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俊
摘要:在人類文明不斷深化、精神追求更為卓越的今天,一個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要讓世人接受,不但要具有深厚的思想深度和豐富的歷史底蘊,還要能展現(xiàn)出不同的時代精神。而學堂樂歌就代表著一種時代精神,甚至也可以這么說,學堂樂歌是我國古代傳統(tǒng)音樂與近代音樂之間的”分水嶺”,有著承上啟下的意義和作用。在學堂樂歌的創(chuàng)作上,李叔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沒有李叔同,就沒有今天的學堂樂歌。他獨特的藝術審美和音樂藝術創(chuàng)作無疑不為學堂樂歌增光添彩,使得學堂樂歌更加獨具魅力,無可替代。
關鍵詞:李叔同 學堂樂歌 藝術審美特征
在人類文明不斷深化、精神追求更為卓越的今天,藝術欣賞者們對文藝工作者的藝術創(chuàng)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個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要讓世人接受,不但要具有深厚的思想深度和豐富的歷史底蘊,還要能展現(xiàn)出不同的時代精神。而學堂樂歌就代表著一種時代精神,它是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而興起的一種歌唱文化,一般是指學堂開設的音樂(當時稱為歌唱或樂歌)課或為學堂歌唱而編創(chuàng)的歌曲。在學堂樂歌的創(chuàng)作上,李叔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具有獨特的音樂藝術創(chuàng)作思維和深遠的音樂教育能力。他的一生創(chuàng)作了很多不同種類、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這些作品既有鮮明的民族性,又有簡潔流暢的音樂風格,還有深邃典雅的審美意境,而這些也正是李叔同學堂樂歌作品的藝術特征所在。所以,李叔同的學堂樂歌是獨樹一幟的,具有深遠的影Ⅱ向,對音樂的發(fā)展有著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
一、李叔同簡介
(一)李叔同生平
李叔同(1880-1942)俗姓李,幼名文濤,別號息霜,弘一法師,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中國著名的音樂家、書法家、教育家、思想家。
(二)李叔同音樂成就
1.在音樂創(chuàng)作方面,他創(chuàng)作的樂歌大多為藝術歌曲,一部分還配以鋼琴伴奏,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2.在音樂教育方面,他為我國近代早期的音樂教育事業(yè)做出了顯著貢獻,以其深厚的音樂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了一批批像豐子愷、劉質平、吳夢非等著名的音樂家,為我國音樂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3.在音樂學術方面,他創(chuàng)辦了我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并且編印出版了我國最早的音樂刊物《音樂小雜志》。
二、李叔同學堂樂歌的創(chuàng)作時期
1898年維新變法運動后,在新式學堂中興起了內容反應西方科學文明,改良國家、抵御外辱的愛國主義思想,出現(xiàn)了主要引用日本,美國、德國等外來曲調以及部分我國傳統(tǒng)曲調填寫的學堂樂歌。李叔同作為學堂樂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對學堂樂歌的創(chuàng)作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一)留學時期
李叔同出生在一個官僚兼巨商的家庭,經歷了1898年的“戊戌變法”后,父親去世,然后隨其母親前往上海,在此期間,成為蔡元培的得意門生。1905年母親病故,安排完母親的事情后,面對國家山河破碎,社會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現(xiàn)實,在處處不得志的情況下,他抱著個人的美好憧憬和為國家尋求振興之路的愿望于1905年離開了家鄉(xiāng),遠赴日本留學。在留學期間,他從一個風流倜儻的富家子弟變成了一個改穿西服的留日學生,踏實學習,接觸了音樂、繪畫、話劇等方面,出版了我國最早的音樂刊物《音樂小雜志》,發(fā)表了《我的國》《春郊賽跑》等作品。這一時期的歌曲大多以我國傳統(tǒng)曲調為基礎,流露出他對現(xiàn)實的不滿、迫切振興中華的豪情壯志。
