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樺
摘 要:澳門詩詞在古、近代澳門文學發(fā)展歷程中占據主體地位。古、近代澳門文學一般分為明清、晚清和民國三個時代。這三個時代涌現(xiàn)出不俗的詩人和優(yōu)秀的詩詞作品。通過對明清、晚清和民國三個時代澳門詩詞作品的思想內容的梳理,試圖給讀者提供一些澳門詩詞在古、近代發(fā)展的總體風貌,給澳門文學研究者提供一些參照資料。
關鍵詞:明清時代;晚清時代;民國時代;澳門詩詞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398(2016)02-0075-10
一 明清時代(約1553-1840)
從明代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六年(1553-1557)葡萄牙人入據澳門以后,到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的近300年,構成了澳門歷史上的明清時代。明清時代的澳門,作為葡萄牙人在中國領土上的居留地,以及來華貿易的其他西方各國商人的共同居留地,是一個重要的東西方貿易港口,也是天主教在遠東的傳播中心。在這樣一個海疆要地,中國居民與外國居民雜處而居,中國政府在這里設官置戍、征收稅課,有效地行使統(tǒng)治權。明清時代居住在澳門或曾經到過澳門、關注澳門的中國詩人,大多數對這塊本來就屬于中國領土的地方傾注著向往和熱情。當年,中國文人墨客留下的吟詠澳門的詩篇,從一個側面展現(xiàn)了明清時代的澳門豐富的歷史畫卷。
從詩詞思想內容關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描寫畫面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西方文化特別是葡萄牙文化也對澳門產生一定的影響。明清時代的詩人,以中國詩詞的文學形式,描寫澳門及其周圍的山川勝景,記述那個時代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抒發(fā)自己的民族感情和對社會生活的感受,大量描寫西方事物以及居澳葡人的風俗習慣和宗教傳統(tǒng)。
(一)謳歌澳門獨特的山川風物、名勝古跡
劉世重《青洲山》:“萬派波光一柱浮,巍然獨立在中流。望來縹緲疑三島,板去鴻濛更十洲。銀海星搖天地動,石門潮落水云幽。蒼崖恍惚金山似,曾到煙鬟最山頭。”首聯(lián)寫青洲的氣勢,頷聯(lián)寫其神秘有如仙島,腹聯(lián)寫海潮,結聯(lián)把青洲比作屹立于長江中的名勝鎮(zhèn)江金山。
屈大均《望洋臺》:“浮天非水力,一氣日含空。舶口三巴外,潮門十字中。魚飛陰火亂,虹斷瘴云通。洋貨東西至,帆乘萬里風?!痹撛姎鈩莅蹴纾⒁馍钸h,洗練明快,為歷來詠望洋臺
[SD+222mm,1]收稿日期:2016-03-17
上乘之作。
李遐齡的長詩《媽祖閣》其中寫道:“峭壁懸蒼空,芳樹接濃影。云關臨水開,石室傍巖整。寂寞兩佛趺,明滅一燈耿。小亭壓殿角,細路紆延綆。登覽頓披豁,使我曠懷騁。仰飁摩巖書,筆力驚特挺?!巯露U房,室虛幾榻靜。老僧含古姿,接待煩儀省。悠然生道心,默對意彌永?!眿屪骈w是澳門最古老的廟宇,歷來僧人住持,又名海覺寺。中國古代文人歷來有與佛教高僧結緣論道之風,詩人對此可謂一脈相承,遂使此詩洋溢著禪悅氣息。
黃培芳《澳門蓮峰寺》:“奇辟蓮花徑,蓮峰翠作屏。海浮天外白,山擁寺前青。薄岸魚龍躍,虛堂草木靈。南隅原不盡,一氣接滄溟?!币悦鑼懰闹芫拔飦砗嫱猩彿骞艔R,特別著力描寫海景,對這座本稱娘媽新廟、以航海保護神媽祖為主神的古廟,非常貼切。
唐見龍《游普濟禪院》:“巍峨寺宇肅清陰,欲乞靈芝路可尋。十里松濤驚午夢,數聲山磬證禪心。犬眠花影云巖靜,鶴避茶煙蘚徑深。好句欲追蘇內翰,石泉槐火費沉吟?!?/p>
(二)描寫澳門作為當時繁盛的東西方著名貿易港場景
吳歷《澳中雜詠》第十八首:“小西船到客先聞,就買胡椒鬧夕曛。十日縱橫擁沙路,擔夫黑白一群群?!边@是當時在開放海禁之前,開放了澳門與香山之間經過關閘的陸路貿易。
