確認事實在后訴中當事人仍可以推翻。前引B13沈德詠主編書,第793—794頁。

      從比較法上考察,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85條規(guī)定,原則上對于任何“判決(tout jugement)”均可以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而且第三人撤銷之訴只能針對判決主文而不能針對判決理由提出。[法]讓·文森、塞爾日·金沙爾:《法國民事訴訟法要義》(下),羅結珍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0頁;前引B20,第633頁。 在具體的撤銷對象內容上,法國和我國臺灣地區(qū)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并不多見。僅姜世明教授在介紹法國的制度時提到“以確認系爭判決無理由性為目標”的第三人撤銷之訴是要求撤銷判決理由中的爭點,并非主文。參見姜世明:《概介法國第三人撤銷訴訟》,載《臺灣本土法學》2005年總第79(11)期,第263頁。 實情究竟如何,尚有待尋找更為豐富的比較法資料予以佐證。臺灣地區(qū)現有的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例中均就裁判主文提起撤銷請求,尚無就判決理由中爭點提起撤銷之訴的案例。但臺灣地區(qū)學界近年來對于判決理由中判斷的拘束力以及爭點效等問題的研究越發(fā)傾向于賦予判決理由中的判斷一定的拘束力,但不同學說對于產生拘束力的理論基礎和構成要件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議;司法實務中臺灣地區(qū)“最高法院”一方面在部分案例中明確否認判決理由中的判斷有拘束力,但另一方面又基于誠實信用原則等因素考量在部分案件中承認拘束力,甚至直接使用“爭點效”的概念。關于臺灣地區(qū)學界和司法實務界對判決理由中判斷的拘束力問題的討論,參見沈冠伶等:《民事判決之既判力客觀范圍與爭點效——從新民事訴訟法架構下之爭點集中審理模式重新省思》,載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編:《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十七)》,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1—92頁。 因此,雖然沒有案例支撐,但也不能武斷地認為判決理由中的判斷一概不能成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撤銷對象。

      我國的民事判決書、民事裁定書一般由標題、編號、訴訟參加人及基本情況、案件由來和審理經過、裁判正文等部分組成。按照現行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裁判主文作為撤銷對象并無爭議。裁判文書的說理部分一般可以區(qū)分為“經審理查明……”的法院認定事實和采信證據以及“本院認為……”中法院根據所認定事實和采信證據結合法律規(guī)定進行推理和判斷的過程?!睹裨V法解釋》第300條中“判決、裁定的主文部分”應當如何理解實為第三人撤銷之訴撤銷對象具體內容的核心所在。一般而言,判決、裁定的主文都較為簡潔,對于訴訟標的判斷應當結合判決的事實與理由進行綜合判斷。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下冊),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第289頁。 因此,在僅就“主文”無法識別訴訟標的的前提下,仍然需要結合裁判理由中的“要件事實”或“主要事實”來判斷或認定具體的撤銷對象。

      此外,《民訴法解釋》第300條雖然將《民訴法解釋》第93條第5項和《民事證據若干規(guī)定》第9條第4項規(guī)定的“生效裁判所確認事實”明確排除在撤銷對象之外,但在司法實務中相關判決效力概念的識別與理解仍然有待進一步形成共識。參見王亞新等:《前訴裁判對后訴的影響——〈民訴法解釋〉第93條、第247條解析》,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此外,在仲裁裁決中,由于經常涉及到仲裁協議效力、仲裁管轄等問題的認定,所以撤銷對象內容的界定會更為復雜。 第三人撤銷之訴作為特別救濟程序,解決矛盾裁判問題是其適用的前提條件之一,出于合理區(qū)分既判力的消極作用、積極作用以及預決效力等不同層次判決效力功能的考慮,也不宜將撤銷對象的范圍擴張至結合“主文”的“要件事實”或“主要事實”以外的其他間接事實、輔助事實等層面。間接事實和輔助事實等層面的問題可以通過在后訴中予以推翻或證偽的方式解決。

