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嚴
摘 要:濕陷性黃土獨特的性質濕陷性對于工程項目有著巨大的危害和影響,對于濕陷性黃土地區(qū)地基處理顯得尤為重要。在處理各類型濕陷性黃土時,充分考慮各種情況濕陷性黃土的特性,針對采用適當?shù)奶幚矸椒ㄒ韵驕p少濕陷性黃土的濕陷性所帶來的危害和影響。
關鍵詞: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沉降
1、黃土路基沉降原因
黃土屬不成層的沉積土,時間在第四紀后形成,其顆粒大小介于沙粒和粘土之間。黃土有其獨特的特點:濕陷性。濕陷性變形是由于路基或地基被水浸濕后引起的一種變形,通常是局部的突然發(fā)生,并且變形不均勻,無論是對公路、鐵路還是建筑地基都有著極大的危害。濕陷性黃土地基根據(jù)其發(fā)生濕陷后的濕陷量,分為了Ⅰ、Ⅱ、Ⅲ三個等級,地基發(fā)生濕陷的程度越大,其濕陷等級越高,在地基浸水后,地基的變形情況越嚴重,地上建筑的變形越加嚴重,對建筑的危害也就越大。沉降原因包括:
(1)路基壓實度不足:路基土的壓實度不足,將會導致路基的不均勻沉降。黃土本身具有濕陷性特性,在自身重力的影響下遇水就會發(fā)生濕陷,從而使路基有縱向裂縫出現(xiàn)在路基的兩側。導致路基土壓實度不足的原因有:
受施工條件影響。由于天氣干燥,在路基施工時導致局部路基填料土粉碎不足使壓實度不均勻;暗埋式構造物限制使路基邊緣不能超寬碾壓,導致路基邊緣不能完全密實,壓實度不足;各車道之間施工不同步,接縫處處理不到位,施工完成通車后,接縫處會出現(xiàn)壓實度不足。
填料含水率控制不當。在濕陷性黃土地區(qū)施工時,對于填料含水率的控制更加重要,黃土的特性使之對于含水率更加敏感。含水率控制不當會影響路基強度,從而使壓實不充分,達不到設計要求。
當填方土體出現(xiàn)壓實度不足的情況時,將導致土體自重和外加荷載的應力之和大于土體前期固結壓力,使土體發(fā)生形變,從而改變負孔隙水壓力。這些應力將引起土體有效應力的改變,最終導致填方土體壓縮形變,破壞。
(2)填料不均勻:對于濕陷性黃土的處理來說,需要對地基的填料進行嚴格控制??刂撇划敚坊盍喜痪鶆?,路面產(chǎn)生局部凹陷。在施工中,填料的級配和填料自身的原因,導致對于填料的控制并不精確。在分層碾壓的工程中,可能由于該層填料的厚度過大,導致該級配中較小顆粒和柔性顆粒很難壓實,在經(jīng)過長期的荷載作用,將會導致路基不規(guī)則形變。
(3)地下水影響:由于土體自身所具有的高孔隙比的性質,隨著地下水位的變化或雨水等的影響,使土體含水量不斷發(fā)生變化,導致土體軟化并出現(xiàn)滑動,使路基變形。所以在濕陷性黃土地區(qū)施工時,一定要做好防水防護措施,避免出現(xiàn)由于水位的改變而使地基出現(xiàn)塌陷沉降。
2、工程案例應用概況
某高速公路全長123.32km,采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標準,設計時速為120公里,路基寬度達到33.5m。穿越了黃土梁區(qū)與黃土沖溝組合區(qū)、黃土侵蝕地區(qū)等。在公路里程k110+000~k119+302區(qū)段內(nèi),沖溝組合區(qū)與黃土臺地區(qū)分布著絕大部分的濕陷性黃土。同時在區(qū)段內(nèi)所分布的濕陷性黃土根據(jù)其濕陷性類型和等級達到了21個級別。
