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刺繡藝術在傳承和發(fā)展的過程中, 形成了多樣的表現手法和藝術特色,刺繡針法也得以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文章選取20余件沈陽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織繡類文物,以刺繡針法和繡法為綱,對其進行綜合性介紹與欣賞。
關鍵詞:中國刺繡藝術;沈陽故宮藏品;清宮繡品;刺繡針法
中圖分類號:TS9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1674-2346(2016)03-
沈陽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織繡類文物包括成衣、冠帽、靴襪、佩飾、錦緞、絳帶、被面、陳設藝術品等種類,共2 000余件,是宮廷生活和歷史的見證,也是刺繡、織錦、緙絲等工藝的體現,對研究清代宮廷服飾制度、宮廷生活、藝術審美、織造工藝及技術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價值。清宮廷繡品涵蓋蘇繡、顧繡、粵繡、湘繡等繡種,繡法及針法多樣,有鎖繡、平針繡、戳紗繡、平金繡、貼繡、緝珠繡、釘線繡、緝線繡、打籽繡、雙面繡、三藍繡、水墨繡等。本文選取20余件清宮繡品,以刺繡針法和繡法為綱,對其作綜合性介紹與欣賞。
1 鎖繡
鎖繡也稱“穿花”、“套花”、“鎖花”、“扣花”、“拉花”、“鏈環(huán)針”、“ 辮子股針”等,繡線連續(xù)穿套,環(huán)環(huán)扣鎖連成線面,因形似鎖鏈或辮子形,故名。鎖繡是中國最古老、最常用的刺繡針法之一,自商代至唐代中期,鎖繡一直占主導地位。出土的西周至北朝繡品基本都采用鎖繡,殷墟婦好墓的繡痕、馬王堆一號漢墓和新疆出土的東漢繡品,均使用了鎖繡針法。
鎖繡針法組織以并列的等長線條,針針扣套而成。即,以兩根針各穿一根繡線,先將第一根繡線由背面刺出綢面,第二根繡線緊靠第一根線腳刺出,用第一根線沿第二針逆時針方向盤繞一圈,拉起第二根線向后釘一針,將所繞的線圈固定,第二根繡線再向前刺出,仍用第一根線逆時針盤繞,并用第二根線釘固,由此連成以線圈組成的線條,如此循環(huán),繡出花紋。鎖繡多用捻絲線或捻金銀線,柔和細密,由于繡線布滿縫隙,繡面牢固,不易磨損,且繡紋突出,具立體感,多用來繡制實用小品。清代,鎖繡針法已退居次要地位。
圖1為紅緞鎖繡葫蘆萬代活計。其中眼鏡套長14.5厘米,寬6.5厘米;褡褳長28厘米,寬8.5厘米;荷包長寬均為8.5厘米;扇套長30厘米,寬5.5厘米。為國家三級文物。
—————————
收稿日期:2016-04-06
作者簡介:張正義,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清代歷史及文物。
在滿族服飾中,織繡活計最初僅是盛裝肉干、奶酪等小干糧袋,或是火鐮套、扳指套、煙荷包等生活用品,簡單而實用。入關后,實用功能逐漸退化,演變?yōu)槿A麗的裝飾物,男女均可使用,按所盛物品不同各有名稱,也被皇室及貴族用以炫耀身份。