吳興祚《抵香山,舍舟從陸,經翠微邨,前山寨、官閘口至濠鏡澳……》:“嶺外云深抹翠微,翠微邨外落花飛。負販紛紛多估客,辛苦言從澳里歸?!泵鑼懏斈觋懧焚Q易的情景。
勞之辨《同滿漢商榷部巡歷濠鏡澳四首》第四首:“孤嶼何雄峙,茲門實壯哉。珠江初置榷,烽火舊一臺。玉帛通千島,梯航走八垓。新懸平準法,互市仗長才?!睂懞=蹰_,千帆競發(fā),澳門對外貿易一片欣欣向榮的歷史場面。
(三)描寫澳門附近海域中國南方水上居民疍家的獨特生活
吳歷《澳中雜詠》第五首:“海氣陰陰易晚天,漁舟相并起炊煙。雁飛地遠知難到,島月來宵十二圓。疍人放舟捕魚,以海為家,終歲不歸?!痹娙擞邳S昏時,見到停泊在澳門海邊的疍船。從疍人以海為家,終歲不歸,漂泊不定的生活,聯(lián)想到自己離家已近一年,與親友書信難通,不禁起了鄉(xiāng)思。《澳中雜詠》第七首:“晚堤收網樹頭腥,蠻疍群沽酒滿瓶。海上太平無一事,雙扉久閉一空亭。”海堤上的晚風,吹過晾著漁網的樹頭,帶來一陣陣魚腥味。出海歸來的蠻人疍戶,成群結隊,沽回一瓶瓶滿滿的酒。議事亭雙扉久閉,已經無事可議。這里所描寫的南灣海邊的晚景,真乃一幅世外桃源圖。
汪后來《澳門即事同蔡景厚六首》第一首有句:“ 極目正愁飛鳥墮,留棚人立浪心牢?!睂懹械寞D民架設罾棚,捕撈魚蝦。
(四)反映中國詩人與旅居澳門西洋人的交往和中葡百姓通婚的情形
葉廷樞《澳門雜詠》第五首:“銀濤高涌撼南灣,海覺澄觀足解顏。碧眼老夷多閱歷,醉譚天外水晶山?!痹娙擞螝v南灣和海覺寺,遇上一位閱歷豐富的西洋老人,與他一起飲酒,聽他帶有醉意地談論海外的寶藏。西洋老人所談的海外奇聞,像海覺寺的高僧所談的禪理一樣,引起詩人的濃厚興趣。
屈大均《西洋郭丈贈我珊瑚筆架賦此答之》第二首:“分來烽火柏,持作筆床先。小架宜斑管,長書得錦箋。歸憑纖手潤,益使大紅鮮。未有瓊瑤報,殷勤奏短篇?!边@個珊瑚筆架伴隨詩人度過了晚年的一段筆墨生涯。這位西洋老人雅尚文墨,插書滿架,而且晚年得子,詩人真誠地以詩為賀?!秹畚餮蠊伞罚骸皶不òl(fā)貝多羅,鸚鵡堂前解唱歌。明月新生珠子樹,白云初熟玉山禾。千年命縷絲能續(xù),七日仙棋箸更多。最是端陽榴火好,為君流照玉顏酡。”
李遐齡的長詩《蕃雛》中,寫詩人傍晚在大海岸邊散步,忽見一位白皙雅靚的西洋小童,向他燦然而笑。詩人熱情招呼,牽抱至膝。小童自述家事,并向詩人請求教誨,詩人不懂外語,難以溝通。幸有一位通曉外語的航海客,為之居間傳譯,備述一切,使他們之間的交談得以繼續(xù)。詩章留下了一個俊秀活潑、聰明好學、謙恭懂禮的西洋小童的可愛形象,也留下中葡百姓友好交往的一個側面。
張琳《澳門竹枝詞》第七首:“女婚男嫁事偏奇,巾幗持家受父貲。莫怪澳中人盡賀,良辰交印得唐兒。夷俗貴女賤男,以男嫁女,謂之交印。得唐人為婿,則舉澳相賀?!敝衅习傩罩g由于相互交往而通婚混血,在清代澳門詩中亦頗多描述。
陳官《澳門竹枝詞》第三首:“生男莫喜女莫愁,女子持家二八時。昨暮剛傳洋舶到,今朝門戶滿唐兒。西洋人貴女賤男,凡事女子主之。”中國人通常認為,唐人少年之所以愿嫁西洋女為婿是因為西洋人富有,女子得承父資,主家政。
(五)中國詩人眼中的西方事物及天主教有關儀式活動
潘有度《西洋雜詠》第六首:“頭纏白布是摩廬,黑肉文身喚鬼奴。供役駛船無別事,傾囊都為買三蘇。夷呼中國之酒為三蘇?!边@些黑奴同頭纏白布的摩廬人一樣,善于操舟,充當水手。又性喜飲酒,供役駛船所得,輒傾囊沽酒醉飲。
梁迪的長詩《西洋風琴》,述其友人副將郎亦傅巡邊至澳門,見到三巴寺中的西洋風琴,歸來仿制一架,并且超過原器。詩人認為風琴可以列為雅樂,以登中國的大雅之堂。
汪后來《澳門即事同蔡景厚六首》第四首:“赤鳥已映三巴寺,白霧猶涵老漫山。七日一回看禮拜,番姬盈路錦斑斕。”天主教最重要的宗教活動是做禮拜。這首詩描寫禮拜日的早晨,西洋婦女穿著絢麗多彩的服裝,迎著初升的太陽,擠滿道路,前往教堂做禮拜的場景。
二 晚清時代(1840-1911)
