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華
摘 要 “祖孫情”是家庭倫理關(guān)系的一個重要方面。受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祖孫關(guān)系是整個家庭倫理關(guān)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一種獨具文化意蘊的現(xiàn)象,它隱含了心理、倫理文化等諸多因素。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很多作家非常關(guān)注這一獨具文化意蘊的倫理現(xiàn)象。筆者以巴金《家》和沈從文《邊城》為例,著重從性別視角來解讀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祖孫關(guān)系”旨在揭示其文化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 祖孫關(guān)系 性別 文化內(nèi)涵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4.067
Abstract The "feeling" between the two generations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family ethics relationship. Affected by a few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feudal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generation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whole family ethics relationship, is also a kind of unique cultural implication, it implied the psychology, ethics, culture, and many other factors.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many writers are very concerned about this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thics phenomenon. Based on Ba Jin's "home" and Shen Congwen's "border town" as an example, emphatically from the gender Angle of view to interpret the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generations are designed to reveal their cultural connotations.
Key word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generations; Gender; culture connotation
受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祖孫關(guān)系是家庭關(guān)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一種獨具文化意蘊的現(xiàn)象,它隱含了心理、倫理文化等諸多因素。在隔代撫養(yǎng)中,祖父母代替父母的養(yǎng)育職能,使老年人在孫輩撫養(yǎng)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生下孩子后,忙于工作或者生計問題而把孩子放在父母家里讓父母帶著的現(xiàn)象特別常見。除了多數(shù)的這種情況外,還有像父母離婚后的祖孫關(guān)系,父母逝去后的祖孫關(guān)系等。祖孫之間的那種隔代的愛是無法言語的,那種想要的心靈慰藉和父母的愛有很大區(qū)別?!白鎸O情”確實是一種耐人尋味的情感。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祖孫關(guān)系”被很多作家關(guān)注,如巴金的《家》和蕭紅的《呼蘭河傳》以及沈從文的《邊城》,老舍的《四世同堂》。筆者試圖從性別角度通過現(xiàn)代文學文本細讀來分析其文化意味。