2 平金繡
又稱釘金繡,是以捻金線和捻銀線單根或雙根盤圍成圖案花樣,以色絲線釘固于繡地上,有盤金繡、平金繡、定金箔等,緙絲中也有金線底紋緙織法,使繡面更顯豪華。此繡法出現于晚唐,遼金時期平金繡廣泛應用;宋代織物大量使用印金、泥金、描金、撒金等作法;元代加金工藝繁盛;明清時期京繡、蘇繡常用平金繡,多用于帝后服飾的龍紋及吉祥文字等的繡制。
平金繡針法簡單,但又有一些變化,可分為盤金繡、釘金線繡、蹙金彩繡與彩繡壓金4種。盤金繡是指全部采用捻金線以釘線繡方法盤成塊狀紋樣的繡法,又稱蹙金繡,唐代流行。釘金線繡是指采用捻金線或銀線用釘線繡法繡成線條狀紋樣的繡法,用金較少,效果也不錯。蹙金彩繡是指間用蹙金繡和彩繡完成不同紋樣區(qū)域的繡法,蹙金繡是先鋪繡一層地紋,在金線下使用墊襯,再在其上使用平金繡,突出表現花紋的質感及浮雕感,例如用以繡制龍身凹凸的鱗甲。彩繡壓金是先彩繡出圖案基本形狀,完成后再用捻金線以釘線繡法勾出輪廓,遼金時流行。
圖2為黃緞彩繡云蝠壽平金龍夾袍。袍長145厘米,袖長97厘米,腰寬67厘米,下擺寬126厘米。為清高宗弘歷用吉服袍。圓領,大襟右衽,四開裾,馬蹄袖。袍身在黃緞地上彩繡云蝠紋、壽字,平金龍九條及十二章紋飾,下擺繡海水江崖、立水。襯月白花綾里子。領、袖、襟紋飾相同,石青織金緞邊。有4枚圓銅扣。國家二級文物。
圖3為紅緞平金鑲雙喜字門簾。長298厘米,寬146厘米。紅緞地,襯粉布里,綠緞雙飄帶。飄帶上平金繡“同諧到老,白鬢齊眉”8個字;門簾上部平金銀蝙蝠、壽字、花籃,兩側雙鳳、牡丹;簾正中縫綴雙喜字,四周蝠、壽、雙喜字,暗八仙紋;外側平金及彩繡八仙人物,下中部平金麒麟、云蝠紋,菊花、蓮花、鴛鴦等紋樣,局部兼用彩繡。為帝后大婚時所用。國家二級文物。
圖4為紅呢平金彩繡百子雙喜炕圍。長430厘米,寬132厘米。紅呢地上平金及彩繡百子圖案,亭臺樓閣,坡石樹木,百子嬉戲、扮戲、推車,喜氣吉祥。四邊平金繡雙喜字,蝙蝠、桃、纏枝葫蘆等紋飾。北京故宮調撥,附清代原簽,上書“中粹宮后殿東進間前床”。 國家二級文物。
圖4 清 紅呢平金彩繡百子雙喜炕圍
圖5為紅緞平金雙喜活計。其中荷包2個,長8.8厘米,寬7.2厘米;扇套1個,長30.2厘米,寬5厘米;眼鏡盒1個,長14.5厘米,寬6.5厘米;錢荷包1個,長7厘米,寬5.2厘米;針盒1個,長12厘米,寬7.5厘米;表套長8.5厘米,寬8.2厘米。為清宮衣庫針線房所做的成套活計,面料為紅色素緞,工藝為平金銀繡,主體圖案為雙喜字,寓意幸福美滿。為清帝大婚時預備的服裝配飾。清宮成套活計所用的面料、設色、款式、形狀、圖案 、飾珠、穗藝、織繡工藝等均一致。晚清時活計造型玲瓏,工藝精致,設色相對鮮麗明快,色彩豐富飽滿。國家三級文物。
圖5 清 紅緞平金雙喜活計
3 戳紗繡
也稱“納紗”、“開地錦”“納繡”、“穿紗”、“紗繡”等,蘇繡針法之一,以方孔素紗或一絞一紗的直經素紗作底料,用各色絲線或散絨絲按紗孔有規(guī)律地行針刺繡,垂直或斜向戳出花紋。秦漢時已有。繡時繡線要退松,紗眼要清楚,不能堵塞紗眼。既可見戳出的花紋,又可見未戳的紗地,稱為戳紗;滿繡不露紗地的稱為納錦或開地錦。戳紗繡針路規(guī)整勻齊,織紋感和圖案性強,裝飾效果強烈,應用廣泛。戳紗繡多用于蘇繡,后被京繡采用。戳紗繡頗為耗時,清代北京竹枝詩《草株一串》中“試看多少蓬門女,費盡工夫是戳紗”,所指即此。我國最早的戳紗繡品出土于咸陽秦六國宮殿遺址。