從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到宣統(tǒng)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發(fā)的70多年,構成了中國歷史上(包括澳門)的晚清時代。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災難深重的時代。鴉片戰(zhàn)爭中葡萄牙緊步英國的后塵,于道光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1846-1849)間,強行在澳門實行殖民統(tǒng)治,并逐步侵占澳門半島全部地盤及凼仔、路環(huán)兩個離島。光緒十三年(1887),在英國的操縱下,葡萄牙與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獲取“永居管理澳門”的權利。如此,體現(xiàn)中國對澳門主權的領土所有權和統(tǒng)治權被強行分割,澳門從明清時代葡萄牙在中國領土上的居留地,轉變成晚清時代葡萄牙管治的中國領土,中國對澳門的主權受到嚴重侵害。
晚清時代的詩詞多記述澳門本土和中國國內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憂生念亂,愴懷國事,抒寫民族感情之作。可以看出中國詩人對失去的澳門依然傾注著滿腔熱情。
(一)反映晚清時代澳門本土和中國內地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1.澳門本土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亞馬留被殺事件及與此有關的澳門詩詞:
潘飛聲《澳門雜詩》第五首:“田橫島上漢家兒,只手揮戈事最悲。片碣誰題沈義士,不聞穿塚傍要離。澳督某橫暴。有沈米者,以鐮刀殺之馬下,后為某劣紳誘陷就殺。然沈墓前有人題曰:‘沈義士之墓?!?/p>
丘逢甲《澳門雜詩》第十二首:“誰報兇酋發(fā)塚冤?寶刀飲血月黃昏。要攜十斛葡萄酒,來酹秋原壯士魂。”
楊應麟《鏡湖雜詠》第十首:“彝酋苛暴吏潛逋,誰謂三軍勝匹夫?若憶當年沈義士,萬人爭看好頭顱。道光季年,葡酋肆虐,民不聊生。左暑遷避,大吏鉗口。時有沈公阿米,刃殺葡酋,赴官自首,從容就戮。都人義之,至今歲時奉祀如故。”
“二辰丸”案及與此有關的澳門詩詞:
何祖濂《書二辰丸》有句:“強權須藉公理施,國際衰弱奚見欺。西江捕權爭未已,重以辰丸惡感與日滋嫌疑。……豈不知紛紛民黨正思亂,嚴防私運搜軍資。豈不知領海主權屬中土,分明界線難遷移。胡乃恃強輒凌弱,顯與《萬國公法》相背馳?!啡站谷缁ⅲ瑥垘洠▋蓮V總督張人駿)束手何能為。雖我粵民奮起而力爭,中外函電交相貽。唯有提倡杯葛例,文明對待無他辭?!ど虒崢I(yè)知振興,占彼優(yōu)勢寧無期?敬告薄海諸志士,毋但撫膺扼腕東望長噓唏?!弊髡邔Ξ敃r國際社會的弱肉強食極度憤慨,試圖呼喚國人的覺醒和振作,希冀國家民族的強盛。
林文驄《記二(正)月初四日捕“二辰丸”,至十七日釋放事》:“游弋澎湖警電傳,畏人遽釋二辰船。竟忘經緯分明處,應有完全緝捕權。軍火百三十六號,倭銀二萬一千元??蓱z鳴炮放行日,國恥長懷卅四年。”日本派軍艦在澎湖游弋,耀武揚威,要挾清政府。其中以鳴炮道歉一項粵人看作中國的奇恥大辱。
中葡勘界談判及與此有關的澳門詩詞:
劉珩《澳門劃界》:“強客翻為主,從何地界分?國危因占據,歲久仗傳聞。保守嚴疆土,爭論恃約文。汶陽如盡返,口舌策殊勛?!逼先嗽炯木釉谥袊念I土上,卻反客為主,在中國的領土上與中國劃分地界,皆為中國領土,何以劃分?葡人乘中國衰弱,國勢艱難,占據澳門;因時過境遷,年代久遠,文獻無征,他們只能將傳聞的說法作為占據澳門的理由。
路環(huán)慘案及與此有關的澳門詩詞:
易順鼎所作的《新樂府二首》,一為《過路環(huán)》,一為《崇正團》?!哆^路環(huán)》詩中借客人之口,敘述路環(huán)慘案發(fā)生的經過,詩末有句:“我有兒女我不哺,我有盜賊我不捕。任教異類戕同胞,要使喧賓來奪主。我謂客勿然,彼特助我殲神奸。君不見,粵東今有過路環(huán),粵西又有崇正團?!比姺从沉水敃r國勢積弱,風雨飄搖,官邪政亂,生靈涂炭,反而聽任葡人草菅人命,濫殺無辜的社會現(xiàn)實。
2.中國內地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廣東天地會紅巾軍起義及與此有關的澳門詩詞:
