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
說起佛手來,它可是我們金華的特產。你也許吃過廣東又香又甜的香蕉,你也許嘗過福建又酸又甜的蜜橘,不知你是否品味過金華的佛手果?它雖然沒有香蕉甜,也沒有橘子酸溜溜的味道好,但香氣濃郁,能治多種病癥。
你初聽到佛手這個名字,也許會很不理解,為什么說是佛手?難道它是大佛的手嗎?這里面還有一個傳說呢!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金華雙龍洞旁有一個小村莊,村后有一座山,山上有一戶人家,家里只有母子倆相依為命。有一天,母親得了一種病,整日整夜咳嗽,疼得雙手捂著胸口。兒子很孝敬母親,四處去求醫(yī),但都沒有結果。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找到了一個似果非果的東西,拿來給母親一聞,母親的病竟然好了。夢醒以后,他念念不忘那個東西,便給母親留下了食物,委托鄉(xiāng)親們照顧,自己出去找那果子。他找遍了所有的山山水水,都沒有結果。一天,他來到一座深山里,坐在一塊石頭上休息。忽然從眼前一片青云上,下來一位鶴發(fā)童顏的老佛爺,問他為何一個人在此。他如實說了。老佛爺聽了,從懷里掏出一個東西。他一看,竟和夢中的那個果子一模一樣。老佛爺說:“念你心誠孝順,此物拿回去給你母親治病吧。”說完,老佛爺便化成一股青云消失了。他立刻趕回家,把那東西給奄奄一息的母親聞了,他母親的病立刻就好了。村民們紛紛說:“這果子像人手,并且是老佛爺給的,就叫佛手吧?!?/p>
其實佛手原產于印度、緬甸等國,后來流入中國。金華的佛手是三百多年前羅店西吳村一個做生意的人從蘇州帶回來的。這些可都是真的。
佛手的形狀很多。有伸指形的,就是果實像手指一樣伸開來;有握成拳形的,就是果實像手指握拳的形狀;還有攏手形的等,真是千姿百態(tài)。佛手的味道很香,有點兒像金橘的味道,在屋里擺上一盆,滿屋子都彌漫著清香,讓人一聞到就心曠神怡。
佛手不但可供觀賞,亦可制成蜜餞。中醫(yī)學上以果實和花入藥,果實主治胸腹脹滿、胃痛等癥,花功能相似。所以,佛手深受廣大人們的喜愛。去年兩位臺灣游人來到金華,金華人民送給他們兩株佛手。他們高興地說:“大陸的佛手,好!好!”
《金華佛手》這篇文章是我參觀金華羅店的苗圃之后寫的。那天天氣可真好,秋高氣爽。一進園,我就被這種奇異的植物吸引住了。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佛手。它那奇怪的形狀,芬芳的氣味,獨特的藥用價值,與一般的觀賞植物有所不同。我為金華能有這樣的奇特植物而感到自豪,很想把它介紹給大家,使人們能像對福建的蜜橘,廣東的香蕉那樣熟悉它、喜愛它。我正是懷著這樣的心情寫了這篇文章。下面重點談談我在寫作時,是怎樣力求使文章的語言生動的。
首先,我對佛手做了細致的觀察,而且邊看邊想,離開花圃時,佛手花的香味,枝葉的姿態(tài),果的形狀,已經清清楚楚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由于心中有了佛手,在寫作時,筆下的佛手就自然而然地躍然紙上了。文章中關于佛手的生動描述,首先是細致周到地觀察了解的結果。寫初稿時,我重點介紹了佛手的形態(tài)和藥用價值,盡管把它的果、花、枝葉描寫得十分詳盡,但總覺得干巴巴的,沒有味道。怎么辦呢?記得當時解說員阿姨給我們講過一個“老媽媽聞了佛手治好疾病”的傳說。我想:如果能把這個傳說編成故事寫到文章里去,文章一定會變得活潑起來。于是我就在聽的基礎上,學著以前讀過的民間故事的寫法,張開想象的翅膀,充分地發(fā)揮,寫成了一個有頭有尾的傳說故事,加進去以后,效果果然很好。
在沒有看到佛手之前,我的腦子里曾閃現過一連串的問題:既然是植物,為什么叫它佛手?因為它像一只手嗎?可為什么叫佛手?我寫了一連串的設問和反問,用來引起人們濃厚的興趣。這樣寫,好像比直截了當、平鋪直敘地寫要好得多。
老師常跟我們比喻說:“寫文章如同造房子,詞匯像磚瓦,修辭方法就像工人師傅的手藝,二者結合起來,語言才能生動活潑?!庇谑俏以诹曌鲿r,就盡量把學過的詞匯和修辭方法用上。在文章的開頭,我寫了一個排比句,用人們熟知的香蕉、蜜橘,引出能同它們比美的金華佛手。另外,文中有七八處使用了恰當的成語,也使文章顯得生動。
總而言之,我覺得要使文章語言生動,必須多看、多問、多想、多練,千萬不能怕麻煩,圖省事。俗話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