戳紗繡針法有短串、長串2種。短串是每針繡線只壓住1個紗眼,也稱“打點”。長串是根據紋樣和色彩有規(guī)律地拉長針腳,使繡線與底料經線平行,顯出幾何紋的水路。龍袍的龍紋、十二章紋、五彩云紋、壽字紋及江水海崖紋都可以戳紗繡完成。
圖6為嫩綠直經紗納紗花蝶單袍。長134.3厘米,中腰寬51.2厘米,下擺寬85.4厘米,袖長94.1厘米,袖口寬11厘米。無領、大襟右衽,袖長及肘。嫩綠色直徑紗地上納紗繡菊、梅、蝶等圖案,領、袖、襟鑲邊2道,藕荷色荷花紋絳邊,黑紗邊納花卉、蝴蝶圖案,綴圓銅扣5枚。國家二級文物。
圖7石青納紗云蝠錦雞文官補子。長26厘米,寬24.8厘米。納紗繡祥云,紅蝠5只環(huán)繞錦雞,補邊繡回文。清代二品文官所用補子。國家三級文物。
按大清會典規(guī)定,文官用“飛禽”圖案,武官用“走獸”圖案,綴于補服前后。文官一品至九品,其補子的圖案分別為鶴、錦雞、孔雀、雁、白鷴、鷺鷥、鸂鶒、鵪鶉、練雀;武官一品至九品,其補子的圖案分別為麒麟、獅、豹、虎、熊、彪、犀(七品、八品皆為犀)、海馬。
圖8藍地納紗云蝠紋扇套。長28.3厘米,上寬5.6厘米,底寬2.7厘米。扇套上納繡藍云、紅蝠,扇套綴上附五彩瓷珠2粒,銅質五銖錢搭攀。“蝠”與“?!敝C音,“錢”與“前”諧音,古錢中央之孔又稱“眼”,故扇套紋飾與古錢形搭攀寓意“福在眼前”。國家三級文物。
4 堆綾繡
堆綾、釘綾、貼綾、堆紗、包紗、貼絹繡等都屬于堆綾繡范疇。堆綾工藝在京、冀、豫、贛、蘇、浙、閩、甘和西藏等地均有制作。用料以綾為主,也有絹、緞、紗、羅、綢、麻、布等材料。
堆綾繡是將染好色的織物按設計圖紋裁剪花樣,堆成各式題材的紋樣,用接針逐堆釘固,針腳藏于綾片背面,其周圍可再加刺繡。既可用于繡制小件荷包、香囊,也可繡制大幅唐卡、佛像等。在藏傳佛教文化藝術中應用極廣,明清時期大量唐卡都采用這類繡法,省力省料為其優(yōu)點。
其中貼絹繡,簡稱貼繡、補花,是以紗絹等織物按花紋裁剪出花樣,再以鑲邊針等針法沿邊緣繡綴釘牢,有平貼和疊貼2種。疊貼是根據物象結構貼出高低層次,或以棉花等在花紋下襯墊,使其富有立體感。為增加表現力,可根據物體遠近及明暗加色。我國最早的貼繡實物為唐代織物。
貼綾為蘇繡變體繡的一種,特點是以綾代繡,平貼于繡面,所繡物象微微凸起,能表現立體感。其繡法是用素綾一塊,棉花少許,白紙一張,將花樣印于紙上剪下,再將紙樣置于綾背,按紙樣將綾剪下,剪時,要留大半分,以卷邊沾漿。剪好后,將棉花鋪在紙樣上,使之有凸起的感覺,棉花厚薄可以按照物象高低決定。之后,將綾地包于紙樣上,粘貼于紙樣背面邊緣,這樣就做好一個果子或花瓣。再將它置于繡面,用線在邊緣將其釘住。
圖9皮邊貼絹繡花頂帽??趶?7.5厘米,高15厘米。帽檐上仰,紫貂為之,毛鋒茂密,皮質柔軟。帽頂貼繡牡丹及蝴蝶花樣,花樣下襯墊棉花,富立體感。國家三級文物。
圖10紅緞貼綾彩納扇套。最長31.7厘米,最寬6.5厘米。紅緞地貼綾彩繡牡丹花卉紋。明清以來,折扇在文人士大夫中盛行,扇套應運而生,多以彩色絲線繡成,與精美雅致的折扇配搭,相得益彰,在清代也是活計之一種。國家三級文物。