譚瑩《澳門人饋青洲蟹》有句:“誰堪出將征佳兆,人笑居夷乏遠書。聞說避兵仍踵至,大都留餉武陵漁。”
蔡云緗《夜話聽潮閣贈譚恕傳茂才并送之澳門》有句:“月落寒湖涌,更闌話未央。波濤翻內地,遭際在他鄉(xiāng)?!庇钟小断布矣砂拈T至鐵城》:“披榛斬棘繞行程,路出蠻夷鼓角鳴。尚得生存大有幸,不須相見淚頻傾?!笨梢娖鋾r廣州及周邊居民以澳門為避地,或取道澳門躲避兵燹之情形。
英法聯(lián)軍之役及與此有關的澳門詩詞:
易讕光《澳門秋夜》有句:“當年意氣重行藏,此日蹉跎到海疆?!禄仡^皆是夢,疑心猶欲續(xù)黃梁。”詩歌作者原在廣州十三行經營中西貿易,身家所寄的十三行,毀于英法聯(lián)軍進攻廣州的戰(zhàn)火中。
葉棲鸞《澳門有感》有句:“只知市易來商旅,那識邊防失事權。一統(tǒng)山河今若此,凄涼滿目亦潸然?!庇⒎?lián)軍挑起戰(zhàn)爭,省城未復,山河殘破,詩人不禁潸然淚下。
戊戌變法及與此有關的澳門詩詞:
劉翰棻《蓮峰寺追悼戊戌政變殉難六烈士》:“慟哭六烈士,忠君弗顧家。朝衣棄東市,血灌自由花?!痹诹颖粴⒑螅S新派人士曾在澳門蓮峰寺舉行追悼會。當時中國內地正處在繼續(xù)搜捕迫害維新志士的腥風血雨之中,澳門本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卻為“天朝政令”所不及,人們卻可以從容不迫地在澳門蓮峰寺舉行戊戌變法殉難六君子的追悼會。
(二)記述晚清時代澳門的教育狀況
黃國培《送別蕭孝廉孟庚并柬其周張兩弟子》附題:“時館于澳門之望廈村普濟禪院。”第一首有句:“恰如南郭喜連墻,絳帳相逢正未央。”第三首有句:“雙雙問字兩侯芭,與我情投添莫加。”作者到澳門充當塾師,當時在澳門普濟禪院設館,而蕭孝廉孟庚的書館,當設在普濟禪院不遠的地方,所謂“連墻”。蕭孝廉有張明波和周姓兩弟子,與詩歌作者亦有交往。
楊增暉《重到澳門感懷有賦》:“書劍飄零恨倍長,天涯還訪白云鄉(xiāng)。昔年春酒羔羊地,今日秋風蟋蟀場。東閣梅殘仍近水,南灣草長未經霜。舊游桃李歸何處?絳幄依然講學堂?!弊髡咴耘e人身份于光緒年間多次到過澳門,設帳講學。光緒十八年(1892),會試名落孫山之后,再度到澳門。
從黃國培、蕭孟庚到楊增暉,中國士人到澳門上庠執(zhí)教,實行舊式的書院教育,如果把這類詩章與其他文獻聯(lián)系起來,就會對澳門教育發(fā)展史提供“詩證史、史證詩”的資料。
(三)反映當時澳門煙、賭、娼等特殊職業(yè)
一是煙。楊增暉《澳門吟》第三首有句:“花月棲臺香引蝶,煙云世界影迷鴉?!?/p>
梁喬漢《鏡湖雜詠·風土雜詠》第二十三首:“生涯獨擅有同聲,公棧牌名客路行。鶯粟膏香夸壟斷,聚工千百慕羶成?!泵鑼憻燄^情況和煙膏制作。
楊應麟《鏡湖感事》第三首:“大三巴外小三巴,雨甸煙村屋萬家,聚鐵鑄成千載錯,忍將鶯粟換桑麻。澳地沃壤交錯,人民繁盛。與葡通商絕無利益,販賣洋藥(鴉片)一件,種禍尤烈?!睂懾溬u鴉片一行對澳門的重要性及其嚴重的危害性。
二是賭。丘逢甲《澳門雜詩》第十四首:“門牌高署市門東,百萬居然一擲中。誰向風塵勞物色?博徒從古有英雄。澳中賭館最盛,門皆署銀牌以招客?!泵鑼懏敃r澳門的賭館,與鴉片煙館一樣興盛。
梁博珍《乙未澳門旅日》下聯(lián):“春色漸闌欣作客,榜花開放笑相迎。卜榜花以澳門最盛?!彼^卜榜花,又稱闈姓或圍姓,即用科舉考試士子中試的姓猜中多少為輸贏的一種賭博樣式。最初起源于廣州,后以內地禁賭而盛行于澳門,成為澳葡當局經濟的大宗收入。
梁喬漢《鏡湖雜詠·風土雜詠》第十九首:“賭餉承充累萬千,番攤圍姓藪淵連。草堆街畔人如蟻,煙火家家不夜天?!钡诙祝骸耙辉鹿揪垡换兀势背衫闹虚_。舊時呂宋原機器,移向恒和會里來。”恒和會經營白鴿票用機器開票,其賭博設備要比內地勝出一籌。
三是娼。梁喬漢《鏡湖雜詠·風土雜詠》第十七、十八首分別寫妓館和歌樓:“妓館迷離客棧旁,沿門倚笑竟時裝。年來衣飾翻新樣,錯認歌場即戲場。”“酒樓歌館月明中,釧響釵光醉臉紅。曲罷燈闌人已杳,歡場未免太匆匆。”描寫當年澳門的福隆新街、宜安街和福榮里一帶,妓館和歌樓舞榭比比皆是,到處林立,與賭館和煙館一樣生意紅火。
