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祥
八、馮唐未老桑榆非晚
1991年初,李西安卸任。
此時的他,無官一身輕。按道理,既然不在其位,就應當靜下心來把已經(jīng)停止了幾十年的研究和創(chuàng)作重新?lián)炱饋?,圓自己當初的音樂之夢。此時,人們對中國旋律和民族曲式的研究呼聲很高,而他是這一領域最有發(fā)言權的專家之一;現(xiàn)代音樂產(chǎn)生了十幾年,也需要有人為它寫作專著,這一切,李西安無疑是最清楚的人。
然而,他有自己的想法。既然多少年以來一直在為中國音樂修橋鋪路,并且已經(jīng)取得了某些成果,那就換一種方式,繼續(xù)從事音樂策劃,為年輕的一代開辟空間吧。
在這段時間,李西安先后組織策劃了潮州音樂大師楊秀明個人獨奏音樂會、張維良個人獨奏音樂會、曹德維個人獨奏音樂會、孟曉亮打擊樂新作品音樂會、陳其鋼作品中國首演音樂會、馬可經(jīng)典作品音樂會,“呼喚詩神”——世界名詩交響音樂會、“千里共嬋娟”——中國千古名篇吟誦音樂會、福建南山寺建寺1265周年音樂會、首都高校音樂“流動大篷車”活動、北京市大型春節(jié)晚會“春潮:2004”、澳門2005國際華語歌曲創(chuàng)作比賽等活動。
此時的他,儼然是一位音樂社會活動家,他率團赴香港演出“白云觀道教音樂會”“中國道教音樂會”;赴香港參加“20世紀國樂思想研討會”“大型中樂作品創(chuàng)作研討會”及第二屆全國旋律學學術研討會;赴臺灣參加“第三屆海峽兩岸作曲家研討會”;率團參加日本亞洲藝術節(jié)、95法國秋季國際藝術節(jié)、96法國春季國際音樂節(jié)、98里斯本國際音樂節(jié)、98澳門國際音樂節(jié)、2001里昂國際音樂節(jié)等等;還擔任香港中樂團藝術顧問、新加坡華樂團藝術咨詢委員等職,或精心策劃活動,或在會議上慷慨陳詞,繼續(xù)實踐自己的音樂理想。
然而,民樂的現(xiàn)狀在他心中依然是塊心病。
民族器樂,是一條浩蕩不息的大河。它曾為人類做出過輝煌的貢獻。然而,當二十世紀封閉已久的國門打開之后,伴隨著西方音樂、流行音樂、新潮音樂的沖擊,人們突然發(fā)現(xiàn)民樂在整個國民社會音樂生活中正處于“低谷”。如何才能扭轉這一趨勢呢?中國音樂學院實驗樂團在“保留要純正,創(chuàng)作要大膽”的建團綱領的指引下,曾經(jīng)做出過不少的努力,引起過很好的反響。然而。這一試驗隨著1984年李西安的調離而夭折。
怎樣才能繼續(xù)當年實驗樂團尚未完成的實驗呢?
1996年,由李西安和當年實驗樂團主要成員之一的張維良共同發(fā)起,華夏室內樂團在京成立,張維良任團長,李西安任藝術總監(jiān),葉聰任指揮。
“華夏”建團伊始,作曲家們就對它表現(xiàn)出意想不到的熱情。僅到1999年為止,與“華夏”合作過的作曲家有北京的羅忠镕、高為杰、王西麟、郭文景、葉小綱、楊青、崔權、朱琳,上海的朱踐耳、楊立青,四川的賈達群、鄒向平,臺灣的潘皇龍,旅法的陳其鋼,旅美的譚盾、陳怡、瞿小松等中國作曲家;新西蘭的杰克·巴頓、葡萄牙的米蓋歐、荷蘭的卡斯·詹森、貝特·科培拉和美國的皮特·貝爾根等外國作曲家,形成了以華夏室內樂團為實驗基地的強大的創(chuàng)作群體。
1996年,華夏室內樂團在“96巴黎國際音樂節(jié)”首演成功。作曲家陳其鋼異常興奮,他趕到樂隊的住地和大家促膝談了整整兩個通宵,言談中不知說了多少遍:
“華夏太可愛了!”還千叮萬囑:“不論遇到什么情況,都要想方設法堅持下去?!A夏對中國音樂太重要了?!备凹~約演出結束后,譚盾第一個舉杯為“華夏”的成功祝酒時,喊了一句:“‘華夏萬歲!”頓時引起全場的熱烈歡呼。
這一時期,由李西安策劃的華夏樂團重要演出有:建團音樂會,中國現(xiàn)代作品音樂會之一、之二,民族室內樂音樂會,新編潮州弦詩音樂會,塤箏琴簫古典名曲音樂會之一、之二、之三,中秋音樂會,“唐宋古風”音樂會,“邂逅”現(xiàn)代爵士音樂會、參加世界各地的國際藝術節(jié),美國十六座城市巡回演出等等。
實際上,在樂團剛剛建立的時候,這位藝術總監(jiān)就袒露過辦團的初衷:
圓天華先生——
“讓中國音樂與世界音樂并駕齊驅”的世紀之夢
我們將以傳統(tǒng)為源頭
以世界為參照
在這兩者的廣闊時空中
求索不止
20世紀末,國內曾就中西音樂關系有過一次持續(xù)十余年之久的大討論。面對百年中西音樂關系這個“死結”,有人說“全面的現(xiàn)代化與世界化”,有人說“重建中國音樂的主體地位”。那么,李西安這位有著長期實踐的理論家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呢?
