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 王雷
摘 要:文中利用2005—2013年52個東道國的面板數據,并依據固定效應檢驗、隨機效應檢驗以及Hausman 檢驗進行模型設定檢驗,實證考察了東道國創(chuàng)新能力與我國OFDI逆向技術影響之間的關系以及制度距離對兩者關系的調節(jié)作用。文中實證研究發(fā)現:以東道國居民專利申請數量,人力資本,R&D經費投入和發(fā)達的技術市場與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逆向技術溢出效應顯著正相關。同時,管制距離與規(guī)范距離對上述關系具有負向調節(jié)作用。上述研究成果清晰闡明了東道國創(chuàng)新能力影響對外直接投資反向溢出效應的外部制度環(huán)境,為我國國外直接投資企業(yè)改善和提升反向溢出效應提供有益的管理建議。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OFDI);逆向技術溢出;創(chuàng)新能力;制度距離
中圖分類號:F 8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312(2016)06-0607-07
1 文獻綜述
據商務部統計,2016年上半年,我國境內投資者對全球15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4 797家境外企業(yè)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5 802.8億元人民幣(折合888.6億美元),同比增長58.7%.OFDI的快速增長為我國學習和獲取海外先進知識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但OFDI反向溢出效應卻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東道國創(chuàng)新能力是影響OFDI反向溢出的重要因變量。
有關東道國創(chuàng)新能力對OFDI反向溢出效應的影響已引起大量關注,但相關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的結論。有的學者研究發(fā)現母國不管投資于技術水平高的國家或者低的國家,均能從OFDI中獲益。
比如,Driffield(2009)通過對英國行業(yè)數據檢驗發(fā)現不管是投資于技術水平高的國家,還是投資于技術水平低的國家,這2類對外投資均能促進英國生產率的增長。而有的學者通過研究卻得出相反的結論,Bitzer(2009)通過對17個OECD國家產業(yè)層面的數據檢驗OFDI逆向溢出效應,得出OFDI對母國技術水平的影響為負的結論。還有的學者認為只有投資于發(fā)達國家,母國才可從OFDI中獲益。比如,陳昊(2016)發(fā)現中國OFDI國別差異對中國技術進步存在顯著不同影響,其中中國對研發(fā)資本密集國家直接投資能夠獲得逆向技術溢出,對研發(fā)資本稀疏國家直接投資不能獲得逆向技術溢出,反而產生正向技術輸出;韓玉軍(2015)也研究表明,東道國創(chuàng)新能力與我國OFDI反向溢出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研究觀點的分岐促進學者們開始關注制度差異等外部環(huán)境因素可能產生的作用。Ahmad arslan(2010)以芬蘭為研究對象,研究發(fā)現122個芬蘭公司投資于11個中歐與東歐發(fā)達國家,但他們之間的管制和規(guī)范距離卻影響了母公司獲得技術外溢的大小。Tina(2009)研究發(fā)現,地理距離,文化距離和制度距離對于跨國公司的知識轉移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上述研究闡明了不同制度環(huán)境中東道國創(chuàng)新能力對OFDI反向溢出可能產生的不同影響,但由于其研究對象是具備所有權優(yōu)勢的發(fā)達經濟體跨國公司,在技術基礎、制度環(huán)境、國際市場勢力等方面與我國跨國公司均存在顯著差異。因此,西方的研究成果雖然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卻未能給我國對外投資企業(yè)提供有效的指導。為此,文中延續(xù)歐陽樂(2016),李洪亞(2016)等學者的研究思路,以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國(地區(qū))為研究對象,利用2005—2013年不同東道國的面板數據,研究東道國專利申請量、技術市場完善程度、人力資本存量、研發(fā)投入等因素對我國 OFDI反向技術外溢的影響,并進一步驗證我國與東道國之間的制度距離在這一過程中的調節(jié)作用,從而為我國選擇OFDI東道國和充分利用OFDI反向技術外溢效應提供依據。
