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諾
我坐了三個小時的汽車,走了十幾里的山路,終于在日暮時站到了這所學校的門口。這是一個在市級地圖上都難以尋到的地方,抬頭望去滿眼是山,山的后面還是山……
我為尋訪一個人而來。推開門,是一間整齊的臥室兼書房。這個房間位于學校的東南角,冬冷夏熱,他卻心甘情愿地住了十幾年。房間似乎被仔細收拾過了,一切含有個人信息的物品都被收走了,只剩下一側的書桌上,還堆著幾件雜物。
那是幾顆干癟的棗。初送他時,那棗還是青綠油亮的。這是最初他要走時,周圍的鄉(xiāng)親們聞訊將家里最好的東西——雞蛋、棗、土豆……統(tǒng)統(tǒng)拿來,堆在他的門口。蜿蜒的山路上,準備清晨悄悄離開的他看見的是舉著火把的鄉(xiāng)親們在跪送他的離開。他們不奢求他能留下,只感激這一年里他為孩子們的付出,太過貧窮的他們無以為禮,只好以身為謝,俯倒在山路上,護佑他的離開。他不知自己還能如何拒絕這群鄉(xiāng)親,那蜿蜒的火龍和俯下的身軀如同一把烈焰,將他想離開的念頭燒得一干二凈。他終于還是留下了,退回鄉(xiāng)親們的謝禮,他重拾教鞭,口袋里只裝了幾枚青棗。
棗子旁邊是幾把三角板和幾個乒乓球拍,看得出是手工的痕跡。山里什么都缺,于是他就成了全能高手,桌椅壞了,自己修;屋頂漏了,自己補;沒有教具和體育用品,自己做。他們這樣的村子呀,平素連外人也見不到一個,更不用提向外界求得什么幫助,他也不愿求什么,缺什么他就帶著孩子自己做,跟過他的孩子都知道他有一雙骨節(jié)粗大卻靈巧的手,他們都暗自羨慕并希望以后自己也有一雙這樣漂亮的手。
一個半開的匣子里裝著他學生的信,匣底還有一個薄薄的沒有署名的信封,打開來看,居然是一張聘書,來自山外一家省重點中學,給出的待遇也是極優(yōu)厚的,那落款是10年前。當時他為了幫村里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學生籌集學費,無奈只好下山求助媒體,卻沒料到報社一篇關于他的報道讓他瞬間成了名人,人們紛紛感念于他對山村孩子們的默默奉獻,也有學校向他發(fā)出邀請,他卻不為所動?!吧较碌暮⒆佑性S多老師,山上的孩子卻只有我一個。”他如是說,而他教出的孩子,不少也填了師范類的學校。
頭微側,眼角卻在不經(jīng)意間看見了一個方形的烏木盒,被人細細用紅布包著,靜靜地躺在那里。而上面,居然是他在報紙上的一張照片,他和幾個孩子站在簡陋的旗桿下,舉行著升旗儀式。他的神情是那么肅穆,才四十出頭的人,身軀卻如六十老翁般佝僂,他挺立著,雙眼望著國旗,整個人的身形似一棵鋼鐵般硬朗的樹,帶著不屈的氣概,直沖向天際。
這樣的人才是中國的脊梁呀,他們于高山之巔,深谷之中,以一己之力將知識授予孩童,為他們打開通往外界的路,他們不求名利,不慕虛榮,且不為人所知,卻是他們默默支撐起中國最薄弱的地方。“而現(xiàn)在,該我來代替你了,我的老師!”我暗忖,拿起桌上的教鞭……
(選自《中學生》)
【賞析】
文章選取一間小屋作為道具,讓過去的美好回憶都在這里聚焦、凝固。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鐘的回憶,卻從一個生活的橫斷面,窺探出一個鄉(xiāng)村教師的酸甜苦辣,從而突出“教育之脊梁”的主題。文章的推進采用倒敘的手法,并以主人公的心理為線索層層展開,有意識流小說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