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娥芬
早在幾十年前,魯迅先生就說過:“現(xiàn)在的文學也一樣,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打出世界去,即于中國之活動有利。”于是有人就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作為少數(shù)民族語文老師,我認為我們責任和義務去幫助學生傳承少數(shù)民族文化,讓民族文化元素滲透在學生的作文里。
我們所教的學生有百分之八十五都是少數(shù)民族。這里有積極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勞動過程中保存許多古樸、獨特的民間民俗文化。山區(qū)少數(shù)民族學生由于日常交往所運用的母語不是漢語,加上受地域環(huán)境的限制見識有限,以及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文能力總是不太盡人意。然而作為老師,我們幾乎忽略了這是一片創(chuàng)作的沃土,在學生的作文里幾乎看不到最美、最純、最富民族特色、最具鄉(xiāng)土氣息語言。因此,我們迫切的希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學生作文能滲透民族文化的元素,凸顯民族文化的內涵。我們也想借助課題研究這個平臺大面積的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創(chuàng)作出有民族特色的,有鄉(xiāng)土氣息,表達愛民族、愛家鄉(xiāng)的優(yōu)秀作文。
我們以《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初中生作文滲透民族文化的實踐與研究》為課題研究,到現(xiàn)在已經走過了三個學期。從第一學期的申請立項、確定方案、構想策劃、理論學習、前期調查,到第二學期的貫徹實施,具體深入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在一次次學習、實踐、研討、交流、改進、調整等實實在在的工作中,我們真實地聽到了自己成長的腳步聲。
本學期我們進入了課題研究的實施和總結階段,如何結合新課程教學理念,以更好的方式深入地進行課題研究,從多方面具體地體現(xiàn)和展示本課題的實驗情況和效果,是我們這個學期課題研究的工作重點。我們工作雖緊張,可卻感覺很充實,雖然很忙碌,可我們卻在不斷成長,成功的喜悅與研究的困惑并存著。下面是我們課題組在實施中的活動情況和體會。
1.理論是實踐的航標。進行理論學習是我們課題組一定要堅持執(zhí)行的工作重點之一。由于前期做好了專門充分的理論學習,因此,本學期我們將理論學習滲透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培養(yǎng)課題組成員做研究型教師的思想意識。課題組長帶頭并要求和督促組員每月必須至少寫一篇隨筆或研究敘事。
2.憑借一線教師的有利條件,我們以民族文化為平臺,以課堂為實驗基地,通過調查問卷,帶領組員深入民族村寨進行采風,幫助學生整理自己民族檔案,在校內開展民族趣味活動。如民族手工、唱山歌、民族服飾秀、民族美食制作、《我是 族,我驕傲》演講比賽民族圖片展等。通過這些活動,我們感受到了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對民族文化的熱愛,更重要的是積累了大量的創(chuàng)作素材。
3.有付出就有收獲。兩年下來,我們積累了各種研究資料和教學經驗,向領導們、同行們、家長們、學生們展示了各自的教學風采。學生拍攝的優(yōu)秀圖片展,教師作文教學競賽,優(yōu)秀案例,學生限時作文競賽,學生優(yōu)秀作文展,優(yōu)秀作文集,教師的優(yōu)秀論文集,研究報告等。受到同行們的欣賞和家長、學生的喜愛。所上的研討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得到了領導的贊揚,課題組的老師們撰寫的教案或論文還獲得了各種級別的獎勵。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各地區(qū)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fā)、積極利用?!闭Z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這就要求我們在作文教學中,要承擔起“體認民族文化、厚植傳統(tǒng)精神”的責任。因此,我們仍然覺得任重而道遠。我們還要通過課題研究,加強宣傳民族文化的力度,形成特色作文教學,我們還要在全校乃至全縣推廣民族文化進入學生的作文教學課堂。開發(fā)出有利于作文教學的有效資源,形成有序的資源體系,為學生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為教師開展作文教學,豐富教學手段,提供可供借鑒和利用的資源。