2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2.1 東道國的創(chuàng)新能力水平的影響因素分析及研究假設
根據現有的研究,OFDI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的大小不僅取決于東道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母國的吸收能力(王雷,2015),東道國技術資源(呂萍,2015),子公司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Alessandra,2014)等因素,也與東道國的創(chuàng)新能力密切相關。東道國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影響對外直接投資逆向技術溢出的重要因素,理論上來看,活躍的技術創(chuàng)新活動是新知識的源泉,東道國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那么通過OFDI能夠給母國企業(yè)帶來的技術提升空間較小。
歐陽艷艷(2010)指出東道國的創(chuàng)新潛力、創(chuàng)新投入和創(chuàng)新產出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獲取逆向技術溢出的源頭,對我國技術尋求型企業(yè)獲取技術溢出的規(guī)模和效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根據國家創(chuàng)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一個國家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大小主要通過創(chuàng)新潛力、創(chuàng)新投入和創(chuàng)新產出來體現。而這些方面可以采用東道國的研發(fā)投入,專利申請數,人力資本和技術市場完善程度加以體現(歐陽樂,2016、陳昊,2015、蔡冬青,2012),所以文中將東道國創(chuàng)新能力劃分為人力資本,研發(fā)投入,專利申請數和技術市場完善程度4個維度,進而探討不同維度創(chuàng)新能力對OFDI反向溢出的影響。
首先,在 Coe 和Helpman(1995)的開創(chuàng)性實證研究中指出一國技術進步主要取決于研發(fā)投入,研發(fā)投入不僅包括本國的研發(fā)資本存量,也指通過OFDI外溢的國外研發(fā)資本存量。一國的研發(fā)投入為科研項目開發(fā)提供保障,促進技術創(chuàng)新的提高。根據韓玉軍(2015)和蔡冬青(2012)的研究,當東道國研發(fā)投入增加時,通過我國OFDI 反向外溢到我國的東道國研發(fā)資本也隨之增加,從而對我國技術進步的促進也更加顯著。
其次,研發(fā)是過程,而專利發(fā)明是成果。一個國家科研水平的另一個表現是專利申請量。沙文兵(2014),韓玉軍(2015)通過研究發(fā)現:發(fā)達東道國的創(chuàng)新產出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獲取逆向技術溢出的源頭,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逆向技術溢出的規(guī)模和效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國選取創(chuàng)新產出強的國家作為對外直接投資的對象,那么我國母公司就可以獲得更多技術和創(chuàng)新的累積,即所獲得的逆向技術溢出可能越多。
第三,歐陽樂(2016),沈飛(2015)均指出,如今科技發(fā)展迅猛,國家新技術水平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間的競爭。東道國的人力資本越充裕,其產生的新技術越多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在我國技術尋求型OFDI下,對我國的反向技術外溢也將越顯著。
最后,東道國完善的技術市場體制有助于我國OFDI的企業(yè)從東道國市場通過公開交易獲取先進技術,從而順利地傳遞到我國國內。