圖11藍緞釘綾平金銀桃蝠扇套。長31.5厘米,寬5.5厘米。藍緞地上釘平金銀桃實、桃花、蝠紋,寓意“福壽”。綴黃絲絨穗。國家三級文物。
圖12紅緞釘綾打籽紋云花皮邊女冬便帽。高16厘米,口徑17厘米。紅緞地上釘藍色云頭為飾,云頭內貼花、蝶相間,帽頂貼竹、梅、菊。系黃緞繡藍壽字、綬帶紋飄帶。國家三級文物。
5 釘線繡
又稱“釘小線”,是以纖細的絲線,將金、銀、馬鬃等粗線盤成的線條及塊面圖案釘固于繡面之上。釘線繡自唐宋后開始流行,多用于圖案勾邊和須蔓類線狀紋樣。金元時期有將絹捻成線狀而平釘者。清代帝后龍袍上的金龍及袖端、下擺等處的水腳,多用釘線繡。
釘線繡是將繡線按畫稿上的花紋回旋排滿成形,同時以另一枚針用同色絲線將其釘牢,釘針距離約3~5毫米,上下2排釘線要均勻錯開。要求釘線點分布均勻,間距相等,針腳整齊。常用退暈法配色,以白、黑、金色釘包邊,利用釘線的不同色彩,使畫面色調產生變化。釘線繡以幾何圖案為多,制作手續(xù)繁雜,角度和顏色容易錯亂,釘線時須處處小心。北方民間還有一種拉鎖子繡,也是一種釘線繡法。即將絲線彎曲排列,再施釘針,沈壽《雪宦繡譜》中稱為繞針。
圖13淺綠緞釘線繡荷梅紋表套。長18厘米,最寬11厘米。淺綠色緞地上釘繡紋樣,一面繡荷花,一面繡梅花。下緣繡如意云頭紋。用于系掛懷表。國家三級文物。
圖14黃緞釘線繡折枝牡丹紋扇套。長29.5厘米,上寬2.3厘米,下寬5.8厘米。平金花邊,黃緞地釘線繡折枝牡丹2枝,兩面相同,上附金線結二。國家三級文物。
6 緝線繡
為清代京繡的常見繡法,與釘線繡基本相同,但繡線特殊,常用的是雙股強捻合的衣線,是以馬鬃或細銅絲、多股絲作線芯,以彩色絨絲緊密繞裹而成的鐵梗線(又稱包梗線或鬃線),還有以一根較細的絲線為芯,外用粗雙股強捻合線盤纏,均勻間隔地露出芯線,使線表呈串珠狀的龍抱柱線等。
緝線繡是以上述特殊的線為繡線,按畫稿排滿成紋樣的輪廓線,再以同色絲線短針釘牢。短針距離3~5毫米,上下2排,釘線要均勻錯開呈十字狀。與釘線繡一樣,緝線繡多用退暈方法配色,以白色、黑色或金色做勾邊線,繡紋具有濃厚的裝飾效果。
圖15紅緞緝線花元寶底鞋。高8.5厘米,長23厘米。鞋面紅緞地緝線繡串枝花卉紋。清代宮廷后妃穿用,依木底形狀可分為元寶底鞋、高底鞋和花盆底鞋。國家三級文物。
圖16紫緞緝線女袷鞋。高6厘米,長22厘米。鞋面紫緞地緝線繡花卉紋,鞋口飾織金壽字紋邊,白布千層底。國家三級文物。
7 打籽繡
為纏繞針的一種,為漢唐以來傳統(tǒng)刺繡針法之一,也是蘇繡傳統(tǒng)針法之一。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刺繡衣物及北京豐臺大葆臺漢墓出土的絹繡殘片已用此繡法。打籽針法用線條繞成粒狀小圈,堅固耐用,被認為是鎖繡針法的發(fā)展,適合繡制裝飾性較強的圖案。
打籽繡以刺出繡面的線緊貼繡面繞一周,在距原起針處二根紗處下針,釘住線圈將線拉緊,繃面即打成一粒子,依此一粒粒排列成花紋。繡制順序一般是由外及內,沿邊進行。抽線用力均勻,打出的粒子方能勻稱。打籽有滿地、露地打籽之分,以繡線粗細又有粗、細打籽之別。粗打籽形狀像一粒粒小珠,突出于繡面;細打籽常用退暈色,并以白色龍抱柱線或捻金線勾邊,多用以表現花紋的質感。隨著針法的進步,打籽繡法一般只用于表現花蕊、石榴籽、雞冠等局部紋樣。
