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桂府
經(jīng)過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證明有針對性的提問能激活課堂教學氛圍,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效促成師生、生生的良性互動,還能及時反饋學生學習效果,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便教師及時調(diào)整教學方法,改變教師自己的教學行為,生成良好的教學效果。但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教師與學生間的對話交流以及課上的提問中,簡單的一問一答模式非常普遍,教師問的膚淺,學生答得直白,課堂提問低效乏味。浪費了寶貴的時間,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同樣的一個知識點,教師提問的技巧和切入點不同,對學生所產(chǎn)生的啟發(fā)性也就截然不同,思維的拓展和思考的廣度深度也就不一樣。那么怎樣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呢?
一、準確抓住切入點是有效提問的核心
精心設計提問的切入點,就是教師應該在什么地方設計問題,在什么時候提出問題。如果抓住了這些切入點,就等于找到了提問的核心。那么,怎樣才能找到提問的切入點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1.在課題處設計問題
課題是課文的核心,是文章畫龍點睛之處,它具有揭示主體,概括課文的作用。在引導學生讀題時,指導他們針對課題提出一些問題。一般可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你是怎么理解的?”這幾方面來提問。訓練久了,學生就逐漸養(yǎng)成讀題、審題、質(zhì)疑、思考的習慣,從而打開思考的閥門,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推敲》一文,學生看見課題就會發(fā)問:“誰在推敲?”“推敲的內(nèi)容是什么?”“為什么要推敲?”“推敲有什么好處?”由課題而生成的一切問題,都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活學生的思維,生成一個又一個智慧的問題,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學習的興趣。再如《草船借箭》一文,指導學生抓住題中的“借”字來提問,箭明明是“騙”來的,為什么偏偏用“借”呢?從而使學生明白“借”字既表現(xiàn)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也暗示了這些“箭”在以后的對曹作戰(zhàn)中是要“還”的。真是抓一字而動全篇,一石激起千層浪呀!
2.在關(guān)鍵處設計問題
在課文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巧妙的設計教學問題,能有效促成重難點的突破,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能人情人境。如在教學課文《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中有這樣一句話:“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喻快……”這句話很關(guān)鍵,是概括文章大意和中心的一句點睛之筆,是文章的眼睛,作者的初心。要讓學生反復朗讀這句話,感悟其中的寓意,理解作者的初衷,拓展自己的思維,生成教學問題,從而更貼切的感悟作者的脈動。并提出了幾個很有思考性的問題:“‘給指的是什么?”“‘拿指的是什么?”“為什么說‘給”……這些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深入閱讀,不斷探究,從而理解它所蘊涵的深刻道理。
3.在空白處設計問題
文章的空白處設計問題,可以大大激活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想象的空間,打開想象的閥門,訓練學生的時空想象力。如課文《少年王冕》:“三個月之后,便大有長進,那荷花的精神、形態(tài)、顏色,沒有一處不像真的?!比齻€月里,王冕都做了些什么?又是怎么做的?根據(jù)這些問題,教師讓學生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展開合理想象,把王冕這三個月里所作所為生動地描述出來,想象王冕白天怎么做,晚上怎么做,刮風下雨天又是怎么做的。在文章的空白處進行填補,極大地豐富了課文內(nèi)容。《海底世界》一文中有兩處使用了省略號,教師可以及時抓住這一空白處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對省略的聲音展開大膽的想象,可以補充“有的像蟬一樣知了知了,有的像蟋蟀一樣嘟嘟嘟,有的像青蛙一樣呱呱呱……”。因此,緊緊抓住課文中的空白處進行有效的設問,必將會產(chǎn)生良好的師生互動,生發(fā)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4.在興趣處設計問題
在教學《水上飛機》時,教師提問:飛機在天上飛行,輪船在海上航行,課文中的飛機卻能在水里飛行,這是為什么呢?學生于是興趣盎然地進入課文學習。當然學生在對他們感興趣的地方也會提問,在教學《特殊的葬禮》一課時,有學生就會提問:瀑布的干涸又不是人的死亡,課文為什么要把賽特凱斯大瀑布的干涸寫成是一場特殊的葬禮呢?通過討論交流,學生對課文的特殊表現(xiàn)手法以及作者呼吁全社會關(guān)注環(huán)境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善于傾聽是有效提問的保障
教學《天火之謎》一課時,當學到富蘭克林在做風箏實驗時,隱約地聽到一個學生小聲嘀咕:“為什么要進行天氣描寫?”學生之所以小聲嘀咕,是因為對課文內(nèi)容有質(zhì)疑。這時,我沒有置學生的提問于不顧,而是詢問一聲:“你有什么疑問可以大聲地提出來,讓我們大家一起來解決!”于是,在我的鼓勵下,他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富蘭克林在做風箏實驗時,為什么要進行天氣描寫?我馬上對這個學生進行表揚:“你真是一個愛動腦、愛發(fā)現(xiàn)的孩子?!备惶m克林在做風箏實驗時,進行天氣描寫,這是一種烘托,更能襯托出富蘭克林不怕危險,敢于實驗的精神。有時,學生一句漫不經(jīng)心的話會給課堂帶來更多的精彩,一些及時生成性的問題可以有效地吸引與促進學生的思維,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三、及時評價是有效提問的催化劑
應該說,有許多提問是可以預設的,課堂教學常常圍繞這些問題來展開。但教師的備課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對于那些出乎意料的回答,備課是很難預設到的。如何對待這些學生的回答,簡單的一句“你錯了!”“下課再說”只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扼殺其創(chuàng)新意識。可能他離正確的答案僅有一步之遙,只要你稍加引導答案就在面前了,而你簡單的一個“錯”字讓他沒了信心。答案不管對錯都蘊含了學生自己的思考,學生的獨特見解,我們要慎對這些回答,鼓勵他們大膽地說,積極地加以引導。對回答正確而且有獨到見解的學生,教師要適時鼓勵,讓學生體驗到成功;對于回答不夠完整或者完全偏離的學生,教師要適時點撥啟發(fā),把學生一步步地引導到正確的思路上來,樹立其自信,培養(yǎng)學生敢于說話,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敢于質(zhì)疑的精神。如“你的這個想法很不錯,我們還能補充點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們怎么知道……”從而以積極主動的心態(tài)投入到新一輪的學習中去。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課堂教學中,一個經(jīng)過精心設計,恰當而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往往能撥動全班學生的思維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尋味,甚至波瀾起伏的動人之曲。教師只有緊緊抓住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提問的作用,注重提問的技巧,才能生成精彩的課堂,學生的思維才會被激活??傊?,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