基于以上分析,所以文中得出以下假設:
H1:東道國的專利申請數與我國的反向技術溢出之間呈正向關系;
H2:東道國人力資本越充裕,通過OFDI對我國的反向技術外溢越顯著;
H3:東道國研發(fā)投入越多,通過OFDI溢出到我國的技術越顯著;
H4:東道國技術市場越完善,我國通過OFDI溢出的技術越顯著。
2.2 制度距離的理論分析及研究假設
2.2.1 制度距離的界定及構成維度
跨國公司在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不僅受到母國制度的影響,還受到東道國制度的影響,顯然,每個國家制度環(huán)境是存在差異的,Kostova 和Zaheer(1999)將制度距離定義為東道國與母國之間的管制、規(guī)范和認知制度的差異或相似程度。制度距離提出以來,眾多學者對其構成維度進行了不同的研究。Estrin(2009)等提出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兩分法分析框架,并采用《經濟自由度指數》(Economic Freedom Index)里的的管制因素衡量正式制度距離;依據Kogut和 Singh(1988)構建的文化距離作為非正式制度距離的代理變量進行測度,實證檢驗了正式制度距離和非正式制度距離對跨國公司進入戰(zhàn)略的影響。XU(2004)根據3個支柱的各自差異,將制度距離劃分為管制距離、規(guī)范距離和認知距離。Phillips(2007)認為制度距離的界定不僅要包括國家之間的制度環(huán)境差異,還應包括制度不確定性,以體現制度化程度,并依據東道國與母國之間制度差異的大小以及東道國制度不確定性程度的高低,組合構建了制度距離的4分法維度。
文中依照XU(2004),Gaur(2007),Ahmad(2010)等的做法,將制度距離劃分為管制和規(guī)范2個維度,根據《全球競爭力報告》測量制度距離?!度蚋偁幜蟾妗分械摹爸贫取币蛩孛磕甓及?8或19個調查項目,描述每個國家的體系。根據Scott(1955)研究中,基于管制的概念流程、規(guī)則、監(jiān)視和制裁活動等,選擇了6個指標描述法律和規(guī)范,即管制距離;在一個國家中規(guī)范事情應該怎么做,他們定義合乎道德規(guī)范的,意味著追求價值的目的。在此基礎上,文中選擇了5個指標規(guī)范各國公民體系,即規(guī)范距離。
2.2.2 制度距離的調節(jié)效應
管制距離描繪了國家之間法制環(huán)境的差異,反應在國家之間現有的法律和規(guī)章制度的差異,因為管制維度涉及到明確表述的組織所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和法律,所以管制差異最容易觀察和解釋,反應了制度輪廓的明晰性,即使投資于創(chuàng)新能力高的國家,但具有明晰性特征的管制距離越遠,跨國界轉移技術會更加困難,創(chuàng)新能力高的東道國與我國管制距離的增加會影響跨國界轉移技術過程,降低我國企業(yè)跨國界逆向技術轉移績效,從而減少中國企業(yè)對該國開展技術尋求型直接投資的可能性。如果跨國企業(yè)進入與母國制度環(huán)境相似的東道國,就更容易適應彼此的交易規(guī)則。這是因為企業(yè)在母國處理相關制度風險的經驗為其在東道國投資提供了參照,因此企業(yè)也就更容易融入東道國的制度環(huán)境。所以提出假設:
H5a:管制距離負向調節(jié)東道國專利申請數對我國OFDI逆向技術溢出的影響;
H5b:管制距離負向調節(jié)東道國人力資本對我國OFDI逆向技術溢出的影響;
H5c:管制距離負向調節(jié)東道國研發(fā)投入對我國OFDI逆向技術溢出的影響;
H5d:管制距離負向調節(jié)東道國技術市場完善程度對我國OFDI逆向技術溢出的影響。
規(guī)范距離反映了國家之間社會規(guī)范的差異,反映了國家之間人類行為和本性相關的價值觀、信仰、規(guī)范的不同。規(guī)范距離在本質上難以量化,規(guī)范支柱根植于社會結構中,需要廣泛的交流,它會對企業(yè)海外投資行為產生實質性影響。當規(guī)范距離不大時,即使是毫無經驗地進入東道國,交易障礙也不會太多,國家規(guī)范支柱匹配度越高,即規(guī)范差異越小,越容易進行知識轉移。而兩國的規(guī)范支柱差異越大,其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差異就越大,由此越容易引發(fā)沖突和矛盾,交流和合作的成本也會增加,母公司與東道國當地企業(yè)的融合會變得愈發(fā)困難?;诖?,文中得出以下的假設:
H6a:規(guī)范距離負向調節(jié)東道國專利申請數對我國OFDI逆向技術溢出的影響;
