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荷塘月色》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第一課,足見《再別康橋》與《荷塘月色》之重要。有趣的是,《再別康橋》以“繪畫美、音韻美、建筑美”之“三美”著稱,而《荷塘月色》則以“意境美、結構美、語言美”之“三美”聞名于世,二者一詩歌一散文,可謂教材中的極品。更令人稱奇的是,二者在用詞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譬如其中的“悄悄”和“輕輕”就是典型范例,頗有意味。
《再別康橋》中的“輕輕”“悄悄”分別出現(xiàn)在詩歌的首節(jié)與尾節(ji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按照傳統(tǒng)的知人論世觀點,作家的作品往往會打上作家所處的那個特定時代的烙印?!对賱e康橋》寫于徐志摩第三次歐游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則是舊中國上海。據(jù)資料記載,在這年7月底的一天,徐志摩于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誰也沒有通知,就一個人悄悄地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但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都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像情人一樣在默默等待他……徐志摩一生都在堅持不懈地追求所謂的“自由、愛情和美”,康橋作為其婚外“愛情”的孕育之地,也是其所追求的“美”的所在,在本想擁有“愛情與美”而最終無法擁有的情境之下,他自然會在內心深處生發(fā)出不甘與失落,于是詩人滿懷期待而去、黯然落寞地離開的情感就縈繞于詩意化的文字之中,千腸百結,剪不斷理還亂。為了再現(xiàn)出當時的心境,徐志摩在詩歌開篇和結尾分別連用了三個“輕輕”和兩個“悄悄”,讓人仿佛感受到溫文爾雅、風流倜儻的多情詩人踮著腳尖,像清風一樣輕盈地來了,又悄無聲息地離開。而在藝術技法上,三個“輕輕”和兩個“悄悄”的疊詞運用,看似重復,實則正是在這種重章疊句的回環(huán)往復的韻律中,表露出了詩人那種難以割舍、依戀不盡的細膩的情感。
事實上,徐志摩的“康橋情結”是一種近乎圣潔的心境,他不只是在告別地理上的康橋,而是在告別理想中的那一方凈土、那一生追求的“愛情與美”。徐志摩是一位胸襟還算寬廣的詩人,他追求不到,但也不會將其殘忍地破壞,于是獨自黯然地離開。此外,三個“輕輕”的巧妙運用,還渲染出日暮黃昏之時的康橋的寧靜的氛圍,頗有幾分“近鄉(xiāng)情怯”的味道。而詩的結尾,詩人只將第一節(jié)的詩句稍稍改動了幾個字:“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薄扒那摹钡闹貜褪褂?,使其既與第一小節(jié)遙相呼應,形成詩歌旋律的整體美感,也寫出了環(huán)境的寂靜與優(yōu)美,詩人依依惜別之中的惆悵與瀟灑,形成了一種靈動的藝術美。整個結構前呼后應,渾然一體。而從音韻方面來審視,康橋是詩人夢想中的精神家園,“輕輕”“悄悄”的柔柔的音調正好契合了詩人心中的似水柔情。“輕輕”強調力度的輕微、輕盈,因為詩人“不帶走一片云彩”,不想在這里留下任何印跡,破壞康橋的外形美;“悄悄”強調沒有聲音,詩人不想弄出聲響,破壞康橋的寧靜美,從而表現(xiàn)出了詩人對康橋的熱愛,也折射出了詩人美之情懷,可謂言簡義豐。
《荷塘月色》中的“輕輕”“悄悄”在文中的位置則與《再別康橋》相反,分別出現(xiàn)在尾段與首段:“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薄捌拊谖堇锱闹c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苯Y合《荷塘月色》的寫作背景,我們知道1927年是很不平常的一年。這一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蔣介石制造了震驚中外的“4·12”反革命政變;與此同時,許克祥又在長沙制造了駭人聽聞的“馬日事變”,大批地屠殺共產(chǎn)黨人和進步人士,白色恐怖籠罩著整個中國大地。面對黑暗的世界、殘酷的現(xiàn)實,具有知識分子軟弱共性的朱自清倍感苦悶彷徨,他對現(xiàn)實社會感到了“不寧靜”。這種“不寧靜”,我們可以從他的《那里走》一文中略知一二:“在舊時代正在崩壞,新局面尚未到來的時候,衰頹與騷動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一法……在這三條路里,我將選擇哪一條呢?……我既不能參加革命或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jù),才可以姑作安心地過日子……我終于在國學里找著了一個題目?!痹倏此摹兑环庑拧罚@種“不寧靜”就會得到進一步的佐證:“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闭且驗橹熳郧宓倪@種內心的極度掙扎、沖撞和糾結,形成了他“不寧靜”的心緒。而為了擺脫這種迫于當時政治形勢的精神上的“不寧靜”,朱自清就要去“求靜”,于是才有了“悄悄”“輕輕”的文字與心靈的碰撞與契合,也才有了“輕輕”“悄悄”之下的涌動的情感波瀾。
