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裕馨 侯郅玥
一個人如果能找到一項符合自身志趣,并值得為之奉獻終身的事業(yè),那么他無疑是幸福的。對于連云港市贛榆區(qū)教育局教研室語文教研員朱紅甫老師來說,這種幸福來源于他幾十年如一日的教壇耕耘,更來源于他堅持推廣小學國學經典閱讀的信念。
腹有詩書氣自華。對朱紅甫老師的采訪中,記者可以感受到他身上那種溫文爾雅的書卷氣,為他旁征博引的談吐所折服。讀一本好書,就像在和一個高尚的人對話;反過來說,和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智者對話,就如同在讀一本精妙而深奧的書籍。閱讀對于朱紅甫來說,不僅是提升自我修養(yǎng)、塑造個人品格的途徑,也不僅是“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的趣味愛好,更是追求人生理想、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崇高事業(yè)。在許多人眼里,他是一個孜孜不倦的閱讀推廣人,一個經典閱讀的點燈人。
與閱讀相伴的人生
1972年,朱紅甫出生于抗日山下、沭河之畔的一個教師之家。在父親的影響下,他從小就酷愛讀書。但在那個混亂的年代,書籍匱乏,年幼的朱紅甫只好跑到街頭去聽民間藝人的評書?!稐罴覍ⅰ贰对里w傳》……這些流傳數(shù)百年的經典評書成為了他童年最寶貴的精神食糧。也正是在那時,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在朱紅甫年幼的心靈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這與他日后走上兒童經典閱讀推廣之路息息相關。
1986年,年僅15歲的朱紅甫進入連云港師范學校學習。童年的經歷使他倍感書籍的寶貴,三年的師范學習中,他就像高爾基說的那樣,如饑似渴地撲在了許許多多的“面包”上。從四大名著到《封神演義》《鏡花緣》,從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到老舍的《四世同堂》,從四書五經到《道德經》《楚辭》……這些珍貴的經典書籍讓他如癡如醉,廢寢忘食。昔日蹲在街頭聚精會神地聽著說書段子的稚童,第一次真正步入了閱讀的殿堂,暢游在經典文學的海洋。
從師范學校畢業(yè)后,朱紅甫便一頭扎進了繁重的教學工作中。即便是2010年崗位調整,離開了教學一線,他也忙于在新的崗位上繼續(xù)推行自己的經典閱讀戰(zhàn)略。但無論身在何處,閑暇與否,朱紅甫從未離開過他心愛的書籍,從未放棄過閱讀這項愛好。他對記者說,如果把他比作經典閱讀的點燈人,那么閱讀對他來說就是一團炙熱的火,只有時時給予它“燃料”,他才能去點亮其他千千萬萬盞經典閱讀之燈??梢哉f,正是有了自身豐厚的閱讀積淀和歷久彌新的閱讀激情,朱紅甫才能在這條經典閱讀推廣之路上風雨無阻,邁出一個又一個堅定的腳步。
用閱讀改變課堂
第一次真正站到講臺上的朱紅甫無疑是緊張和困惑的,盡管他十分幸運地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墩尚鎮(zhèn)中心小學任教,面對的是熟悉的環(huán)境和人。那時朱紅甫只有18歲,還是一個教壇新丁。第一節(jié)課上,無論他怎樣啟發(fā)和引導,主動舉手發(fā)言或回答問題的孩子都寥寥無幾。即便有,也往往言不對題、詞不達意。下課以后他注意觀察,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在課間休息時也是三三兩兩聚在一起,疏于交流,缺乏活力。在這種環(huán)境中,要提高孩子的語文水平無疑是“難于上青天”。
但朱紅甫深信世上無難事,面對這樣的困境,他想起了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再結合自身的經歷——不正是日復一日的閱讀,讓自己從一個懵懂孩童成長為如今的“園丁”嗎?除此之外,計將安出?于是他馬上行動,一方面為孩子們訂閱了大量的優(yōu)秀報刊;另一方面,從圖書室借來大量圖書,與孩子們一起閱讀。為了激發(fā)孩子的閱讀興趣,他改變了自己單調的授課方式,開發(fā)出趣味和效率并重的好書推薦課、讀書交流課、讀寫結合課……在那個小學語文教學普遍重習題、輕閱讀的年代,朱紅甫就堅信閱讀能給孩子的語文學習帶來質的飛躍?;侍觳回摽嘈娜?,原本全校有名的“差班”在他的帶領下,在期末統(tǒng)考中一躍成為全鎮(zhèn)同年級同學科的榜首。當然,與這些紙面數(shù)字相比,朱紅甫更欣慰的是孩子們在閱讀中找回了原本應有的靈氣和活力,而初為人師的自己則找到了一個值得奮斗的目標:把閱讀這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為更多在題海中掙扎的孩子打開。
點亮經典閱讀之燈
2002年,在自己執(zhí)教生涯的第14個年頭,朱紅甫被選調進入?yún)^(qū)實驗小學工作。新的環(huán)境又帶來了新的問題,朱紅甫很快發(fā)現(xiàn),城區(qū)的孩子基礎好,語文水平較高,但卻缺乏基本的人文素養(yǎng)。他們大多個性鮮明,特立獨行,但不懂感恩,不知謙讓,屬于在父母寵溺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小皇帝”“小公主”。朱紅甫清楚地知道:語文不僅是學習讀書寫字的工具學科,更是塑造學生品格和素養(yǎng)的人文學科。身為語文教師,他有責任去扭轉這些不良風氣,培養(yǎng)真正具備語文素養(yǎng)的學生。