      在司法實踐中,調解書的格式并不統(tǒng)一。部分法院制作的調解書在陳述完審理經過之后并不進行事實認定,而是直接陳述雙方達成調解協議的內容;相反,也有部分法院會在陳述審理經過后進行簡單的事實認定,最后再公布調解書所確認的協議內容。調解書所確認的調解協議內容無疑可以成為具體的撤銷對象,但對于事實認定部分能否成為撤銷對象確實比較難回答。首先,部分法院出于“規(guī)避風險”等種種因素考慮,在制作調解書時可能就不會做事實認定;其次,如果調解書中存在“經審理查明……”的事實認定,那么事實認定部分就可能產生證明效力,進而影響到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當事人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要求撤銷相應的事實認定部分也是可以允許的。此外,對于調解書的具體撤銷內容而言,最為復雜的問題是在法院未做事實認定的前提下,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應當如何認定?法院調解遵循自愿和合法的原則,只要不違反法律的強制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自愿,應該說調解書的內容就不存在錯誤。因此,在以調解書作為撤銷對象的案件中,相關訴訟要件的界定仍然存在進一步解釋的空間。

      結語

      總體而言,《民訴法解釋》第296、297條對第三人撤銷之訴撤銷對象及內容的界定較為契合2012年民事訴訟法的立法目的和我國司法實踐。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立法目的與其程序性質之間固然存在一定的張力,作為整個制度安排一環(huán)的撤銷對象范圍亦不能超出這種張力的界限。就宏觀層面而言,在法院貫徹“繁簡分流”、“程序分化”的司法政策背景下,特別是在法院越來越多地通過促進和解、調解等形式參與當事人糾紛解決,加強訴訟程序與調解、仲裁等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的銜接,審判權行使的多元化和社會化程度比過去大大加深。單純以生效裁判文書形式作為判斷第三人撤銷之訴撤銷對象的標準已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反,法院對于糾紛解決的實際參與程度和生效裁判文書對于第三人民事權益的影響則應更多地被納入考量范圍之內。在微觀層面,具體撤銷對象內容則應在細致區(qū)分既判力、預決效力等作用范圍基礎上,結合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制度功能予以界定。

      On the Object to Be Revoked in the Recession Litigation Proposed by Third Parties

      ——Focusing on Articles 296 and 297 in the Interpretation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ivil Procedure Law

      LIU Jun-bo

      Abstract:Articles 296 and 297 of the Interpretation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ivil Procedure Law have defined the object to be revoked by third parties from two aspects such as the content of the judgment and the type of cases.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current judicial practice, such type of cases should be “rigorously determined”, and only when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and pertinent system are relatively mature can judged be conferred with more discretion in both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appli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object to be revoked should be orderly specified based on the positive effect and negative effect of the binding effect of judgment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prejudgment. In the meanwhile, the legislative purpose and features of the recession litigation proposed by third parties should also be seriously considered.

      Key words:recession litigation proposed by third partiesobject to be revokedjudgmentmediation decision

      猜你喜歡
      訴訟法民事裁判
      專家輔助人制度立法旨意與運行規(guī)范之思考
      NBA本賽季有5位女裁判
      算“10”
      也論我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
      淺論民事證據中的虛假自認
      淺論如何破解民事行政檢察辦案倒三角問題
      英國人婚姻狀況十分多元
      從民事審判權談民事審判方式改革
      新訴訟法的實施帶給法務會計的影響
      聽提示猜數
      丹凤县| 宜春市| 云龙县| 当涂县| 贺兰县| 望奎县| 腾冲县| 通化市| 南城县| 凤翔县| 中牟县| 达州市| 江阴市| 宁南县| 凌海市| 盐津县| 永川市| 周至县| 健康| 阿拉善盟| 潜山县| 大姚县| 历史| 休宁县| 双鸭山市| 藁城市| 禄劝| 阜康市| 英吉沙县| 互助| 白水县| 皮山县| 长武县| 玉环县| 石城县| 原平市| 清河县| 墨玉县| 五常市| 靖西县| 吉木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