由于不同類型的濕陷性黃土的分布,所以在本路基處理過程中,處理濕陷性黃土的濕陷性成為了整個公路的施工中的重點與難點。要求處理后的地基能夠保證在路基受水受潮時不產(chǎn)生劇烈的沉降而致使路面開裂和沉降等。同時還要求路基具有一定的承載力承擔路基以上的荷載。此路段中的濕陷性黃土有著不同厚度,有的標段濕陷性土層只有6~7m左右,這些較淺濕陷性土層路段的路基處理可以選用強夯法進行處理,有路段濕陷性較強時,采用2000kN·m強夯處理,通常濕陷性不強時采用1000kN·m強夯處理。而遇到濕陷性黃土層達到10m之上的路段時,則采用灰土樁擠密法進行處理。經(jīng)過初步設計和計算,對于不同類型和濕陷情況的濕陷性黃土分別采用1000kN·m和2000kN·m兩種不同強夯方法進行施工改良以及灰土樁擠密法進行處理。
3、強夯法處理
在此路施工時,強夯法施工采用兩種不同的夯擊能:1000kN·m和2000kN·m,均采用的是相同夯錘(重16t,重錘錘徑2.4m),區(qū)別為不同的夯錘下落距離,分別為:6.25m和12.5m。兩種不同的強夯法都是以梅花形分布進行夯實,各個夯實點之間間距為1.6倍夯錘錘徑。在夯實過程中,進行兩遍夯擊工序。兩遍夯實之間間隔3~7天。當單點夯擊符合條件時停止夯擊:最后兩次的夯擊平均夯擊夯沉量小于5cm。單點夯實夯擊過程中,主點夯實夯擊次數(shù)不少于4次,副點夯實夯擊次數(shù)不小于5次。最后采用600kN·m的夯擊能滿夯夯平,夯點搭接為夯錘錘徑的0.25倍錘徑,以最后兩次的夯實夯擊夯沉量小于2cm確定單點的夯擊次數(shù)。第二遍夯實夯擊和最后滿夯間的間隔時間為3~7天。
4、灰土樁擠密法處理
灰土樁擠密法施工中,采用10m長的灰土擠密樁,成孔直徑為0.7m,有效的設計樁徑大于等于0.6m。樁與樁之間的設計樁間距為1.2m,樁點同樣以梅花形進行分布。施工中為了防止相鄰孔洞出現(xiàn)坍塌,施工是采用間隔成孔來防止相鄰孔洞坍塌。樁身采用的填料為灰土,灰土比為3∶7,填料通過篩孔為20mm的方孔篩進行篩選。填料前需要對孔底進行夯實,一般夯實次數(shù)需要達到4次以上。并且在每次填料約0.1m3后進行對填料進行夯擊,夯擊次數(shù)不小于10次,夯錘的下落高度為5m。施工結束后在1/3樁中心處取區(qū)間土進行檢驗是否滿足規(guī)定要求。
5、小結
根據(jù)以上的實驗結果可以看出,灰土樁擠密法在處理過程中相對穩(wěn)定,處理較深處的土體質量要好于強夯法,但是,對于灰土樁擠密法的外界干擾因素較多,施工質量并不能完全得以保證,同時相比于強夯法來說,施工的步驟較為復雜。強夯法對于土體的處理效果是較好的,同時強夯法的施工工藝較為簡便,成本更加低廉,對于施工方有利。但是強夯法對于土體的擾動較大,施工中要嚴格控制強夯法對于土體擾動的問題,不能使土體間的整體強度被破壞。同時可以看出,2000kN·m強夯法處理效果明顯于1000kN·m強夯法處理,所以在施工的過程當中,在控制好土體擾動的前提下,加大夯擊能量是處理濕陷性黃土較好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鄧學鈞.路基路面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侯兆霞,劉中欣,武春龍.特殊土地基[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yè)出版社,2007
[3]侯巖峰.基于強夯法處理濕陷性黃土路基的研究[J].交通標準化,2005
作者簡介:許巖,男,研究方向:市政道路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