H6b:規(guī)范距離負向調節(jié)東道國人力資本對我國OFDI逆向技術溢出的影響;
H6c:規(guī)范距離負向調節(jié)東道國研發(fā)投入對我國OFDI逆向技術溢出的影響;
H6d:規(guī)范距離負向調節(jié)東道國技術市場完善程度對我國OFDI逆向技術溢出的影響。
3 模型構建與數據來源
根據以上分析,文中構建了如下計量經濟模型:
P為東道國的專利申請量,該指標的數據在世界銀行數據庫和中國統計年鑒中可直接獲得,但是由于數據的缺失部分數據由該國家近幾年的平均數代替,HR為東道國的人力資本,采用作者張吉鵬(2014),沙文兵(2014)的做法,文中選擇東道國大學生入學率作為人力資本的代理變量,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網站數據庫和中國統計年鑒。
RD為東道國的研發(fā)投入,該指標可通過世界銀行數據庫獲得每年東道國的研發(fā)投入占本國的GDP比例,然后相乘每年的GDP 即可得到東道國的研發(fā)投入,由于該指標世界銀行數據庫只更新到2013年,所以文中的數據只選取到2013年。
TD為東道國的技術市場水平,遵循蔡冬青(2012)的做法,文中用東道國技術市場規(guī)模作為技術市場完善程度的代理變量,同時借鑒衡量金融市場規(guī)模的麥氏指數法,將該指標定義為東道國t時期知識產權與許可證交易費占GDP的比重。該指標原始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數據庫。
d1,d2為制度距離調節(jié)變量,分為2個維度,分別是管制距離、規(guī)范距離。根據XU(2004)和Ahmad Arslan(2010)的做法,按照《全球競爭力報告》構建了管制制度和規(guī)范制度的量表,國家之間管制制度和規(guī)范制度之差為兩國之間的管制距離和規(guī)范距離。其中,管制制度包括6個指標,即“財產權利”,“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司法獨立性”,“政府管制的負擔”,“法律框架的效率”,“法規(guī)的透明度和穩(wěn)定性”;規(guī)范制度包括5個指標,即“企業(yè)的道德行為”,“審計和會計標準的力度”,“公司董事會的效率”,“管理院校的質量”,“當地專業(yè)研究與培訓服務的可獲得性”。依據中國對各國(地區(qū))每年的直接投資存量,排除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盧森堡等一些中轉站并結合數據可獲得性,文中選擇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加拿大、俄羅斯、韓國、德國、英國、印度尼西亞等 52 個國家或地區(qū)作為樣本。為消除或減輕異方差性,以上變量均取自然對數形式且做了離差處理。文中模型估計和檢驗工作采用STATA 12.0軟件完成,表1列出了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4 檢驗結果及分析
4.1 東道國創(chuàng)新能力對我國OFDI逆向技術溢出的影響
表2給出了全部樣本的檢驗結果。在模型(1)中,東道國專利申請量系數為正且在5%水平上顯著,說明東道國專利申請數量與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逆向技術溢出效應成正向關系,H1成立。東道國人力資本的系數為正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東道國人力資本對我國OFDI的反向技術溢出具有促進作用,文中的H2得到驗證。東道國的研發(fā)投入估計值結果為正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這表明東道國研發(fā)投入水平越高,經由對外直接投資渠道溢出國R&D資本存量也越大,H3得到驗證。東道國的技術市場系數也在1%的顯著水平上為正,說明東道國技術市場越發(fā)達,越可以促進我國OFDI的反向技術溢出,H4成立。
4.2 制度距離對OFDI 逆向技術溢出影響的調節(jié)影響
在模型(2)中,Pit×d1,HR×d1,RD×d1,TD×d1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31,-0.35,-0.28,-0.01,且分別在1%,5%和10%的水平上顯著,說明管制距離負向調節(jié)了東道國創(chuàng)新能力對我國OFDI逆向技術溢出的影響,可見假設H5a,H5b,H5c和H5d均成立,同樣的,在模型(3)中,