圖17紅緞打籽彩繡什錦香囊。長約4厘米,紅緞地打籽彩繡石榴,金黃色流蘇,上下有綠藥珠各一。清代荷包、香袋、香囊用途大體相似,但香囊和香袋為單一盛放香料之用,比荷包更小一些。香囊的歷史久遠,《禮記·內則》注:“容臭,香物也,助其形容之飾,以纓系之”,即為香囊之前身。香囊是將香料縫合于囊中,不分蓋和底,香袋則有底有蓋,此為香囊與香袋的區(qū)別。國家三級文物。
8 雙面繡
也稱“兩面光”,是在宋繡兩面針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迄今所見最早的雙面繡繡品是浙江瑞安慧光塔出土的北宋經袱殘片,其上雙面繡飛鸞及團花圖案??梢姳彼螘r期雙面繡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雙面繡是刺繡的一種變體,四大名繡及其它地方繡多有使用。兩面可同時觀賞,多用于繡制屏風、團扇等觀賞性繡品,具有較高的藝術性?,F代的雙面異色繡和雙面三異繡都是在雙面繡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來的。
雙面繡是以套針的方法兩面穿繡,繡時繡針垂直,由上刺下,在離針二、三絲處起針,將線抽至線尾時,留剩少許,下針再將線尾壓住。用記線(記針)的方法代替打結,繡的同時將線頭藏于已繡好的紋樣之中。即,在同一塊底料上,在同一繡制過程中,繡出正反兩面圖案紋樣,雙面同紋同色,沒有正、反之別。
圖18紅木柄綠緞彩繡博古紋扇。長47厘米,寬27.7厘米。扇面呈梅花形,綠緞地,雙面彩繡博古爐、瓶、折枝花卉、蝴蝶紋等,護托繡佛手、桃、瓜等紋飾。飾綠錦邊。扇柄紅木刻花,柄兩端鑲染色虬角。附黃絲穗。國家三級文物。
圖19黑漆柄白地彩繡花蝶紋團扇。長38厘米,寬21.4厘米。扇面為白絹地,雙面彩繡荷花雙蝶,柄木質髹黑漆嵌骨雕為飾。飾錦邊,附絲穗。國家三級文物。
9 三藍繡
專指刺繡用色是受青花瓷影響而產生的刺繡品種。二者在色彩上有異曲同工之妙。三藍繡所用藍色繡線種類的多少取決于繡品的精致程度,精致者所用藍色繡線種類也多。三藍繡針法一致,色調和諧,色彩過渡柔和,淡雅清麗,清中晚期常見,頗受時人喜愛。
三藍繡是取多種色相相同、色度不同的藍色繡線,按需要繡成深淺變化的紋樣。清代服飾所用藍色的種類很多,織造局對于藍色的命名有石藍、砂藍、翠藍等,民間有鴉青、蝦青、雪青、湖色、天藍等,此外還有月白、魚白等顏色,應歸入淺色系藍色。對于三藍繡,《雪宦繡譜》說:“若普通品之用全三藍者,由三四色至十余色,于藍之中分深淺濃淡之差,可與和者惟黑白二色,繡之粗者,但三四色,用齊針已足。漸精則色漸多,須用齊針,單套針二法”。實際上也并不限3種藍色,也有三綠、三紅、三黃等不同名目,甚至可多達10幾種顏色,形成三綠繡、三紅繡等類型,其中以三藍繡最為常見。
圖20香灰色綢繡三藍桃衣女棉袍。身長135厘米,腰寬82厘米,袖長67厘米,下擺寬114厘米。袍面為香灰色暗蝶紋綢,其上三藍繡桃花,設色素潔淡雅,繡工精巧細膩。領、袖鑲邊3道,分別為正卍字織金緞,藍緞地花絳,粉緞梅花絳。袍內襯蘭綢里。領口綴銅鎏金鏨花扣1枚,余為機制幣式扁圓銅扣5枚。國家二級文物。
