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周的門診室里,來了一個特殊的小患者,年齡只有8歲。
8歲的小孩子,本來該是頭發(fā)生長茂密的時期,可來到診室里的這個小女孩,頭頂上半部分和前半部分竟然只有稀稀拉拉的幾縷頭發(fā),后腦部頭發(fā)卻很多。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我的詢問下,年輕的媽媽跟我訴苦:“醫(yī)生,你看看我這孩子頭發(fā)還能長出來嗎?一個女孩子,沒事就拔頭發(fā),管也管不住,怎么辦啊?”
一般來說,這種“拔毛癖”以青少年居多,而原因也多是因為學習壓力或者心理壓力,年初就有新聞報道杭州21歲女孩患上恐怖拔毛癖,8年拔光滿頭秀發(fā)。按理說,8歲小女孩應該沒有什么壓力才對啊,怎么會有“拔毛癖”呢?我注意到,年輕媽媽在跟我說話的時候,小女孩怯生生的眼睛一直沒有離開過媽媽的臉。后來得知,原來這個年輕媽媽年前生了二胎,可能是疏于對這個大女兒的照顧,所以,感到孤獨和焦慮的小女孩心里開始失衡,誤以為媽媽被弟弟“搶”走了,反復出現(xiàn)暴躁易怒、生氣、欺負弟弟,甚至厭食、生病、尿床等情況。據(jù)她媽媽講,有一次,她居然哭著鬧著要離家出走,并大聲哭喊要死給她看!
年輕的媽媽以為是小孩子的氣話,也沒有放在心上,但這近幾個月,她卻發(fā)現(xiàn)女兒的頭發(fā)漸漸變少,本來密密厚厚的頭發(fā),頭頂只剩下幾縷,這才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于是來到了皮膚科就診。
聽完年輕媽媽的敘述,我仔細看看小女孩頭頂上稀稀疏疏的幾根頭發(fā),再看看她澄澈的眼神,心里突然感到一陣沉重。我聯(lián)想到去年二胎政策剛放開時,13歲的湖北女孩用刀片割手腕,致使懷孕13周的母親不得不含淚到醫(yī)院終止妊娠這一新聞,看來二胎家庭里“一胎焦慮”的問題確實很嚴重。而我知道早在2009年,媒體就曾爆出重慶長壽14歲女孩因母親懷孕生二胎而寫下遺書的事件。
2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被父母寵愛。曝出來的這些活生生的新聞事件,需要我們大人進行深刻的反思。
隨著二胎政策放寬,不少家庭其實都面臨新的“一胎焦慮”困境。也許,這中間或多或少的存在著孩子本身的個性問題,但是作為一胎獨生寶寶,本來擁有來自親屬和爸爸媽媽眾星捧月的愛,現(xiàn)在突然多了一個人來“搶”這份獨有的愛,感到有些焦慮是值得理解的。所以,作為父母,面對一胎孩子出現(xiàn)極端的行為,是不是該反思一下,平時是不是因為溺愛,讓一胎孩子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心理承受力和包容心,缺乏分享愛的能力呢?
英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斯賓塞說:家庭教育,實際上就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的過程。曾經(jīng)有一篇文章這樣寫道:問下自己,你要孩子是為了什么?傳宗接代?養(yǎng)兒防老?有人給出一個美麗而讓人感動的答案:“我要孩子,是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不用替我爭門面,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yǎng)老。我只要這個生命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遭,讓我有機會和她(他)同行一段……”
所以,快樂的父母,孩子也會快樂,你有愛,孩子也充滿愛心。對于學齡前的孩子,如果父母在要二胎之前,以一種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告訴孩子新成員的到來并不會減少父母對她的愛,如果媽媽在孕育第二個孩子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讓大孩子來照顧孕寶寶、多和孕寶寶交流,或者通過撫摸媽媽肚子的方式來參與弟弟妹妹的出生,并讓孩子體會到“兩個人一起玩比一個人玩更開心”、同時更不會疏忽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是不是孩子出現(xiàn)各種因焦慮和孤獨擔憂產生的不良“癖好”就會少一些呢?
而對于那些對自己人生觀價值觀已有初步判斷的青少年,出現(xiàn)的抗拒父母二胎的問題,如果告訴他們父母生二胎后,等父母步入老年,家里的事情他們可以共同承擔,以后可以有來有往,互親互愛,血濃于水,是不是可以讓孩子打消心中父母被搶走的顧慮呢?
3
其實,我門診中遇到的案例,除了“拔毛癖”,還有咬甲癖,露陰癖等。而在拔毛癖中,多見于孩童、絕經(jīng)期婦女,但青壯年亦可發(fā)病,患者用手或鐵夾、鑷子等將自己的毛發(fā)強行拔除,受累部位以頭頂部及顳部較多見,嚴重者會引起斑禿。眉毛、睫毛亦可受累,如果是成人則其胡須、腋毛及陰毛亦難以幸免。如果皮膚科醫(yī)生不找到患者產生這種癖好的根本原因,只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往往只是治標不治本。
還是回到文章開頭小女孩的故事上來。有關拔毛癖,在世界衛(wèi)生組織編寫的《國際疾病分類》中,將這種病歸類于精神行為障礙之習慣與沖動控制障礙部分。但目前,出現(xiàn)這些癥狀的病因還不明朗,有人認為與情緒焦慮、憂郁有關,也有人認為與遺傳基因有關,更多的傾向于與心理不良因素有關,特別是與青春期父母關系處理不當有關。
后來,我給這個小女孩開完藥,并建議這位年輕媽媽應帶著女兒去??漆t(yī)院就診,在專業(yè)心理治療師的幫助下,進行心理疏導。至于頭發(fā),因為發(fā)現(xiàn)的早,我告訴她通過藥物的治療是可以恢復過來的。聽完這些,年輕媽媽緊蹙的眉頭才算舒展開來。
我們老家有句話說,孩子前面走,后面帶著父母的手。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鏡子,很多孩子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來自于身邊最親近人,尤其是受父母的言語和做事方式的影響。但畢竟,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從家庭環(huán)境進入社會環(huán)境的過程,面對焦慮的大孩子,父母們不妨像對待一個小大人一樣,平等的和孩子進行交流,引導孩子學會分享、交流和照顧,提升他們的抗壓能力和獨立性,這樣會更利于孩子的成長。
北京市朝陽區(qū)朝外高井甲一號民航總醫(yī)院皮膚科 徐宏俊 郵編: 1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