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祖父和孫輩關(guān)系為標準可分兩類:專制型,相依為命型。從祖父與孫輩的性別來分可以分為祖父與孫女;祖父與孫子兩種類型。但此兩種分類有交叉的一面。專制型往往存在于祖父與孫子之間。如《家》高老太爺與三個孫子之間,《四世同堂》祁老太爺與孫子之間。往往是祖父與孫女之間。相依為命型如《邊城》中祖父與翠翠,《呼蘭河傳》中祖父與“我”之間屬于后者。
1 專制型
巴金《家》①中的高公館是一個有五房兒孫的大家族。高老太爺是這個大家庭的統(tǒng)治者,也是封建勢力的代表,封建主義腐朽的象征:殘忍、虛偽、專制、冷酷,體現(xiàn)了封建家長制的權(quán)威。在高家,他的話就是法律,誰也不能反對。而童年的巴金生活在一個封建大家庭中,祖父就是那個封建禮教最有力的捍衛(wèi)者。他把家族當中的每一個人都牢牢鎖在封建禮教的枷鎖中,以至于最后造成了很多悲劇。有著新思想的巴金自然與維護舊制度的祖父是水火不相容的,他們兩個之間完全像兩個仇敵一樣。巴金說過:“我不曾愛過祖父,我只懼怕他;而且有的時候我還把他當作專制壓迫的代表而憎恨過,我們有幾次在一起談話毫不像祖父和孫兒,而像兩個仇敵?!雹诎徒鹪谝黄髌分刑岬?,“祖父死后,我感受更多的不是痛心失掉一個親人,而是慶幸我獲得了自由。從這天起在家里再沒有一個人可以支配我的行動了。”③在《家》中,巴金沒有寫溫情的祖孫關(guān)系,而是把現(xiàn)實中他與爺爺?shù)年P(guān)系寫進了作品中,有的是專制與反抗,毀滅與被毀滅。
《家》里孫輩們中覺慧是大膽而幼稚的敢于反抗的叛逆者形象?!拔逅摹毙滤汲苯o了他民主主義、人道主義的思想武器,這使他逐漸認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惡。對于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敢于大膽反抗。最后,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覺慧和同學一起去督軍署請愿,參加學生運動,實行罷課,上街發(fā)傳單、演講。覺慧積極參與,這事被陳姨太告訴了祖父。高老太爺嚴厲地訓斥他發(fā)傳單,痛罵學生太囂張,太胡鬧,不讀書,只鬧事。為防止覺慧繼續(xù)參加學生活動,祖父讓覺新把他囚禁在家里,不許他再出門,受到了高老太爺?shù)呐u阻攔,覺慧心里很氣憤,惱火,在高老太爺面前據(jù)理力爭,他被囚禁之后發(fā)出了強烈的反抗:“家,什么家,不過是一個‘狹的籠”?!拔乙鋈?,我一定要出去,看他們把我怎么樣!”最后終于把這個最高統(tǒng)治者的“囚禁”命令當成耳邊風。覺慧說:“我正要爺爺知道!我很高興我居然達到目的,我要叫他們知道我們要做一個人,我們并不是任人宰割的豬羊。”覺慧是第一個敢于在神圣不可侵犯的高老太爺面前說“不”字的人。
覺新是一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他是封建家庭中軟弱者,也是封建家庭和舊禮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劇典型,一個能清醒認識到自己的悲劇命運有又怯于行動的知識分子形象。原本有著自己人生理想,但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和責任將他推向了為家庭而犧牲的處境,他成為“家”中最大受害者,或為高老太爺權(quán)利壓迫的對象,愛情喪失,妻子死于非命,理想幻滅,青春被無謂扼殺。長房長孫的地位使覺新的負擔非常重,自己無法改變命運。覺新的悲劇是高老太爺壓制而造成的。
2 相依為命型
沈從文《邊城》④中祖父與翠翠關(guān)系是相依為命祖孫的典型代表。翠翠很小的時候父母雙雙殉情,離她而去。十多年來翠翠朝夕相處的便是年邁的祖父和一條通人性的狗,爺爺便盡自己所能來彌補翠翠的情感缺憾。翠翠在生活上也十分依賴爺爺,就連上一里路遠的茶垌城看熱鬧,也要和爺爺一起去,她不愿意讓小船來陪爺爺,她要和爺爺一同撐渡船,一同歇息,一同看熱鬧。有一年的端午節(jié),祖父同翠翠在三天前業(yè)已預(yù)先約好,祖父守船,翠翠同黃狗過順順吊腳樓去看熱鬧。翠翠開始不答應(yīng),后來答應(yīng)了。但最終害怕爺爺孤單而放棄了玩的機會。這也表明翠翠的生活離不開爺爺。年邁衰老的爺爺是翠翠朝夕相處的唯一親人,是翠翠精神上唯一的依靠,唯一的寄托。
