姻山市農村經濟研究會、老區(qū)開發(fā)促進會
?
堅持精準扶貧加大“雪中送炭”
——昆山扶弱助貧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姻山市農村經濟研究會、老區(qū)開發(fā)促進會
昆山市從2006年起至2015年,為期10年時間進行三輪扶弱助貧工作,切實做到精準扶貧,“雪中送炭”,使經濟薄弱村逐漸增強,相對貧困戶加快達小康。2014年村均集體總收入766萬元、穩(wěn)定性收入527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3%和8%,其水平超過蘇州市的平均數(shù);農民人均純收入30821元、可支配收入23921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和10.1%,其水平名列全省前茅;低保戶、低保邊緣戶月均生活水平達750元,高于國際貧困戶脫貧標準線的2.2倍。
昆山市根據(jù)省定的四大類18項建設小康社會的標準體系,于2005年經省、中央有關部門反復驗收認定,昆山基本達到不含水份、群眾認可、百姓得實惠的全面小康社會。但對照高水平小康的要求,還有65個可支配收入不滿50萬元的經濟薄弱村和城鄉(xiāng)低保3948戶、9284人,分別占全市行政村總數(shù)的35.3%和全市戶籍人口總數(shù)的1.42%,發(fā)展不平衡問題仍較突出。面對現(xiàn)實,市委、市政府緊接著引導各級各部門在基本達到小康社會指標體系后,高標準嚴要求將扶弱助貧工作擺上議事日程,成立專門機構,加大扶持力度,促進平衡發(fā)展。為此,在扶持經濟薄弱村工作的指導思想上實行“三個轉變”:一是轉變扶持方式,由“輸血型”轉變?yōu)椤霸煅汀薄Vv明白“送糕餅”與“送種子”的關系,“送糕餅”香噴噴吃了就沒有,“送種子”年年有產出、年年有效益,層層統(tǒng)一造血型扶貧致富的認識,從此市鎮(zhèn)兩級扶持的資金不再“天女散花”,而捏緊拳頭突出重點,堅持精準扶貧,資金落實到村,全部進入項目賬戶,使扶持資金變成資本、資本變資產,不斷創(chuàng)造實實在在效益;二是轉變領導方法,由一般號召轉變?yōu)轭I導親自披掛上陣,由市級單一扶助轉變?yōu)槭墟?zhèn)兩級和有關部門齊抓共扶,而且還有蘇州市級機關加入行列,出錢出力,駐點幫扶。近10年間,全市駐點人員共有396人(次),其中市級領導12人,從部門抽調的指導員323人,后備干部及公務員61人(次)。三是在扶持標準上,由一成不變轉變?yōu)榕c時俱進。隨著形勢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需求,村級剛性支出不斷增加,于是扶持經濟薄弱村標準由起初定為可支配收入不滿50萬元,逐輪增加為不滿100萬元的村,近兩年又提高到不滿200萬元的村。
通過上述三方面的轉變,全市先后三輪扶弱工作有序進行,要求一次比一次高,力度一次比一次大,反響一次比一次好。第一輪扶弱工作2006至2010年,為期三年時間。當初逐鎮(zhèn)落實入不敷出、捉襟見肘的65個可支配收入不足50萬元的薄弱村。市委、市政府抽調有關部委辦局領導,分別掛鉤駐村指導。三年間,市鎮(zhèn)兩級財政共撥出扶持資金2.55億元,年復一年扎實工作,努力改變窮困面貌。2010年初經逐級驗收,達標的有42個村,占64.6%。進入新世紀,市委、市政府根據(jù)形勢發(fā)展的要求,把可支配收入不滿100萬元的村列為經濟薄弱村進行扶助,隨即開展更深入的第二輪扶弱工作。確定被扶的有39個村,其中對上一輪未達標或達標不過硬的23個村繼續(xù)加以扶持,又經過三年的努力,上下共撥款7800萬元,經驗收達標的有21個村,占53.8%。2014年開展的第三輪扶持工作,共幫扶年可支配收入不滿200萬元的40個村,其中包括上一輪未達標的14個村和達標不過硬的4個村。此時,蘇州市級機關幫扶的有5個村,派出駐點人員,撥出轉款500萬元。這樣,全市先后三輪被扶的共有144個村次,除重復扶持的41個村,實際被扶持的共有103個村,市鎮(zhèn)兩級財政共撥出扶助資金4.05億元,其中包含昆山和蘇州市級有關部門3500萬元,平均每個被扶的村393.2萬元。通過三輪扶持,先后建成發(fā)展村級經濟載體44個,投資性項目18個,形成經營性資產6.03億元,年可增收5088萬元,村均可增收49.4萬元。
縱觀昆山近10年來的扶持經濟薄弱村工作,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堅持因村因地制宜,各級領導舍得把優(yōu)質資源和項目優(yōu)先讓給經濟薄弱村經營。同時,各區(qū)鎮(zhèn)將扶持資金融入?yún)⒐傻綇姶甯幻裼邢挢熑喂?,強村帶弱村,抱團發(fā)展村級經濟,使被扶持的村經濟實力和村容村貌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有不少村終于改變了長期處于落戶狀態(tài),擺脫了“年終吃救濟”的窘境;有些村年終收支略有結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過;還有的村由弱變強,跨入了先進行列。周莊南湖村原可支配收入不滿60萬元,通過市鎮(zhèn)兩級扶持,發(fā)揮緊靠周莊旅游度假區(qū)的獨特優(yōu)勢,將市發(fā)改委先后扶持的300萬元資金融入?yún)⒐涉?zhèn)旅游公司,每年分得紅利45萬元;改造明鏡蕩1783畝水面,出租給錦溪鎮(zhèn),每年租金收入15-20萬元;參與古鎮(zhèn)旅游,開設捕魚捉蟹博物館,每年門票收入60-70萬元,2015年達200萬元。