這一次,又是閱讀給了他靈感。恰逢省重點課題“小學語文簡約化教學研究”開題,他便以此為依托,率先將傳統(tǒng)文化引入語文課堂。在課上,他帶領孩子們誦讀《弟子規(guī)》,用“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的經典來感化孩子。隨后,《三字經》《千字文》《笠翁對韻》等國學經典也走進了朱紅甫的閱讀課堂。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孩子們的心態(tài)和行為漸漸發(fā)生了變化,孝敬父母、團結同學的風氣逐漸形成。令朱紅甫感到意外之喜的是,通過對這些古文經典的學習,孩子們的語文水平突飛猛進,不僅能讀懂一些簡單的文言文,還在寫作中運用了大量的典故和行文技巧。
不斷地實踐,不斷地深入,在區(qū)實驗小學的教學經歷讓朱紅甫愈發(fā)感到國學經典教育的寶貴。于是他帶領學校一批優(yōu)秀教師編寫了校本教材《走進經典》,把《大學》《中庸》《論語》《老子》《孟子》《歷代美文》納入校本課程,用古代先賢的智慧滋養(yǎng)學生,促使學生感受源遠流長的中國古文化的語言美、韻律美、理性美,培養(yǎng)孩子深厚的人文底蘊,啟迪孩子的智慧,讓他們讀經典,知經意,曉典故,明史實,悟事理,“知天下事,通圣人禮?!痹谥蠖嗄甑膱?zhí)教生涯中,朱紅甫始終堅持這一條道路,并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善的理論。
朱紅甫的國學經典閱讀理論是與語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的,他把自己的理論總結歸納為小學國學教學“1234”,即樹立一個目標:以促進學生健康和諧發(fā)展為目標;掌握兩條原則:一是取舍有度、化繁為簡,二是言意兼得、古為今用;堅守三個策略:誦讀積累、巧用注釋、巧妙鏈接;處理好四個關系:處理好國學課堂與語文教學的關系、處理好資源拓展與文本解讀的關系、處理好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系、處理好人文熏陶與積累語言的關系。他還構建了小學國學課堂教學的基本范式,即“讀得順、記得住、解得巧、用得出”。他撰寫的《小學國學教學的基本策略》《好的國學課》《小學國學教育的認識與實踐》《小學國學教育的理性追尋》等二十余篇論文發(fā)表于《語文教學通訊》《小學教學參考》《語文教學與研究》等國家級刊物。此外他還出版了個人專著《行走在小學語文路上》,完整地回顧了自己二十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生涯,系統(tǒng)地闡述了自己的國學經典閱讀教學理論。他的這些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內許多專家、學者的認可,他也活躍在全國各地的講座和交流會上,讓自己的理論在不斷的實踐和交流中得到充實和完善。
新的平臺。新的起點
人的命運總是難以預料,不可捉摸。就在朱紅甫兢兢業(yè)業(yè)地想要把他的經典閱讀教學繼續(xù)發(fā)揚光大的時候,他又一次迎來了崗位的變動。2010年,朱紅甫被選調到贛榆區(qū)教育局教研室擔任小學語文教研員。當初的教壇新丁如今已到了成熟內斂的不惑之年,離開為之奉獻了24個春秋的講臺,朱紅甫在失落之余,敏銳地察覺到這個新的崗位或許可以給自己的經典閱讀推廣之路帶來一片更為廣闊的新天地。用他自己的話說,正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站在教研員這個更高一層的平臺上,朱紅甫的目光就不只是聚焦在一班一校的閱讀教學,他要考慮的是如何將經典閱讀融入?yún)^(qū)域教學的大體系中,在取得更寬廣的發(fā)展空間的同時,為區(qū)域語文教學的發(fā)展添磚加瓦。為此,他積極響應市教育局提出的“振興閱讀行動計劃”,認真參與閱讀工程的設計與實施,制定了贛榆區(qū)閱讀工程實施方案,遴選了120首古詩、120部書籍、12部國學經典作為學生的必讀書目(或篇目),并要求全區(qū)小學語文教師積極投入經典閱讀的研究與實踐。他還改革評價方式,將古詩文誦讀積累和整本書閱讀請況納入學生年終學業(yè)水平適量監(jiān)測之中,充分調動了廣大師生讀經典、誦經典的積極性。如今,走進贛榆區(qū)每一所小學,都可以看見學生閱讀的身影,孩子們在閱讀經典中享受智慧的啟迪,感受靜謐的美好,真切體驗到生命因讀書而綻放光彩,生命因讀書而更加美麗。在朱紅甫的不懈努力下,贛榆區(qū)經典閱讀推廣工作得到了全國著名教育專家的認可,2012年贛榆區(qū)被評為全國國學經典教育示范區(qū),2013年10月贛榆區(qū)成功承辦了全國國學經典教育教學觀摩培訓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六百多位語文教學專家參加會議。北京師范大學的于丹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的冷成金教授與會作了專題講座,并對贛榆國學經典閱讀給予了高度評價。
隨著贛榆區(qū)的經典閱讀逐漸走人更高的層次,取得更輝煌的成就,作為創(chuàng)始人和掌舵者的朱紅甫也贏得了越來越多的榮譽。2009年9月,朱紅甫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yōu)秀德育課教師,得到了省主要領導的親切接見,同年被聘為教育部“知行中國——中小學班主任培訓特聘導師”;2010年9月,他被評為江蘇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2011年4月,他被評為江蘇省基礎教育先進個人;2014年8月,朱紅甫被評為連云港市十大杰出青年……
在采訪的最后朱紅甫告訴記者,盡管有諸多榮譽傍身,但在心底里,他仍然把自己當作是一個勤勤懇懇的閱讀推廣人,一個有著經典閱讀之夢的教育人,或者用他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稱謂——個經典閱讀的點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