丘逢甲《澳門雜詩》第五首:“冶葉倡條偏茁芽,雙瞳翦水髻堆鴉。春風吹化華夷界,真見葡萄屬漢家。駐澳葡人多非卷發(fā)碧眼之舊 ,或謂為水土所化云,澳中尤多洋妓?!边@首詩描寫澳門的土生洋妓的狀況。由于前代中西血統(tǒng)的通婚混血,已變?yōu)楹诰诎l(fā),頭上還梳著中國婦女的發(fā)髻。她們打扮得花枝招展,在風月場中如魚得水,向華洋客人賣笑,進行金錢與肉體的交易。
(四)反映晚清時代澳門的中西文化、科技交流情況
1.宗教文化的差異
鄭觀應《澳門雜詩》有句:“華人神誕喜燃炮,葡人禮拜例敲鐘。”描寫宗教文化方面中西禮俗的不同。
2.中國人與西洋人飲食習慣的互相影響
吳亮珽《澳門》有句:“椰菜絮羹名士味,巴菇香草美人魂?!泵鑼懸栽a自西洋的椰菜花烹調的菜羹鮮美可口,符合名士口味。澹巴菇(煙草)帶有香味,吸后令人陶醉生癮,好像是美人的魂魄所化。
梁喬漢《鏡湖雜詠·風土雜詠》第十一首:“面包干餅店東西,食味矜奇近市齊。飲饌較多番菜品,唐人爭說芥喱雞?!钡诙氖祝骸八畯幕瘜W煉如鹽,滌暑招涼力倍堅。嚼雪幾人同荔啖,賣暄忘卻候趨炎?!本影娜A人較內地人更早品嘗到面包、餅干、西餐和冰淇淋。
3.西方近代科技發(fā)展
蒸汽輪船:
何紹基《乘火輪船游澳門與香港作,……》首段云:“火激水沸水輪轉,舟得輪運疑有神。約三時許七百里,海中更比江行駛?!袝r熱逼頗難避,海風一涼人意蘇。”
張品楨《由香港乘輪至澳門》有句:“浩渺煙濤里,雙輪激電機。……大川今可濟,休怯此身微?!?/p>
自行車(粵人稱為單車):
梁喬漢《鏡湖雜詠·風土雜詠》第十首:“單車并不費人牽,獨坐中衡自轉旋。兩腳踏將機起伏,輪行前后快如弦?!?/p>
羅慧卿《荷蘭園看葡童斗單車戲吟》:“笑指葡童八九齡,斗車游戲過園亭。勝優(yōu)敗劣原公理,手段全憑運動靈?!泵鑼懓拈T荷蘭園進行的葡童單車比賽場面。
攝影技術:
區(qū)達明《避暑南環(huán),澳友偕游馬交石,拍照索題小影相贈》第二首:“獨立蒼茫東海東,斯人不與眾生同??磥硭莆疫€非我,我在空明一鏡中。”說明攝影技術在當時澳門,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兒,在民眾中已經開始普及。
郵票與電報:
梁喬漢《鏡湖雜詠·風土雜詠》第七首:“士擔郵政寄書憑,輕重輜銖次第增。自載封函垂例罰,每防瞞漏察行滕?!边@里的“士擔”,又作“仕擔”,為英文stamp(郵票)的音譯。當時澳葡當局有嚴禁夾帶書信的苛例,故有詩的后兩句之說法。同上詩第八首有句:“捷傳萬國安危信,不及香江電線頻?!泵鑼懏敃r澳門與香港之間的電報服務狀況。
4.描寫晚清時代澳門的華人社會與土生葡人社會的狀況
張其淦《朱門吟》一詩,描寫當年澳門華人上層社會的狀況。所謂“朱門”原指王侯貴族的住宅大門漆成紅色以示尊異,故以“朱門”為貴族邸第的代稱?!吨扉T吟》一詩中的“朱門”的主人,不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中國內地傳統(tǒng)意義上的達觀貴人,官僚顯宦,而是特指寄居澳門新興的豪商巨富。這些人大抵在歐美經營半生,腰纏萬貫,成為巨富。他們往往攜資回國,作富家翁。當時珠江三角洲盜匪充斥,甚囂塵上,對他們的危害甚于苛政,他們只好寄居澳門。他們手中有錢,擲地千金,高堂華屋,妻妾成群,夜夜笙歌,紙醉金迷。詩末“寄語”句,奉勸朱門主人,良心不要完全泯滅,要稍存報國之心,做些有益于國家民族的善事。
梁喬漢《鏡湖雜詠·風土雜詠》第十一首,描寫當年澳門華人下層社會的狀況。其中“物產魚鹽是處多,商人重利貸漁苛。窮洋歷盡風波險,拼累妻孥奈債何?!睂憹O民向漁行商人借高利貸,雖承受極大的風險,勞作所獲盡用于還債,以至無力養(yǎng)活妻兒,陷于妻離子散的境地。第十二首:“賃車一月費金多,辛苦生涯力自任。度日有余租不足,得嘗枵腹稅難緊?!睂懭肆嚪蛳蜍囍髻U車,辛勞所得,本來可供度日而略有剩余,但償還租金,生活費即感不足,再加上雜稅,只有忍饑挨餓。
梁喬漢《鏡湖雜詠·夷素雜詠》第六首這樣描寫土生葡人少女:“冰綃障面盼多姿,腰細湘裙壘雪垂。漫說珠娘佳麗盡,西方原有美人思?!?/p>
潘飛聲《澳門雜詩》第四首:“白飯晨餐鼓(豉)與蝦,烏龍猶勝架非茶。發(fā)睛黑似吾華種,已改葡萄屬漢家?!泵鑼懲辽先孙嬍沉晳T。