周市鎮(zhèn)小徑村通過各方幫扶,廣辟收入來源,參股投資建設市北大廈,年可分紅利80萬元左右;利用整合原有房屋設施和場地,租給有關部門搞機動車培訓班,年租金收入20萬元;將上級扶持資金700萬元融入?yún)⒐涉?zhèn)強村公司,年分紅可得80-100萬元。通過扶持,這個村由原來可支配收入不滿100萬元,2013年達200萬元,2014年250萬元,2015年超360萬元。巴城鎮(zhèn)茆沙塘村在市鎮(zhèn)兩級幫助下,建造了停車場,年收入60萬元;建造標準廠房8000平方米,年租金收入100多萬元;發(fā)展葡萄產業(yè)園800畝,其中實種葡萄470畝,年營業(yè)收入500萬元左右;整合零星土地租給有關部門,年租金收入30-40萬元;再加上市里生態(tài)補助和鎮(zhèn)村三大合作組織分配,2014年村級經濟總收入達1200多萬元,可支配收入700多萬元,經過三年多時間努力,躍入全市千萬元村先進行列。這些村的變化告訴我們:縱然多年困難重重,但通過精準扶貧、攻堅克難,也能擺脫困境,舊貌換新顏。
在扶持經濟薄弱村的過程中,市鎮(zhèn)兩級十分注重幫扶實效,不僅扶持村級經濟發(fā)展,而且為民多辦實事好事,讓百姓共享改革開放成果。先后籌資1157.05萬元,幫助修建農村橋梁131座;籌資3023.3萬元,為農村鋪設水泥路46.93平方米;籌資1308.85萬元,幫助村建成老年活動室1.73萬平方米、擴建活動場地3.77萬平方米;籌資397.06萬元,幫助8218個農戶安裝有線電視,還出資送戲下鄉(xiāng)和文娛匯演316場,活躍農村文化娛樂活動。另外,駐點人員協(xié)助鎮(zhèn)村兩級處理各類信訪、糾紛4200多件,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wěn)定。為減輕村級經濟負擔,市財政還撥出專款,對每個被扶的村(社區(qū))實行年“二三四”公共服務補貼,即1000人的村(社區(qū))補20萬元,2000人的補30萬元,2000人以上的補40萬元;2014年以來調整為“四五六”,即公共服務補貼提高為40萬元、50萬元、60萬元。
在扶持經濟薄弱村的同時,按建設高水平小康社會的標準要求,努力使全市城鄉(xiāng)相對貧困戶、低保戶及低保邊緣戶,基本做到人人有技能、個個有工作、家家有物業(yè)。為此,市鎮(zhèn)兩級政府采取果斷措施,營造良好外部環(huán)境,鼓勵困難戶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首先,通過小額貸款和外部企業(yè)、慈善機構等支持的方式,幫助部分困難戶擺脫想創(chuàng)業(yè)而無資金、信息的困境,讓他們各展其能、各施其計,盡快走上脫貧致富之路。從2005年起,全市先后發(fā)放小額貸款,有銀行或供銷社擔保,把扶助的資金落實到戶,做到扶貧扶到根,鼓勵其把扶持資金用好用活,出效益、多積累,力求以滾雪球的辦法越滾越大。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市先后扶助1154戶困難群眾發(fā)展家庭農副業(yè),增加經營純收入1236.2萬元;幫助“4050”人員找到就業(yè)崗位,促其自力更生增加工資性收入,助家致富;幫助11753個農戶開辟物業(yè),增加資產性租賃收入,從而使大批困難農戶興家立業(yè)脫貧致富,過著比較富裕的生活。
其次,抓住城鄉(xiāng)社保并軌的契機,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提高低保戶生活水準。2005年,昆山已驗收達到小康標準體系時,農村低保戶及邊緣戶每天生活水準達1.6美元,雖超過當時國際貧困線1美元的標準,但從昆山來說還屬于生活比較困難的低收入群體。2008年城鄉(xiāng)社會保障并軌以后,對低保戶及低保邊緣戶的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350元,當時受補助的有5877戶、12973人。其中:城鎮(zhèn)1588戶、3412人,補助總額482萬元;農村4289戶、9561人,補助總額892萬元,兩者合計市鎮(zhèn)兩級財政共撥款1374萬元。到2014年,又把補助標準城鄉(xiāng)統(tǒng)一提高到700元,被補助的戶數(shù)、人數(shù)大為減少,但補助總額大幅增加,實際補助總額3097萬元,比2008年增加1.25倍。2015年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把城鄉(xiāng)標準統(tǒng)一提高為每人每月750元,每人每天生活消費不足25元的補足為25元。另外,由村富民合作社對每個貧困戶送干股1萬元,每年分紅800-1000元,以更好地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
同時,為了提高農村勞動力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本領,建立了以市級職業(yè)培訓指導中心為龍頭的6個市級培訓基地和11個鎮(zhèn)級職業(yè)技能培訓中心,形成了市鎮(zhèn)兩級培訓網絡和運行機制,并每年從市鎮(zhèn)兩級財政中撥出專項經費,實行對農村勞動力免費培訓,年均培訓萬人左右,使他們由簡單操作型向技術技能型轉變,獲得較好的穩(wěn)定工作崗位,從根本上解決脫貧返貧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