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的北京摔童事件至今仍讓人印象深刻、深感痛心。兩名駕車男子因不滿一名推著嬰兒車的女士擋道,雙方發(fā)生爭執(zhí)。過程中一名男子將該女士打倒后,又將嬰兒車內(nèi)的兩歲女童重重摔在地上,導(dǎo)致女童傷重不治。當(dāng)時,孩子媽媽面對采訪記者,說了一句令人心碎又無奈的話:如果我知道那兩個是剛從監(jiān)獄放出來的,我怎么也不會跟他們有j中突。
與此同時,網(wǎng)絡(luò)上也流傳起一則“垃圾人定律”,稱“如果北京那位被摔的孩子媽媽知道這定律,就可以避免孩子的悲劇!”
其實你我都可能有火氣,在動輒戾氣太盛的社會中,請從關(guān)注自己的情緒做起,不讓情緒垃圾左右你我的生活。
網(wǎng)絡(luò)瘋狂轉(zhuǎn)發(fā)“垃圾人定律”
這則被網(wǎng)絡(luò)瘋狂轉(zhuǎn)發(fā)的“垃圾人定律”是這樣的一一
一位朋友在正確的車道上行駛,突然間一輛黑色轎車從停車位開出,正好擋在前面。朋友立即踩剎車,車子滑行了一小段路,剛好閃開來車,兩車之間的距離就只差幾厘米!這輛車的司機兇狠地甩頭、并且朝著我們大喊大叫!我朋友只是微笑,對那家伙揮揮手。于是我問他:你剛才為什么那么做?!那家伙差點毀了你的車,還可能傷害我們!
朋友解釋說:“許多人就像‘垃圾人。他們到處跑來跑去,身上充滿了負面垃圾充滿了沮喪、憤怒、嫉妒、仇恨、抱怨和失望。隨著心中的垃圾堆積又堆積,他們終需找個地方傾倒;有時候,我們剛好碰上了,垃圾就往我們身上丟?!?/p>
這樣的案例是不是感覺很熟悉,似乎每天都在身邊上演。出去買個菜,發(fā)現(xiàn)狹窄的菜場道路被兩輛相向而行的車輛給堵住了,倆司機誰都不肯讓道,導(dǎo)致車輛排成了長龍;進地下車庫,發(fā)現(xiàn)有人為了搶車位而互相國罵伺候。
其實在沖突發(fā)生時,雙方都明白只有相讓才能解決問題,但因為都在氣頭上,都不愿意吃虧,所以都不讓。
沖突時處理情緒更重要
相比于“垃圾人定律”,心理咨詢師丁雷更愿意把定義改為“垃圾車定律”或“開著垃圾車的人定律”。
在丁雷看來,“垃圾”比喻的是人們的壞心情,也就是負面情緒。但情緒是情緒,我是我。只有把兩者區(qū)分開來,我們才能將負面情緒趕走。換句話說,我們都可能帶有情緒垃圾,但我們不是垃圾。
“我不建議隨便給別人貼上標簽。把帶有負面情緒的人稱作‘垃圾人,本身就是對對方的一種歧視,從而加劇對方的憤怒,產(chǎn)生攻擊情緒及之后的攻擊行為?!?/p>
在心理學(xué)上,有一個“踢貓效應(yīng)”。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那個最小的,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也就是說,人一旦有了壞情緒,會找替罪羊,這樣自己就舒服了。
在沖突發(fā)生時,對于同時也在氣頭上的對方,我們處理問題的方式很可能是更注重于說理,而疏忽了情緒的緩解。但正因為他粗魯,所以要用婉轉(zhuǎn)的方法對待;正因為道理一說就明白,所以用不著大聲。
你可以通過認真傾聽、表達理解、表示接納、適當(dāng)順從等方法,讓緊張的空氣先冷下來。如果不是為了原則性的問題,只是生活中的小摩擦,比如變個道,讓個位,誰走個先,適當(dāng)回避、承讓,也不是那么難的事。
很多時候,你讓一讓,貌似你吃虧了,但是你卻賺了時間和心情。
制怒有個“三分鐘法則”
正因為我們也可能成為帶上“情緒垃圾”的人,所以丁雷建議大家要從關(guān)注自己的情緒做起。更多了解自己的情緒,識別哪些是正面的哪些是負面的,對于負面情緒我們是否能用積極的情緒替代它。
我們通常說七情六欲中的七情一一喜,怒,憂,思,悲,恐,驚,其中大部分是負面的。丁雷說,SFBT(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心理治療法中有一個3:1原則,就是一種負面情緒要用三種正面情緒才能替代。可見,負面情緒的力量非常強大。所以,一旦有了“情緒垃圾”,我們要立即撲滅它。
丁雷向大家推薦一個“三分鐘法則”:倘若一個人能從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抽出3分鐘,能睡上一個回籠覺,喝一杯熱茶或冷飲,聽一首歌曲,閱讀一篇美文等等,忙里“偷”閑,就能讓你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遇到?jīng)_突的時候,回避3分鐘,或者遇到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回避導(dǎo)致心情不好的情景3分鐘。然后微笑、揮揮手、遠離他們,繼續(xù)走我們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