(二)成熟時期
1911年李叔同學成回國,回國后從事教師職業(yè),在天津工業(yè)專業(yè)學校、直屬模范工業(yè)學堂任教。1912年應浙江師范學校校長之邀,開始在該校任教。當時,我國音樂教育事業(yè)剛剛起步,整體比較落后,由于李叔同知識淵博,師德很受師生的愛戴,在他的帶領下,使音樂這門本來不太重視的學科得到快速的發(fā)展,也迎來了李叔同學堂樂歌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在此期間創(chuàng)作了一批堪稱中國學堂樂歌的校園藝術歌曲,如《春游》《送別》等。這些作品在選材上多數(shù)是結合青少年學生的生活狀況,所以曲調風格相對來說比較新穎生動、活潑流暢,很受學生的歡迎: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善用借景抒情,在配曲方面喜歡采用歐美的流行曲調,無論是從創(chuàng)作數(shù)量還是歌曲的藝術水平上來看,都可以堪稱為精品,充分顯示了他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
(三)出家時期
1918年七月,李叔同結束世俗生活,選擇在杭州出家,號弘一,法號演音,之后一直從事經文律學的學習和研究,關于李叔同出家的原因,大家是眾說紛紜。在我看來,這是他對人生境界的追求。李叔同雖然選擇了出家,但是他對音樂的創(chuàng)作卻從未停止過,創(chuàng)作了《清涼歌集》,共收錄《清涼》《山色》《花香》《觀心》《世夢》五首歌詞。在經歷學堂樂歌的高峰期之后,李叔同選擇出家,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透漏出他遠離世俗、淡泊人生的生活姿態(tài)。
三、李叔同學堂樂歌的藝術審美特征
(一)鮮明的民族性
1.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
李叔同的樂歌雖然有一部分是采用外來的音調,但是實際上卻是十分正宗、地道、氣派的中國樂歌,如《我的國》,就直接表現(xiàn)了李叔同強烈的愛國之心和民族責任感。歌詞“昆侖峰,縹緲千尋聳。明月天心,眾星環(huán)拱。五洲惟我中央中。二十世紀誰稱誰,請看赫赫神明種。我的國,我的國我的國萬歲,萬歲萬萬歲!”寫得是豪情壯志,從中可以看出李叔同最大的心愿就是祖國強大,體現(xiàn)了李叔同強烈的愛國赤子之心。雖然說當時的中國日漸衰弱,人民群眾生活苦不堪言,但是身處異鄉(xiāng)的人也是仍然希望祖國能夠強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夠有所提高,過上安穩(wěn)的日子。李叔同創(chuàng)作的《我的國》其曲調簡潔有力,感染力極強,所表達的這種愛國之心更是可歌可泣、令人敬佩。又如《祖國歌》,歌詞“上下一千年,一脈廷,文明莫與肩??v橫數(shù)萬里,膏腴也,獨享天然利。國是世界最古國,民是亞洲大國民。嗚呼,大國民!”從中可以看出歌詞具有鮮明的主題,頗有民族特色,歌頌了我國的幅員遼闊,體現(xiàn)了李叔同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驕傲與自豪,彰顯了他對祖國大地的深厚感情。
2.歌詞大多數(shù)為中國古詩詞
李叔同早期關于樂歌的創(chuàng)作,其歌詞來源大多為中國古詩詞,選自《詩經》《楚辭》《菩薩蠻》以及其他古詩詞曲中的一部分。如《菩薩蠻》,該詞選用的就是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原詞為:“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睂⒏柙~與原詞對照,可以發(fā)現(xiàn)歌詞將“西北望長安”改為了為“西北是長安”:將“江晚正愁余”改為了“江晚正愁予”。該詞較好的運用了比興的修辭手法,為歌詞增添了不少色彩,古詩詞本來具有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魅力,而李叔同將它運用并發(fā)揮的淋漓盡致,在歌詞上顯示了他超凡脫俗的文采。又如《行路難》,采用了李白《行路難》中的部分材料,將原詩的“閑來垂釣碧溪上”改為“閑來垂釣坐溪上”,還采用了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睆闹锌梢钥闯隼钍逋e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和對理想信念的執(zhí)著追求。
