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權
摘 要:該文分析了廣德縣耕地肥力出現的問題,總結了提高土壤肥力的總體途徑,并針對性提出了廣德縣具體土壤改良措施。
關鍵詞:土壤培肥;肥力;途徑;措施
中圖分類號 S1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8-0071-02
廣德縣地處皖東南,地貌呈“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格局,是一個山區(qū)農業(yè)縣,主要以種植水稻、油菜、小麥為主。改革開發(fā)以來,農業(yè)生產得到快速發(fā)展,先后榮獲全國商品糧基地縣、油料生產大縣和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但是隨著環(huán)境變化、土壤管理技術限制、耕作模式變化和施肥措施不當,耕地肥力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1 當前耕地肥力存在問題
1.1 重利用,輕培育,耕地質量退化 有機肥料施用少,過多依賴化肥,化肥用量大,導致土壤板結,土壤保蓄性能力減弱,土壤抗逆能力下降;同時農民為了更大限度的在土地上獲取收益,基本放棄了綠肥的種植,用地和養(yǎng)地矛盾擴大,也導致農業(yè)生態(tài)失去了平衡,土壤肥力下降。根據測土配方項目6 000個采樣土的化驗分析,全縣有機質平均為22g/kg,而小于20g/kg的占41.8%。
1.2 耕層偏淺,土壤緊實,肥力下降 調查統計,全縣耕層平均厚度只有14.5cm,有的甚至不到10cm。水田操作時,大型耕作機械為節(jié)省成本,不愿深翻,使耕層偏淺,特別是大戶種植表現更加突出。午季田基本是免耕直播模式,更沒有機會深翻。
1.3 作物施肥不合理,耕地養(yǎng)分失衡 由于大量農業(yè)勞動力的轉移和普及更新農業(yè)科技知識的滯后,導致不合理施肥現象普遍存在,重施氮、磷肥,鉀肥不足,氮、磷、鉀及其他營養(yǎng)元素比例失衡,造成土壤物理性狀劣化。
1.4 酸化現象加重,土壤肥力變弱 由于我縣緊鄰長三角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又處于紅壤區(qū)域,施肥不當加之酸雨面積擴大、增強,使土壤酸性面積擴大、酸性增強。土壤肥力變弱。
1.5 農業(yè)面源污染影響,土壤肥力退化 酸雨、固體礦渣、農藥殘留、廠礦不達標的廢液排放到土壤中,導致土壤受到污染,肥力下降。
2 提高土壤肥力途徑
2.1 引導和改變施肥習慣 廣泛宣傳測土配方和科學施肥知識,普及作物用肥精準性和合理化。根據需要確定氮、磷、鉀施肥比例和作物必須的微量元素,改變“重氮肥,輕磷肥、鉀肥和其它營養(yǎng)元素”觀念.因地制宜,根據土壤現狀和作物的特征,針對性的施用專用肥料,增施微肥.糾正過量施肥造成的肥料浪費和施肥不足造成的土壤養(yǎng)分失衡,使廣大農民做到均衡施肥和合理適量施肥,達到保護和提高耕地質量的憂患意識,提高他們耕地質量保養(yǎng)與管理的自覺性。
2.2 增施有機肥料,培育土壤肥力 增施有機肥料(糞尿肥、堆漚肥)和其它商品有機肥,有機肥中含有多種活性很高的酶,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狀,調節(jié)土壤水、汽和溫,提高土壤肥力。在肥力培育方面,有機物料的培肥作用非常突出,一定數量非腐解態(tài)有機物不斷更新與活化土壤中已漸老化的腐殖物質,改善提高土壤肥力。
2.3 合理深耕改土,加速土壤熟化 深耕的作用是加厚耕作層,改善土壤結構和耕性,降低土壤容重,是土肥水相融,促進微生物活性,改善作物的環(huán)境條件,加速土壤熟化。深耕時間可以分秋種深耕、空閑田冬季深耕,種植綠肥的地方進行春季深耕。深耕過程要循序漸進,逐步加深,一塊地,經過2~3a的深耕改土陪肥,逐漸達到提高土壤肥力目的。
2.4 種植綠肥,合理輪作,用地養(yǎng)地結合 通過水旱輪作,基本達到合理的輪作要求,改善土壤通氣狀況和土壤結構,提高土壤培肥目的。
3 廣德縣耕地培肥措施
在改土培肥途徑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廣德縣耕地資源的利用特點針對不同等級耕地地力存在的障礙因素、地型地貌、土壤理化性狀,可將全縣劃分為3個改良區(qū),即中部崗、盆地、黃紅壤、水稻土糧油區(qū),南部低山黃紅壤、水稻土林糧區(qū),北部低山丘陵黃紅壤、棕色石灰土、水稻土竹林糧區(qū)。
3.1 中部崗、盆地黃紅壤、水稻土糧區(qū) 本區(qū)為開闊的河谷盆地,是我縣糧油生產主要基地。本區(qū)社會經濟和自然條件較好,普及宣傳科學合理施肥技術、合理深耕改土和中和土壤酸性是本區(qū)土壤改良的主要方向,充分利用好現有的塘壩,搞好蓄水、保水工作,大力推廣秸稈還田,加速土壤改良培肥。
3.2 南部低山黃紅壤、水稻土林糧區(qū) 本區(qū)整個地貌組合以低山、丘陵、山間谷地為主,土壤呈酸性反應,含砂礫量多,保水保肥性能差,主要應做到充分利用該區(qū)的天生植物資源,維持自然生態(tài)平衡;發(fā)展茶葉、果木、藥材經濟作物進行固土、保土、培肥;增施農家肥、有機肥,配施磷鉀肥;因土種植,輪作換茬,種植綠肥和豆科作物,提高土壤養(yǎng)分,用養(yǎng)結合;改善灌溉條件,增強抗旱能力。
3.3 北部低山丘陵黃紅壤,棕色石灰土、水稻土和竹、林、糧區(qū) 本區(qū)缺水易旱,土質淺薄,有機質缺乏,地力下降,土壤質地較粘重,呈微酸性,肥力一般。應增施有機肥,實行水旱輪作,旱作物為主,種植綠肥,施行秸稈還田,改善土壤結構,調節(jié)好土壤水、肥、氣,提高土壤養(yǎng)分。同時要創(chuàng)造條件,修建水利設施,改善灌溉條件。
3.4 提倡秸稈還田,改造低產田 我縣丘陵山地比例較大,產生很多低產土壤,如漏水漏肥、澄漿板結,養(yǎng)分貧脊、粘重板結及酸瘦缺水等類型。生產成本大,效益低,農戶生產積極性不高,結合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項目,鼓勵農戶進行作物秸稈還田、平衡配套施肥等農耕農藝措施,達到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將中低產田逐步改造為高產穩(wěn)產的農田。
土壤肥力是地球生命中能量和物質交換的庫容,肥沃的土壤能持續(xù)協調提供農作物生長所需的各種土壤肥力因素,加強土壤培肥,是保持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的穩(wěn)定與提高的有效途徑,是保證糧食安全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有效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