Pit×d2,HRit×d2,RDit×d2,TDit×d2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27,-0.06,-0.31,-0.36也都在1%和5%的水平上顯著,表明規(guī)范距離對東道國創(chuàng)新能力與我國企業(yè)OFDI逆向技術溢出之間的正向關系產生了負向調節(jié)作用。可見假設H6a,H6b,H6c和H6d也得到驗證。模型
(2)和模型(3)的估計結果一致顯示:制度距離在東道國創(chuàng)新能力與我國OFDI逆向技術溢出關系上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作用,即制度距離的增加,削弱了東道國創(chuàng)新能力對我國企業(yè) OFDI技術溢出的正向影響。東道國與我國制度距離的增加會削弱東道國創(chuàng)新能力對我國企業(yè)的吸引力,這也正是為什么我國大多對外直接投資集中于亞洲地區(qū)的原因。
5 結論與啟示
文中利用2005—2013年52個東道國的面板數據,并依據固定效應檢驗、隨機效應檢驗以及Hausman進行模型設定檢驗,以便選擇合適的估計方法。實證考察了東道國創(chuàng)新能力與我國OFDI逆向技術影響之間的關系以及制度距離對兩者關系的調節(jié)作用。研究發(fā)現,以東道國居民專利申請數量,人力資本,R&D經費投入和發(fā)達的技術市場為主要指標的東道國創(chuàng)新能力對我國獲取反向技術溢出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是制度距離的增加削弱了東道國創(chuàng)新能力對我國獲取反向技術溢出的正向影響。東道國與中國之間制度距離的增加會削弱東道國創(chuàng)新能力對中國跨國企業(yè)的吸引力。中國企業(yè)傾向于選擇創(chuàng)新能力高,而且與母國制度距離較小的東道國作為投資對象,以此獲得先進技術。
文中研究結論有助于解釋現有研究結論不一致,具有一定的理論貢獻。盡管已有作者在研究中國OFDI逆向技術溢出影響因素中把制度距離作為研究對象,但只是作為控制變量(陳懷超,2014)、(宋躍剛,2015)、(饒華,2015)。東道國創(chuàng)新能力和制度距離都會對中國OFDI逆向技術溢出產生影響,但它們的影響不是孤立的,有必要充分考慮2種影響因素之間的調節(jié)作用。OFDI逆向技術溢出的因素很復雜,在實證研究中應采用交互作用研究范式可以更好地解釋我國創(chuàng)新能力與OFDI逆向技術溢出之間的關系。
文中的研究結論具有以下啟示:我國企業(yè)在選擇對外直接投資時要注意東道國創(chuàng)新能力與制度距離這2個重要因素之間的匹配。在進入海外投資之前,我國跨國公司應對東道國的國家制度進行深入地了解,加強組織學習,實行合理的跨制度管理,從而盡可能地減少兩國之間的制度差異給跨國界知識轉移帶來的消極影響。在國家政府層面,我國政府在出臺對外直接投資政策時,應對東道國的制度環(huán)境進行充分的考察,找出各國制度差異的關鍵點,考慮各國不同的商業(yè)環(huán)境,特別是各國對于外來投資的態(tài)度,使我國企業(yè)更容易調整自己的經營方式,融入東道國的社會制度環(huán)境,增加對東道國的投資規(guī)模,特別是增加對創(chuàng)新能力高,但與中國制度差異較大的國家,如新加坡、新西蘭等國家的直接投資。
參考文獻:
[1] 韓玉軍,王 麗.中國ODFI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國別面板數據的非線性門檻技術回歸[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5(6):94-105.
[2] 沈 飛.OFDI逆向溢出的人力資本要素門檻效應分析——基于技術勢差視角的研究[J].工業(yè)技術經濟,2015(5):110-117.
[3] 歐陽樂.東道國科研水平和人力資本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區(qū)位選擇影響分析[J].中國市場,2016(7):176-178.
[4] 李洪亞,宮汝凱.技術進步與中國OFDI:促進與溢出的雙重考察[J].科學學研究,2016,34(1):57-68.
[5] 蔡冬青,周 經.東道國人力資本、研發(fā)投入與中國OFDI 的反向技術溢出[J].世界經濟研究,2012(4):76-80.
[6] 吳曉云,陳懷超.基于制度距離的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1(9):17-23.
[7] 常 迪.中國技術尋求型OFDI逆向技術溢出效應實證研究——基于東道國技術水平的分析視角[J].財經論道,2015(4):67-68.