三 民國時代(約1912-1949)
從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的30多年,構成了澳門歷史上的民國時代。在民國時代,祖國內地發(fā)生了更加急劇的社會變動。在國內外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發(fā)生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變。這些歷史事變都不同程度地對澳門產生了影響。民國時代居住在澳門或曾經到過澳門,時時刻刻關注著澳門的中國詩人,同樣都向這片本來就是中國領土的地方傾注了更多、更大的熱情。在彈指一揮間的30多年中,吟詠澳門的中國詩人人數和詩詞的篇數都大量增加。
這個時代詩詞作品篇數超過明清、晚清篇數的總和。由于這一時代是中華民族災難極其深重的時代,中國詩人在澳門詩詞中抒發(fā)他們的愛國熱忱和社會生活感受;描寫澳門和中國內地發(fā)生的重大社會歷史事件;描寫中國居民的禮俗習尚和宗教文化;描寫澳門西洋居民的風俗習慣、宗教文化及西方事物;描寫當年澳門各行各業(yè)和各處勝景及澳門氣候狀況。
(一)反映發(fā)生在澳門和中國內地的重大歷史事件
澳門疏浚河道事件及與此有關的澳門詩詞:
汪兆鏞《澳門雜詩·竹枝詞》第三十八首:“潮流淤淺礙行船,新法機輪利浚宣。楚漢鴻溝紛建議,深心誰識《海王》篇?”這里的《海王》是《管子》篇名,論借漁鹽之利而富國稱王。詩人意謂古人言負海之利,而王其業(yè)。當時內憂外患,外侮日亟,負海之利,反蹙其國。
辛亥革命及與此有關的澳門詩詞:
戴鴻惠《游濠鏡馬交石,和麥君澗泉原韻》第三首:“陀城別卻異鄉(xiāng)來,萬種愁懷撥不開。底事旋螺山上路,教人一步一徘徊?!毙梁ジ锩鼤r期,不少廣州人士避地澳門或香港,此詩乃詩人避地澳門所作。他的《臘杪思歸》有句:“記從珠海鼠游身,驛路觀海歲歲親。黃葉半途千里客,紅塵一夢兩朝人?!痹娙私涍^改朝換代的離亂,一夢醒來,已成前朝遺民,回首前塵,恍若隔世。
陳卓平《贈林謙甫同志》:“辛亥濠江集,群雄奮請纓。黃龍期共飲,白馬喜同盟。落日班聲動,秋風劍氣橫。九月十五晚,舉義前山城。卅年重握手,兩個老蒼生。”此詩追憶辛亥九月十五日(1911年11月5日)的香山前山城起義的情形。
護國戰(zhàn)爭及與此有關的澳門詩詞:
楊彤英《澳門雜感》有句:“車駛關閘分夷夏,地比珠崖久棄捐?;饨洜I成兔窟,天涯淪落悵蠻煙?!弊髡邥r任香山東鎖議會總董,受袁世凱迫害避地澳門,免遭毒手。
熊英《立秋》上半有句:“高梧忽復傳寒意,攬景蒼茫惹客愁。信是人間有搖落,知非吾土強淹留。”作者協(xié)助策動高雷兩陽四邑討伐龍濟光,失敗后避居澳門。
廣州起義及與此有關的澳門詩詞:
王定緯《丁卯除夕》:“弟兄兒女各西東,劫后家山燼尚紅?;鸲蛄想S丙丁盡,欲歸猶似鳥驚弓。十一月十一日,廣州有焚殺之災。”這年農歷十一月十八日(12月11日),發(fā)生由張?zhí)?、葉挺等領導的廣州起義?!凹疑綘a尚紅”和“廣州有焚殺之災”,蓋指廣州起義及隨后國民黨軍隊的鎮(zhèn)壓,詩人時在澳門,得諸傳聞,故日期略有誤差。
抗日戰(zhàn)爭及與此有關的澳門詩詞:
鮑少游《白鴿巢公園遠眺》有句:“指點燕云烽火急,搜奇山水畫中評。”燕云即指“九·一八”事變后被日寇侵占的東北三省?!恶R郊旅宿不寐題〈故鄉(xiāng)歸思圖〉》第一首有句:“故園風正急,廢戰(zhàn)亦何曾?”時值京滬組織廢止內戰(zhàn)大會。廢止內戰(zhàn)才能一致抗日,其時江西“剿共”軍事正亟,故令作者有“廢戰(zhàn)亦何曾”之嘆。第二首又有句:“凄涼黃帝裔,醉夢可堪驚?”皆可視為抗戰(zhàn)時期澳門詩中抒寫愛國情懷詩篇的先聲。
1.抗戰(zhàn)時期流亡至澳的內地文化人
這些文化人雖然身處澳門,十分珍惜澳門這個避秦的世外桃源,然而,客愁與鄉(xiāng)思,尤其是淪入敵手的鄉(xiāng)邦之地,卻時刻不能忘懷。