圖21藍色緙絲三藍云龍單袍。身長133厘米,腰寬71厘米,袖長110厘米,下擺116厘米。清代皇帝在忌辰或大祭時穿用。圓領,大襟右衽,馬蹄袖,裾四開。袍身緙織龍紋9條及十二章紋飾。以三藍暈色法緙織云蝠、桃、金壽字等紋飾。藍素綢接袖,藍江綢暗團龍紋箭袖。領、袖鑲石青色緙藍色行龍云蝠紋邊。下擺繡八寶立水,水頭飾八寶、摩羯魚等紋飾。石青緞緣邊。有鎏金鏨花銅扣5枚。國家二級文物。
圖22金線地三藍云蝠絳。寬5.3厘米,金線地上繡三藍蝙蝠紋、云紋。絳邊是裝飾衣物用的一種絲織窄帶。考古出土的文物中可見戰(zhàn)國時期服飾上已有絳邊。如湖北江陵楚墓群中出土有絹和絳帶,長沙廣濟橋五號墓出土的絲織品中有絳帶。漢代廣泛使用絳帶,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絳帶就有3種不同的使用類型。絳邊的使用一直沿用到清朝,清晚期的便服、氅衣、褂襕、坎肩、馬褂、便袍等,都大量使用絳帶,有的衣服要鑲2~3道邊。北京故宮及沈陽故宮保存了大量清宮遺留的絳邊,質地多樣,繡工精美。國家三級文物。
10 水墨繡
為道光年間出現的一種刺繡手法,表現出傳統(tǒng)繪畫的水墨韻味以迎合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文、雅、逸、幽等審美傾向。水墨繡多以歷代名家畫作為繡稿。除水墨畫繡作外,也用于刺繡服飾。
水墨繡繡制時以絲線的粗細和不同色階的線色表現“墨分五色”,即焦、濃、重、淡、清5個層次,以及黑白、濃淡、干濕的“六彩”效果。針法則按對象絲理和陰陽向背用針,疏密有致,疏而不散、密而不亂,充分表現出中國水墨畫筆墨精神及韻味。
圖23米黃綢繡水墨菊花鑲邊袷坎肩。身長66.5厘米,胸寬35厘米,下擺寬44厘米。女款坎肩。圓領,無袖,對襟。左右及后開裾。米黃色綢地上水墨繡菊花紋。鑲邊由外至內依次為藍地斜卍字織金緞,雪青、黑、白色窄緣邊,藍地織金金玉滿堂紋絳,左右下擺各作細褶20余道。此坎肩鑲邊繁瑣,主體面料上水墨繡菊花的枝葉尚茂,菊花僅存數絲,絳邊的數量與面積幾可覆蓋主體紋樣,表現了晚清女裝緣飾追求繁復,已到了夸張的程度??布鐑纫r藍綢里。領口盤飾假翻領,綴鏨花圓銅扣1枚,余為機制扁圓銅扣4枚。國家三級文物。
圖24黃直徑紗水墨竹枝單袍。身長138厘米,袖長64厘米,腰寬76厘米,下擺寬116厘米。圓領,大襟右衽,袖長及肘。袍身為黃色直徑紗地上納繡水墨竹枝紋,竹枝錯落分布,繁而不亂。紗孔規(guī)矩細密,通透挺括,穿著涼爽舒適。領、袖、襟鑲邊3道,由外至內分別為藍正卍字織金緞,黑直徑紗地白竹,藍地水墨牡丹紋衣絳。月白色湖綢襯袖也鑲邊3道,由外至內分別為藍正卍字織金緞,藕荷色織金花絳,藍地織金云龍絳。領口綴銅鎏金鏨花圓扣1枚,余為白玉鏤空扁圓扣5枚。此衣系由內務府造辦處衣作繡制而成,是晚清做工精細考究的納繡服裝。國家二級文物。
11 緝珠繡
