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單方面的商量
案例
有位媽媽發(fā)現(xiàn)女兒表現(xiàn)出了良好的樂感和對鋼琴的興趣,就給女兒報了鋼琴班,讓她將鋼琴作為一種愛好。有一次,她好不容易得到了鋼琴獨奏音樂會的門票??墒桥畠壕褪遣幌肴?,音樂會當天上午,正式跟媽媽說她不想去。媽媽既沒責罵女兒,也沒有強行命令女兒,而是給她講為什么要聽音樂會,講得女兒啞口無言。到吃晚飯時,女兒已經(jīng)不再明確反對去音樂會了,只是慨嘆:“我要是生病了就好了,要是生了病就不用去聽音樂會了?!?/p>
整個過程聽起來很像是與女兒“商量”:從提前告訴女兒音樂會的安排到說明去音樂會的理由,非常細致、周到??上?,這不是“商量”,這是溫柔禮貌的“命令”或“告知”,并沒有考慮女兒的理由。
后來,媽媽了解到,女兒和院子里的幾個孩子發(fā)現(xiàn)了一只流浪貓,他們約好了音樂會那天一起去看這只小貓。與去聽音樂會相比,女兒更想和小伙伴們一起去關(guān)愛一只小貓,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女兒培養(yǎng)與同齡人集體行動(團隊活動)的能力,其重要性不亞于提升女兒的音樂修養(yǎng)。其實兩者也未見得沖突。例如,如果讓女兒去聯(lián)絡(luò)通知其他幾個孩子改時間去看小貓,倒正好幫助女兒學會與他人的溝通和協(xié)調(diào)。
為何不坦誠地溝通
這件事值得我們注意的,除了區(qū)分“商量”和“溫柔的命令”外,還有兩點:一是為什么孩子沒有直接把原因—— 與伙伴們約好了看小貓,告訴媽媽?媽媽的態(tài)度不可謂不好,時間也夠充足,但是孩子就是在事前沒有說出直接的原因,這值得我們警醒。孩子是因為害怕什么而不敢說嗎?那么孩子怕的是什么呢?是被誤解?被否定?還是被猜測?也許孩子是不愿說,因為根據(jù)以前的經(jīng)驗,說了也沒有用,孩子已經(jīng)不再有心情、有希望、有意愿去與父母溝通了,無奈又無力。如果是這樣,那做父母的可就要檢查一下長期以來與孩子是怎么“商量”事情的。
第二點,在知道了原因后,重啟與孩子的磋商也不晚,為今后的順暢交流做好鋪墊和準備??梢愿嬖V孩子:如果當時你告訴了我們自己不去的理由,我們會考慮你的實際情況,也許能找到最好的辦法。但是如果事先不說,那么我們無從知道你還安排了別的事情,當然無法充分考慮你的需要。磋商中的坦誠和信任,是要求雙方都要具備的。
你有一個橘子,我有一個蘋果,如果想既能吃到橘子,又能吃到蘋果,就需要磋商了,通過磋商我們可以排出吃橘子和蘋果的先后順序,也可以將其做成水果沙拉或打成果汁、果泥一起吃。
傾聽孩子真正的心聲
“溫柔的命令”有時比“粗暴的命令”危害性更大。后者會引起孩子的“反抗之心”,會繼續(xù)(即使只是在心里)去分辨和思考自己的需求,并努力想辦法實現(xiàn)它。而前者會令孩子無從反抗,承認父母的要求比他們自己的需求要正確、要有道理,是真正為了他好,因此他們自己是錯的、自私的、不應(yīng)該的。然而,孩子真的能夠認可這個結(jié)論嗎?他的內(nèi)心會不會糾結(jié)呢?
有的時候,父母會錯誤判斷孩子的狀態(tài)和需求,把本來不該由孩子來思考和決定的事與孩子商量。例如,去不去幼兒園是沒有商量的,但是可以商量的是媽媽送還是奶奶送;吃青菜是沒有商量的,但是怎么做、吃哪種青菜可以商量;去聽音樂會是沒有商量的,但是可以商量如何既去聽音樂會,又滿足其他的愿望。
其實,只要父母肯用心、肯用腦、不自以為是,這本不是什么難事。只要多問一句話:“孩子,你這么想或者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千萬不要小瞧或者笑話孩子的回答,他們的回答也許聽起來幼稚、自私,但就是在他們的回答里,你能發(fā)現(xiàn)真正的動機、原因和目的。父母一定要謙虛,要懂得問;一定要會聽,要聽出孩子的心聲。
(曲韻 心欣向榮心理工作室創(chuàng)建人,澳大利亞積極心理治療與跨文化咨詢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