3.部分歌曲直接選用來自民間的曲調
李叔同有一部分樂歌其歌詞就直接選用來自民間的曲牌,如《祖國歌》,“我將騎獅越昆侖,駕鶴飛渡太平洋。誰與我仗劍揮刀?嗚呼,大國民!誰與我鼓吹慶生平?”其曲調就直接來自民間樂曲《老六板》,這是他自己第一首填詞配曲的樂歌,富有濃厚的民族氣息,主題鮮明貼切,詞曲緊密結合,歌頌了我們偉大的華夏文明,抒發(fā)了他強烈的愛國熱情。由于采用的是民間曲調,所以很適合大眾的口味,當時就傳遍了大江南北,并且同時全國各地的很多學校也都開始把它選作為教材。
(二)簡潔流暢的音樂風格
李叔同的樂歌流傳廣泛,至今仍被很多人傳唱,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他的樂歌語言簡潔質樸、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然而又不失文雅,所以傳唱起來很容易讓人接受。在選曲填詞時,李叔同將那些外來曲調中比較復雜的部分去掉,然后以此保持音調的簡潔流暢?!端蛣e》就是一首傳唱很久的經典歌曲,是人們最熟悉的一首學堂樂歌作品,至今仍在流傳。這首曲子原本是美國通俗歌曲作者J.P.奧德威所作,歌曲的原名為《夢見家和母親》。
該樂曲旋律優(yōu)美,帶有憂傷的感情,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便使用它的旋律填寫了《旅愁》。在原曲每一句旋律的結尾,加一個強拍上的切分倚音,這是美國一些通俗歌曲的特點。然而《送別》在采用這段旋律時,就選擇去掉強拍上的切分倚音,從而使曲調唱起來更為流暢自如、朗朗上口。近代音樂家沈心工也曾使用了《夢見家和母親》的原曲,作了一首《昨夜夢》,此歌保留了原曲中的部分倚音,然而卻沒有像《送別》那樣流傳后世,從中可以看出旋律的的簡潔與優(yōu)美對樂曲的整體結構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
針對李叔同的創(chuàng)作,又如《春郊賽跑》,對于這首歌曲,李叔同僅用“輕巧”二字就證明了歌詞的基調。李叔同對此只作了一段詞,言簡意賅,完全圍繞《春郊賽跑》的主題,讓歌者唱起來也是別有一番滋味。如歌詞“跑!跑!跑!看是誰先到。楊柳青青,桃花帶笑。萬物皆春,男兒年少。跑跑跑跑跑!錦標奪得了?!笨梢钥闯?,這首歌的歌詞比較通俗簡練,唱起來也比較順口。另外在很多合唱作品中,李叔同也不玩弄技巧,音樂結構清晰規(guī)整,和聲手法的運用也都干凈利落,可以充分體現(xiàn)出他作品簡潔流暢的音樂風格。
(三)深邃典雅的審美意境
在中國音樂的發(fā)展中,注重意境美,注重神韻,已經有了悠久的歷史,這也是中國音樂區(qū)別于西方音樂的一個顯著特征,在李叔同的作品中就能體會到強烈的審美意境美。他通過對大自然景物的描寫,體現(xiàn)他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如《西湖》《春游》:通過對自己人生的領悟體會,寄托深刻的生命哲理,如《落花》《晚鐘》;通過離別思鄉(xiāng)的情節(jié),抒發(fā)坎坷的人生體驗,如《送別》《億兒時》。
以《春游》為例,“春風吹面薄于紗,春人妝束淡于畫。游春人在畫中行,萬花飛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黃,柳花委地芥花香。鶯啼陌上人歸去,花外疏鐘送夕陽?!备柙~“萬花飛舞春人下”,就這一句看來,末角的一個“下”字就很奇怪,非人用催眠術騰空行走,要不然花怎會在人下面飛舞呢?但當看了上句,“游春人在畫中行”,便知道作者早已點明用看著畫一般的“平面化”的看法了,把春郊的風景當做一幅畫看時,便能看見遠處的人在畫面上的位置高,近處的飛花在畫面上的位置低,可見這個“下”字用的非常巧妙,這絕不是為了湊韻而用的。從正常思維考慮,游人和飛花都在地上,應該說是“萬花飛舞春人旁”才對,但這樣說又扼殺了詩情與畫意。另外,歌詞“鶯啼陌上人歸去,花外疏鐘送夕陽”也是寫得也是很有意境,李叔同在歌曲中運用這樣的句子,就頓時提升了歌曲的境界。再如《晚鐘》,歌詞寫得也是很有詩意,“莊嚴七寶迷氤氳,瑤環(huán)翠羽垂繽紛”。感覺他仿佛在佛教的氛圍里感悟到了“神恩”的偉大魅力。這種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使他的作品擺脫了那種俗氣,他的樂歌以清新秀麗的文辭作為基礎,進而追求淡雅,以達到深邃的意境。由于李叔同創(chuàng)作的音樂是在追求意境基礎上又繼承了中國音樂的審美傳統(tǒng)理念,所以他的樂歌才能夠得到大范圍的流傳,備受人們之喜愛。