汪兆鏞《歧關車行》:“西法汽輪通琀岈,濠鏡雷轉驚飛沙。風聲鶴唳尤紛孥,車中黃童白叟兼稚娃。駢首蠕動如穴虵,蹲伏更苦若井蛙。……戰(zhàn)略焦土摧枯楂,積骸成丘流血成川窪?!蟮厝f物皆空何有家?獨憐濟人區(qū)區(qū)歧關車。”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初期形勢對中國十分不利。日寇長驅直入,很快侵占大半個中國。大量難民洶涌南逃,澳門成為當時中國難民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劉君卉《渡頭晚步同秋雪》有句:“未知世外津何問,但見流東水不回?!瓱熢品殪葸b難辨,日聽途人有述哀?!笔霭У耐救?,正是乘船登岸的難民。
易麟閣《官渡晚眺》有句:“莫云福薄作羈人,午茗溫濃卯酒陳?!辉角辶髑鼐W密,青山六里字堪珍。”這些流亡至澳的文化人,通常生計都十分艱難。
馬復《除夕》:“瞠目此何世?窮冬依水涯?!璐祿u鄰壁,兵戈殉歲時。不才留命在,草草百年思?!绷碛小段鳛澈M盹嫃]園呈座中諸公》有句:“絕倒宣明相向面,誰知辛愿缺常餐?咻存見泫逝堪為客,得酒聞歌強自寬。莫錯稻粱明日計,荒陂寥落野鳧寒。”皆為寫實。他們自傷身世,愴懷國運,歌哭無端。
李供林《松山曉行》有句:“相逢都是流亡客,愁聽枝頭杜宇聲?!奔词乖谘偶顼嬛畷r,也未能稍舒愁懷。
鄭哲園《僦居下環(huán),日對故鄉(xiāng)山色,漫題于壁》:“衣帶盈盈一葦航,僦居猶喜近吾鄉(xiāng)。山川日接愁人眼,空抱鄉(xiāng)心對夕陽?!?/p>
李仙根《澳門雜詩》第一首有句:“樂土此堂堂,吾來怯近鄉(xiāng)。寄離仍故國,觸物感殊方。遠樹疑烽燧,歸禽亂夕陽。”
張樹棠《祝英臺近·澳門重午》下闋:“黯回溯,珠江當年繁華。龍舟斗旗鼓,風景都非,流光速炊黍。薰風知趁佳辰,天涯來伴。卻因甚,不吹愁去?”
2.抗戰(zhàn)時期仍然留在內地的文化人
這些滯留內地的文化人,沒有忘記那些寄居澳門的游子,他們之間互相激勵,共同策進。
黃榮康《寄黎澤闿澳門,兼柬高劍父、張純初、凌巨川、李供林、張白英》:“亂離消息總難明,隔歲裁書寄未成。幾斛鮫珠亡國淚,三年馬角異鄉(xiāng)情。蓮須閣舊殘烽壞,木末亭孤落日傾。尚有神州沉不盡,與君磨劍斬長鯨。”又有《李供林與張純初、黎澤闿、高劍父、凌巨川、張白英澳門[FK(W][BG(][BHDWG0.1mm,WK3.5mmW][BHDWG3.3mm,WK3.5mmW][BG)W][FK)]集,以詩轉港,子祥見寄,賦答一首》有句:“風月凄涼逋客恨,江山搖落故園秋?!桢╃R畔,陸沉不盡古神州?!逼渲小吧杏小倍浜汀澳倍?,于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仍抱定祖國不會滅亡的信念和與敵人血戰(zhàn)到底的決心,以與澳門的知友相勉,可謂正大、豪壯之言。
(二)描寫當時澳門中國居民的生活、習俗和宗教文化
馮桂秋《讀王惺岸先生〈戊寅除夕〉次韻奉和》上半:“殘年猶是百忙身,卅載塵勞鏡海濱。困苦遺黎難卒歲,荒涼焦土不成春?!逼渲小斑z黎”正指流亡至澳的難民。事實上,當時澳門本地居民的生計也十分艱難。
汪兆鏞《澳門雜詩·竹枝詞》第三首:“飲瓢喜有在山泉,傍海人家滿載船。更向門前題井字,可應解唱柳屯田?”澳門未有自來水以前,民居中或街頭的水井與山泉水和由船艇運來的香山銀坑水,為居民的日常汲飲提供了方便。
汪兆鏞《澳門雜詩·竹枝詞》第一首:“笑煞江郎論徙戎,種多白黑與棕紅。中華民氣休輕視,三百年來守土風?!卑拈T的中國居民保持著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年節(jié)祭祀以及婚喪嫁娶、日常生活等禮俗,而融入具有豐富內涵的中國民間信俗文化,以此體現(xiàn)對文化的認同和歸屬感,同時又懷著高度的民族責任感,為祖國守衛(wèi)神圣的領土澳門。
王定緯《竺摩上人南來濠鏡,說法于功德林,并印行〈覺音月刊〉,思有以度世,今忽歸雁蕩,賦此送之》:“雁正南來錫北飛,相逢蕩上本同歸。蓮邦他日雖殊路,重見詩狂一笑微?!?/p>
(三)反映當時澳門西洋居民的生活習慣、宗教文化及西洋風物