他多次談道:本世紀,人們對待傳統(tǒng)音樂有三種態(tài)度:1.原樣保存,以“國粹派”為代表;2.移步不換形,以梅蘭芳為代表;3.涅槃而后生,以中國現(xiàn)代音樂家為代表?!霸瓨颖4婊蛟诒4嬷袧u進發(fā)展傳統(tǒng)的方式十分重要,而且是創(chuàng)造新音樂的養(yǎng)分和源泉。但標志著整個文化轉型期的方向和實質的,卻是轉型期的特定產(chǎn)物——‘涅槃而后生。”“我欽佩‘移步不換形的偉大,更贊美‘涅槃而后生的悲壯。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一個從沉睡中驚醒而要步入新世界的民族,就要有鳳凰那樣的氣概,自己啄來樹枝,自己點燃熊熊大火,再投身到火堆中,焚燒自己衰老的軀體,在烈火中求得新生?!薄拔蚁?,以傳統(tǒng)為源頭,以世界為舞臺。舍此別無選擇?!?/p>
鑒于李西安在音樂評論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2000年中國文聯(lián)授予他首屆文藝評論一等獎;2004年又授予他文藝評論獎理論文章一等獎。
九、充滿希望的航行勝過抵達目的地
“充滿希望的航行勝過抵達目的地”,一名學生在新年的賀卡中為李西安寫下了這句祝語,以感謝先生當年的鼓勵和幫助。人們常說,童年好幻想,少年好夢想,青年好理想,中年好思想。人生總有許多美好的希望,即或不能或當時未能立即實現(xiàn),只要自己認為正確,并且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了,就是最大的欣慰,人生的意義也正在于此。
李西安一直用這句話激勵自己,并且把它同樣贈送給自己的學生和朋友。對于他而言,有著很多美好而又充滿希望的航行。
多年來,中國高等藝術專業(yè)教育存在一定的問題。1994年,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李嵐清副總理的指示.文化部召開在京直屬院校前任及現(xiàn)任領導座談會,討論同類藝術院校合并問題。在大家為中央音樂學院與中國音樂學院,中央戲劇學院與中國戲曲學院是否合并爭執(zhí)不下的時候,李西安卻出人意外地提出將文化部在京六所直屬院校和中國藝術研究院合并,組建中國藝術大學的構想。這一構想引起了部領導和與會者的濃厚興趣,以致后面的會議全部圍繞這一話題進行。有些院校領導表態(tài):“讓我們學校和同類學校合并,堅決反對;但要大家共同來組建中國藝術大學,我舉雙手支持?!?/p>
隨后,李西安將會上的發(fā)言進行了整理和補充,落成《關于創(chuàng)辦中國藝術大學的構想和可行性分析》一文,遞交有關決策部門。在文中他認為,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百年來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潛存著危機:專業(yè)面過窄,學科缺乏交流,人文精神失落,民族文化教育日漸衰弱,改革效果甚微,教學質量滑坡等等。為了實現(xiàn)國家“經(jīng)濟與文化同步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我們應當建立中國藝術大學,實現(xiàn)各藝術門類的交流和整合。這一提議在所有倡議中,力度最大,效果也最好。文化部對此極為重視,《藝術教育》雜志以《當代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的潛在危機及其出路》為題,發(fā)表了該文的理論部分。
上世紀80年代初,有很多中國音樂表演藝術家在國際比賽中頻頻獲獎,國人曾為此歡欣鼓舞。李西安對此卻異乎尋常的冷靜,他在給林默涵的報告中就曾談道:這不是中國音樂走向了世界,而是世界音樂走進了中國。這表明西方音樂在中國更加普及,而中國音樂走向世界的標志應該是中國的音樂作品被世界承認,同時國民擁有很高的整體音樂素質。
在他看來,為了讓中國音樂真正走向世界,應當打造一個堅實的音樂結構的金字塔。只有提高普通國民音樂教育的質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音樂界存在的問題。