四、李叔同學堂樂歌對當代音樂的影響
學堂樂歌標志著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的開端,也是我國傳統(tǒng)音樂與近現(xiàn)代音樂的一個分界線,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李叔同作為學堂樂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李叔同由于在日本接受了良好的音樂教育,對西方的音樂文化又有了進一步深入的了解,接觸了西方的音樂教育理念,從而對音樂有了新的思想認識,這使他創(chuàng)作的樂歌更加具有審美價值。回國后,他將這種音樂思想運用到音樂教育中,結合學生的審美情趣,創(chuàng)作了不同風格的樂歌,由于深受學生的喜愛,在社會上得到廣泛的流傳。
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他在繼承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來自西方的一些外來因素,為學堂樂歌作品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必然性的條件。在音樂教育中,他的音樂教育思想,體現(xiàn)了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先進的音樂教育理念,以具體的實踐來向學生傳遞進步的音樂思想,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教育風格。李叔同把自己對國家的愛、對民族的愛,通過音樂教育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完成了文化思想的傳承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傳承,把音樂教育實踐和音樂教育理論二者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為我國培養(yǎng)了一批批優(yōu)秀的音樂人才。在當代音樂教育中,李叔同的音樂教育思想刺激了當代音樂教育中聲樂教育的萌芽發(fā)展,抬高了聲樂本來不被重視的地位。李叔同學堂樂歌的創(chuàng)作,是現(xiàn)代音樂發(fā)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他對歌詞與音樂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新為我國當代音樂的發(fā)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做了積極的準備,潛移默化的影Ⅱ向著現(xiàn)如今當代的音樂教育,為我國音樂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供了有力的啟示。
五、結語
總的來看,李叔同關于學堂樂歌所編創(chuàng)的歌曲都很注重曲調的流暢優(yōu)美,文辭的生動秀麗,以及在藝術形象和聲調音韻上歌詞與曲調的完美結合。學堂樂歌的創(chuàng)作是李叔同音樂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當時以及當代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他的樂歌具有鮮明的民族性,體現(xiàn)了他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其次,他的樂歌簡潔流暢的音樂風格,音樂形象生動卻又不顯得噦嗦,以便于我們傳唱:再次,他的樂歌具有深邃典雅的審美意境,具有豐富的美感,演唱者演唱時能給觀眾帶來無盡的遐想和想象。學堂樂歌獨特的藝術特征,又賦予學堂樂歌在歷史地位上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對于李叔同學堂樂歌作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概括,也有利于我們對李叔同學堂樂歌作品的藝術特征取得更進一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