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敏
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作文最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無論從理論還是實際教學來看,小學作文教學都占據(jù)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
我們是小學教師,我們培養(yǎng)的是祖國未來。要提高小學教育的質量,必須先提高教師質量。所以我們首先要提高我們小學語文教師的習作指導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生習作的要求是:“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xiàn)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探尋出小學生作文教學的最佳路徑,做到既“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又能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
通過研究,我們可以為提高小學生的習作能力和教師的指導習作能力找到途徑和方法。既為學生增加知識儲量,又為學生提高了實踐能力。小學教師強則小學生強;小學生強,則國民強。國民強,則國家強。
過去我們很長時間的習作教學都是無效勞動,導致學生寫作興趣不濃、寫作水平不高。所以習作教學必須改革。
我們需要有效教學。有效教學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在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之后,引起世界各國教育行家的關注。當前,人們越來越關注學生是否進行有效的學習,如何組織、實施有效的教學的研究。
“提高小學生習作能力和教師指導習作能力方法的研究”就是以新課程理念為主要依據(jù),以“三維度” 目標為操作要求,在實踐中對影響習作教學效益的各種因素進行分析研究,并積極思考謀劃,采取的有效教學措施,力爭用較少的精力和時間,讓學生取得較大的進步和發(fā)展,為他們今后成長成才打下基礎。
《語文新課程標準》為小學習作教學提出了明確的方向:“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fā)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
作文教學法理論認為:作文教學“首先是教師的問題”,主張“教無定法、文無定法”,我們教師應“結合時代精神,在作文教學中尋求有效策略,使作文教學走向健康發(fā)展的軌道?!?/p>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根本目標就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發(fā)展有效教學。
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小學生不同心理特征、不同層次的學生習作學習及小學語文教師習作教學,研究他們在教與學全過程中有無達到預期效果。
不斷將調查研究得到的數(shù)據(jù)及信息進行定性分析,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總結出小學生習作能力提高和小學教師指導習作教學的經(jīng)驗。
如:調查訪談小學生語文習作的個性心理,內容包括:(1)習作興趣:包括是否對習作感興趣,感興趣的內容、體裁,感興趣的程度,興趣是否持久以及影響習作興趣的因素等。(2)對習作的自信心:對自己習作是否滿意及對自己習作的前景是否持樂觀態(tài)度等。(3)習作質量:包括習作篇幅的長短,習作材料來源(是否存在“編、抄、套、假、大、空”及存在的程度),經(jīng)常得到的等級等。(4)語言積累運用情況:包括優(yōu)美詞句摘抄(不同的年級段不同的要求)、背記量,對摘抄、背記的目的性認識,積累意識,運用意識,運用能力,閱讀面等。(5)習慣包括閱讀習慣,積累習慣,運用習慣,自能習作習慣,修改習慣等。(6)對習作的認識:是否認識到習作是表述自我和認識世界的需要等。
調查教師習作教學指導的個性心理,調查教師習作教學指導能力。調查學生已有語文學習策略及教師語文教學的一般策略,分析學生習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成因及習作教學現(xiàn)狀。學習理論,借鑒先進,結合教學實際,研討學生習作能力和教師指導習作能力以及小學生習作教學的整體訓練體系。確定出符合小學生實際、操作性強的整體訓練體系??刹捎孟铝型緩?/p>
1、從興趣入手,使學生愿學、樂學。
2、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依據(jù)習作教學整體訓練體系和專題訓練體系,以聽說為突破口,讓學生敢說,愛說,教師幫助學生實現(xiàn)方言與普通話的換碼,讓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帶動書面表達能力的發(fā)展。還要在閱讀教學中激發(fā)閱讀興趣,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量,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養(yǎng)成勤讀書、勤思考、勤積累等良好閱讀習慣。
3、分層指導。(貫穿于習作教學的全過程)
學生分層:根據(jù)學生習作水平劃分層次,同質或異質分組,定期或不定期的調整。
學法指導分層:根據(jù)學生習作水平所在層次采取適當?shù)闹笇Х椒ā?/p>
習作要求分層:根據(jù)學生習作水平對每一次習作、不同層次學生做不同要求。
評價方式分層:采用多種形式對不同學生進行語文學習過程的評價。
評價標準動態(tài)化、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功能激勵化等特點。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把握以下要點,充分發(fā)揮其過程性評價與激勵性評價功能:
與教學結合。評價中,強調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將評價植根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有效發(fā)揮評價對課堂教學與學生學習興趣的催化功能。讓我們的教育教學成為有效的教育教學。
與德育整合。采取不斷累積性評價的方式,改變說教和知識灌輸單一的傾向,確立“自律自強”、“文明禮儀”、“勞動衛(wèi)生”、“熱愛集體”四個項目以激發(fā)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體驗。培養(yǎng)學生逐漸形成自律自強、文明守紀、熱愛集體、積極向上的優(yōu)秀品質,提高學生的做人品味。
與家長互動??筛鶕?jù)學生個性表現(xiàn),確定個性項目評價。學生良好品德的養(yǎng)成,需要通過多種方式,在與自然、社會的互動體驗和感受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和經(jīng)驗,促進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
古人早說過:文如其人。所以,教師在習作教學中更應該教會學生做人。
只有品德高尚了,才能寫出真正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