基于這樣的理解,他非常關注國民音樂教育。1989年,他在中國音樂學院建立了新型的音樂教育系,該系設立的初衷,即是試圖以此為起點,改變過去普通音樂教育以專業(yè)音樂院校為藍本的辦學模式,提高普教師資的素質。李西安同時也很關心兒童音樂教育,“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但當前并沒有特別好的音樂教材,尤其是缺乏民族音樂方面的教材。1984年,李西安主編出版了為小學課本部分古詩詞譜曲的《兒童唱唐詩宋詞》磁帶;1989年,主持將全部小學課本的古詩詞譜曲,錄制出版了《配樂古詩鑒賞》的書和磁帶;1994年,他又與高為杰合作,為香港一所國際學校編寫頗具新意的兒童音樂欣賞教材,為新世紀的孩子們培養(yǎng)民族情感和人類意識。而針對各大音樂院校附中學生專業(yè)技能高、文化素養(yǎng)低的情況,李西安又倡議對附中文化課進行大幅度改革——即專業(yè)課在附中上,文化課與普通中學合辦,改變過去有音樂沒文化的窘狀。這一提議引起了正反兩方面的強烈反響,可惜因故未能實現(xiàn)。
現(xiàn)今的李西安,已經(jīng)退居三線。用他的話說:“作曲是一線工作,音樂的發(fā)展根本的動力還是在于創(chuàng)作;音樂管理和策劃的目標是推動他人往前走,實際上已經(jīng)是退居二線了。我現(xiàn)在所做的是三線工作,從事中國現(xiàn)代音樂資料庫的搜集和整理,為他人的研究、創(chuàng)作提供資料基礎。”
在他的建議下,中國音樂學院建立了“中國現(xiàn)代音樂資料庫”,專門從事中國現(xiàn)代音樂文字、音響資料的搜集與研究?!靶鲁币魳樊a(chǎn)生二十年,歷經(jīng)風雨……我認為時機已經(jīng)成熟,可以為它書寫歷史了?!?/p>
書寫新潮音樂歷史,李西安為后學者做了很多努力。首先是他的個人文集《走出大峽谷》的出版,文集中的很多文章記載了20年來新潮音樂的信息和評論,是研究中國現(xiàn)代音樂必不可少的文獻;另外更重要的則是他編輯的《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書。該書收錄了從上世紀80年代初到2003年初音樂界發(fā)表的幾乎所有關于新潮音樂正反兩方面評價的重要文獻,從中可以窺探到中國現(xiàn)代音樂的歷程和人們音樂觀念的縮影。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中的多篇文童涉及李西安,但這些文章無論是否正確,編者均從學術的角度予以了收錄,且不加任何評論,全部原文照錄,文集也不帶前言和后記,全部留待后人評說。
訪談結束時,李西安先生在臨行前贈予筆者這樣一段話:
人可以生存得很平庸,也可以生存得很有活力、很有創(chuàng)造力。人生的價值在于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正如地平線一樣,我們永遠走不到頭,但我們還是要往前走,這是人類的悲哀,也是人類的偉大。充滿希望的航行勝過抵達目的地。一切事情都是過程,事情的樂趣也往往存在于其中。
結語: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李西安一波三折的人生經(jīng)歷極不尋常,他個人奮斗的歷程,其實是中國當代知識分子整體奮斗的一個縮影。
這一代人,生于動蕩年代,經(jīng)歷諸多磨難,于國、于家、于個人,都有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回首百年,眺望歷史,中華民族還不夠強大,華夏音樂尚待復興。投身社會,參與實踐,積極推動著音樂朝健康的方向發(fā)展,用柔弱之軀擔當?shù)懒x,用微弱之力推動歷史,不求希望立即實現(xiàn),但求努力點點滴滴,“正如地平線一樣,我們永遠走不到頭,但我們還是要往前走,這是人類的悲哀,也是人類的偉大?!?/p>
這一代人,成長于新中國成立之時,向往著美好的未來。別夢依稀,來夢依稀,社會運動耗費了他們的青春,他們卻依舊如一,對中國音樂一往情深,忠貞不渝。立足中華大地,大河依然濤濤,長城依然巍巍。珍惜過去,我們有著輝煌的古國文明,在八千年的歷史和全球的視野中去探尋中國音樂;放眼未來,我們上下求索,攜手奔波,為中國音樂的明天前赴后繼。
他從根本上放棄了個人的發(fā)展。背棄小提,是客觀使然;背棄作曲研究,則是主觀選擇。
他的愿望很多未能實現(xiàn)。常常,他不得不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而理想,依舊在彼岸。
多少年來,他從未為自己感到惋惜,盡管很多人不理解。
多少年來,他很少為自己辯解過一句話,哪怕在最困難的時候。
然而,筆者不僅要贊頌一種思想,更要贊頌一種人格。在李西安身上,有一種浪漫主義精神和理想主義思想。在我們這個時代,這是一種值得張揚的人性品格和道德現(xiàn)象。盡管憂患未盡,心意未滿,但理想不變,希望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