爺爺把一切關(guān)心都給了翠翠,為她的未來擔憂,為翠翠的一生打算著。老船夫時刻提醒翠翠“要硬扎一點,結(jié)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時刻在翠翠的面前提起翠翠的母親,爺爺對翠翠的愛既充滿了溫情的愛護,同時也摻雜著悲傷和憐憫。所以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為翠翠找到一個終身寄托。因為他知道,他已年近黃昏,是一個遲暮的老人,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會突然逝去。翠翠對爺爺?shù)膼凼且环N全身心的依賴。翠翠是離不開爺爺,爺爺已是她生活中的全部。翠翠的依賴給爺爺?shù)娜松鷰砹诵牢亢蜏嘏.敶浯涓惺艿阶约旱拇嬖谝呀?jīng)成為爺爺生命的一部分時,她很認真地對爺爺說:“我一定不走”。翠翠已感受到了祖父對自己朦朧愛情的不理解,但她不說,她怕爺爺會自責。想著自己出走給爺爺帶來的擔憂,讓爺爺嘗試失去她的痛苦,可是當她想到爺爺?shù)膿鷳n便又為他擔心起來,于是一次次叫爺爺回家,生怕真的會失去爺爺,這是一種相濡以沫、互相珍惜的情感。
3 “祖孫關(guān)系”對比
《家》是一種象征化,抽象化的文學表述。巴金把這種不是親情的愛用封建社會的牢籠囚禁起來。這種祖孫情更不是倫常關(guān)系中的愛,不是自然的溫情。高老太爺看似在教育子孫成才,希望他的子孫在將來能如他所想,但他在無意中用封建的家長制卻把這份愛扼殺掉了,他是封建腐朽的家長制集中代表,是封建權(quán)力的象征,而不是一個關(guān)心呵護孫輩的長者。他毀了別人的幸福,也毀了自己,他越想掌控,孫輩越反抗,并造成了孫輩的悲劇。在《家》中沒有看到溫情的祖孫關(guān)系,有的是反制和反抗、控制與作揖主義、毀滅與被毀滅。
《邊城》則是從人情倫常來寫人性中最自然的感情,是單純的爺爺與孫女的親情關(guān)系,是一個人的感情依托,而非一個集體的抽象化。翠翠對她的祖父是那么的尊敬和崇拜,她祖父對她的關(guān)懷也是無微不至。同時也展示了美好的大自然以及人自在的生存狀態(tài),抒發(fā)了作者對親情的贊美和對美好自然的向往與對自由生命的熱愛。翠翠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祖孫情,他們的悲劇命運不是源自對封建家長制的權(quán)利欲望,不是虛偽自私。他們是真正地為對方著想,只是一切的誤會,一切的誤解,只因為一系列的不湊巧,悲劇歸結(jié)于命運而不是舊禮教或封建制度。
幾千年的封建文化中男權(quán)文化是重要的文化積淀,男性與女性在整個社會中逐步形成的傳統(tǒng)性別分工“男主外,女主內(nèi)”。社會給予了男女不同的定位,在這種集體無意識中,整個社會要求男性“有出息”,當好“主外”角色,而女性則“溫柔、善良、富有同情心和互助合作等精神特征”,當好“賢內(nèi)助”。這些觀念在性別角色社會化演變發(fā)展中,逐漸把代表不同性別的角色標準賦予個體,并通過家庭、社會、學校等途徑,借用各種交流、宣傳形式和手段,如養(yǎng)育方式、獎勵、評價、輿論等,來使社會成員掌握與其性別相適應(yīng)的行為模式,強化其對角色的認同,從而家庭對男女的要求也不相同了,每個家庭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家庭中對男性的要求更嚴格,標準更高,而社會也如此。1969年美國激進主義團體紅襪子發(fā)表宣言中直陳:“因男性在社會中控制了一切政治、經(jīng)濟、文化機構(gòu),并靠體力來維持著這種控制?!倍詣t是在家里操持家務(wù),相夫教子,不出三門四戶,固守著女性三從四德的規(guī)范。作家們在這種文化的浸染中不自覺地給男女按照傳統(tǒng)文化規(guī)范定位。作為男性的祖父有意識地要求自己家中的男人成為擁有權(quán)力,能夠獨當一面的形象,當他們衰老時家中的年輕一代的男人能成為他們的接班人,掌管家庭的興衰,而女性則沒有這些責任。這種定位的不同讓祖父們對孫女和孫子的愛的表達也不盡相同。
祖孫關(guān)系大量出現(xiàn)的情況往往是這個家庭中父輩要么懦弱無能,祖父希望在孫輩中找到一個能繼續(xù)他事業(yè)的孫子,把希望轉(zhuǎn)移到孫輩們身上,要么父輩們已經(jīng)離世,而且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祖孫情的突顯者中大部分是因為父親的缺席,父愛的缺失。祖父代替父親充當孫子輩的保護神。因為社會定位的不同,祖父對其孫輩的期望也不同,以至于愛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區(qū)別。
注釋
① 巴金.家[C].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② 巴金.我的寫作生涯[M].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③ 巴金.我的寫作生涯[M].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④ 沈從文.邊城.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作品選(下).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