又稱串珠繡,是在古代制作珠衣、珠簾、珠履等工藝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繡種,也是蘇繡變體繡的一種。將珍珠、寶石、珊瑚珠、琉璃珠之類鉆孔,用絲線串聯(lián)釘牢后,代替絲線,按所需紋樣在天鵝絨、緞子等底綢上釘成花紋,再以龍抱柱線勾勒紋樣輪廓。一般是與絲線繡相結合,例如,葉子為刺繡,花朵為釘珠。緝珠繡繡品外觀豪華富麗,珠光閃耀。2006年蘇富比拍賣會的一件乾隆黃緞龍袍上的8條龍就由10萬余顆黑龍江細粒珍珠以緝珠繡法制作而成,用料奢華,造價高昂,耗工費時。
緝珠繡做法有2種:一是全部釘滿,用線將珠子串成一串,沿花樣的輪廓,由外至內,隔一粒釘一針;一是在繡好的花瓣的花蕊等部分釘幾粒,可穿一粒釘一粒。
圖25玫瑰紅緞珠繡花蝶帽飄帶。長81厘米,寬7.7厘米。玫瑰紅色緞地上以金銀線、綠線、珍珠、珊瑚珠合繡,繡壽石、水仙、山茶、蝶紋,各色花卉的花瓣及蝴蝶均為小粒珍珠和珊瑚珠串繡而成。國家三級文物。
圖26綠緞串珠釘蝶皂鞋。長25厘米,高9.5厘米,底高5厘米,鞋高3.7厘米。鞋幫及鞋臉上以小粒珍珠串珠梅蝶花紋,前臉及提拔上釘大蝶,淺幫,厚底。國家三級文物。
中國刺繡藝術在傳承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多樣的表現手法和藝術特色,刺繡針法也得以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以上介紹的這些刺繡的基本針法與繡法都各具特點,這些針法的靈活運用,制作出各種色彩絢麗、制作精巧的清宮刺繡作品。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審美觀也在不斷發(fā)展,更具多元化。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刺繡藝術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和喜愛,重又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在日常生活中廣為使用,尤其在服飾品及居室裝飾品的設計中,更是隨處可見其身影。在服飾品設計中,從服裝到鞋、包等飾品的設計,刺繡正以其傳統(tǒng)藝術的魅力得以重視。此外,這些針法在紡織品面料的改造設計中也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意義。
參考文獻
[1]周汛 高春明.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
[2]吳山.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1.
[3]陳絹絹.活色生香 故宮藏清代刺繡小品[J].紫禁城,2004(9).
[4]殷安妮.故宮藏清代宮廷織繡活計[J].文物,2007(9).
[5]黃能馥,陳娟娟.中國絲綢科技藝術七千年[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
[6]金韺蘭,高漢玉,周啟澄.中國刺繡針法起源研究[J].中國紡織大學學報,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