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有情,歲月無聲。
在三千年進化史中,閩東北原來的土著人,或搬遷,或絕戶,到明朝就沒有了;現(xiàn)在的壽寧人,多數(shù)由外地遷入,定居繁衍,而后生生不息。在這里,落后的陋習正漸行漸遠,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壽寧人與山外多了聯(lián)系,精神面貌也有了新的變化。
在封建社會,壽寧婦女一般不從事生產(chǎn)勞動,只在家里洗衣、做飯、干家務(wù),田間地頭活,都是男人干。解放后,土地承包到戶,播種、插秧、犁田、薅草,也有了女人的身影。壽寧的農(nóng)業(yè)習俗,常見的有:做春福、鴨子會、嘗新。
做春福是在立春日,各家湊錢,擺設(shè)供筵,祈求保佑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然后戶主聚餐。插秧后舉行鴨子會,禁止鴨子糟蹋禾苗,也是各家湊錢,戶主聚餐。嘗新大多在立冬日,新米做飯,好酒好菜,全家聚餐,最后碗里留一口飯,預(yù)示“年年有余”。
以前,壽寧人建房屋很講究。先用羅盤選向,而后吉日起座。奠基時鳴炮動土,石匠奠下磉石,然后祭土地神,辦開工酒。上梁最隆重,時刻一到,披紅鳴炮,祭梁,喝梁,很是精彩。如今,建房改為磚混結(jié)構(gòu)后,開工也好,落成也罷,選個好日子,放串鞭炮,就算了事。
住的說了說吃的。閩南人喜歡吃稀飯,地處閩東北的壽寧不一樣,農(nóng)村一日三餐干飯,有時吃點面食,雜糧以甘薯為主;城鎮(zhèn)居民,則喜歡早上吃稀飯,中午、晚上吃干飯。芥菜、白菜、蘿卜、芋頭、馬鈴薯等是家常菜蔬,常見的還有竹筍、蕨類、野菇及溪魚、泥鰍、田螺等。上世紀70年代以前,壽寧婚嫁宴席,每席12道菜,俗稱“四盤八碗”;80年代后,葷菜種類增加,魚、肉、禽、蛋做的菜肴多了起來。
吃的說了再說說穿的。新中國成立前,貧富衣料殊異,富人有綢緞、皮棉,多洋布;窮人多苧布、土布。勞動時必加苧麻布罩裙。1949年后,人們的服飾、用料開始多樣化。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各種時裝登場。
明代以前,壽寧人逝世,多為火葬。從臨終、斷氣,到超度、出殯,要經(jīng)10多個環(huán)節(jié)。最隆重的是出殯,時辰一到,哀樂不斷,孝子賢孫扶棺痛哭,行時由紙鶴引路,沿途敲鑼打鼓。上世紀50年代后,追悼代替了吊孝,遺像代替了牌位,花圈挽聯(lián)代替了焚香擺供,黑紗白花代替了披麻戴孝。壽寧縣城還有抬棺環(huán)街一轉(zhuǎn)的習俗。
舊時,壽寧人婚嫁多由父母包辦,媒妁之言,門當戶對。有錢人酒席要擺好幾天,家境不好的只能從簡。大年三十晚上結(jié)婚的,俗稱“合房”,吃完兩個雞蛋,就進洞房了。多數(shù)要經(jīng)過議親、訂婚、結(jié)婚三個階段。
男方托媒提親,女家答應(yīng)后,把生辰給男方。擇日訂婚,男送禮,女回禮。訂婚后,逢年過節(jié)送禮,男送女不送;端午節(jié)時,女方送男方粽子。迎娶前,新娘要裁嫁衣。嫁妝多少,因家境而異。
倒是接親很熱鬧。一路上,花轎、禮擔、媒人、司禮,大隊人馬,吹吹打打到女家,收禮,回禮,然后好酒好菜開吃。時辰一到,接親隊伍返程,嫁妝先行,花轎隨后,新娘每過一道橋,就要往溪里丟兩個紅雞蛋。當晚大擺酒宴,散后,眾親友鬧洞房。次日,新娘早起下廚,先炒爆米花,后切大南瓜。還要辦媒人酒。
婚后一段時間,新娘回娘家,俗稱“頭遍客”。到時,男家派人接回,娘家包粽子若干,孵小鴨一窩。也有第二天雙雙回門的,岳母燉只雞招待女婿。
如今新時代,大不一樣,自由戀愛的有,介紹相親的也有。結(jié)婚當天,新娘化好妝,小汽車把她接來,下車打把傘,門前放串炮,拜完堂,酒席就開始;席間,新人巡場敬酒,順帶發(fā)糖、分煙,等菜上完,鞭炮聲響,開始送客。
壽寧人慶壽與別地有些不同,打50歲起,每增加10歲,當年正月初一要擺宴祝壽。平溪一帶,初二日壽者家屬要回拜,富貴之家請嗩吶隨行??h城、犀溪等地有在除夕擺壽酒的。斜灘、武曲一帶,岳父母的禳壽酒安排在正月,由女婿籌辦。上世紀80年代起,改以包一場電影或錄像?,F(xiàn)在,有錢人喜歡上酒店請客,一般家庭就自己下廚,弄幾桌好酒菜招待親朋。
壽寧人管老年男性叫阿伯,老年女性叫阿婆、阿姆,中年男性叫阿叔、阿哥,中年女性叫阿嬸、阿嫂,若是青年男女,則叫阿弟、阿妹。
值得一說的,有春節(jié)、立夏和端午。
大年初一,先要“嘗甜”,飲桔皮糖開水。早餐必吃壽面、年糕。一直到初三,伙食都很豐盛。縣城、斜灘、犀溪等地初二日“過白年”,不串門做客。
立夏要吃“立夏糊”,用米磨漿,拌上韭菜、墨魚、豬瘦肉、筍干、蝦米、香菇等煮成。
壽寧多數(shù)地方,五月初四日過端午。據(jù)說是為了紀念“十三義勇大夫”。其實,初五也照樣過,家家戶戶在門上掛艾、懸蒲,小孩還佩戴中藥香袋。中午全家吃粽,飲雄黃酒,孩童臉上畫龍虎。南陽鄉(xiāng)端午有“浴三湯”,斜灘有賽龍舟。
誠然,壽寧地偏路陡、山高谷深,但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勤勞而純樸,頑強而聰穎,在孝老盡義、夫妻和睦、鄉(xiāng)鄰互助、尊師重教、社會義舉、宗教信仰等方面,留下了許多有史有據(jù)、可圈可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