《荷塘月色》首段的“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我們在平白的文字表面看到的只是一系列的“連動”。但是如果仔細揣摩,深入情感的內核,我們會發(fā)現(xiàn)“悄悄”摹寫的應該不僅僅是朱自清“披上大衫﹑帶上門﹑走出去”這一系列的程序化動作這么簡單,我認為文章更深層的應該是寫出了與這一系列動作相對應的情感波瀾,而“悄悄”的悄然無聲,恰與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萬馬齊喑的“沉默”高度契合,影射了作者逃避現(xiàn)實的黯然心境。從這個意義上說,作者同時也描摹出了他當時的心境,這種心境是作者十分矛盾的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朱自清渴望獲得一種超脫于世俗喧囂的別樣寧靜,所以他想出去尋找屬于自己自由支配的一片天地。然而現(xiàn)實又不容他去,因為他是具有良知的愛國知識分子,是頂天立地的中國人,不可能對耳聞目睹的現(xiàn)實世界置之不理。為此,他“悄悄”地“關門”出去,還得“輕輕”地“開門”回來。浦江清在《朱自清先生傳略》一文中說朱自清與妻子“婚后夫妻關系甚篤”,但是朱自清“北上求學,考取北京大學本科哲學系并獲文學學士學位之后,就與其夫人在學識和思想上產(chǎn)生了一定的距離。”這或許就是“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的沒有任何言語溝通的因由,并反襯出了朱自清內心的“頗不寧靜”,寫出了他內心極度的孤獨與寂寞!當然,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妻子在哄孩子睡覺或者已經(jīng)睡熟了,朱自清“悄悄”離開“輕輕”回來不予打擾,能夠充分地體現(xiàn)出他作為父親的愛心與責任。我非常希望是這樣一個結果。
《荷塘月色》尾段的“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除了在結構上與前文照應、使整篇文章結構更為嚴謹之外,如果我們結合當時的背景與朱自清的處境,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輕輕”表面上寫的是作者“出家門——穿小徑——至荷塘——回到家中”的最后情境,實質上說的是作者從壓抑的現(xiàn)實跨入了超凡脫俗的夢境,再從美麗的夢境跌入到他一直力圖逃避的現(xiàn)實之中的窘境。我以為,朱自清“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或者“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都是他在嚴酷的現(xiàn)實面前無可奈何之后渴望獲得的解脫,于是他在自己的精神王國里就有了一個有別于“這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一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世界,一個美妙的具有“無邊的荷香月色”的世界,一個與現(xiàn)實世界截然不同的靈魂的避難所,自由的“烏托邦”。而在被“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吵醒之后,朱自清還不能夠直面現(xiàn)實,于是他又穿越到遙不可及的南朝,幻化出了《采蓮賦》與《西洲曲》中的那樣一個熱鬧、風流、自由、美好而又多情的世界來與污濁的現(xiàn)實世界對抗,并滿足自己的向往、憧憬與追求。只不過,朱自清的這種滿足只是暫時的,自欺欺人的,現(xiàn)實生活中是根本“無福消受”的。精神王國里雖有“過人頭”的蓮花,卻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可謂“花有意而水無情”,到頭來,朱自清還得“輕輕地推門進去”,回到他總想逃避的現(xiàn)實生活中來。
人生就是一個“圓”?!对賱e康橋》與《荷塘月色》首尾的“輕輕”“悄悄”也構成了一個密不透風的“圓”。在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中,“圓”就是“團圓”、“美滿”的意思,這是所有的人都期望的美好的結果。然而生活中究竟有多少“圓滿”之事?我們更多的還是在一個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的“圓”上來回奔走,從哪里來,還回到那里去?!对賱e康橋》的徐志摩,他“輕輕”地去了康橋,最終只能一無所獲地“悄悄”離開,回到生于斯長于斯的故國;《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他“悄悄”地離家出走,最終只能“輕輕”地回到家里,面對千瘡百孔的現(xiàn)實世界。作為身處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我們都應該從“輕輕”“悄悄”中得到啟迪:對于生活,不管多么的無奈與無助,都不可回避,只能勇敢地直面。
毛永健,教師,現(xiàn)居貴州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