[8] 張吉鵬,衣長軍.東道國技術稟賦與中國企業(yè)OFDI區(qū)位選擇-文化距離的調節(jié)作用[J].工業(yè)技術經濟,2014(4):90-97.
[9] 蔣冠宏,蔣殿春.中國對發(fā)展中國家的投資——東道國制度重要嗎?[J].管理世界,2012(11):45-56.
[10]沙文兵.東道國特征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逆向技術溢出——基于跨國面板數據的經驗研究[J].跨國公司與國際投資,2014(5):62-74.
[11]陳懷超.制度距離對中國跨國公司知識轉移效果的影響研究——國際經驗和社會資本的調節(jié)效應[J].科學學研究,2014(4):593-603.
[12]吳曉云,陳懷超.制度距離在國際商務中的應用:研究脈絡梳理與未來展望[J].經濟與金融,2013(3):12-22.
[13]Coe D T,Helpman E.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39(5):859-887.
[14]Xu D,Pan Y,Beamish P W.The effect of regulative and normative distances on MNE ownership and expatriate strategies[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04,44(3):285-307.
[15]Arslan A,Larimo J.Ownership strategy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impacts of regulative and normative institutional distance:evidence from finnish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J].Journal of East-West Business,2010,16(3):179-200.
[16]Kogut,Chang S J.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nd Japa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1,73(3):401-413.
[17]Li S X,Scullion H.Bridging the distance:managing cross-border knowledge holders [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6(23):71-92.
[18]Eero Vaara.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and national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social conflict and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ernational acquisition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2,49(1):1-26.
[19]Tina C Ambos,Bjorn Ambos.The impact of distance on knowledge transfer effectiveness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09(15):1-14.
[20]Kostova T,Zaheer S.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under conditions of complexity:the cas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1):64-81.
[21]Estrin S,Baghdasaryan D,Meyer K E.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and human resource distance on international entry strategi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9,46(7):1 171-1 196.
[22]Kogut B,Singh H.The effect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8,19(3):411-432.
[23]Xu D.The effect of institutional distance on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strategy[D].Ontario:York University,2001.
[24]Phillips N,Tracey P,Karra N.Rethinking institutional distance:strengthening the tie between new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J].Strategic Organization,2007,7(3):339-348.
[25]Gaur A S,Delios A,Singh K.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staffing strategies,and subsidiary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7,33(4):611-636.
[26]Scott W R.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M].Thousand Oaks:Sage,1995.
[27]Potterie B,Lichtenberg F.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ransfer technology across border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2001(83):490-497.
[28]Driffield N,Love J H,Taylor K.Productivity and labor demand effects of inward and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UK industry[J].Manche Ster School,2009,77(2):171-203.
[29]Alessandra Perri,Ulf Andersson.Knowledge outflows from foreign subsidiaries and the tension between knowledge creation and knowledge protection:Evidence from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4(23):63-75.
[30]何建華.OFDI逆向技術溢出與我國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關系研究[J].統計觀察,2016(2):112-114.
[31]李洪亞.技術進步與中國OFDI:促進與溢出的雙重考察[J].科學學研究,2016(1):57-68.
[32]霍 忻.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逆向技術溢出效應[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6(3):3-10.
[33]陳 昊,吳 雯.中國OFDI國別差異與母國技術進步[J].科學學研究,2016,34(1):49-55.
[34]宋躍剛,杜 江.制度變遷、 OFDI 逆向技術溢出與區(qū)域技術創(chuàng)新[J].國際投資,2015(9):60-73.
[35]饒 華.技術動因、制度調節(jié)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5(1):66-72.
[36]呂 萍,邵培瑩.基于東道國視角的中國企業(yè)對歐盟投資的技術績效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5(8):42-44.
[37]蔡冬青,劉厚俊.中國OFDI 反向技術溢出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東道國制度環(huán)境的視角[J].財經研究,2012(5):59-69.
[38]歐陽艷艷.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逆向技術溢出的影響因素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10(4):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