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以降,三大方言區(qū)的苗族社會均出現了各類文字,但是并無統(tǒng)一的、引起苗族民間極大關注和普遍應用的文字,因此,苗族依然是一個無文字社會。但是,從苗語詞匯、神話故事和傳說中,可以了解到苗族的文字記憶。
【關鍵詞】苗族;文字記憶;無文字社會;書寫
苗族村落無疑是一個依靠口頭語言來進行交流和傳承文化的無文字社會。本文試圖對貴州省臺江縣苗族記憶中的書寫系統(tǒng)進行嘗試性的探討。
一、苗族社會的無文字特性
通常來講,“文字”指的是具有一整套完整的語音、語法和形態(tài)的書寫符號。雖然苗族“刻道”、刺繡和蠟染或其他工藝紋樣圖案等符號具有一定的文字特征,卻不可能被定義為“文字”,因為它們并未形成系統(tǒng)的文法供人們日常使用。
無論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篆體、方塊、音素等不同形態(tài)的苗文,或20世紀中葉的拉丁字母文字,都是知識分子、西方傳教士或政府部門參照其他既有文字而創(chuàng)制的,這些苗族文字的創(chuàng)制是外部行為,而非苗族社會自發(fā)的內部行為。
二、苗族的文字記憶
1.紙、字、書、寫(畫)。在臺江縣,關于“紙”、“字”、“書”、“寫”的苗語名稱,分別是“xit”、“l(fā)eix”、“dud”和“hxad”。這幾個詞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都非常高:苗族人常在儀式上用紙,包括冥紙、剪紙和招貼紙。另外,一些人們人用漢字在各類紙張記事,這些紙張被稱為“xit”,而筆記本、教科書等裝訂的冊子稱為“l(fā)eix”或者“dud”。
苗語“hxad”一詞的含義,暗含著人類文字的圖像觀念。在苗語里面,“hxad”既是書寫的“寫”,同時也指畫圖的“畫”,苗族人在繪制刺繡樣本時常常用表示“寫字”的“hxad”來表示“畫繪”。
2.造紙術。那么,書寫系統(tǒng)是怎么來的呢?臺江苗族人在古歌“造紙之歌”和“紙上書寫”中對造紙技術和文字問題有所描述和解釋。
造紙術的發(fā)明與造紙材料的應用息息相關,施洞的《造紙歌》(Daod Dud Dlangs Xit)對造紙材料進行了記錄,通過古今對比,指出“過去”的造紙材料與“現時”的不同:“現時”是用竹葉和筍殼葉做原料,而“過去”是用青苔。
接著,苗族人還敘述了造紙工序:造碓、舂紙、簸紙、篩紙、煮紙、炕紙等,這些程序與現存的手工造紙術大同小異。因此可以推斷出,苗族人很早就發(fā)明了造紙術。丹寨幾個造紙工藝依然流行的苗族村落可以證實這一點。
3.文字起源。各個民族對于文字的產生都有說明,比如佤族和彝族的“智者賜文字”的傳說,苗族人則說是人與神進行交換而獲得的,其中關于“王用牛與天交換文字”的歌詞如下:
Wangx bib haob deil xid,王贈予天何物?
Haob bib?angx deil xid?天贈予王何物?
Wangx bib haob deil liod,王贈予天牛牲,
Haob bib?angx bieel dud,天贈予王文字,
Bieel leex eub seil hxad。手蘸著清水寫。
這點簡短的記述向我們展示了足夠的文字記憶:文字的起源、傳播、書寫特征及其神性。文字的神圣性說明,在苗族的傳統(tǒng)社會里,文字比起其他記憶形式更加珍貴。
4.文字遺失。對于“為何苗族沒有文字?”這個問題,當地人都認為苗族原本是有文字的,后來在民族遷徙的過程中丟失了。正如一位歌師說,那時候,祖先跋山涉水時,文字不小心被水淹沒了。這位歌師還提到一段古歌:
Daib Hmub ghab ningd died,苗族心笨拙,
nenx leix diot ghad ningd。用心記文字。
Daib Hfab ghad ningd hliod,華族心精明,
Bieeb leix diot hfud niangd,字掛在頭頂。
Tik leix diot vangd niangd。字插在額上。
歌中沒有對苗族文字和漢族文字的形態(tài)進行描述,很難清楚這苗族和漢族文字有何異同,但是從苗漢對文字的記錄方式的不同可以知道,這里的“文字”指的不僅是文字,而是各種知識經驗和民族文化。
結語
可見,如今的苗族村落雖然是一個無文字社會,但是這并不足以證明苗族在歷史上沒有文字,相反地,在苗族社會中存在著豐富的文字記憶,這種記憶是通過語言詞匯的留存、造紙技術的發(fā)展以及關于文字起源和文字丟失的故事而得以保存。這一發(fā)現,對我們研究苗族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哈拉爾德·韋爾策.社會記憶[M].季兵,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黃亞平,白瑞斯,王霄冰.廣義文字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3]貴州省政府民政廳.貴州省苗民概況.貴陽,1938.
[3]克拉克·塞繆爾.在中國的西南部落中.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09.
[4]李炳澤.口傳詩歌中的非口語問題:苗族古歌的語言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5]李德君,陶學良.彝族民間故事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6]吳一文,覃文東.苗族古歌與苗族歷史文化研究[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0.
[7]燕寶.苗族古歌[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3.
姓名:熊兵(1985.10--);性別:男,籍貫:貴州省臺江縣人,學歷:碩士,畢業(yè)于中央民族大學;現有職稱:無;研究方向:藝術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