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保民
1942年2月15日,在日軍的攻勢下,新加坡陷落。這一消息在旅居巴西的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先生心中,引發(fā)了他極度的精神失落,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1942年2月22日下午,茨威格與夫人服毒自殺。
旅居巴西的茨威格先生,是一名虔誠的文學信徒。茨威格一直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他用手中的筆盡情地謳歌人類美好的家園,然而,兩次世界大戰(zhàn)卻給他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創(chuàng)傷。
法西斯納粹上臺后,根據(jù)茨威格的小說改編的電影《火燒火燎的秘密》在柏林被禁演,他的其他書籍也被禁、被焚。大批具有猶太血統(tǒng)的知識分子受到迫害,作為猶太人的茨威格,自然也沒能幸免。
1934年,他被抄家,不得不開始流亡于世界各地。他先后在英國、美國等地居住,最后在南美洲的巴西定居下來,開始撰寫自傳《昨日的世界》。
在世界文學史上,“流亡作家”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作為流亡者的茨威格,他的內(nèi)心是焦灼不安的,其實,他是一個像水晶一樣脆弱的人。多年以來,他一直在思索“托爾斯泰為什么要出走”,為此還專門寫了《茫茫蒼天》一書,但他沒能找到答案。也許在他的潛意識中,“逃向蒼天”這一選擇,是托爾斯泰解決自身矛盾的惟一出路。
茨威格是一個具有同情心和悲憫情懷的作家,他對戰(zhàn)爭中飽受苦難的各國民眾的同情,一直是他創(chuàng)作的支點。在那個春意盎然的午后,茨威格與妻子相對而坐、舉杯痛飲,當最后一杯酒下肚后,他們微笑著互相道別,然后平靜地喝下毒藥。當時,陽光燦爛……
茨威格終究沒能穿過黎明前最濃重的黑暗,在太陽即將升起之時選擇了離開。他自殺之前寫的自傳《昨日的世界》,實際上就是一份“絕命書”。去國離家之后,他成為四海飄零的流亡者,內(nèi)心的凄楚無以言表。他留給世界最后的文字是:“與我操同一種語言的世界對我來說也已沉淪,我的精神故鄉(xiāng)歐羅巴亦已自我毀滅……而我的力量卻因長年無家可歸、浪跡天涯而消耗殆盡,所以我認為還不如及時地、不失尊嚴地結(jié)束我的生命為好。對我來說,腦力勞動是最純粹的快樂,個人自由是這個世界上最崇高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