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奎
摘 要:魯迅的《野草》是他眾多作品中體現(xiàn)他的人生哲學(xué)最為深刻的一部,在這部集子里魯迅充分體現(xiàn)了魯迅對生命、死亡和斗爭的看法以及屬于他的一套處世哲學(xué)。
關(guān)鍵詞:生命;死亡;斗爭;循環(huán)
魯迅的《野草》是他的眾多作品中難懂的一部,這部散文集(一說散文詩集)幾乎包含了魯迅所有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把魯迅的處世態(tài)度以及對當(dāng)時世界的看法都以象征的手法呈現(xiàn)了出來。而這其中體現(xiàn)地最為突出地便是魯迅關(guān)于生命、死亡和斗爭以及這三者之間關(guān)系的探究和思索。
一、生命的磨難
在《野草》中魯迅對生命的態(tài)度是明確的,那就是他雖然從來沒有放棄過生命,但他卻無時無刻不對自己的生命感到絕望,就像他在《希望》中所說的一樣:“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盵1]因此生命對他而言實際上是一種折磨,而這種折磨并非是命運的偶然,而是魯迅之所以為魯迅所必須經(jīng)歷的磨難。魯迅是一個具有強烈獨立意識的人,在他的精神世界里,獨立和自由是不可缺少的,在《影的告別》中他說道:“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地獄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你們將來的黃金世界里,我不愿去......我獨自遠(yuǎn)行,不但沒有你,并且再沒有別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沒,那世界全屬于我自己?!盵2]這段敘述既是魯迅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他踐行了一生的處世原則,在魯迅的世界里,沒有應(yīng)該與不應(yīng)該,只有愿意與不愿意,這種不與世界做半點兒妥協(xié)的個性成就了他的與眾不同,同時也注定了他的生命會經(jīng)受比常人更多的折磨。這篇《影的告別》既是他寫給自己的一份勸勉信,同時也是他給這個世界的一份宣言書!
二、死亡的解脫
現(xiàn)實的殘酷使魯迅對死亡也有了全新的認(rèn)識,對于他而言,死亡成了一種救贖,成了一種美妙的超脫,甚至成了一項人生目標(biāo)。而這一切都始于他對于死亡必然性的清醒認(rèn)識,“在《野草》的開篇《題辭》中,作者用了六個‘死亡、一個‘死人、一個‘死字。......《死后》則‘夢見自己死在道路上?!盵3]這些對于死亡的描寫都說明了魯迅對死亡沒有絲毫畏懼之心,他認(rèn)識到了人固有一死,那么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沒有什么值得畏懼的了。
然而,魯迅對于死亡的思考并不止步于此,在他眼里,死亡更成為了一種美好,成為了一個他愿意為之付出,愿意去追求的存在。在《墓碣文》中他借死尸之口說到:“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盵4]在《死火》中他更是借死火之口說出了自己的誓言:寧可轟轟烈烈的燒完也絕不在冰谷中茍且偷生接受凍滅的悲慘命運。對于魯迅而言死不是結(jié)束,而是絕對自由和純粹獨立的開始,死亡也是一種生命存在形式,甚至是比生命更好的一種形式。
三、斗爭的永恒
最后要談的便是斗爭了,一百多年來,魯迅一直被奉為一名偉大的斗士,他的文章更是被稱作是鋒利的匕首、果決的投槍,在世人眼中的魯迅從來都是一位不妥協(xié)的人,對封建舊勢力是這樣,對他眼中愚昧不堪的國人是這樣,對他的文壇對手們也是這樣,魯迅就像是一把鐵錘,生來就是要砸碎一切,生來就是要斗爭,生命不停止,斗爭也就不會停止。而在《野草》這部作品中,這種斗爭精神更是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野草》中的斗爭精神是全面且具體的,魯迅用這部集子向世人昭示了他對斗爭的理解。斗爭是永恒的,是無論在什么時候都不能停止的。在這部集子中的唯一一部詩劇《過客》中,魯迅塑造了一個朝著遠(yuǎn)方奔波的旅人形象,這位旅人遇見了一位老者和一個孩子,老者勸他歇歇再走,勸他不要為模糊不定的目標(biāo)消耗自己的生命,可這位過客的回答十分的簡單:“然而我不能!我只得走。我還是走好罷......”[5]這位過客就象征著一位奮斗不已的斗士,雖然他已疲憊不堪,雖然他的前途仍然是虛無縹緲,但對他而言,目標(biāo)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斗爭,只有斗爭才能讓他真切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只有斗爭,才是生命永恒的主題!另外,魯迅還在這部集子中指出了斗爭的終極意義。在《這樣的戰(zhàn)士》一文中魯迅指出:“在這樣的境地里,誰也不聞戰(zhàn)叫:太平。太平......但他舉起了投槍!”[6]這說明魯迅雖然是一位斗士,但他卻不是戰(zhàn)爭狂人,他也同樣向往和平,也同樣希望世間永止兵戈,但他卻比常人要高明,他意識到了越是和平的時候,越是不能放棄斗爭,斗爭是為了保衛(wèi)和平,斗爭是為了讓人們珍視和平,斗爭也是為了繼續(xù)創(chuàng)造和平,斗爭的存在就是為了讓人們時刻保持憂患意識,真真切切地明白這個世界的和平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投槍的矛頭從來都沒有對準(zhǔn)過和平本身,它對準(zhǔn)的是那些蒙蔽了人們雙眼的偽善和奸邪,是那些真正威脅到和平的魑魅魍魎,這既是投槍的使命,更是一位斗士所應(yīng)盡的職責(zé)!
四、生命、死亡與斗爭的無限循環(huán)
生命、死亡與斗爭三者作為《野草》的主題并非孤立,這部集子已經(jīng)勾勒出了這三者的一個無限循環(huán),這個無限循環(huán)既是《野草》文眼,同時也是魯迅人生哲學(xué)的真正核心所在。魯迅由于對生活的失望,再加上他對死亡必然性的清醒認(rèn)識,他實際上已經(jīng)把死亡看做是一種解脫了,魯迅的一生實際上是向死而生的。然而他骨子里斗士的精神,使他不能選擇死亡這種輕松的方式作為他人生的終點,因為死亡便不能再向這世間的黑暗與不公擲出他的投槍,所以為了斗爭,他又不能選擇死亡來尋求解脫。接著,魯迅雖然一生斗爭不止,但實際上卻收效甚微。“《野草》作為魯迅人生的高度濃縮的是復(fù)雜的,但它卻像魯迅的人生一樣是絕對獨一無二,永遠(yuǎn)自由且永遠(yuǎn)值得我們欽佩的!行文至此,不禁想起了魯迅在《題辭》末尾所道出的那句感慨:“去罷,野草,連著我的題辭!”[7]這句“去罷”不光是魯迅對《野草》的一份希冀,更是他面對自己人生發(fā)出的一聲喟然長嘆?。?/p>
參考文獻(xiàn):
[1]《魯迅散文雜文》 魯迅 著 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1,6:9.
[2]《魯迅散文雜文》 魯迅 著 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1,6:4.
[3]《死的直面與生的拷問——論魯迅野草中的死亡主題》 陸漢軍
[4]《魯迅散文雜文》 魯迅 著 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1,6:24.
[5]《魯迅散文雜文》 魯迅 著 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1,6:31.
[6]《魯迅散文雜文》 魯迅 著 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1,6:36-37.
[7]《魯迅散文雜文》 魯迅 著 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