汪兆鏞《澳門雜詩·竹枝詞》第四首:“宛丘自昔詠婆娑,高會時時共蹋歌。百萬羊鐙千斛酒,紅氍毹上美人多?!痹亶忢敳蔷銟凡康奈钑5谖迨祝骸跋戮懦跞f有期,登臺奏樂集華彝。荷蘭卜晝南灣夜,按譜嗷嘈聽鼓師?!痹佇潞商m園和南灣公園的音樂會。第十五首:“女郎齊送七香車,新婦裙紗曳地斜。簽約諷經豚摯甚,豈容浪說自由花?!眲t詠西洋人的婚禮,清代澳門詩稱為交印。詩人生當清末民初社會變動急劇之際,傳統(tǒng)的婚姻觀念受到極大的沖擊,自由戀愛、婚姻自主之說自西方傳入。因見西洋人的婚禮莊重豚摯,遂發(fā)出“豈容浪說自由花”的感慨。
汪兆鏞《澳門雜詩·雜詠》第二十三首詠大廟和風信廟:“大廟最始建,歲首迎耶穌。前導十字架,僧徒持咒珠。蕃婦祈風信,亦如祠浮屠。鯨鐘響鞺鞳,流聲播海隅。神道以設教,華彝宓或珠?”詩人將蕃婦祈風信,類比中國人禮佛祈福,并把這些西洋天主教徒的宗教活動,歸之于神道設教,認為在這一點上西方與中國沒有什么不同。
易麟閣《耶誕觀祀》有句:“瀝余冬至酒,嘉祀喜相承?!W低頭拜,翹思祝漢興?!痹娙藚⒓邮フQ節(jié)的祀禮,所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華夏復興重見太平。
(四)反映當時澳門的工業(yè)、教育、醫(yī)藥衛(wèi)生等行業(yè)
楊彤英《妹婿容穆堂君織襪廠銷路極暢,問余修正規(guī)則,并索題句,口占四綠贈之》。第一首:“讀罷儒書記考工,藝成名譽遍寰中。治家有訓師顏氏,款客多情效孔融。肅肅教科如矯日,莘莘學子坐春風。夜寒篝火深明處,愛惜分陰雅意同?!比菔峡椧m廠為民國初年在澳門開設的一家頗具規(guī)模的民族工業(yè)企業(yè)。
汪兆鏞《澳門雜詩·雜詠》第十九首詠學塾:“學童禁讀經,中土新建議。此邦老塾師,猶不舊學棄?!彭灺暚槵?,到耳良快意。禮失求諸野,宗風儻未墜。澳中華人學塾,于西文、算術外,仍以四子書、五經課學生。西洋學堂亦翻譯《論》、《孟》為課本?!睆脑娭锌芍?,澳中華人學塾并不理會內地禁止讀經的規(guī)定,但其教學內容已部分采用西學。而西洋學堂則翻譯經書為課本,反映了在教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以及舊式民間教育向西式教育的過渡。
汪兆鏞《澳門雜詩·雜詠》第二十首:“三山多靈草,海上傳仙方。僑萌重樞素,自愛土物良。廣廈延醫(yī)師,藥石噓贏逛。余力博施濟,振恤周遐荒。漫謂他人昆,我獨敬梓桑。”吟詠在清末由澳門華商融資的鏡湖醫(yī)院及其所經營的慈善事業(yè)。
(五)吟詠澳門的山川勝景、氣候特征
黃沛功《西灣》第一首:“吐納魚龍氣,源頭東海來。西灣一片月,蕩作金銀臺?!蔽挥谒缮降穆犓缮金^,為名醫(yī)何斗燦的別墅,抗戰(zhàn)時期為名流雅集觴詠之所。
崔斯貫寫于同年的兩首詩記錄了澳門的氣候變化特征。其一為《清明前一日,還澳山居,宿雨乍歇,晴煙四流,夜起開戶,視燈光出,林外一白,彌漫無際,絕類北方雪景,……》;其二為《濠澳苦熱坐月示兒女》。
黃節(jié)《澳門雜詩》第三首:“濕草低田旱亦枯,海洲誰謂水都無?憬然中谷三章后,不是憂深獨老夫?!泵鑼懏敃r澳門一帶苦旱狀況,可以作為澳門氣象史料來讀。
[HTH]參考文獻:
[1][清]印光任,張汝霖.澳門記略[M].趙春晨,校注.澳門:澳門文化司署,1992.
[2] 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晚清卷、明清卷、民國卷)[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3.
[3] 程祥徽,鄭煒明.澳門文學研討集——澳門文學的歷史、現(xiàn)狀與發(fā)展[M].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1998.
[4] 廖子馨.千禧澳門文學研討集[M].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2002.
[5] 吳志良,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修訂版)[M].澳門:澳門基金會,2005.ontents【責任編輯 程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